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 康有为对颜真卿褒贬及其“卑唐”矛盾性摭谈
    孙非关键词:康有为;颜真卿;“卑唐”观;矛盾性一、康有为的碑学思想与“卑唐”观念1889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著成,书中正式提出“碑学”与“帖学”两个概念,他“尊碑抑帖”的思想得到完善。康有为的碑学思想并不是一日形成的,早期他跟随祖父康赞修、老师朱九江专注于学帖,曾拒绝过张鼎华的学碑建议。在多次乡试不中且上书不成的背景下,康有为受黄绍箕、沈曾植的影响转向访石购碑,由此开始建立碑学意识,逐渐形成尊碑思想。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潜逃出国,在游历多国后再次改变了书

    书画世界 2023年9期2023-11-30

  • 经典与现代的承续与创新
    周瑶[摘 要]康有为诠释儒家经典的活动是在兵连祸结、国破家亡的危难之际作出的自救行为,他汲取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精华,对儒家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阐释。刘星教授《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是其有关康有为研究的第二部奠基性作品,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儒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拓荒性和前瞻性价值。以《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为范例,展开康有为及儒家文化承续与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代启示。[关键词]康有为 儒家经典诠释 儒学现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5-30

  • 康有为、谭嗣同的佛学观比较及其启示
    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与谭嗣同的思想最为相近,表现在佛学观上便是都热衷将佛教与孔教、耶教比较,都推崇华严宗等。在这个前提下尚须看到,两人无论对佛学宗派的取舍、对佛学经典的选择还是对佛学教义的阐释都存在巨大差异。有鉴于此,康有为、谭嗣同佛学观的比较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从中体悟两人佛学思想建构的异同,又可以直观感受近代佛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关键词:康有为 谭嗣同 佛学观 比较研究作者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近

    孔学堂 2022年3期2022-05-30

  • 康有为“碑帖并用”思想研究
    摘要:康有为作为我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人物,在书法领域也有着极高的眼光和境界。他在完善“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传统“帖”学作为主导书法研究理论的前提,并通过碑帖统一的融合方式,实现了“碑帖并用”。本文以康有为“碑帖并用”书法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涵的研究与剖析,探讨我国传统书法中碑帖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碑帖并用”思想对我国书法实践的影响价值。可以说,“碑帖并用”理论的实践化应用,为我国近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指导方向。关键词:康有为;碑帖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2022-05-18

  • 梁启超对康有为书学观的继承与超越
    :梁启超学习了康有为的书法理论,但又与之相区别。他提倡高古浑厚的六朝碑,细化了北魏书法的分期,谈到了康书未曾细究的东魏、北齐与北周书法,还进一步运用时势造书风的规律从事书法史的研究,并对阮元《南北书派论》予以认可。此外,梁启超在奉行康有为以形式为主的审美的同时,还对传统的“个性的表现”予以认同。其所谓“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则显然受到了西方艺术创作与理论的启发,预示着新的书法美学理论的诞生。关键词:梁启超  康有为  《书法指导》  《广艺舟双楫》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2022-05-09

  • 包世臣《艺舟双楫》和它的学术影响
    启邓石如,下至康有为等人,足以贯穿整个晚清书法家群体。若认为这还不够,那么受他影响或者说与他相关的“阳湖—桐城派”书法家团体,则是真正以地方为基础,变成了晚清书坛发展的中流砥柱。【关键词】 《艺舟双楫》;方圆二分;赵之谦;康有为【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4-0034-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1

    今古文创 2022年14期2022-04-27

  • 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再论
    :碑学和帖学是康有为书法思想中两个重要概念,文章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康有为“帖学观念”的来由以及“抑帖”说的科学性。作者就之前《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书法赏评》,2019年第6期)中未及的详细说明和需要补充的内容略作解释。关键词:《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帖学;尊碑抑帖笔者在《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①中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认为当前学术界对康有为帖学观念“暧昧”的看法由来已久,因受“尊碑抑帖”论及晚清碑学兴起的历史大潮流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9期2021-11-27

  • 浅析沙孟海的书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因此沙氏才能从康有为、沈曾植、吴昌硕等人的手中接过碑学大旗,以雄强书风融贯碑帖,著称于世,堪为碑帖融合之集大成者。【关键词】沙孟海;康有为;书学思想;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95-02一、沙孟海的书学思想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浙江鄞县人。沙孟海先生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2021-09-10

