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

  • 中国古农书传播对日韩等东亚地区的多维影响研究
    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等可考农书书目的传入,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东亚国家的农业文明、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甚至政治变革。日本史学家藤间生大曾言:“日本民族从未开化的世界,进入到原子能时代,其间必须经过数千年的岁月,以及许多重要的发展。作为这种发展的第一步,是从中国输入水稻开始。”显而易见,中国农业成果的传入,对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的社会发展举足轻重。本文大致以中国古农书东传概况、东传影响及日韩农史学家对中国古农书的研究三方面为切入点,浅谈中国古农书在日韩

    出版科学 2023年4期2024-01-08

  • 古代农业文明进程中的古农书发展研究
    墨重彩的一笔。古农书是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流传,是古代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真实记载,呈现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形成、发展、成熟的时代轨迹,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汇聚点点星光,可以照亮古往今来农业大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有关古农书研究队伍不足,研究成果少,归纳总结不够。正因如此,今天大力加强古农书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意义更加重大。特别是通过古农书的发展了解古代农业文明的进程是一件有使命担当、意义深远的事,它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从农

    出版科学 2023年5期2023-12-15

  • 宋代农业发展与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评《宋代农书研究》
    研究——评《宋代农书研究》《宋代农书研究》作者:邱志诚出版社:凤凰出版社ISBN:9787550636910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宋代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农民的劳动技术水平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业产量增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宋代民间舞蹈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宋代舞蹈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娱乐活动和宗教仪式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代舞蹈形式多样,有歌舞、祭舞、宫廷舞等,舞蹈内容

    中国农业气象 2023年10期2023-10-20

  • 《齐民要术》
    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全书共十卷九十二篇,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概述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以及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从该书的思想来看,《齐民要术》以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物

    文化产业 2023年21期2023-08-07

  • 焦秉贞《御制耕织图》研究
    关键词:耕织图;农书;康熙帝;焦秉贞;政治观念引言《耕织图》是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耕作收获蚕桑棉纺的劳动场景图。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衣食所需,甚至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存亡。因此,农业问题历来收到朝廷的高度关注,《耕织图》也因此产生并发展。历代《耕织图》都备受统治者的青睐,它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与帝王的治国理念是密不可分的,而清代被学界公认为是《耕织图》发展的顶峰时期。本文因此选择清代画家焦秉贞所绘的《御制耕织图》(如图)作为研

    东方收藏 2023年3期2023-06-09

  • 牛具里尽是智慧密码
    愿意出资刻印一本农书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我们得感谢元代热爱农学、并且深谙雕版技术的王祯,他利用当县令的基层工作机会刻印了一部《农书》,里面保留了包括牛衣在内的很多农具。《农书》里的牛衣展开后呈方形,使用时将它披在牛背上,再用麻绳绑住,主要是给牛御寒用。因为牛毛短,冬天冷,背上披一层麻衣会暖和些。农人给牛披牛衣,往抽象里说,体现了重农的农本思想。往实在里讲,是精耕细作的需要。如何理解这个“精耕细作”呢?从《农书》中对牛耕工具的展示和排版就可以看出大概。《农书

    中国收藏 2023年2期2023-02-03

  • 牛具里尽是智慧密码
    愿意出资刻印一本农书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我们得感谢元代热爱农学、并且深谙雕版技术的王祯,他利用当县令的基层工作机会刻印了一部《农书》,里面保留了包括牛衣在内的很多农具。《农书》里的牛衣展开后呈方形,使用时将它披在牛背上,再用麻绳绑住,主要是给牛御寒用。因为牛毛短,冬天冷,背上披一层麻衣会暖和些。农人给牛披牛衣,往抽象里说,体现了重农的农本思想。往实在里讲,是精耕细作的需要。如何理解这个“精耕细作”呢?从《农书》中对牛耕工具的展示和排版就可以看出大概。《农书

