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 揭秘意象 ,探源 “妙境 ”
张建军摘要:《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也是元散曲的代表作。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其 “虽为小令 ,近似天籁 ,有唐绝句之骨 ”,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揭秘意象 ,探源其 “妙境 ”:意象组合铺排 ,造就留白之境 ;意象宛转有致 ,形成起承转合 ;意象 “瞬间截取 ”,产生动人力量 ;意象寄寓深情 ,生成多元解读。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天净沙 ·秋思》;意象 ;“妙境 ”《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也是元散曲的代表作。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其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3年9期2023-10-31
- 《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对比赏析
关键词:白朴 天净沙 马致远 对比赏析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白朴和马致远都曾写过一首关于主题为“秋”的小令,本文将从创作背景、意象分析、音韵结构、意境表达等四个方面去对比赏析这两首小令。一.创作背景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2023-06-12
- 《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
摘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罗列意象的文本特征,指向了意象教学揭示主旨的策略,抓住意象特点、直观体验情感基调、从意象内涵的多重意义的角度整体把握诗情,以想象的方式体验意境,理解作品悲与乐的情感交汇,并深入体会其断肠之情。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悲与乐的结合 断肠之情古典诗词中带有深刻的内涵,既包含有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同时也包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心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2023-01-03
- 创诗语境,悟歌诗韵
的情感态度。《天净沙·秋思》是初中教学中广受学生喜爱的一首小令,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涵以及朗朗上口的节奏,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典范文章。全曲通过景物构图交相辉映,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游子秋思图,抒发了游子日暮思归的羁旅情怀。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曲中的语境和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美和情境美,带领学生感悟《天净沙·秋思》曲韵。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境 课例分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上公开课以及互相观摩教师上课是我们打磨自己的教学技能的一种重要方式。本周,我有一节讲
民族文汇 2022年30期2022-06-16
- 文化空缺现象下《天净沙 · 秋思》不同英译本的对比与分析
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应对文化空缺现象下的方法。研究表明,翻译诗歌时,译者应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诗情感的基础上,针对中英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意象等进行合理取舍。【关键词】 文化空缺现象;意象;《天净沙·秋思》【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127-02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2021-09-22
- 《天净沙·秋思》的文本解读
散曲小令中,《天净沙·秋思》是写“秋思”的名作,用语凝练,仅用二十八个字勾画一幅秋日羁旅图,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为什么这首小令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本文将从内容、艺术、情感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文本解读。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文本解读;内容、艺术、情感《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的悲秋名作,本文主要从内容、艺术、情感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奥秘。一、内容层面正因为秋思是秋景触发的,所以这首小令精心选择最能表现“秋思”的人与景,选择了最具有特征性的“枯藤”、“
文学天地 2021年2期2021-09-10
- 何以“自然”
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沙·秋思》推为元曲小令之表率。a吴梅研究了明人对它的仿作,但不及原作“自然”。b隋树森也认为该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4期2021-05-04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英译对比分析
度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两个译本的特点,并分析在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如何进行适应和选择以及哪个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上更贴近原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天净沙·秋思》;“三维”转换;适应与选择作者简介:王丽(1996.1-),女,汉族,山东省诸城市人,沈阳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经贸英语翻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1 引言在全球重视生态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小桥流水人家,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古道西风瘦马,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夕阳西下,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断肠人在天涯。Far,fa
教学考试(高考英语) 2020年1期2020-12-25
- 及物性视角下诗歌意境再现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译文的及物性作对比分析,认为,译者须对原诗歌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类型”“参与者”“环境成分”作具体分析,在目标语中找到“形合”和“意合”的最佳平衡点,选择恰当的翻译路径,实现原诗歌的意境再现。关键词: 及物性系统 意境再现 《天净沙·秋思》 模糊译法和具象译法1.引言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瑰宝。翻译诗歌要凸显原诗歌的意境,赋予原诗歌文字以味道、色彩、节奏和生命。系统功
文教资料 2020年19期2020-10-09
- 审美移情在元曲英译过程中的运用
王宏印教授的《天净沙·秋思》英译的分析,试图分析审美移情在元曲英译中的作用。审美移情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情感投射-关照-反馈,然后是译本的再现阶段,重点透过译作的语言、意象和情感,以说明译者的移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关键词:审美移情;《天净沙·秋思》;两个阶段;1.翻译审美移情论综述“移情”(Empathy)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her)于1873年在其《视觉形式感》一文中提出。“审美移情说”由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2期2020-09-10