  • 康有为碑学思想
    杨迎摘 要:康有为的碑学思想受其家学背景与西学知识的深刻影响。在帖学式微之势下,康有为提倡碑学,取其雄强阳刚之风。康有为碑学思想的代表作为《广艺舟双楫》,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康有为碑学思想的成熟。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总结了中国碑学史,提出书学应体现“求变”的社会规律,碑学正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发展起来的;书学应该“经世致用”,而非一味无用或媚俗,在民族危机下应提倡碑学以提振民族信心;书学应该表现个人和民族的“气力”,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同时,康有为认为碑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2021-09-06

  • 康有为“天下-个人”政治结构的双重超越
    吕威摘 要: 康有为所设想的“天下-个人”政治结构模式是其大同社会的基本社会政治结构。通过公政府对于个人的全方位的保障,个体得以实现独立与自主。这一设想既是对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超越,也是对现代民族国家政治结构的超越,建构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的设想具有创造性、超前性和空想性,值得进一步反思。关键词: 康有为;天下-个人;政治结构;双重超越中图分类号: B258;D0-0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8-27

  • 公学与私学、成人与成己:康有为书学中的儒教理想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书学;康有为;儒家政教;古今之變康有为在《春秋》“三世说”基础上,结合严复译介的“天演论”,形成了一种带有进化论色彩的历史哲学和社会演变模式。在政治制度上,由君主制到民主制,由小康到大同,康有为给历史的演进确立了一个终极的理想。[1]早于这套社会进化理想的设计,就民众与个体的成长而言,康氏亦基于儒家政教传统,形成了一套“教学”理论与教化学说。这套学说在其《教学通义》《广艺舟双楫》等著作中,借书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故书学是理解康有为儒教思想不可或缺的

    书画艺术 2021年6期2021-08-25

  • 康有为与谭嗣同的华严因缘
    佛教中的显学。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华严宗倍加关注,致使华严宗成为两人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康有为、谭嗣同推崇华严宗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两人对华严宗的教义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诠释。具体地说,康有为热衷于华严宗的“圆融无碍”,并运用这一致思方向和价值意趣辨梳、厘定公羊三世之间的关系。在谭嗣同那里,华严宗的“三界唯心”“六相圆融”是解释世界的制胜法宝,“六相圆融”也是解开世界和人我关系的一把钥匙。康有为、谭嗣同对华严宗的不同侧重和解读表明了不同的佛教观,也使两

    江淮论坛 2021年3期2021-07-14

  • 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述生长环境以及康有为对梁启超的影响,分析梁启超思想中的变与不变。关键词:梁启超;生长环境;康有为“我若把我的矛盾去掉,同时怕把我做事的活力也去掉了。”这是梁启超的一句自述。他是一个矛盾的人,在世人眼中他总是摇摆不定,他的信仰总是看似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然而,矛盾又让他保持着对世界和人生的活力。那么对于梁启超的“善变”,到底应该如何评价?他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善变”之人?在他的思想中,是否存在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的思想?而那些所谓变化着的思想,于现在的我们,是

    大观 2021年5期2021-07-11

  •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女权思想
    历史条件下,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维新派发动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伴随着民族危机被迫打开国门的同时,也有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吸收了先进的西方思想,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康有为受此影响,创作了《大同书》,而书中所阐述的思想包含了含义极广的平等观念。在中国近代的时代特点下,康有为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展现出先进的平等意识,大大超越了当时人们对“平等”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不仅有别于中国传统,也有别于西方,其观点甚至不亚于现代社会对平等的理解。在《大同书》中,

    锦绣·上旬刊 2021年6期2021-05-14

  • 康有为覆吴秋辉书始末考
    摘 要  康有为曾于1923年致信吴秋辉,该信原件一直由吴氏后人保管,后捐予中国山东文学艺术博物馆收藏,得为世人所知。信中康有为主要针对吴秋辉的来信,谈论了治经的原则和其对《尚书》《礼记》等部分篇章真伪的认识,并坚定认为《尚书》今真古伪。对该信来因去果进行详细考释可知,吴秋辉学识渊博但性格怪傲,学见独特,与康有为在来往书信中学见颇有龃龉不合之处,尤其坚持《今文尚书》亦有伪书,并总结了自己治经的心得。二人虽学见不一,却皆有深厚的忧国情怀,同时二者的交锋也在一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21年4期2021-04-27