    中国收藏 2023年2期2023-02-03

  • 石声汉古农书整理的思想与方法
    ,石声汉先生在古农书整理领域与胡道静、王毓瑚、梁家勉、万国鼎、缪启愉等人共同创造了惊人的成绩,有筚路蓝缕之功,为古农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对于石声汉先生古农书整理的成绩,孔令翠、曾洁的《石声汉在农学遗产整理与翻译方面的贡献》一文有初步的总结[1];对于石声汉先生的古农书整理思想,张波先生在《贾学之幸——石声汉先生古农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学术成就浅识》中已有涉及,他认为石声汉先生古农学研究、农书整理的主要方法是“小学和农学”相结合的考证方法:“在严守校

    农业考古 2022年6期2023-01-23

  • 古代四大农书的水利治要
    ,共有376 种农书[1]。古代农书是治水知识和经验的宝库,蕴涵着治水的大学问和大智慧。西汉氾胜之著《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2]、元代王祯著《东鲁王氏农书》[3]、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4]被当从其类列为“古代四大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东鲁王氏农书》分别代表所处时代农学的最高峰,但水利内容较少,且与农业技术兼容。相比珠玉在前的各农书重在农技,《农政全书》兼顾农政,耑设水利卷目,水利等专论被公认为“科学价值较高”[5]。古代治

    江西水利科技 2022年4期2023-01-10

  • 邱志诚著《宋代农书研究》出版
    后邱志诚著《宋代农书研究》,该专著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

    农业考古 2022年6期2023-01-05

  • 中国传统农学概念的历史发展及传统农书分类再议
    陵大学编刊《中国农书目录汇编》,称之为第一次“结数千年农学之总账”(1)金陵大学图书馆编:《金陵大学图书馆概况》,金陵大学图书馆,1929年版,第13页。即是显证。在此认识框架下,很长时期学者们并未考虑中国传统农学概念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2)就笔者所见,似仅曾雄生涉及这一问题,其《中国农学史》指出最早使用“农学”这一概念的为明末徐光启,此前“有的只是‘农家’这一称呼”(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实际上最早者为明太祖朱元璋,详见下文。一般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2-27

  • 明清之际浙西的蚕桑产业* ——以张履祥《补农书》为中心
    。。张履祥的《补农书》在农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总结当时浙西一带农业经济与技术的伟大著作,而蚕桑作为浙西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则在《补农书》中有着较多的论述。《补农书》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涟川沈氏(姓名、生卒不详)原著、张履祥辑校,原名《农书》,亦称《沈氏农书》;下部为张履祥所著,原名《农书补》,亦称《补农书》或《杨园农书》(学界引述《补农书》多有将张履祥、沈氏两部分混说的)。关于《补农书》的专题研究,较早则有陈恒力、王达的《补农书研究》和《补农书校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2022-12-21

  • 人文视域下的《二如亭群芳谱》*
    《群芳谱》是一部农书,这可以说是古今学人的共识。如《明史·艺文志》将它列入子部农家,《四库全书总目》把它归入子部九“谱录类”中的“草木禽鱼之属”, 实即农书的一类。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群芳谱》属于书中所列一百三十余种明代农书之一,90年代范楚玉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将《群芳谱》列入其农学卷(卷三)之中。对《群芳谱》的内容、社会意义及学术价值等的评价,基本上也是围绕其农书属性展开。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对《群芳谱》的评价并不

    农业考古 2022年1期2022-11-01

  •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农书出版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兼论古农书研究“边缘化”
    有重要意义”。古农书是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重要载体,是古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也是对古农书工作的意见。因此,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古农书在新时代应当加强而非削弱,应当深入而非停滞,应当活化利用而非仅仅藏之馆阁。只有充分继承、吸收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实践经验,发扬古代农业科学家探索精神,多渠道搜集、丰富古农书文献,多方法汇编整理已有典籍,多视角揭示、建立中国古农书知识体系,方可“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

    出版科学 2022年5期2022-10-08

  • 中国古代大型综合性农书结构体系编撰演变研究
    053)中国古代农书每一个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传播影响最高的农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大型综合性农书。大型综合性农书是构成中国古代农书的基本核心部分,它们体系严谨、内容丰富,同时把各项农事活动归纳为一定体系,并分门别类地详加论述,可称为全书型或知识大全型农书,它们是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大型综合性农书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是农书编辑工作不断进步的具体表现。大型综合性农书在其资料的取舍、叙述先后的安排上,都与其篇章结构体系的布局与安排有着密切

