高尔

  • 对比分析《局外人》与《变形记》中自我意识的束缚与解放
    》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格里高尔是卡夫卡绝望情绪极端化的具现,配上足以让荒谬的故事发生的物化社会背景,悲剧就此发生。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1]《变形记》以看似荒谬至极的语句开始,并丝毫没有打算将“人”变成“虫”这一反常识的事件进行合理解释,而是直接向读者抛出设定并将故事进行下去。更反常识的是,格里高尔对于自己突然变成一只大甲虫这一诡异事件完全没有合乎人情的反应,反而担

    名家名作 2023年22期2023-12-18

  • 哈罗德·布鲁姆论卡夫卡:从《小寓言》到《变形记》
    某种程度上把格里高尔·萨姆沙类比为老鼠,揭示二者命运的共通性,但更重要的是布鲁姆通过文本并置使《变形记》与《小寓言》形成了互文关系。布鲁姆曾经说过:“单个文本只是对意义的部分表达;它自身是对包括其他文本的更大整体的提喻(synecdoche)。文本是一个关联性事件(relational event),而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物质。当然我们也是关联性事件或辩证性存在,而不是独立体。”[5]106因此通过从《小寓言》到《变形记》的互文设置,布鲁姆延展了《变形记》的

    许昌学院学报 2023年4期2023-11-04

  • 乱花焉能迷人眼 ——浅析《变形记》的变和不变
    了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偌大的甲虫的荒诞故事。小说的题目是《变形记》,其中有关“变”的情节充斥全篇,而这些光怪陆离、耀眼刺目的“能指”背后潜藏的“所指”才是卡夫卡想要传达的主观感受和主题旨归。一、能指:表层结构的纷繁变化“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最基本的基础性概念。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指涉的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语言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①。其中“能指”主要指音响形象。《变形记》

    名作欣赏 2023年15期2023-09-28

  • 从金钱、苹果、琴声看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情冷漠
    一点和小说中格里高尔的际遇十分相像。加之种种高度相似的因素,《变形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看作卡夫卡的“精神自传”。此外,卡夫卡并未为对格里高尔的变形未做出任何解释,这一方面显示出这种境遇的超常性,是不可理喻的;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一境遇具备某种“现实性”“普遍性”,无须解释。变成甲虫这件荒诞不经的事,格里高尔不会是唯一一个或最后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里的所有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人性虫形的格里高尔看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是口袋里洗坏了的钱、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2022-11-01

  •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变形记》主角格里高尔在一个企业做销售员,长期奔波在外,艰难地承担整个家庭的花销。当格里高尔还在每日努力工作赡养他的父母时,父亲赞扬他,妹妹喜欢他。但当他有一日成为甲虫人,又失去了劳动力之后,对这个家庭再不能进行物质贡献时,家人们已经不再热情,进而显现出来的是冷淡、冷漠和厌恶。格里高尔最终离开了家,在孤寂苦闷和饥饿中去世。弗兰兹·卡夫卡以自身特有的文艺笔调,对“人变为甲虫事件”加以文艺重塑,使小说呈现出荒谬、富有新意的基调。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境遇就是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6期2022-07-04

  • 《变形记》中的孤独
    当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满怀对家人的脉脉温情,抱着自己必须消失的信念,伴随凌晨三点的钟声与曙光在寂静中走向生命的终结,每一位用心细读的人都能从卡夫卡的文字中体会到格里高尔的悲哀、绝望和孤独。卡夫卡的小说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无论故事情节多么奇诡和荒诞,总能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融入进去,并让我们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作品人物所具有的和源自我们灵魂深处的孤独。孤独,这是卡夫卡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体现在格里高尔身上,体现在K身上,体现在卡夫卡创造的每一位人物身上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1期2022-07-04

  • 善与恶
    小說讲述的是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为“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格里高尔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仍保留着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但面对家人的恶语相向,却仍旧关心怎样还清家中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家人却视他为累赘。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想他的一家人”,最终垂倒在地板上,死了。他的家人却对此无动于衷。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他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仍有人的善心。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2期2022-05-30

  • “无偿”秘宝
    的办公室里,格利高尔百无聊赖地在玩牌。日近中午,合伙人阿诺尔德还未露面。走廊中传来磕碰声,阿诺尔德的头探进门缝。“我为公司挣了一百万!”他戏剧性地推开房门,“抬进来,伙计们!”四个满身大汗的搬运工把一台如幼象大小的黑箱子推搡进来。“就是它!”阿诺尔德骄傲地宣称,他付清工钱后双手一背,半眯着眼睛欣赏起这台设备来。格利高尔收起纸牌,绕着箱子走了一圈:“这是什么?”“你可以认定百万巨款已經装进我们的腰包啦!”“你的话我丝毫不怀疑,可是这一百万元总得有个说法呀!”