- 从词汇的文化色彩看“西风”在东西方语境下的意象差异
元代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和英国浪漫主义后期佳作《西风颂》为范本,旨在比较东西方语境之下的“西风”意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关键词】 西风;意象;天净沙·秋思;西风颂【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32-02一、前言诗词,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最古老也最具有文学特性的文学样式。就其本身而言,诗词是一个
今古文创 2020年18期2020-09-10
- 天净沙·夏
白朴[元]云yún收shōu雨yǔ过ɡuò波bō添tiān,楼lóu高ɡāo水shuǐ冷lěnɡ瓜ɡuā甜tián,绿lù树shù阴yīn垂chuí画huà檐yán。紗shā厨chú藤ténɡ簟diàn,玉yù人rén罗luó扇shàn轻qīnɡ缣jiān。花骨朵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泛起波澜。远处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荫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
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 2020年28期2020-08-06
- 陌生化视域下对《天净沙·秋思》教学的再思考
的抒情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视为艺术经典,在当代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面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文本,语文教学多以依托文本调动学生感受秋天苍凉萧索之景、体悟诗人羁旅天涯之悲为教学重点,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视角,以延长学生感知文本情感的领悟过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为主要目的,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拓展教学思路。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陌生化理论 教学秋思 陌生化理论 教学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4期2020-05-21
-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比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从而探索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形合;意合;《天净沙·秋思》;翻译一、形合和意合的不同以及对翻译的影响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1)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不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美国翻译学家E·Nida(2)认为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英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2020-05-15
- 语文教学应深挖作品的多层意蕴
先进【摘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乡;奋斗;意蕴【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课外语文·上 2019年7期2019-08-19
- 中学语文抒情诗教学偏误例谈
要 30篇《天净沙·秋思》的代表性教学课例显示,当前中国抒情诗教学存在不考虑文体特质“非抒情诗”教学、忽视诗歌艺术形式模式化教学、重视但缺少具体指导朗读教学、脱离文本过度拓展延伸仿写教学等四种偏误。探究偏误的表现方式及解决途径,可以为当前中国抒情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提供“诊断”案例。关键词 抒情诗 《天净沙·秋思》 教学现状 教学反思中国抒情诗教学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灾区”,或文本解读流于浅表,或教学内容不考虑文体特质、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学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2期2019-07-08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一般认为,《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是一个结构单元,因而小令自然分为前三后二两个层次。又,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在“人”字后逗,读为“断肠人、在天涯”。但上述观点都有一定问题。深入解读可以发现,小令主题“秋思”随视角的变化而显,同时结合格律分析,层次之分应是前二后三;小令末句按节奏应在“肠”字后逗,读为“断肠、人在天涯”,其中“人”是诗人自指,“人在天涯”是一件事,“断肠”就是“伤心”,其所以“伤心”,是由于“人在天涯”。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解读;格律;
现代语文 2019年12期2019-03-05
-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要]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带领学生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深入感受诗人的“断肠”之痛。[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情景交融;诵读[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15-02【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最后一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0期2018-11-16
- 《天净沙?秋》教学案例
:同课异构;《天净沙·秋》;教学案例秋天是多情的季节,秋天是绚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助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孤寂或忧郁,又或是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被誉为秋思之祖。而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笔下的《天净沙·秋》与其仅一字之差,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教师又该如何设计教学,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呢?以下是听了三位老师就《天净沙·秋》进行同课异构时的片段展示与分析:一、导入并板书课
新课程·上旬 2018年5期2018-11-07
-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10097]【天净沙】,越调,因无名氏词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天净沙】是元代散曲、套数与杂剧作品中的常见曲牌。学界目前对于【天净沙】这一曲牌的学术成果多局限于《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作品之上,各式赏析及对其体裁、时代、作者的考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这些成果缺乏从整体上对【天净沙】这一曲牌的把握及认识,不免使人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叹。因而,从格律、句式、修辞、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元代【天净沙】曲词之特点进行考察,或可略补当今研究之不足
名作欣赏 2018年11期2018-07-13
- 中国情 中国画