    南方论刊 2022年7期2022-07-23

  • 中国古代大型综合性农书文献征引研究*
    53)大型综合性农书是构成中国古代农书的基本核心部分,它们体系严谨、内容丰富,在文献征引时,大多力求详尽规范,而直接从生产中总结的第一手资料相对较少,有些农书就是关于历代农业典籍的资料汇编。在文献征引取舍标准上及引文的校勘处理上,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也是有一些差异的,之所以出现征引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它们编撰目的和实际用途不同。笔者通过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农书的系统爬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其在文献征引方面存在的差异予以归纳总结。一、《齐民

    大众文艺 2022年12期2022-07-08

  • 巧辨异同,提升比较型主观题答题能力
    卷·17)[古代农书与农业](14分)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

    求学·理科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中国古代踏粪技术传承与变迁
    力。1.3 后世农书对“踏粪法”的直接征引明代的《农政全书》将《齐民要术》卷前《杂说》之“踏粪法”录在卷6《农事·营治上》[30],同时,卷7《农事·营治下》也收录了上述王祯《农书·粪壤篇》中的“踏粪之法”([30],188页)。 清代的《授时通考》将“踏粪法”置于卷35《功作》之中。[31]明清时期部分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农书,或者其他与农业相关的文献,对“踏粪法”的引用更为常见。各文献引录“踏粪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引自《齐民要术》,有的则引自王祯《农书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年2期2021-10-13

  • 《陈旉农书》及其价值述略
    载农事的书通称为农书,它是指记述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关领域的著作。在古代典籍的记录中,主要的农书类型有三种:其一,对农史资料的收集和农业经验成果的罗列,如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元司农司所撰《农桑辑要》、明王祯所著《王祯农书》、明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清鄂尔泰主持编纂《授时通考》;其二,对农作物的考证和注释,如三国吴陆玑所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清刘宝楠所著《释谷》;其三,正史中“经籍志”“艺文志”中含有农书的记载有《汉书•艺文志》9部114篇,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2021-09-13

  • 元代农书编纂出版考论
    子编纂出版了大量农书。本文在分析元代农书编纂出版兴起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历代书目及相关史料的发掘和考辨,列举元代编纂出版的农书共11类61种,并对元代农书编纂出版的特点作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关键词] 元代 农书 编纂出版 刻书史[中图分类号] G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1) 04-0119-10[Abstract] In Yuan Dynast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mote

    出版科学 2021年4期2021-09-05

  • 武则天删定农书《兆人本业》探析
    民务农,甚至官撰农书,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武则天当政期间,也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她曾组织编撰农书《兆人本业》,为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在唐宋时期被普遍传录,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后来失传,后人对其体例和内容难以详知。在唐人文集中有许多关于《兆人本业》的记述,在《崇文总目》《困学纪闻》和《玉海》等书中也收录有该书。迄今为止,虽有学者从历代农书概述和节日习俗介绍等方面对其作过探讨,①对于正确认识该书的性质和影响大有裨益,但尚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31

  • 农桑苍生总关情
    流十家同列。所谓农书,就是“农桑种树之书”。用今天能的话来说就是“讲述中国固有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著作”。我国古代农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庞大,举凡农耕、园艺、蚕桑、畜牧、兽医、林木、渔业乃至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和烹饪等众多门类。《艺文志》为农家之书单独设类,于“诸子略”类目下著录东汉以前所见的农书九部一百一十四篇,成为我国书志著录农书之滥觞,并成为各种官修私著目录书的传统。在孙犁所藏读的农桑之书,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种类之齐全,实在令人惊叹!比如

