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题

  • 分数加减法知识点击
    。分析与解:上面两题中,每题的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相加减,应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温馨提示:要正确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防止出现不通分,用分子加减分子,分母加减分母的错误。如:3.整数减去分数。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先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其中两个数后,再进行通分;还可以对部分进行通分,算出结果后,再与剩余分数进行第二次通分。5.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

    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 2023年5期2023-09-11

  • 2022年高考“比较大小”题目归类及解法
    式放缩等,现就这两题给出部分解法。A.c>b>aB.b>a>cC.a>b>cD.a>c>b则F′(x)=f(x)=sinx-x所以b>a.综上,c>b>a.故选A对于函数f(x)=cosx在x0=0处有所以b>a.例2(2022年全国甲卷文科第12题)已知9m=10,a=10m-11,b=8m-9,则( ).A.a>0>bB.a>b>0 C.b>a>0 D.b>0>a解法1 由选项知:可找中间值法,取中间值0.若a>0,则10m-11>0.即10m>11,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1期2023-02-20

  • 赏析函数性质的应用之美
    D)-8评注上述两题中f(x)满足f(x)=g(x)+c,其中g(x)是奇函数,c为常数,而所研究函数值对应的两个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利用奇函数g(x)满足g(x0)+g(-x0)=0,可知f(x0)+f(-x0)=2c.评注在上述两题中,从表面上看不易发现函数f(x)的性质,此时通过运算进行大胆合理的等价变形,使得f(x)满足f(x)=g(x)+c,其中g(x)是奇函数,c为常数,则根据奇函数g(x)满足gmax(x)+gmin(x)=0,可知fmax(x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22年19期2022-11-28

  • 反比例函数中图形面积问题的解题技巧
    积为6故选B以上两题中均有一个“跑偏”的三角形,解决方法都是运用等积变换将“跑偏”的三角形替换成目标三角形如第9题连接和,利用等积法可得△的面积即△的面积,再结合反比例函数中系数的意义,利用△=△-△,问题迎刃而解五、运用相似巧求目标三角形面积值反求k值图10解:∵为矩形,∴⊥轴,作⊥轴,∴∥,∴△∽△,∴=6×2=12故答案为12图11A.9 B.12 C.15 D.18解:∵∥∥,∴△∽△∽△,∵,是的三等分点,∵四边形的面积为3,∴△=1∴△=9,∴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9期2022-09-23

  • 两题很难吗
    雷添淇 1. 观察下列等式,选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规律性的是( ).2.观察下图,选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规律性的是( ).解析:1.将三个等式上下翻转,可得:再左右翻转,可得:显然,26 + 59 = 85,将85左右、上下反转后,可得:故选D.2.首先猜测其规律是否为封闭图形数量,若按封闭图形数量来看左边,三个字依次是1,3,3,右边三个字依次是2,?,4 ,推测是244或224,五个选项中没有符合规律的答案.再仔细观察图形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2年2期2022-03-08

  • 两题很难吗
    雷添淇1. 观察下图,请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能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的是( ).A. 15            B. 20              C. 24              D. 26              E. 28解析:1. 信的筆画数是9,心的笔画数是4,9 × 2 + 4 = 22;香的笔画数是9,花的笔画数是7,9 × 2 + 7 = 25;景的笔画数是12,山的笔画数是3,12 × 2 + 3 = 27;春的笔画数是9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1年10期2021-09-29

  • 有趣的“双胞胎”之线段中点和角平分线
    【思考与分析】这两题一个求线段,一个求角,看似涉及的知识点不同,但细想之下发现,却有以下四点一致:一、“源头”一致“中点” 是将线段平分,“角平分线” 是将角平分。它们都是将一个大的总体分割成两个相等的小部分,本质都是在做平分。从概念这个“源头”来说,完全一致。二、“结构”一致问题(1)中,用到了MN=CM+CN 和MN=CM-CN;问题(2)中,用到了∠MON=∠COM+∠CON 和∠MON=∠COM-∠CON。对比两个结构,完全一致,都是利用两个部分相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5期2020-11-02

  • 全等变换万千题源头却在课本中
    D。【特点比较】两题本质上都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比较发现:连云港试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直接将“三角形平移”作为条件,根据平移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借助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课本例题呈现的是一个静态图形,既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也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由题目条件可以得到△AEC≌△BFD,虽然条件中没有“平移”二字,但本质上也是三角形的平移。两题如出一辙。解题过程留给同学们探索。二、翻折型全等变换例2 (2019·江苏常州)如图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0年9期2020-09-22

  • 全等变换万千题 源头却在课本中
    D。【特点比较】两题本质上都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比较发现:连云港试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直接将“三角形平移”作为条件,根据平移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借助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课本例题呈现的是一个静态图形,既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也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由题目条件可以得到△AEC≌△BFD,虽然条件中没有“平移”二字,但本质上也是三角形的平移。两题如出一辙。解题过程留给同学们探索。二、翻折型全等变换例2(2019·江苏常州)如图3