  • 从合一到分离:康有为政教思想的嬗变
    中国的羸弱,使康有为提出重估和重构“孔教”以拯救时弊的思想主张。康有为对“孔教”必要性和优越性的强调,虽然是一以贯之的,但他对“孔教”的具体定位,则是随时势及自身思想迁移而不断转变的。这种转变尤其体现在康有为从戊戌前到戊戌后对政教关系的差异化设定,进而为救亡寻求有效的推进模式、为“孔教”寻求适宜的合法性支持。[关键词] 康有为;孔教;政教;嬗变[中图分类号]B2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1)02—0118—07From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4-09

  • 康有为的外交思想研究
    雪萍【摘要】 康有为作为推动我国近代外交事业不可忽视的一个人,在晚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康有为提出改良政体的政治主张,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使中国独立于世界其他国家外交政策的外交思想。本文重点对康有为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思想进行研究,旨在为推动康有为外交思想现代化研究工作提供一点参考和帮助。【关键词】 晚清;康有为;外交思想;外交政策【中圖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2020-09-10

  • 康有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行书条轴赏析
    乡市博物馆藏有康有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行书条轴,该行书条轴为1923年康有为游览开封古吹台时有感而发赋诗所作,是凝练古拙的“康体”代表作品之一。诗作内容与所处时代的政局息息相关,不失为重要的近现代文献资料。关键词:新乡市博物馆;康有为;行书;“康体”新乡市博物馆藏有康有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行书条轴(图1、图2),纵150厘米,横85厘米,纸质,未裱,略有损腐,为三级品,著录1923年康有为游开封古吹台时所作的长诗,文末有两枚方印,上是白文方印“康有为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2020-08-17

  • 古今之辩:刘师培与康有为的经学距离
    学术立场出发对康有为变法理论进行了三个主要方面的诘难:一是古文经作为传统经典不应被废除;二是古文经非“伪经”;三是对孔子立教的问题提出质疑和批驳。刘师培的《国学发微》通过梳理古今文经的发展阐释了刘氏对古文经学的推崇以及想要复兴诸子学,康有为则是极力“尊孔复古”。本文对比了二人不同的经学态度,并分析其原因。关键词:刘师培;康有为;古今之辩;国学发微本文拟以《国学发微》中的经学史为主要依据从古文经废弃问题、孔子宗教问题入手对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进行批驳,以对刘师培

    青年时代 2020年13期2020-08-14

  • 康有为与唐长常“三世说”的比较研究
    要:近代哲学家康有为系统的提出了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思想,使得近代哲学家对公羊学说的讨论达到了巅峰,并将其作为了维新运动的哲学思想武器。而作为康有为的好友同样也是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对三世说也有所研究,本文从康有为与唐才常三世说为出发点,从具体内容、理论基础以及根本目的等方面来分析比较康有为与唐才常之间三世说思想的同与异,对了解两者之间的哲学思想差异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康有为;唐才常;三世说;公羊学说中图分类号:B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6期2020-08-12

  • 书画修复的系统性
    的国家三级文物康有为的书法作品《行书轴》为例,探讨在书画修复时如何进行较为系统的完整的保护性修复和装裱,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同时也许能对书画修复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参考。关键词:修复;装裱;系统性;康有为;《行书轴》中图分类号:K87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19-02一、前言书画类文物是广州艺术博物院馆藏文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古书画年代久远,绫绢、纸的自然老化很容易产生折裂、破洞、糟朽断裂等问题,同时在保藏过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4期2020-08-10

  • 论学书取法的专精与广博
    代书家曾国藩与康有为的学书取法观进行探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取法“专精”与“广博”之间的辩证关系。关键词:书法;取法;曾国藩;康有为古人十分重視取法,“取法乎上”几乎是书家们的不二选择。无论学习何种书体,都应择上等墨迹或碑刻学之。而古人在取法“专精”还是“广博”的问题上,却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笔者试以曾国藩、康有为二人的学书取法观为例,阐述取法专精与广博之间的关系。一、曾国藩:专学一家,乃宜长进作为一代名臣,曾国藩在艺术上的成就往往被其事功的光芒掩盖。就书法而

    书画世界 2020年5期2020-08-06

  • 康有为与谭嗣同君主观的共鸣与分歧
    品[摘 要] 康有为与谭嗣同在追求变法维新的道路上步调一致,二者都将君主专制制度作为批判对象;在君权的来源上,都认同君出于民;都以进化论、平等观、契约论思想作为君主观的学理依据;在政治实践中都积极投身变法,希冀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康有为的君主观中,君主是推动变法的动力,也是制度的保障,因而君主始终是其政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思想上也呈现出深厚的“忠君”情结;谭嗣同则对君权的正当性进行彻底的质疑,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在心力而不在君主,体现出激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7-04