    科普童话·学霸日记 2022年1期2022-05-30

  • 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变形记》异化主题与伦理困境
    ,我们注意到格里高尔的生活空间,以及该生活空间的变化:这是个生活着一只大甲虫的房间,而且几乎不被打扫。房间里充斥着腐烂的食物气味,到处沾满甲虫爬行的污渍、粘液。家具被搬空,房间重新塞进老旧的、无用的家具。这是个隐喻着疾病的空间,是苏珊·桑塔格笔下的“生存的另一面”。“疾病”将格里高尔放逐到这个空间中。格里高尔在这狭小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却与曾经生存的社会空间失去了联系。他只能通过门远远地观看世界,无法走近世界。而导致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一个认知伦理的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3期2022-03-17

  • “格里高尔—甲虫”:生命颓废的隐喻形式 ——论卡夫卡《变形记》对尼采哲学核心问题的艺术化
    分析。一、“格里高尔—甲虫”与颓废:艺术作为生命的隐喻形式作为20世纪文学“先知”的卡夫卡,在其《变形记》中创造了一只形体怪异的大甲虫:身躯庞大笨拙而腿脚却细小无力,有甲壳却无翅膀,失语焦虑,到处乱爬,总而言之,丑陋、迟钝、衰弱、令人讨厌。卡夫卡在日记中说:“千万别画,请别画这只甲虫!……那只甲虫本身是画不出来的,连远远给人家看一眼都做不到。”[4]48卡夫卡为什么说这甲虫是画不出来的呢?因为文学艺术奉行诗性智慧[5]13-38的隐喻思维,苏珊·朗格就认为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17

  • 一样化“虫”两样“情”
    记》写推销员格里高尔早上醒来,发现形体化为庞大的甲壳虫,而其意识(包括思想和情感)仍保留原有的特征,相当于人形的变异,换言之,这只甲壳虫是人与虫的混合体。《促织》中的精魂附着在“形若土狗”“蠢若木鸡”的蟋蟀身上,赋予蟋蟀乖顺、灵巧、善斗、能舞的品格,成名将这只具备异能的蟋蟀献给县令,然后层层上贡,直达宫中,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宣德皇帝的宠物。龙颜大悦,层层嘉奖,致使成名一夜暴富,鲜衣怒马,超过世家。精魂完成了使命,又重返人身,成名的儿子在一年后又得以复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2期2021-04-14

  • 虫的身体 神的灵魂 ——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与小说《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关系探析
    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却是《普罗米修斯》主人公的神话人物变体,拥有甲壳虫的丑陋肉体,普罗米修斯的炽热灵魂与悲惨遭遇,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悲剧性更浓,更令人灵魂为之颤抖。笔者拟探索卡夫卡如何把创新后的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与格里高尔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热爱家人,心地善良,历经磨难而又惨遭遗忘,惹人生厌,最后惨死的“变异人”。一、背叛遭困 化身为石“他(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背叛众神,被牢牢地锁在高加索山上。众神派老鹰去啄食他不断再生的肝脏。在鹰喙不断啄食下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31

  • 《变形记》中的“变”与“不变”探析
    》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旅行公司做旅行推销员,常年奔波辛劳,辛苦地支撑着整个家庭的开销用度。当格里高尔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薪水供养着所有家人的时候,他的家庭是和谐温馨的。他是家中令人尊敬的长子,是父母的骄傲,是妹妹的榜样。然而,突然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失去了劳动力,却保留着人的思维。这个时候,格里高尔无法不仅再为家庭作出貢献,还成为了家里的累赘。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爱他、尊敬他,甚至嫌弃他、憎恶他。他的父亲厌恶地用苹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11期2021-01-13