    初中生世界 2020年34期2020-09-16

  • 两题很难吗
    雷添淇1. 观察右图,请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能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的是( ). 2.从一副扑克牌中挑出一部分牌放在桌子上,已知桌面上只有红桃、黑桃和方片三种花色的牌,共20张.甲说:桌子上至少有一种花色的牌少于6张.乙说:桌子上至少有一种花色的牌多于6张.丙说:桌子上任意两种牌的总数将不超过19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甲说的正确 B. 只有丙说的正确 C. 乙、丙的说法正确 D. 甲、丙的说法正确 E. 三个人的说法都是正确的解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0年10期2020-09-10

  • 考试之后
    想今天的考试,有两题完全是蒙的,最后的作文因为时间不够草草了事……也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大发慈悲,放我一马。希望老天开开眼吧,只要不低于80分就可以了!就这样,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丁零零——”闹钟在6点40准时响起,我十分不情愿地起床、洗漱,愣是磨到7点10分才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学校走去……坐在座位上的我心如死灰,一点儿也不期待老师到来,但老师还是在上课铃响前走进教室。她手里抱着一摞试卷,微笑着开始念:“王依玲99分。”“张明96.5分。”“刘达93分。”老师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2020-06-24

  • 变式无边 教材为岸
    行解答.那么以上两题能在教材找到相应的题根吗?回答是肯定的.此上两题可以认为均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参考题B组第2题:从式子结构上来看,两题中与成都模拟试题条件几乎没变,去掉了等式值限制,但更具有开放性;而2018年全国卷Ⅲ理数12题虽然以对数形式给出,但转化成指数形式结构一样,明显在结论上开放性更强.共性是两题所研究的结果都与教材习题所对应的表达式一样,的确在开放性上这是两题真正显著的体现,也进一步诠释了高考命题源于教材、活于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年7期2020-03-30

  • 先计算,后找规律
    路点睛:先计算前两题,看看能否得到有用的信息:6×9=54,616×9=5544。积是由若干个5和4组成的,那么接下来是否应该是3个5和3个4组成的积呢?试一下,得到:61716×9=555444,还真是这样!应用这个规律计算最后的算式,结果是:6172716×9=55554444。按照上面的规律,接下来的算式应该是:617282716×9=555554444461728382716×9=555555444444练习:请你先计算,后找规律,再填空。37×3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 2019年10期2019-11-27

  • 一次语文考试
    极速搜索之下,那两题被我搞定了。后来我用了五分钟把最后的十二道题写完了。我正准备检查时,发现还有一道题漏写了,是要写四个AABC形式的“成语”,这可把我难住了。我皱了皱眉,可只想到了“依依不舍、斤斤计较和津津有味”,最后一个怎么也想不到。好不容易想到了最后一个,可是组长已经来收我的试卷了,我只能带着遗憾把试卷交给了组长。下课了,我走到教室外面,看着蓝天白云,心里舒了口气,默默地对自己说:“好好努力,为下一次考试做准备吧!”指导老师:林丽华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7期2019-10-21

  • 从三道高考数学解析几何姊妹题谈新课程理念
    而已.例3和例4两题处在选择题、填空题的中后位置,难度属中档题,两题都涉及双曲线及其渐近线的相关问题,两题的表征都涉及“与双曲线渐近线相交的问题”, 只是所涉及的求解目标不同而已.例5和例6 两题为圆锥曲线的解答题,第Ⅱ问属于压轴题部分,两题的表征都是涉及“椭圆与直线相交的问题”,都需要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通过消元,利用韦达定理求解化简即可,运用到了“设而不求”的解题思想和命题理念.从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与题型结构看:姊妹题表征的相似性体现得很完美,让人

    教学考试(高考数学) 2019年1期2019-04-24

  • 那节课,那一题
    学们,我们看看这两题。”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地一抓,提到了嗓子眼。“哈哈哈,全错。”“两题都错了!”同学们都喊着。“what?”我就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心里凉飕飕的,仿佛全班都在盯着我,说着我错得是多么可笑。我羞愧地低下头,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侯老师又继续开始讲题,分析我错在关键的最后一步,我又仔细看了一遍,突然,我恍然大悟——我看漏了一个符号,一步错,步步错!也许是因为我太紧张了,又或许是太粗心了,就因为一个符号,全盘皆输。虽然侯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我感觉我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3期2019-04-21