通过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其中蕴涵的诗歌意境,发现马致远擅长通过对景物进行白描画像,用密集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寓情于景,准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惜字如金,这正如一幅淡淡的中国画,让人百读不厌。关键词 中国画;天净沙·秋思;意境;白描;赏析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3-0179-01一、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很短,
读写算 2018年3期2018-07-09
- 多元解读让秋意更浓
】多元解读;《天净沙·秋》;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中国诗词,缘情言志,是集中体现古代经典之所在。“秋”,一个在古代文人笔下充满灵性的季节;它和“愁”是谐音,又是一个映射寄托着历代游子羁旅情怀或思念愁肠的意象。对于“一生九患”的元代白朴来说,他的愁绪就显得更为强烈。《天净沙·秋》是一首描绘秋景的元散曲,编排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综合性学习“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中。本文以领悟语言经典为切入点,体验作者情怀为着力点,我对《天净沙·秋》作了这
课外语文·下 2018年3期2018-06-23
-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伯伦摘 要:【天净沙】是元代散曲与杂剧、套数作品中的常见曲牌。该曲牌的曲词有着格律相对自由、句式多“鼎足对”、修辞多用“列锦”、成组(套)作品较多、思想内容丰富等特点。其意义在于可以考察元代文人对前代词体的继承与发展,对一些文本由词向曲转化这一特殊的文学史现象也会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分调曲史”的建构研究亦值得引起关注与深入。关键词:元曲 【天净沙】 曲词 特点【天净沙】,越调,因无名氏词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天净沙】是元代散曲、套数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4期2018-05-08
-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要标准之一。《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元曲,堪称经典的中国“意象派”诗歌。本文将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多个译本,尤其是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意象传递等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古诗英译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形合 意合 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一、诗歌翻译特点解析诗歌的翻译有别于翻译其
中文信息 2017年10期2018-01-15
- 天净沙.秋
白朴孤ɡū村cūn落luò日rì残cán霞xiá,轻qīnɡ烟yān老lǎo树shù寒hán鸦yā,一yì点diǎn飞fēi鸿hónɡ影yǐnɡ下xià。青qīnɡ山shān绿lǜ水shuǐ,白bái草cǎo紅hónɡ叶yè黄huánɡ花huā。花骨朵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逐渐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这是多么的孤寂。雾气升起,几只乌鸦落在树枝头,远处的一只大雁划过天际,飞掠而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着,颜
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 2018年36期2018-01-03
- NLP理论运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尝试
古诗词教学;《天净沙·秋思》NLP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法程序学)的缩写,它由美国语言学家约翰·格林德尔和计算機专家理查德·班德勒创立。20世纪70年代,他们二人因不满于传统心理学派的治疗过程冗长,效果反复不定,而集合各家所长及他们独特的创见,在美国加州大学学院内,经过三年多的实验与练习,形成NLP的基础架构。在后来的五六年间,更多的心理医生和学者加入,完善了其理论架构与可靠性。NLP包含了传统的神经学、心理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7年10期2017-11-16
- 天净沙·秋
白 朴天净沙·秋白 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选自《元曲鉴赏辞典》,赵义山主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鉴赏空间与大家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白朴的这首小令一开篇,就把一组自然景物看似随意地组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首二句设景有点秋天的凄凉肃杀,不过,当一只鸿雁飞过原野,原来的青山绿水,尽见遍地白草红叶黄花,使凄凉肃杀的深秋郊野,仍见生机。整首小令,用孤村、落日、残霞、轻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3期2017-09-25
- 我教《天净沙·秋思》
林内容摘要:《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在我国流传范围甚广的元曲小令,尤其是在编纂入我国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就使得其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体味思乡哀愁的经典。在《天净沙·秋思》结构简单,在其寥寥叙述中,随着以点为排列出的景物构成以面铺展开的秋季哀思,勾画出游子单骑瘦马思念故乡的画卷。本文通过对《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进行细致挖掘,从而赏析这一小令的思乡之情与文学价值。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景物 思乡《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作曲家马致远先生所作的一首元曲小令,由于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7期2017-07-26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两首散曲小令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相异之处,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了这两首不同的散曲家写成的相同标题的散曲小令,用“比较诗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来探讨一些文学创作上的理论问题。关键词:《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 相同点 不同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2期2017-05-09
-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
台纳摘 要:《天净沙·秋思》这一元曲,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无疑是中国元曲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本文拟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三个层面来探讨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两个典型译本,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的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或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天净沙·秋思》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视角对翻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2017-03-10
- 意象并列的张力