  • 《变形记》:开在绝望深渊的希望之花
    述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为一只甲虫后发生的故事,它的情节十分荒诞,背后却包含了丰富的蕴意和对生活、时代复杂性的反映,仍然值得当下的我们反复阅读和体会。格里高尔虫形异化以后,他的家人在一开始并没有正面向格里高尔表达过对他的厌恶,虽然在言语和行为上格里高尔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恶心和厌恶,但是这也导致了他内心对家人仍然抱有一丝希望:他坚信即使他的家人厌恶他恶心他,也不会抛弃他,也许有一天还会接纳他。正如鲁迅在《野草》当中写的那样: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博览群书 2021年12期2021-01-02

  • 氰化钾之谜
    呢?卧室里的毒药高尔小姐不幸在自己的卧室中身中氰化钾剧毒而亡,死亡时间在前一天晚上的10点左右。她的卧室内没有盗窃的痕迹。警方认为她是服毒自杀,但却难以找到高尔小姐自杀的理由。邢探长调查后发现,高尔小姐的老同学皮特当天来拜访过她,但皮特当晚7点就离开了。邢探长还了解到,高尔小姐有服用一种胶囊安眠药的习慣。如果是自杀,氰化钾会让人猝死,现场必定有盛药的容器或者凌乱的物品,但邢探长却什么都没有找到。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邢探长经过仔细分析,终于解开了高尔

    红领巾·探索 2020年6期2020-10-26

  • 《变形记》中甲虫的形象研究
    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成甲虫前后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变形故事,反映一战前后一代人的痛苦、孤独、压抑与挣扎。小说引人注目的是人变形成甲虫这一情节,而作者卡夫卡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主人公的变形物,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的。本文拟从小说的创作背景、甲虫这一意象与主人公格里高尔处境与命运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弗兰兹·卡夫卡与《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1883 年出生在犹太血统的奥地利商人家庭,是家中的长子,有三个妹妹,还有两个夭折的弟弟。他从小就喜爱文学

    名作欣赏 2020年23期2020-07-14

  • 从空间叙事学角度解析《变形记》
    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开头,让不少读者印象深刻,也使小说的多种版本都以一只大甲虫从床上惊醒的画面作为封面或插图。实际上,在最初设计《变形记》封面时,卡夫卡惊恐地致信出版商说:“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的,即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可见,化身大甲虫强调的是在某一时刻的突然的非现实感,“醒来时把自己当成虫子与醒来时把自己当成拿破仑或乔治-华盛顿之间并无太大差别”。囿于大甲虫这个意象,甚至考证这个大甲虫究竟是什么种类,无疑只是把《变形记》当成昆虫学上的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期2020-05-30

  • 从空间叙事学角度解析《变形记》
    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开头,让不少读者印象深刻,也使小说的多种版本都以一只大甲虫从床上惊醒的画面作为封面或插图。实际上,在最初设计《变形记》封面时,卡夫卡惊恐地致信出版商说:“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的,即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可见,化身大甲虫强调的是在某一时刻的突然的非现实感,“醒来时把自己当成虫子与醒来时把自己当成拿破仑或乔治-华盛顿之间并无太大差别”。囿于大甲虫这个意象,甚至考证这个大甲虫究竟是什么种类,无疑只是把《变形记》当成昆虫学上的

    语文建设 2020年1期2020-03-20

  • 《变形记》与一个家庭的逃兵
    ,代表社会向格里高尔提出要求。我们既可以将父亲这个角色作为一个代表社会的象征意象看待,也可以将他的行为理解为物化后的人的行为。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之性格”,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交往态度。当父亲发现格里高尔在上班时间还令人失望地待在家里时,他用拳头敲了敲门催促他;当秘书主任到家里来之后,父亲又代表秘书主任要求格里高尔从房间出来解释;家人发现格里高尔已经变身甲虫之后,父亲马上冷静地向母亲和妹妹谈到家庭的财产状况以及前景,父亲的所有

    博览群书 2019年5期2019-06-05

  • 荒诞中的最真实
    死一、 关于格里高尔的变形一个人,突然发现变成了甲虫,是多么荒唐的事情,更何况这只虫却保持着人的理智和思想感情,这更是不可思议。人身上具有虫性,虫身上又具有了人性,这种具有双重特性的状态最是“水深火热”。为什么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伟大的人和微小的虫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甲虫,具有坚强的外壳,在坚硬的外壳里面却是孱弱的内心。对于人来说,轻轻一捏就可以撕碎它们的外壳,捣碎它们最坚强的“保护”。再来看主人公,平日里他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顶梁柱。而现在,变形后的