    书屋 2020年12期2020-12-24

  • 明遗民的耕读实践与士农理想 ——基于《梭山农谱》的解读
    [内容提要]清初农书《梭山农谱》的农学价值表现为写作体例完备,对耕、耘、获农业生产三环节平行叙述,描绘出了赣西北山区的农业生产图景。遗民学者刘应棠借农谈兵以凸显经世致用之品性,借农事以甄别士人流品之高下,为农力田成为其治生行道的重要方式。清中叶,该书的刊刻者、序跋者、进书者,以删改、题词、序跋的方式对该书表达着赞许与畏避的复杂意味。该书所反映的明遗民的耕读实践与士农理想,不仅建构了遗民群体事功济世的价值取向,也映照着明清之际士人心态、言论与文化的重要面相。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04

  • “桢”,还是“祯”?统编教材18和19年版的对比研究
    二单元对同一本《农书》的作者有不同的表述,存在误区,笔者考察了“桢”和“祯”的不同,指出了教材的误区,并简要论述统编教材的严谨性,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祯与桢;《农书》;统编教材;严谨性初中歷史教学中,在宋元时期的学习中,我国著名科学家王祯和他著的《农书》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随着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全国的推广和使用,广大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对王祯和他著的《农书》又有了新的认识。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是统编初中历2018年版在这里表述不清,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7期2020-05-11

  • 宋元农业文献动量词及语法研究
    的认知。关键词:农书;宋元;动量词宋元时期遗留下来了非常丰富的农学遗产,而农业文献由于其专有的指导方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数量表示方法及用例,是非常珍贵的语言研究材料。然而,由于其农学专著的文献性质,对古农书的校注大都立足于文意疏通,真正意义上的系统专门的语言学研究相较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来说较为薄弱,许多分析都是个别的、局部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本文以宋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陈敷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这四部农书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宋

    神州·中旬刊 2020年2期2020-03-16

  • 宋元农业文献物量词及语法研究
    。摘  要:宋元农书中的量词丰富,但相关研究较少,重视不够。本文以宋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四部农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相关语料进行归纳、总结与整理,对宋元农业文献中物量词表示法的特点及分类做基本概述。关键词:农书;宋元;物量词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姚昱含(1998.4-),女,汉,山东潍坊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第二作者李文玉(1998.6-),女,汉,山东泰安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2020-03-02

  • 从古代汉字,看中国纤维的发展(四)
    织原料,王祯的《农书》说:“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比较了棉与丝、麻、毛的优越之处。北宋末年,北方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物大量移居江南,南方社会经济日益繁荣。元代初年,长江流域的松江地区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超越闽、粤地区走在前列,逐渐形成为手工棉纺织业的中心,其中黄道婆的生产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明代,棉纺织业逐步普及全国。这主要是由于棉纤维具有王祯《农书·木棉序》中列举的“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紵,免绩缉之功,

    中国纤检 2019年5期2019-12-09

  • 罗振玉与农学会《农学报》和《农学丛书》
    》等书,又读欧人农书译本,谓新法可增收获,恨其言不详,乃与亡友蒋君伯斧协商,于上海创学农社,购欧、美、日本农书移译,以资考究。”1896年冬,罗振玉、徐树兰等人在上海创办农学会,日常事务主要由罗振玉主持。农学会成立后,即在《时务报》《知新报》上分别刊登了《公启》和《章程》。《知新报》在刊登农学会《章程》前写道:“农学为富国之本,中土农学不讲已久,近上海同志诸君,创设农学会,拟复古意,采用西法,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原,甚盛举也。”此语正道出罗振玉等人

    办公室业务 2019年21期2019-11-23

  • 农业景观信息探研 ——以四库本王祯《农书》为例
    肖 逸元代王祯《农书》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典籍,其最大特色在于图文并茂,图像约占全书篇幅的4/5。这些图像在反映出传统农业工具及生产技术状况的同时,也形象地展示了古代农业生产及生活风貌,包含了丰富的农业景观信息,体现了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历来关于王祯《农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现有论著多从农业科技层面论述其内容特色及贡献,尚未有人依据相关农业图谱从景观学视角系统探讨该书包含的丰富景观信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应该从人类农业文化的创造、记忆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来