  • 那节课,那一题
    学们,我们看看这两题。”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地一抓,提到了嗓子眼。“哈哈哈,全错。”“两题都错了!”同学们都喊着。“what?”我就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心里凉飕飕的,仿佛全班都在盯着我,说着我错得是多么可笑。我羞愧地低下头,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侯老师又继续开始讲题,分析我错在关键的最后一步,我又仔细看了一遍,突然,我恍然大悟——我看漏了一个符号,一步错,步步错!也许是因为我太紧张了,又或许是太粗心了,就因为一个符号,全盘皆输。虽然侯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我感觉我

    中学语文 2019年8期2019-03-28

  • 一本寒假作业的距离
    一本……又一本,两题三题四五题,六本七本八九本……好想快点开学哦!离开学校的第17天,想它……要想回学校,姿势很重要,下面哪种是你写寒假作业时的姿势呢?A 躺在床上写B 蜷缩在沙发里写C 靠在椅背上,捧着作业写D 端坐在椅子上,作业平铺在桌子上写E 趴在桌子上,枕着左胳膊,右手写心理魔法室寒假作业最能体现出你一个学期的状态,它知道你的踊跃举手,了解你的抓耳挠腮,也能洞察你的内心哦。A你喜欢轻松自由,没有束缚。这样的你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有时你不太喜欢和别人

    儿童时代 2019年2期2019-03-21

  • 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错解和正解的数学期望值相等
    不少学生在解答这两题的最后一问时出现了如下的典型错误:1.(2)错解 由题知,体重在60公斤以下的有6人,60公斤以上的有10人.随机变量X服从超几何分布且可以取:0,1,2,3.2.(3)错解 由题知,在每次抽取中,抽到参加1次、2次、3次活动的概率分别为0.1,0.5,0.4;随机变量ξ的取值为0,1,2.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给出两题的正确解答.所以X服从二项分布,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X0123P275121355122255121255122.3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34期2018-12-27

  • 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迁移 ——“积、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的积,再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12×3= 48×5= 8×50=120×3= 48×50= 8×25=120×30= 48×500= 4×50=为摸清学生的情况,教师进行“保持一个因数不变,扩大第二个因数”的变式,并打乱题目(如下)顺序,此时学生的解题速度明显慢下来,出错率大大增加。14×17=238 14×34= 14×102=14×51= 14×85= 14×68=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在“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据此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6期2018-09-11

  • 庞家“三板斧”
    我的家庭作业空了两题没做,字嘛,用老李的话说,那是“相当凑合”。我正犹豫着该怎么办,庞博诚凑了过来,眼睛斜着看了看我的作业,立马撇着嘴巴,带着一脸的蔑视狂笑道:“哈哈,笨蛋,一晚上还没写完,这字哟,没法提喽。你就等着被老师请去‘喝茶吧。”我本来就着急,听他这么一说,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魔音穿耳终于下课了,我和同学们在走廊里玩起了手指游戏。可庞博诚一刻也不消停。他猫着腰贴着墙,蹑手蹑脚地向我靠拢。瞧,两眼像贼一样左右张望,一只手捂着嘴巴,似乎怕自己的笑不经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18年8期2018-03-15

  •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一题多变之变出思维火花》教学设计
    立完成1A与1B两题,同桌两人交流,检查结果,集体订正。2.对比分析,两题的区别,引导学生得出“保条件,变结论”这一类变化。3.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变化“结论”。师:1A跟1B中的结论,还可以怎样变化?生1:…… 生2:…… 生3:……例如,扩建后的周长是多少米?4.是:再变结论,你会解答这样的题目吗?试一试。集体订正【设计意图:条件不变,结论变化。通过对比的练习,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学习中,一题的某一个地方变化,都会引起思考的巨大变化;但是不管怎么改变,基本都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17期2017-10-27

  • 读者之窗
    答题,我连忙答了两题,希望能获奖。罗珊(广西省柳州市融安县)罗珊读者: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七十四岁高龄的您还亲自给我们写信,这让我们编辑都十分感动。《健康一点通》创刊的这些年,正是你们这些老读者的支持才让我们越走越远,越做越有干劲。这次有奖答题收到众多来信,恭喜您中奖。现根据您的情况送您王桂敏主编的《小穴位大健康》一书,希望您喜欢。祝您一生安康!另外,针对读者来信,我们还会酌情寄出更多实用、精美的小奖品,欢迎各位新老读者踊躍来信。本刊编辑部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7年4期2017-04-20

  • 错误成就精彩课堂
    最先喊起来:“这两题不是一样的吗?”教师反问:“是一样的吗?”没多久,有学生说这两题不一样,并且认识到第一题做错了。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两题的不同之处:分率千米是有本质区别的,使学生从陷阱中走了出来,掌握了解答这两种类型题目的方法。借用错误提高反思能力。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出错的原因,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反思能力,在经历出错、知错、改错的过程中,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之后的练