    考试周刊 2019年18期2019-03-07

  • 论《变形记》的种种变形及其艺术效应
    想象,主人公格里高尔孤独无助的意识流动,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变形”手法的运用,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本文拟就“变形”及其艺术价值,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一.格里高尔的变形“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小说一开篇就将主人公突兀地抛入一种生存绝境之中:格里高尔已经不是人了!不但在形体上已不再是人,而且连语言和生活习性上都不再是人了。在形体上,格里高尔长着“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

    文学教育 2018年34期2018-11-28

  • 不定钥匙
    ”办公室里,格利高尔百无聊赖地在玩牌。日近中午,合伙人阿诺尔德还未露面。走廊中传来磕碰声,阿诺尔德的头探进门缝。“我为公司挣了一百万!”他戏剧性地推开房门,“抬进来,伙计们!”四个满身大汗的搬运工把一台如幼象那么大的黑箱子推搡进来。格利高尔收起纸牌绕箱子走了一圈。“这是什么?”“这是无偿制造机,”阿诺尔德乐哈哈地说,“今天早上我走过星际旧货商乔的小铺时突然发现:这玩意儿就在橱窗里,我轻而易举地买了下来,乔根本不知道他卖掉的是一件无价之宝!”阿诺尔德自顾自说

    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 2018年12期2018-11-28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画;历史悠久;高尔;郁金香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129-01土耳其水拓画,属于水上画技法之一,由于其独特的作画过程,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深受土耳其艺术家与人民的喜爱,他们不仅欣赏它的美丽,更是注重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口口相传的“师徒制”传承方式一脉相承几个世纪,土耳其水拓画是以在作坊或画房里,师徒一对一,一人一个盆,手把手的传统教学方式。什么时候可以出师了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只有师

    戏剧之家 2018年21期2018-10-19

  • 以福柯的权力观解读“卡夫卡式”的挣扎 ——以《变形记》为例
    了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在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不仅吓坏了经理,而家人们的所作所为更是让格里高尔觉得心寒,他们对格里高尔掩饰不住的嫌弃和厌恶加速了格里高尔的死亡。故事的最后,格里高尔在自己的房间里孤独而凄凉地死去,而家人们却为格里高尔的死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将继续自己崭新的人生。卡夫卡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用隐喻的笔法为人们展示了在金钱社会中异化了的大众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抗议和不满,不仅如此,卡夫卡还从侧面告诉我们,社会在用一种

    名作欣赏 2018年30期2018-07-12

  • 论《变形记》中的沟通困境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在一天清晨,“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由此,人物间的沟通可分为言语与非言语两种,格里高尔以非言语性的身体语言来自我表露,其他人物则以言语交谈。在这种差异中,人与人之间巨大的隔膜被放大,呈现出一种沟通困境。关键字:《变形记》 卡夫卡 沟通困境 异化对卡夫卡影响深刻的克尔凯郭尔认为文学是“间接沟通”的主要手段。卡夫卡也曾说“这就是我的处境:上帝不让我去写,但是我偏写,我必须写。” 写作已经成为羞涩敏感、内向执拗的卡夫卡与他人、与世界沟通的手

    魅力中国 2017年28期2017-08-21

  •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主题思想
    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努力工作的旅行推销员变成甲虫后,成为了家人厌恶和抛弃的对象,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的故事。本文旨在结合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关键词:变形记;主题思想[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变形记》作为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名叫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旅行推销员的故事。他是全家生活的经济支柱,在老板面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0期2017-07-29

  • 试从异化理论的角度去解读《变形记》
    过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一系列遭遇,探讨了现代文明社会对人天性的压迫以及对于人的类本质的摧残,揭示出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以真诚和关怀,用人道主义的力量来指引社会的前进,才能使人类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能够健全的发展。变形;异化理论一、引言异化理论本是一个经济学与哲学范围内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论基于他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的观察:“工人不可避免地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控制,从而失去对生活及自我的控制。工人从来都不是自主、自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2017-07-12