    中国园林 2019年8期2019-09-13

  • 中国古农书诞生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众多的文献中,古农书占据相当比重。古农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基础。王毓瑚撰著的《中国农学书录》堪称“一家之言”,是农书整理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日本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古农书考》是一部提要式的农书目录。《书录》和《书考》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可参照利用[1]。对于中国古农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中国古代农书书目编纂形式为代表的农书整理,其次是对于某一时期或者某一部农书的研究(包括农书观、农学观、价值研究等)[2-4]。伴随科技的发展,对于农书的研究已不仅仅拘泥

    图书情报研究 2019年3期2019-09-06

  • 王祯《农书》中的织造机械问疑
    368年)所著《农书》全书约13万字,插图310幅,可谓中国古代农书中前所未有、篇幅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其中织纴门、纩絮门、麻苎门分别介绍了当时的丝、棉、麻纺织工具。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对织机形制的描述几乎全部来源于王祯《农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然而,王祯《农书》中对于当时织造机械的描述却非常简单和模糊,此外在织机结构上还有一些错误。因此,笔者认为,对王祯《农书》中织造机械进行适当的问疑很有必要,可以理清以往对中国古代织机发展认识的错误之处,还原中

    服装学报 2019年2期2019-05-05

  • 《农圃便览》引诗浅探
    是清代丁宜曾所著农书,全书不分卷,仿月令体例按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叙述,是清代重要的地域性农书。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在《中国古农书考》评价:“此书是了解山东半岛南部地区农业情况的最好史料,我对它和地处日照西北的淄川蒲松龄所撰的《农桑经》给予同样的重视。”[1](p.300)作者在自序中说“事皆身历,非西石梁(作者所居村名)土所宜及未经验者,概不录也”[2](p.14),因此全书具有强烈的的地域特征,内容也颇具有独到之处。书中除了大田、园圃技术和农候占验以

    古今农业 2019年2期2019-03-18

  • 《齐民要术》在日本
    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农书,是一本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食物加工等内容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古代农业科学经典。此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我国农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此书问世后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在日本。贾思勰《齐民要术》千年之前传入日本,长期以来不断被传抄、翻刻和研究。日本学者和农人师法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本国农事科研实践活动中,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甚至在这一古老学问母体上衍生出一门新的学

    书城 2019年2期2019-02-16

  • 程瑶田《九谷考》论析
    髓,并征引了诸多农书与农谚,体现出一定的农学价值,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九谷考》约成书于乾隆年间,在当时基本是受推崇的,受到了诸多学者的赞誉。如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禾部中注稷、黍、秫时曾大量引用程氏之说,“程氏《九谷考》至为精析,学者必读此而后正名。其言汉人皆冒粱为稷,而稷为秫秫,鄙人能通其语者,士大夫不能举其字,真可谓拨云雾见青天矣”[1]。又如清祁寯藻在《马首农言》中也盛赞程著“力破诸说之谬,余参之目验,信其不诬”[2]7。《马首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10-25

  • 明代官刻农书与农学知识的传播
    承载着农学知识的农书不断增多。*可参见曾雄生:《中国农学史(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1—599页;闵宗殿主编:《中国农业通史·明清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版。在这一背景下,明代官府却未如同元代与清代一般纂修大型的农书(如《农桑辑要》与《授时通考》),而且从《明代版刻综录》与《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的收录来看,这一时期官府对于农书的刊刻似乎并不热衷。*可参见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11—278页;霍艳芳:

    安徽史学 2018年3期2018-06-11

  • 千年藏道无人问 一朝面世即丰农 ——评袁名泽《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
    》提出“中国古代农书当中,有一些可以说是属于山居系统的”,杨直民先生的《农学思想史》有专节阐述了传说、宗教经典中的农学思想,梁家勉在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中阐述了大量高道的农学思想,但这些具有首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农学思想史的长河中却属凤毛麟角,且处于不成体系的初创阶段。直到袁名泽教授以其博士论文《道教农学思想发凡》为基础,纵向挖掘了道教农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著成《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才使道教界的农学思想及其发展史得到系统的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史纲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1-30