  • 从《致王仲猷书》看乐嘉藻的知人鉴
    京城的原因、对康有为的看法以及今后的打算等问题。同时,阐发他对戊戌之变的悲愤心情,对康有为等当事政治人物的客观评述。在变法失败、顽固派得势,大肆诋毁维新人士之际,乐嘉藻仍对康有为等人持客观公允之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关键词:乐嘉藻 王仲猷 书信 维新派 康有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迫于外侮日深,国势颓微,光绪皇帝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维新变法,以图救敝起衰,重振国势。然而在顽固派的重击下,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就遭遇失败。面对弥漫京城的肃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2期2020-06-08

  • 以“今古之辨”解“汉宋之争”:一个考察《新学伪经考》的视角
    皮迷迷关键词康有为 晚清 今古之辨 汉宋之争 经学《新学伪经考》自面世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此书虽为考证体例,但细究其中具体的考证内容,多有难以自坚之处。朱一新早在1891年写给康有为的书信中指出过这一点,而到了1936年,符定一撰《(新学伪经考)驳谊》,对《新学伪经考》中的三十一条谬误做出驳斥,并评价此书:“其征引也博,其属词也肆,其制断也武,其立意也无稽,其言之也不怍。”有鉴于此,不少当代研究者从康有为的政治用心着手理解此书的写作意图,认为康有为是想借由

    人文杂志 2020年5期2020-06-01

  • 对立与共生:康有为书法美学的三组审美范畴
    基本美学范畴。康有为对于这三组美学范畴的认识,具有相当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对于传统书法美学范畴的继承与突破,揭示了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在“尊碑抑帖”过程中的撕裂与重生,同时亦反映出晚清时期碑学与帖学在激烈的碰撞中共生共融的历史现实。关键词:书法美学  康有为  方圆  疏密  气韵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46-03康有为的书法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2020-04-30

  • 晚清士人对意大利昔盛今衰的历史对比与书写意识
    文化形态史观,康有为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08-0036-09罗马帝国与中国秦汉有着太多的近似点。在中古时期,欧洲人就通过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了解中国。在近古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又一次把基督教引入中国,并让中国人首次见到了五大洲地图。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一书也是第一部用中文写成的世界地理著作。可以说,无论是欧洲了解中国,还是中国了解欧洲,意大利人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枢纽。关于秦汉与罗马的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20年4期2020-04-26

  • 康有为、谭嗣同的比较看近代哲学的书写
    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接近,因而呈现出诸多相同性。在这个前提下尚须看到,两人的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如果说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相同性体现了戊戌启蒙思想初级阶段的鲜明特征的话,那么,两人思想的不同性则显示了迥然相异的学术意趣和致思方向。将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异同关系置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之下予以审视,便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深入思考。[关键词]康有为;谭嗣同;比较研究;近代哲学史[中图分类号] B25[文献标志码] A[文章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2020-04-07

  • 从西樵山到万木草堂
    李畅摘  要:康有为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于其早期求学时期并且于他在万木草堂办学实践中不断传播和发展。佛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为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救世改良情怀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并且对中国近代思潮演变也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康有为;西樵山;万木草堂;佛学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康有为就是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9期2020-03-10

  • 浅析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崔宇关键词 康有为 大同思想 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作者简介:王昭颖、崔宇,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34一、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一)时代背景——内忧外患和救亡图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期2020-02-19

  • 康有为南洋诗歌中华夷观念的嬗变
    李嘉嘉摘 要:康有为的南洋诗基于忠君兴国的思想内核,在抒发民族主义及世界秩序构想的同时,糅合其经学视角下的华夷观,于各学界皆为重要参考。经过初至南洋、环观世界、光绪逝世的时空进程,康有为的华夷观念由天朝上国遗留的贵华轻夷态度,转变为游历南洋后相对淡化的华夷之辨,再到重审世界格局后,借夷力以强华的救国思想。其观念的嬗变本质上是因南洋从属关系的转移而做出的调整,始终伴随着康氏的忠君思想。关键词:康有为 南洋 华夷 海外诗一、引言自1900年2月2日踏上新加坡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朱次琦与“九江学派”的历史价值探究
    ”思想对其学生康有为、简朝亮等人有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他建立的“九江学派”在学术上影响了整个岭南学派;而他的思想通过其弟子康有为、简朝亮以及“简氏后人”和“康氏后人”,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改良与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的发展。关键词:“九江学派” 朱次琦 康有为 简朝亮 经世致用朱次琦(1807—1882),广东南海九江人,时称朱九江、九江先生。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作为康有为的老师,他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1期2020-02-04