    湖南教育 2017年23期2017-03-09

  • 学数学不能粗枝大叶
    )米()厘米。“两题不是一模一样吗?”小马虎自言自语。苏老师拍了拍小马虎的头,和蔼地说:“仔细观察,它们哪里不同?”“它们只有一个‘=’的不同,第一题有个‘=’,第二题没有‘=’。”苏老师停了一下,接着说:“第一题有个‘=’,表面上看是一题,其实是两题,20.5分米=()米,20.5分米=()厘米,第二题没有‘=’,只有一题。”“是啊!”小马虎听完苏老师的提醒,豁然开朗,他马上意识到把“20.5分米= ()米=()厘米”做成“20.5分米=(2)米=(5)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 2017年3期2017-02-17

  • 从“邻居”想起
    问题吗?请看下面两题。【例1】如下图所示的纸板,可以折成右面的哪个正方体纸盒?【分析与解】这道题通过画图、折纸可以找到答案,但比较麻烦。如果从某两个面是否是“邻居”的角度去分析判断,就简单多了。从纸盒①可以看出,A与F是“邻居”,但纸板中的A与F不相邻,所以纸盒①不是,排除。从纸盒②看出,D与C是“邻居”,但纸板中的D与C不相邻,所以纸盒②也不是。看纸盒③,E与B是“邻居”,但纸板中的E和B不相邻,也排除。所以,纸板可以折成正方体纸盒④。对吗?请你画图、折

    读写算·高年级 2017年2期2017-02-06

  • 分数加减计算中的错例分析
    以相同的数。本例两题没有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这个数,导致通分后的分数和原分数大小不相等,计算结果自然也就错了。易错点三:分母相加、减【错因分析】此例两题错在改变了原分数的意义。要知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另外,分数的分母不能为。易错点四:计算顺序不当【错因分析】此例两题,错在受相同分母的干扰,看到同分母的两个分数,就直接相加、减,没有考虑计算顺序。易错点五:去括号时变错号【错因分析】本例两题去括号时都变错了号。当括号前面是减号时

    读写算(下) 2016年5期2016-07-31

  • 高考物理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技巧
    力、电主干知识,两题的分值基本维持在12—13分和20—19分之间,总计32分,占据物理总分的29.1%,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道计算题的难度中等,在最近5年高考中,难度控制在0.4—0.6之间,第二道计算题难度在0.2以下,提升空间较大。在临近高考时,除了基础知识和要点方法要继续加深理解,了解评分标准,加强答题的规范性更为重要,这是后程复习中的最大的提分点之一。在此,笔者将引用典型问题,分析同学们作答中的常见问题,以告诫同学们避免习惯性错误,从而在高考中最

    求学·理科版 2016年6期2016-06-24

  • 试谈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学”和“用”
    少做对了一题,问两题都做对的有多少人?这类题运用到“包含与排除”的数学思想。分析:根据题意,做对第一题37人=做对两题人数+只有做对第一题人数;做对第二题32人=做对两题人数+只有做对第二题人数;全班人数47人=做对第一题人数+做对第二题人数+做对两题人数。推导:37+32=(做对两题人数+只有做对第一题人数)+(做对两题人数+只有做对第二题人数),即47人+做对两题人数=69,做对两题人数=69-47=22人。更加直观分析用图解法。可见,数学思维方法的运

    学苑教育 2016年23期2016-03-02

  • 是巧合还是规律?
    什么规律.现将这两题呈现如下:题1(例3)已知函数f(x)=x2,分别计算函数f(x)在区间[1,3],[1,2],[1,1.1],[1,1.001]上的平均变化率. 笔者在讲解苏教版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1《平均变化率》一节例3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做书本练习第4题时,发现该题的函数和例3的一样,只是区间复杂了一些,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笔者不禁想这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现将这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14年12期2015-01-15

  • 2014年高考数学模拟金卷(二)
    、16三题中任选两题作答,若三题全做,则按前两题结果计分.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endprint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二、填空题:本大题理科共6小题,考生共需作答5小题;文科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一)必做题(二)选做题:请理科考生在第14、15、16三题中任选两题作答,若三题全做,则按前两题结果计分.三、解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4年4期2014-08-27

  • 这个“家长”不好当
    做完。可他刚做完两题又跑去玩了。我说:“你做不做?不做我可真去告诉老师了!”“我偏不做,就不做!”这次我没提醒他,直接去告诉老师了。我回到座位上,一个声音传来:“浩子,过来,来来来,听说你又不听话了,就那十道题你做得那么难呀!”……李云浩回到座位上赶紧写题了。写完以后,我让他拿出《学习巩固》。我翻了一下,哇,错题数量惊人啊,几乎每页都是全错,还有五六页没写。我拿出我的《学习巩固》一题一题给他讲了起来。他又不耐烦了:“下节课再讲吧,这节课哪讲得完?”“不行,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14年8期2014-08-25

  • 两道选择题
    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同学们都100%地选择了A。教授的语

    故事林 2011年18期201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