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视域下对《天净沙·秋思》教学的再思考

2020-05-21 02:48张帅吴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教学

张帅 吴雪

内容摘要:作为一首借秋景抒悲情的抒情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视为艺术经典,在当代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面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文本,语文教学多以依托文本调动学生感受秋天苍凉萧索之景、体悟诗人羁旅天涯之悲为教学重点,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视角,以延长学生感知文本情感的领悟过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为主要目的,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拓展教学思路。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陌生化理论 教学秋思 陌生化理论 教学

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一说为“始见于宋末元初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所载北方沙漠词三首之一,作者失考”。[1]相形之下,其在文学上的艺术价值显得不容置疑:元代文学家周德清将它誉为“秋思之祖,”[2]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也以“深得唐人绝句妙境”[3]来称赞它。这一经典文本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如何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发挥文本价值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意象顺序“陌生化”——意象乱序下的《天净沙·秋思》

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主张恢复人对原初的陌生感觉,将艺术的魅力以嶄新的面貌不断给人以新的审美感受。将在这一理论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种在对教学文本进行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反常化”手法探索新视角、新思维,以新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以期延长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流于浅层的文本解读方法。

《天净沙·秋思》全文仅用了5句28字,便将秋日苍然萧条之悲、游子羁旅天涯之愁跃然纸上。究其原因,无疑要将问题的核心放在作者所运用的意象上。在这首小令中共出现了十二个意象,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断肠人、天涯。作者以这样的顺序呈现了这些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我们将意象的顺序置换,结果会怎样呢?

比如“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独自走在天涯路上,他看到缓缓西下的夕阳,古道上一匹瘦马迎着西风步履维艰地前行,小桥下流水潺潺,小桥边几处人家,老树的枯藤上有将要回巢的乌鸦。从意象的空间关系来看,“人在天涯”可看作逐渐远去之景,“夕阳西下”为远景,“古道西风瘦马”为中景,“小桥流水人家”可理解为想象之景,“枯藤老树昏鸦”为近景。与原作镜头由近及远相反,由远及近,镜头的逐渐聚焦给人对作品画境不同之感受。将“断肠人在天涯”置于首句,不免引人思索“人断肠”的原因,后面描述他看到的、想到的景象,直到最后一句“将要回巢的乌鸦”隐约点明,乌鸦都要回巢了,而“他”还身在天涯。

不难发现,通过这种“陌生化”方式的来看这首小令,其中心内容与感情色彩是基本没有变化的。但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意象顺序置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换序,更深入地进入到文本中去,从而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学生关于此作品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地感受到这首小令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从阅读到写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换序与翻译,也能够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意象内容“陌生化”——意义反转下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中的十二个意象,若以感情色彩为依据进行划分,不难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为悲凉衰退之意象,包含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天涯、断肠人这九个意象;二为恬静优美之意象,包含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意象。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使用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看起来与全文情感基调不和谐的意象?

有说法认为这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难免牵强。从总体文本来看,“小桥流水人家”并不足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单单把这三个意象放在一起无疑是优美恬静的,但是置于文本整体语境中,被枯藤、老树等意象所形成的大意象群影响,也难免带有一层“愁郁的面纱”。受此启发,如果保留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意象,通过“陌生化”对其他意象的内容进行改动,会呈现什么样的效果呢?

变“枯藤”为“青藤”、“老树”为“小树”、“昏鸦”为“喜鹊”、“古道”为“新道”,“西风”为“东风”,“瘦马”为“壮马”、“夕阳西下”为“旭日东升”、“断肠人在天涯”为“赶路人在还家”。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文本:“青藤小树喜鹊,小桥流水人家,新道东风壮马。旭日东升,赶路人在还家。”

这一文本显然不是一首合格的小令,抛开其文学性,单纯从意象的意义上来看:“小树的青藤上喜鹊在叽叽喳喳,小桥下流水潺潺,小桥边有几处人家,旭日东升,赶路人在大道上骑着一匹肥硕的马,迎着东风归家。”相比之下,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带有了“恬静温暖”的感情色彩。

对这一文本中意象的内容进行这样的“陌生化”处理,虽然很难得到一篇优美的小令,但将其译为现代文是完全读得通的,其在教学中也能够发挥其独到的意义。一方面,将这样的文本呈现给学生,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这一文本之“不美”与原作之“美”的对比,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产生积极作用。延伸来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启发学生尝试对其他好的文本进行有想法、有逻辑的改写,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三.结语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不同的读者自然有不同的感受。魏崇武先生认为:“它是元代文人精神家园失落的表现,它描述的是失去人生坐标,欲寻人生价值而不得的失落、迷惘、仿徨和痛苦。”[4]洪永忠先生则认为:“它饱含着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失意、淡泊、凄凉的人生悲剧。整首小令是对人生凄婉、苍茫的一种小结。”[5]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陌生化”理论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作品的解读,开拓教师对这一文本的理解思路及在这一内容教学上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审美体验,延伸学生的情感体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切身理解。

参考文献

[1]刘运好,段梦云.经典的误读:《天净沙·秋思》考论——兼论文本流传过程中动态发展的特殊文学史现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04):41-48.

[2]周德清.中原音韵[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7.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

[4]魏崇武.《天净沙·秋思》片谈[J].三峡学刊,1994(1).

[5]洪永忠.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意识——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说起[J].大理学院学报,2002(1).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思教学
秋思
天净沙·春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天净沙·春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意象并列的张力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