  • 清代《香妃洋装像》中的采花工具与洛阳铲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考证
    工具;洛阳铲;《农书》1 前言《香妃洋装像》(图1)是关于香妃的四幅画作之一,即《香妃戎装像》《香妃洋装像》《香妃旗装像》《香妃吉服像》[1]。该画作者是郎士宁(1688—176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意大利人,画家、修道士。他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后进入如意馆成为一名宫廷画师,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画家,为皇帝和后宫皇后妃子等人绘画。乾隆三十年(1766,78岁)病逝于宫中。其代表作品有《百骏图》《乾隆大阅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期2018-01-29

  • 宋元时期农学著作全面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原因研究
    籍和篇章。对古代农书的研究整理从20世纪初开始起步,五六十年代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农学史专家,如万国鼎、石声汉、王毓瑚、梁家勉、胡道静、李长年等学者。文革时经历了停滞期,八九十年代进入繁荣阶段,据粗略统计,这一阶段每年发表的农书研究文章均在10篇以上,有时达到20篇左右[2]。如石声汉的《中国古代农书评价》[3]、彭世奖的《略论中国古代农书》[4]、王达的《试论明清农书的特点及其成就》[5]等。21世纪以来,仍有许多专家学者关注农书研究,如康君奇的

    农学学报 2018年10期2018-01-16

  • 论古农书的目录
    10095)论古农书的目录葛小寒(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南京 210095)农史学界历来有编纂古农书目录的传统,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四个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农书目录对于“农书”本身的定义不清;第二,不同农书目录对于收书范围的认识差异颇大;第三,农书目录在著录时的错误依旧广泛存在;第四,农书目录的著录体例亟待更新。本文对以上四个问题的思考与提出意见,有助于新的农书目录编纂。古农书 图书编目 编纂体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7年3期2017-11-02

  • 对古代脚踏风扇车和水击面罗复原的商榷
    复原了元代王祯《农书》中的脚踏风扇车,其运转原理是脚踏绳索,利用叶轮旋转的惯性进行往复式旋转生风。本文根据《农书》风扇车的插图,结合元代普遍采用的脚踏曲柄连杆驱动轮轴旋转的事实,利用新发现的近代脚踏风扇车图像,认为古代脚踏风扇车采用的是曲柄连杆驱动机构。2014—2015年,李崇州、李盛在郑为1966年复原的基础上重新复原了《闸口盘车图》中的水击面罗。本文在分析他们复原水击面罗的基础上,依据“攀耳-卧轴”机构的使用传统,改进了他们的复原设计。脚踏风扇车 水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7年2期2017-09-05

  • 浅析王祯《农书
    窦真摘要:王祯《农书》被视为元代三部重要农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从从全国范围的角度对农业科技进行总结的伟大农学著作。本文以王祯《农书》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其主要内容和农学思想,以及重要的历史贡献。关键词:王祯《农书》;农学思想;历史贡献王祯《农书》是元朝王祯个人撰写的一部农业巨著。元帝刻行王祯《农书》诏书抄白中称:“王祯,东鲁名儒,年高学博,南北游宦,涉历有年,尝著《农桑通诀》、《农器图谱》及《谷谱》等书,考究精细,训释明白,备古今圣经贤传之所载,合南北地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0期2017-03-20

  • 王祯《农书》诗歌译注二首
    □丁建川王祯《农书》诗歌译注二首□丁建川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收录王祯自撰诗、歌、辞、赋、铭等共207篇,本文以“王祯诗歌”统称之。其诗歌附于《农器图谱》各目之后,形成了“图”、“文”、“诗”三者相发明、相印证的独特结构;诗歌内容不是对正文的缩写和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农器功用的升华,既有“器”的描摹,也有“用”的指导,更有“情”的融入。王祯诗歌的基础性注释、翻译工作历来少有人问津,本系列论文打算从这方面入手,以完善对王祯《农书》的研究。王祯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12-28

  • 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的意义
    著作,如中国十大农书——《月令》、《夏小正》、《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吕氏春秋.上农篇》《陈旉农书》、《马一农农说》、《知本提纲》都堪称为中国农业典籍的精华,对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将我们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传递出去,能更好的完善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则是让西方人准确了解我们民族传统农业文化精髓的重要传播媒介。二.农业典籍英译的必要性中华典籍浩瀚渊博,博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1期2016-12-20