  • 变形记(节选)
    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

    阅读(书香天地) 2017年10期2017-05-30

  • 变形:格里高尔的成年礼
    00)变形:格里高尔的成年礼吴 金 涛(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变形记》的艺术内涵极其丰富,具有解读上的多种可能性。以人类学观点看格里高尔的变形,它既是一个社会问题,又是一个文化问题;既是一个家庭事故,又是一个民俗事件。格里高尔年龄虽已长大,心智却远未成熟。以房间的门为界限,格里高尔通过变形而被分隔出来,以边缘人身份,一步步进行自己的成年礼。变形既是仪式的重要标志,也是仪式的主要内容,它使格里高尔从俗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神圣的仪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14

  • 《变形记》:绕不过的孤寂
    头发现舞台上格里高尔的父亲已经坐在那儿看电视,妈妈织着毛衣,妹妹趴在地上写作业,格里高尔躺在右边黑暗的床上。“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台下人还没准备好,台上已经入戏。耳旁,模糊地感觉到有声音,非曲调的,只是一丝持续着的声音,飘荡在虚无中,若隐若现的高音区泛音营造出一片不安的气氛。音源不知由何发出,音流入处清出一块孤独的空间。是的,你可以绕过那些喧嚣,但绕不过这孤寂。大家会对卡夫卡着迷,但是很少人会根据他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匈牙利作曲家库塔格(Gyorgy Ku

    音乐爱好者 2017年4期2017-04-12

  •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空间想象与叙事
    在的(寓所、格里高尔的房间),也有虚构的(甲虫的空间),空间不再仅仅只是人物、情节活动和演进的场所和背景,而是作为叙事策略之一,具有强烈的象征和隐喻,共同指向背后的主题:人异化成动物的可悲和恐惧。一、想象力之下的甲虫空间体验1.空间的变形在想象力支配下的主体具有独特的空间体验,巴士拉在《空间的诗学》中认为内心空间和外在空间、大与小是辩证统一的。“大的东西从小的东西里面出来,这是缩影的能力之一”1,在巴尔特鲁沙蒂斯的画册《魔幻中世纪》中有仿造的古代宝石,里面

    大众文艺 2017年1期2017-01-28

  • 《变形记》中的孤独
    当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满怀对家人的脉脉温情,抱着自己必须消失的信念,伴随凌晨三点的钟声与曙光在寂静中走向生命的终结,每一位用心细读的人都能从卡夫卡的文字中体会到格里高尔的悲哀、绝望和孤独。卡夫卡的小说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无论故事情节多么奇诡和荒诞,总能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融入进去,并让我们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作品人物所具有的和源自我们灵魂深处的孤独。孤独,这是卡夫卡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体现在格里高尔身上,体现在K身上,体现在卡夫卡创造的每一位人物身上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1期2016-11-24

  • 自我存在的异化——《变形记》人物存在分析
    形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出自对自我存在和自由的追求,是在重重压迫下对自我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存在的厌弃与反抗。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自我追求是不被允许的,更被整个人类社会所排斥。格里高尔除了以死亡的形式获得最后的真正的自由,他不会被任何人,包括他的亲人所接受。而格里高尔的妹妹葛蕾特与他的父亲则是另一种自我存在的异化。他们的变形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下,是对自我存在的放弃,转而去追求物质生活。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对冷漠的社会存在的认同,其结果,必然是排斥并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4-11

  • 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爱欲戏剧
    体覆盖其上的格里高尔(其母亲看到这个巨大的“墙上的斑点”后,惊呼一声“天!”便昏厥过去),读者会发现“一幅女士画像”。这幅画像其实有充分的理由占据解读活动的前景。叙述者在第二段就向读者详细展示了这幅被格里高尔“不久前从一本时尚画报上剪下来”并镶嵌在“一幅镀金框架”里的画像:“这是一个女士的画像,佩戴皮毛帽和皮毛披肩,身子挺直坐着,向观看者高高举起一只沉重的皮毛筒——她整个前臂消失于其中。”在向办公室主任介绍格里高尔的日常活动时,母亲特别提及这个画框,虽然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1-31

  • 不定钥匙
    ”办公室里,格利高尔百无聊赖地在玩牌。日近中午,合伙人阿诺尔德还未露面。走廊中传来磕碰声,阿诺尔德的头探进门缝。“我为公司挣了一百万!”他重重地推开房门,“抬进来,伙计们!”四个搬运工把一台如幼象那么大小的黑箱子推搡进来。格利高尔收起纸牌绕箱子走了一圈:“这是什么?”“无偿制造机。”阿诺尔德乐哈哈地说,“今天早上我走过星际旧货商乔的小铺时突然发现这玩意摆在橱窗里,我轻而易举买了下来,乔根本不知道他卖掉的是一件无价之宝!”“我同样也不知道。”格利高尔说,“你

