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
《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所写的短篇小说,于1912年写成,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上。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人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传奇英雄”和“圣教徒式的人物”。弗兰茨·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随手写成的。因为没有提前构思,所以他的一些作品都没有结尾。离世之前,他曾委托他的好友等他死后把他的手稿全部烧毁。可是,他的朋友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把他的手稿整理后出版成书。于是,去世的弗兰茨·卡夫卡为世人所知。他的作品大都以荒诞变形的形象、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旅行公司做旅行推销员,常年奔波辛劳,辛苦地支撑着整个家庭的开销用度。当格里高尔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薪水供养着所有家人的时候,他的家庭是和谐温馨的。他是家中令人尊敬的长子,是父母的骄傲,是妹妹的榜样。然而,突然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失去了劳动力,却保留着人的思维。这个时候,格里高尔无法不仅再为家庭作出貢献,还成为了家里的累赘。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爱他、尊敬他,甚至嫌弃他、憎恶他。他的父亲厌恶地用苹果砸他,使得他受了伤,母亲被他的样子吓得晕倒,妹妹也厌弃他,不愿意与他说话。渐渐地,格里高尔远离了社会,远离了人类,孤苦伶仃地待在角落里,最后痛苦地死去了。弗兰茨·卡夫卡以特殊的笔调,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对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虫子”的荒诞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作品呈现出荒诞、怪异的风格。《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的命运是那些生活在物质丰富却人情冷漠的社会里的小人物的命运的写照。格里高尔的遭遇映射出的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人情冷漠,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的畸形的社会观念,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吃人的社会本质。
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围绕着“变”与“不变”来写的,故事情节看似荒诞却又十分现实,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从“人”变为了“大甲虫”,他的外貌发生了变化并且失去了劳动能力,慢慢地被家庭、社会所抛弃,最后被家庭和社会所吞噬。但是,自始至终,格里高尔对家庭的责任心一直都没有改变,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家人的生活来源问题,思考如何偿还父亲的外债,如何让妹妹去读音乐学院。格里高尔的思想、人性始终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个善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格里高尔。从始至终,变化的只有他的外形。作为旅行社的推销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孝顺父母,爱护妹妹,勇于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是一个善良、朴实、勤劳、忠厚且有责任感的人。格里高尔的外貌虽然由“人”异化为“非人”的样子,但其思想从未改变,他一直都是善良、纯洁的。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父亲、母亲、妹妹的外貌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始终是人的模样,然而他们的思想却发生了改变。荒诞的并不是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这件事,而是格里高尔家人态度的转变。母亲原本是与格里高尔最亲的人,本应该关心他,但母亲不仅没有表示出对孩子的关心,反而唯恐避之而不及。当格里高尔在饥饿和痛苦中死去的时候,他的家人们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悲伤,反而如释重负一般,筹划着去进行一次长途旅行。父亲、母亲、妹妹的外形依然是人,可是他们的心却异化了。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哪里还像人呢?
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们不能决定自己怎么生也不能决定自己怎么死,但是人可以决定自己怎么活。”然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不仅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甚至连将自己的性命都断送了。人一旦失去作为人的价值,就会被社会异化为“非人”的样子,失去尊严、自由和前途。这是当时那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变形记》通过“变”与“不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城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