  •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农家类书目谈略
    思想”根深蒂固。农书是记载农业思想的重要载体,展示各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撰修者的思想态度。四库馆臣对于农家类书目的选择与著录体现出他们信奉经世实学、对农业的重视,然农家类是一个很庞杂特殊的分类,《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农书分类依旧混乱。《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农家类;书目一、《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农家类书目概述《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对18世纪以前的中国古代典籍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其编撰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历时9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11-28

  • 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的意义
    著作,如中国十大农书——《月令》、《夏小正》、《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吕氏春秋.上农篇》《陈旉农书》、《马一农农说》、《知本提纲》都堪称为中国农业典籍的精华,对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将我们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传递出去,能更好的完善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则是让西方人准确了解我们民族传统农业文化精髓的重要传播媒介。二.农业典籍英译的必要性中华典籍浩瀚渊博,博大

    文学教育 2016年32期2016-04-03

  • 王祯论“天火”与“人火”
    祯,在他的巨著《农书·杂录》中刊发了《法制长生屋》《法制灰泥附》两篇消防技术专论,对“天火”与“人火”有了区别于古人的全新认识。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自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省旌德县)县尹6年,后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县尹。他在任职期间,捐俸办学、修桥、补路,教民农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百姓称赞他“惠民有为”。王祯在旌德、永丰任县尹时,编著《农书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16年1期2016-03-27

  • 球茎甘蓝
    》。鉴于这两部古农书巨著分别完成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和清崇祯十二年(1639年),因此可以推断球茎甘蓝的引入时期不会迟于公元16世纪的明代晚期,这两部农书都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擘蓝”的植物学特性。其中关于“叶色如蓝”,“魁在土上,……大略如蔓菁”,以及“擘食其叶,魁(膨)大”等记载,表明当时的“擘蓝”还是一种球茎与叶片兼用的蔬菜。“苤蓝”的称谓在明代的《滇本草》中早已出现过。到了清代,无论是官方编纂的《大清会典》,内务府掌关防处登记的《菜蔬清册》,还是

    中国蔬菜 2016年3期2016-02-07

  • 万国鼎与《中国农学遗产选集》
    列。就内容来看,农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经验和知识。农书中主要包括重农思想、“三才”理论、农时观、用养结合思想、“三宜”原则等。生产规模、集约经营、农事管理、成本核算等思想在农书中也有充分体现。因此,惠福平教授指出:《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是唯一系统反映出传统农业历史特点的古典文献”[2]2。我们的农业遗产是很丰富的,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提供很多材料,在帮助我们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我们对农业遗产的态度也要采取批判态度,因为我国农业遗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4-10

  • 崇本尚利:从三部农书管窥元代重农营农思想
    崇本尚利:从三部农书管窥元代重农营农思想□刘启振 王思明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视商业贸易,这种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了当时出现的三部农书之中。本文将这三部农书所体现出的农业经营思想放在一起进行梳理整合、对比分析,提炼出其中的相同、相似点,试图从这个视角对整个蒙元社会经济作进一步的认识。三部农书中的重农营农思想,在对汉族传统农业经营思想传承的基础上,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思想因素,形成了“重农尚利”的显著特色。这是对汉民族传统农本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02

  • 《汉语大词典》与“古代四大农书” ——兼论农业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贡献
    典》与“古代四大农书” ——兼论农业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贡献□丁建川《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最具权威的汉语语文辞典,词目约37.5万条,其中书证涉及《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古代四大农书”的词目共有1506个。本文从词目的音节、书证位次等方面对这些词语作了统计与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以“四大农书”为代表的历代农书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影响及贡献。另外,本文还简单列举了《汉语大词典》中与“四大农书”有关的词目释义不足之处。《汉语大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9-21