鲜为少见,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开篇映入眼帘的即是多个名词的并列,省略了古文中惯用的虚词,让纷繁的意象依次闪烁,彰显出了无限张力。关键词:意象并列;张力;《天净沙·秋思》[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典型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山水墨画,色彩鲜明地表现了天涯游子在秋天旅途中的情感,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1]感情基调一致的意象的并列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2016-10-18
-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
诗源远流长。《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古诗之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翻译过此诗,因此有不少英译本。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英译本的赏析,旨在从前辈学者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进而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些许贡献。【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英译本 浅析一、原诗浅析《天净沙·秋思》是由元朝作家马致远创造的一首散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五句话,却描绘出一幅画面感十足的秋郊夕照图。此诗的前三句,每句话三个名词,三种景物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8期2016-09-07
- 生态翻译视角下《天净沙·秋思》四种译文赏析
等三层维度对《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其三维度转换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得出适应度最高的译文, 并对其他诗歌的翻译提供参考。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天净沙·秋思 翻译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多维新视角洞悉翻译现象的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即是 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翻译方法是语言、文化、交际等三个层面的维度转换即适应性选择转换,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即为最佳翻译。词曲翻译领域涌现过许多精美作品,好的译本应综合考虑词曲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在复杂的翻译生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2016-08-15
- 例谈中国文人的悲秋情怀
文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为例,来谈谈中国文人的悲愁情怀。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 悲秋 中国文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千古传诵,被誉为“秋思之祖”,堪称表达旅人悲思作品中无法超越的经典,全曲五句二十八字,其深得中国画中写意这种形式的精髓,用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书画一家,这同样要求作者要有凝练的笔触,落笔精准,刻画出含蓄而深刻的意境。该小令廖廖数笔,就勾画出令人无限遐想和惆怅的意境,尤其是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期2016-05-30
- 《天净沙·秋思》的电影式解读
摘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组写景句,历来的解读都做实景处理,如果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去解读,则可看出“小桥流水人家”实为心中所想的虚景。这样解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该曲的内容意蕴。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蒙太奇 实景 虚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首著名的小令通过画面或镜头组接的方式,简洁传神地勾勒出夕阳西下,游子独行无依的晚景图,表达出一份浓浓的羁旅之愁。对此,历来的评析并无多少异议;但在怎样解读,以求更准确地把
文学教育 2016年5期2016-05-14
- 《天净沙·秋思》三英译的接受效果分析——来自德州大学孔子学院师生的问卷调查
3002)《天净沙·秋思》三英译的接受效果分析 ——来自德州大学孔子学院师生的问卷调查吴琼军(三峡大学 科技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摘要:本文选取《天净沙·秋思》风格迥异的三个英译文,对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64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让英语本族语读者对不同译文进行评价,从外域读者的角度客观地反映诗歌文本中空白与未定性翻译的不同接受效果,结果出乎意料。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空白与未定性;接受效果;外域读者一、引言空白与未定性是接受理论的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6
- 从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理论看三美论
论;三美论;《天净沙·秋思》中国诗词讲究格律、行韵,语言精练,字里行间含蓄唯美。许教授是有史以来将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不但英译的诗词让人赏心悦目,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其中“三美论”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伽登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论的影响,许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诗词的行文特点总结而来。一、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和三美论之间的关系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 1893-1970),波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将文学作品结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2015-05-30
- 元曲《天净沙·秋思》鉴赏
[摘 要]:《天净沙•秋思》这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景物 语言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元代散曲《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戏曲作家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3期2009-06-09
- 元代游士的生命悲歌
词:[越调]《天净沙·秋思》 游士 科举制 举荐制摘 要:人们历来对[越调]《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成就较为关注,而对它的主题相对忽略。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通过对“断肠人”身份的断定,指出它是对游士生存状况的刻画与描写;指出它产生于元代,并不是偶然,而是元代游士不幸人生的高度浓缩,是他们的生命悲歌。由于游士自战国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重要组成,所以它所传递的悲凉情感为人们所熟悉,这也是它传诵不衰的重要原因。[越调]《天净沙·秋思》最早载于元人盛如梓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2期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