  • 康有为的“国族”构建说探究
    一大核心问题。康有为“国族”构建说的出发点,源于他对“保全”中国的强烈冲动。依托“去种界同人类”的乌托邦设想及“天下主义”的理论框架,并辅以文化、政治、物质整合之具体对策,康有为坚信,作为“国族”的动态、开放、融合的“中华民族”之构建,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康有为显然是文化族群主义谱系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揭示了一条新的“国族”构建之路——强调文化价值的整合,将“中华民族”视为超越族群关系的政治和文化象征,通过渐进的方式克服帝国内部多元族群及其政治体制所造

    理论探索 2020年1期2020-02-03

  • 东传科学对康有为今文经学影响成因微探
    〔摘要〕 康有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汲取智慧,不断追求文化革新、制度建构、政治变革的集大成者,同时也代表了力图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批士大夫阶层向西方学习新知的时代高度。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与其说是对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移植,不如说是东传之西方科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发展的近代模式。东传之西方科学对康有为所开显的今文经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关键词〕 东传科学;康有为;今文经学;影响成因〔中图分类号〕B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30

  • 浅谈康有为其人其事
    王伟楠摘 要:康有为当算是中国近代史中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了,他的那些作为,如“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启蒙运动”这些是他一生中辉煌的成就;但往往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能看到另一个欺世盗名的“圣人”-康有为。关键词:康有为;戊戌变法;“圣人”正如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的杜兰特夫妇所说:“大多数历史都是猜测的,剩下的小部分是偏见”。历史原本没有绝对的真实,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将历史的事件人物能一一了解。即使回到过去,不是事件的参与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2019-10-21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书观念摭谈
    摘要:康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尤其在书法领域中,贡献最为突出。其书学理论《广艺舟双楫》的问世,一扫晚清书坛疲糜之风,对晚清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引导性的作用。处于时局动荡下的《广艺舟双楫》,虽然存在部分偏激言论,但其“尊碑抑帖”“尊魏卑唐”等一系列书学思想引起了大家对书法的更深层次的探索。本文就其《广艺舟双楫》这一书学理论著作为主要依托,了解康有为尊碑思想,并结合其学书观念进行梳理,以期对康有为书法学习观念有更为透彻的掌握。关键词:康有为;《广艺舟

    艺术大观 2019年31期2019-10-12

  • 浅析康有为书法的艺术特点及成就
    杜开立摘要:康有为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书法家。本文对康有为关于中国书法的理论主张、产生背景等进行阐述,一则缅怀一代大师,二则借鉴中国传统书法,明确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道路。关键词:康有为;中国书法;理论主张中图分娄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21-01康有为祖籍广东南海,号长素,字广厦。清代末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力主资产阶级改良,是保皇派领导人。康有为提倡尊崇魏碑,对清末民国初年的书风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6期2019-08-12

  • 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
    徐兴燕摘 要:康有为的思想理论是晚晴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康有为作为晚晴维新变法的发起人之一,其思想在晚晴晚新思潮中极具有代表性。一方面, 康有为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并且有着科举出身的身份,难以避免其思想具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思想、有志气、心系国家生死存亡的爱国青年,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不得不放下“天朝大国”的优越观,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1]的救亡图存的进取方法。正是因为如此,康有为

    学理论·下 2019年3期2019-07-08

  • 康有为进士身份及科举制度相关问题考辩
    名录的缺失导致康有为的进士身份受到质疑的问题,并且以康有为进士身份的澄清探讨科举制度相关。关键词 康有为 进士身份 科举制度 考辩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了一百多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科举制度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发展给底层文人提供了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了官员垄断,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选拔出来的官员过于迂腐,只会读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在实际中变通,没有实用性。由于这些人员对于科举制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期2019-04-08

  • 清末英国君主立宪史之书写及其政治意涵
    顾少华关键词康有为 梁启超 君主立宪 革命17世纪中后期,英国逐渐完成政治体制变革,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并由此“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英国的成功模式,无疑对此后世界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中国的知识精英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局,为寻求国家变革与前途的进路,不断向外寻求可供凭借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诚如有时人观察说:“外国史事,多可取法。”英国展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使当时国内的知识群体开始思索英国富强的原由,英国君主立宪制及其历史,