  • 历代农书中的大豆
    00081)历代农书中的大豆董 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北京 100081)辑释者按:我国自西汉之后已称菽为大豆。历代讲述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有关知识的著作,大约有三百种,其中凡与作物栽培有关的,大都谈到大豆。本文限于篇幅,只择其要者辑录下来,有的地方稍加注释,以飨同行读者。还须说明的是,有的古农书,如《农桑辑要》(元大司农司编纂,1287)、《农政全书》(明徐光启撰,1639)所载大豆内容,均系引自前人著作,本文限于篇幅,不予赘述。《氾胜之书

    大豆科技 2014年1期2014-03-21

  • 近代早期英国农书写作的兴起
    邓绍兵农书(farming books)是传播农业技术的一种重要媒介。在英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由英国农业作家写作的农书出现于13世纪,其中,沃尔特·德·亨利(Walter de Henley)的《农书》(Le Dite de Hosebondrie)最为有名。不过,此时农书的数量极为有限,而且之后的两个世纪英国人没有写作农书①参阅 G.E.Fussell.The Classical Tradition in West European Farming.Fai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年4期2014-03-04

  •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五锭棉纺车
    80)元代王祯《农书》首次以图文的形式描绘了五锭纺车,而且明确记载为麻纺车。2005年《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期刊载了包铭新、于颖两位学者的论文《中国古代的五锭棉纺车》(以下简称包文)[1],认为中国元明时期已经出现了五锭棉纺车,并对其牵伸机构及工艺做了推测。但五锭棉纺车是否如包文所言在元明时已经存在,笔者不揣冒昧,提出质疑,以求教于诸方家。一、中国古代的五锭纺车元代王祯在《农书·麻苎门·小纺车》第一次以“文附图”的形式描绘了五锭纺车。“此车之制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11-15

  • 马寅初自焚巨著《农书》书稿
    马寅初自焚巨著《农书》书稿1951年,马寅初全家迁入北京东总布胡同32号的新居。曾经多次采访过马老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杨建业先生,在《马寅初》一书中描绘了东总布胡同32号昔日的美景:“马寅初的住宅,坐南朝北,门庭不大,外面也很普通,但却是一个独门独户的院落……在小楼的右边,这个院子的东南面,有一棵棵粗壮、高大的榆树、槐树和挺拔、苍劲的松柏;在离马寅初一楼卧室窗户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棵他十分喜欢的腊梅,一架美丽的龙爪槐,一个圆形的花坛,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搬来这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11期2012-10-18

  • 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
    9)0 引言宋代农书相较前代急剧增加,仅《中国农学书录》即著录116种①此为笔者统计,或因统计口径略有差异,方健《南宋农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50页,注1)谓其“著录的宋代农书凡114种”,赖作莲《试论宋元农学发展的社会因素》(《农业考古》2001年第3期,第108页)的统计为“收入宋代以前的农书仅有六十多种,宋代农书有105种”。(其中10种可能属于宋代)。笔者在此基础上,搜检历代史志、目录学著作及其他著述,统计到宋代农书141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年1期2011-02-08

  • 《补农书》所见肥料技术与生态农业
    10320)《补农书》所见肥料技术与生态农业周邦君 (广东商学院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320)以农学杰作《补农书》为中心,以肥料技术为主线,人们可以了解明末清初浙北生态农业状况。农家肥料技术及其相关事宜,含有切实丰富的生态意义。农民利用生态机制广辟肥源,特别是在水稻、桑树生产中,农民讲究基肥、追肥施用技术,建构良性运行的生态农业环境,并取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类农学成就,有助于启示人们走现代生态文明之路。明末清初;肥料技术;生态农业中国传统农业中包含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2期2009-04-05

  • 元代《农器图谱》体例研究
    诗并茂体例行文的农书却仅只元代王祯《农器图谱》(1)一部。《农器图谱》何以采用这一体例尤其是在农书中附诗,后世农书又何以不能继承这一体例继续在农书中附诗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农器图谱》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事诗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王祯作为重要的传统农书的作者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自《诗经》开始,我国就有农事诗出现。到宋时,大量农事诗产生,而且南方农事诗的作者数量大大超过了北方,以南方农

    农业考古 2006年4期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