    少年文艺·少年读者文摘 2014年9期2015-01-07

  • 《变形记》中“门”的意象分析
    在小说开头,格里高尔醒来,他已经变成了甲虫,但在他身上随着变化而得到的虫的本能中仍然掺杂着人的知觉。在锁上门的房间里,格里高尔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尽情享受自由安全的空间,终于有能力想明白自己干着的是多么疲惫乏味的工作。在敲门之前,格里高尔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和对未来理想的规划,父母和妹妹的敲门声一方面使得这一情感宣泄的终止,另一方面使得理想归于现实。或者说敲门声使格里高尔明白自己不是处在梦境中,而是真实世界。这里的敲门声可以说起到了一种提醒和中止的作用。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2014-12-12

  • 试论《变形记》悲剧主人公的塑造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悲剧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本文通过论述格里高尔同作家卡夫卡之间的关联,以及通过对比文中格里高尔与亲人之间的态度的不同,来分析格里高尔悲剧形象的形成内化;对比;悲剧形成卡夫卡在1921年11月17日给菲利斯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他在创作《变形记》。“还有一部在床上苦恼时想到的并使我内心感到压抑的简短故事要写。”1从中可知,《变形记》是他苦恼时所作,他对这篇短篇小说的形容是“这是一个多么恶心的故事”。所以这篇创作包含了作者自身的痛苦、矛盾。著名的奥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2014-07-13

  • 失语者的呼声
    语者的小说。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大甲虫是忧郁、疾病和死亡的象征。小说中,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异和惶恐。整个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我出了什么事啦?”尔后,他又像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差事,想着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当家里人因叫不开门在外面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当他的声音里“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出来”的时候,他似乎没事儿似的,认为“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

    艺术广角 2014年5期2014-03-12

  • 扭曲世界中注定的死亡 ——读卡夫卡《变形记》
    现实。从主角格里高尔与周围的人、与生活的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关系的变化,用外化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表现“异化”的主题,加深了人们对于在这个整体异化的社会中个人反抗的苍白无力,最终仍会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认识。卡夫卡 变形记 异化 死亡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中构建了一个异化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真与非真的界线模糊,想象中,不可能成为可能,男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人,却于某一天成了虫,但这并不可悲,相反,他可以庆幸自己终于逃脱了长久以来的压抑,但这必须建立在一个基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2014-03-06

  •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中的人性因素
    夫卡对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叙述和讲解。在小说一开头,作家就直奔主题,描写格里高尔“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他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在床上。他的背成了钢铁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十分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躺在床上的已经不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令人作呕、生厌的跳蚤的躯壳,这样的变化必然会给他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首先就是看着墙上的闹钟早已经不是五点(原计划应该是五点起床,乘坐最早的一班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变形记》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实施心理品质教育实践与探索
    的表现艺术及格里高尔变形的象征意义。2.培养学生想象升华与感悟品味的能力。(二)心理教育目标1.加强心理防卫机制,提高心理抗压力。2.了解“心理盲觉”、“心理孤独”、“心理超重”等心理现象,学会心理平衡的自我调适。教学重点社会环境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及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社会与心理根源。教学难点格里高尔为何会“变形”,作者为何要采用这种“荒诞”与“悖谬”的手法。教学设想1.对格里高尔这个形象,传统上总是从“社会意义”这个角度来开掘;教学本文时,可“借题发挥

    中学语文 2012年24期2012-08-27

  • 《变形记》的四种残忍
    ,异化不只在格里高尔生活的时代,不只在卡夫卡生存的时代,也不只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早就存在,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表述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原始社会的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用工具创造劳动产品,这既是改造自然社会的开始,也是人类异化的开始。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异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劳动面前,人类早就感觉到不是越来越自由,相反是越来越被劳动对象所控制。现当代社会人的异化比之卡夫卡生存的时代,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强更甚。商纣享受酒池肉林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9期2009-11-11

  •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性异化”之我见
    销员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仔细品味,文章的主旨在于向世人揭示人性的异化。当一个人被别人依赖时,那么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情况下,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维系着一家宁静温饱的小康生活,在家里受到尊重和爱戴,家庭同他的关系是融洽的。格里高