    人文杂志 2019年12期2019-01-07

  • 从《广艺舟双楫》浅论康有为的书学思想
    宋婷婷摘 要: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一部在中国书法史上极有理论特色的著作。书中集中反映了他的书学思想。他在政治上的观念对书学影响甚大,并在其书学思想及实践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康有为书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坚持以退为进的原则,着眼于书法艺术的表现性特征,确立了以变为核心的基本内容。欲用多变的体势,取代陈旧保守的书风,意在通过对秦、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的倡导,进行书风的改良。因而提出了“尊卑抑帖,重魏卑唐”的根本主张。关键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书学思想;

    世界家苑 2018年9期2018-09-18

  • “九江学派”的变迁
    1933年)、康有为(1858-1927年)是“九江学派”发展的重要成员。简、康以其开馆讲学、学术著述在传承、嬗变两个方面延续“九江学派”的学术生命。1902年以后,简氏门人黄节、邓实,康门弟子梁启超,以儒西学结合、伦理学、史学与子学新变等大论争走向合流,既为简、康学术思想融入崭新的内容,也使简单、绝对的学术分歧变得复杂化。黄、邓、染以比较一致的学术思想,将康有为开启的广东学术近代转型引向深入,“九江学派”在他们手中走向消亡。[关键词]“九江学派”;朱次琦

    北方论丛 2018年5期2018-09-10

  • 论宫崎寅藏在康有为赴日过程中所起作用
    藏所回忆的有关康有为避难日本的情况与其余各方的记录与陈述相对照,试图分析各方对此事件陈述的差异,理清事件的始末,并借此进一步明确宫崎寅藏在此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关键词:宫崎寅藏 康有为 日本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232-03有关宫崎寅藏这一传奇性人物的研究,中日两国史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研究多局限于宫崎寅藏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关系上,而对宫崎寅藏与其他中国政治团体的关系

    现代交际 2018年9期2018-08-31

  •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哲学浅析
    司永慧摘要: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在19世纪末期形成的,他所著的《大同书》,主要体现了他愤世嫉俗的社会现实批判思想和空灵玄妙的“大同”世界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思想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关键词:康有为 大同思想 哲学意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突出的理想重镇,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试图建立一个雄伟广阔的社会主义乌托邦,在彻底和激进的社会原则上与当时的社会现实

    消费导刊 2018年1期2018-04-14

  • 康有为对朱熹思想渊源和传承谱系的探究
    关键词: 康有为;朱熹;思想渊源;传承谱系;近代哲学摘 要: 如果说被抨击、贬损是朱熹在近代的宿命的话,那么,朱熹在康有为那里的际遇则可以说是一个例外。无论康有为对朱熹的关注之广还是评价之高都在近代哲学家中独树一帜,亦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康有为对朱熹的关注和考辨集中在先秦和北宋两个时期,为朱熹找到了诸多的理论来源,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荀子。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如果说源头众多预示了朱熹思想的博大精深的话,那么,与荀子以及曾子的密切關系则决定了朱熹之学偏于一隅而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6期2018-02-09

  •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ouwei (康有为) had reinterpreted Confucianism in radically new ways. Kang argued that if Confucius was living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he would not have favored a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traditions, but would have encouraged r

    汉语世界 2016年2期2016-03-14

  • 翁同龢“荐康”之说考辨
    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逃亡香港,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康有为接受了《中国邮报》的采访,后上海《申报》转引了康有为的采访记录:“我由湖北人御史高燮曾所荐,翁同龢及礼部尚书李端棻亦留意于我……翁、李二臣屡欲荐我在皇上左右以备顾问。”这是康有为首次提出翁同龢“荐康”之说,由于戊戌政变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加之康氏此番采访记录被多家报纸转载。自此,翁同龢“荐康”之说便广泛传播开来。但进一步细究,翁氏“荐康”之说源于何处?这当从翁同龢挽留即将南归的康有为说起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2期2014-03-31

  •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僧在后人眼中,康有为是无视权贵、大义凛然的正人君子,刚直不阿、忠君爱国的改革家。然而,史料背后的他却另有一副面孔。仕途不顺的康有为一直没有中断在京的政治活动:一是攀附权贵,请求政治推荐;二是打着爱国救亡的幌子,向各级官僚筹钱。为攀附翁同龢,康有为游历北京时写了《廣艺舟双楫》一书,将翁同稣父子吹捧为大书法家。翁同稣因此接见了康有为,还把他推荐给了光绪帝。除了攀附高官外,康有为每次进京都会给各级京官写信讨钱。若有人给他12两银子,他就称其为“大贤”;给他八两、

    百家讲坛 2014年10期201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