    学周刊 2009年3期2009-05-21

  • 卡夫卡和吴承恩一样高明
    小说写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看似荒诞至极,然而只要我们把这荒诞的外衣——记叙、描写、议论格里高尔似甲虫的文字剥去,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格里高尔作为当时的一个有家庭的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性格的方方面面。小说共有三部分,这里以第一部分为例。剥去外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格里高尔,是一个卑微的“旅行推销员”,他“长年累月到处奔波”,要“这么早起床”,“因为火车五点钟开”;否则“立刻就会被解雇”。“他是老板的一条走狗”,不能请病假。顶头上司秘书主任为他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09年1期2009-03-18

  • 不定钥匙
    ”办公室里,格利高尔百无聊赖地在玩牌。日近中午,合伙人阿诺尔德还未露面。走廊中传来磕碰声,阿诺尔德的头探进门缝。“我为公司挣了一百万!”他重重地推开房门,“抬进来,伙计们!”四个搬运工把一台如幼象那么大小的黑箱子推搡进来。格利高尔收起纸牌绕箱子走了一圈:“这是什么?”“无偿制造机,”阿诺尔德乐哈哈地说,“今天早上我走过星际旧货商乔的小铺时突然发现这玩艺摆在橱窗里,我轻而易举买了下来,乔根本不知道他卖掉的是一件无价之宝!”“我同样也不知道,”格利高尔说,“你

    科学启蒙 2009年2期2009-01-20

  • 《变形记》教学及反思
    说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暴露了西方社会家庭关系的虚伪性及其利己本质。小说这一主题,生动地通过格里高尔与家人关系的描写,逐层深刻地揭示出来,从而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理解这一主题并不难,关键是作者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步一步深刻地把生活幽暗处这个令人惊悸的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教学时,抓住格里高尔与家

    现代语文 2006年2期2006-10-13

  • 《变形记》教学及反思
    说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暴露了西方社会家庭关系的虚伪性及其利己本质。小说这一主题,生动地通过格里高尔与家人关系的描写,逐层深刻地揭示出来,从而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理解这一主题并不难,关键是作者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步一步深刻地把生活幽暗处这个令人惊悸的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教学时,抓住格里高尔与家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2期2006-05-30

  • 异乡人的祝福
    自己的情感。格里高尔·萨姆沙满足了卡夫卡所有的渴望与梦想,并且激发了他身上无穷的创造潜能。由于某种神秘的心灵感应,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找到了他灵魂的代言人。格里高尔也是一个异乡人。如果把卡夫卡的小说世界比作一个神奇的艺术宝库,那么《变形记》就是走进这个艺术宝库的一扇门,而格里高尔则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钥匙。《变形记》的著名开篇已经成为现代小说的典范:“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个奇妙的句子传达了两个

    创作评谭 2004年5期2004-01-13

  • 罗素·高尔——铁汉无需柔情
    戴维斯等。罗素·高尔(Russell Crowe牎⒔芨ダ铩だ什、凯特·布兰希特等演员以及拍了《编织恋爱梦》、《新娘不是我》、《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片的导演乔瑟琳·蒂浩斯、保罗·贺根、巴兹·鲁曼则被视为90年代的第二波。因此很多媒体喜欢称呼罗素·高尔为“90年代的梅尔·吉布森”。 不过罗素·高尔似乎一点也没有想成为梅尔·吉布森接班人的意思。在好莱坞浮沉的最初阶段,他就接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饰演反派或为戏增肥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 经过刻苦磨砺,罗素·高尔现已成

    海外星云 2000年32期2000-06-12

  • 罗素·高尔 内敛神奇的古剑
    好莱坞影星罗素·高尔(Russell Crowe)。前幅是他在《局内人》(《Innsider》)中扮演的科学家,后者则是在《我们四个》(《The Sum of Us》) 中扮演的同性恋者。一个演员怎么能把两个反差很大的角色演得如此惟妙惟肖,真假难辨。这并不全在于表演或化妆,而在于平时的体验和磨砺。罗素·高尔虽是好莱坞的著名演员,但并不是美国人。他1964年4月7日,生于新西兰的惠灵顿,但从小在澳大利亚长大,六岁就开始在澳大利亚地方电视台担任童星。且很快形成

    电影画刊 2000年8期200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