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共生:康有为书法美学的三组审美范畴

2020-04-30 06:47孙海平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
关键词:方圆康有为气韵

摘要:方与圆、疏与密、气与韵,是书法艺术中对立而共生的基本美学范畴。康有为对于这三组美学范畴的认识,具有相当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对于传统书法美学范畴的继承与突破,揭示了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在“尊碑抑帖”过程中的撕裂与重生,同时亦反映出晚清时期碑学与帖学在激烈的碰撞中共生共融的历史现实。

关键词:书法美学  康有为  方圆  疏密  气韵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46-03

康有为的书法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矛盾性与两面性:在情感上他尊碑抑帖、尚拙爱奇,与传统帖学做着决绝的撕裂与斗争;但因早年学书“流观诸帖”浸淫颇深,“在其灵魂深处,仍执着于传统的立场”,[1]所以他的美学追求时常流露出与帖学相通的审美理念。方与圆,疏与密,气与韵,这几组基本的书法美学范畴,于康有为来说,既有着别于传统帖学的美学内涵,又被赋予了超越门派之争的审美理解。

一、用笔:方与圆[2]

方与圆在书法艺术中是一组关乎运笔的美学范畴。碑派学者总结了碑帖两派的用笔倾向:“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3]传统帖学将圆笔运用到极致,形成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的经典风格,但至清末已逐渐沦于纤柔甜俗、靡弱保守的地步。

对于帖学这一流弊,康有为一语中的:“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千年来几于夔之不祀也。”[4]他大力标举用“方”,以引导后学创作时“勿误学赵、董,荡为软滑流靡一路。”[4]他极力反对帖学名家赵孟頫的用笔圆转,主张学书“行草宜从方笔始。以其画平竖直,起收转落,皆有笔迹可按,将来终身作书写碑,皆可方整,自不走入奇衺也。然赵体不方,故咸、同后多临《砖塔铭》,以其轻圆滑利,作字易成。”[4]康有为刻意强化“方”作为“圆”的对立,以“方正雄厚”作为反对“轻圆滑利”的利器,对于当时瑰姿媚态的书风无疑是一种强劲有力的批评与反正。

而作为艺术家的康有为,对于用笔方圆的见解超脱了狭隘的碑帖之争,他认为书法艺术从籀篆到隶楷的发展,就是所谓用笔方、圆的变化,“方”和“圆”体现不同的审美风格,即所谓“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著”。[4]用笔过圆则会弱而无骨,用笔过方却又刚而无韵。正确的笔法应该是 “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4]因此,正书方中参圆,才有宕逸之致;行草圆中参方,才得雄强之神。在康有为中晚期的书法创作中,他十分注意用笔的“方圆结合”,追求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方圆兼备最是超妙,终成典范之作。

二、结体:疏与密

疏与密是关于书法结构的一组美学范畴,是指点画之间或字、行之间留白的大小,以及或紧密或稀疏、彼此照应的结构关系。王羲之曾曰:“写字不宜伤密,也不宜伤疏”。[5]疏与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从而在参差错落的结体中,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对立统一之美。

碑派学者却是主张以茂密雄强为美。“密”是“雄强厚密”“茂密苍深”“茂密雄厚”“飞扬绵密”“遒密峻整”,这正与碑学所倡导的雄强飞动、高古浑穆的美学主张相吻合;“疏”则意味着清虚疏淡、滋味殊薄,成为帖学末流软滑卑弱、凋疏颓落的象征。提倡体密反对凋疏,是碑派学者表达尊碑抑帖主张的有力武器。

康有为在理论上继承了碑派学者偏爱茂密的浓厚情结,将“密”作为碑派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而大加推素——“茂密苍深,当为极则”。[4]他认为超绝后世的六朝碑版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要以茂密为宗”。[4]“结体之密,用笔之厚”可以看作他对“密”这一词语从书法美学角度做出的诠释。疏与密也成为康有为品评书法优劣的标准。无论朝代无论碑帖,他所钟爱的作品无不具有“结体必密”的美学特征。在他眼中,钟繇之美美在结体密丽;颜真卿得力之处乃体法茂密;而《苏慈碑》虽端整妍美,但行间无雄强茂密之象;《舍利塔》结体雍容茂密,方乃有清朗之致。

康有为的书法极为重视结构的茂密。他学书之初苦于欧赵书拓本笔薄而体疏,由临欧阳询《醴泉铭》改学结体遒密峻整的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初步取得了体势的茂密。接着“因并取《圭峰》《虞恭公》《玄秘塔》《颜家庙》临之,乃少解结构。”[4]入京以后康有为大量购碑读碑临碑,始终以“笔厚”“体密”要求自己。碑版的结构“密致”和“雄厚”成为他终生追求的结字艺术的关键。

但同时康有为也极为重视疏密结合。他十分推崇邓石如的“计白当黑”,认为其不仅是对魏碑结体茂密的最佳注释,也是对解读书法结构中疏密关系的重大拓展与突破:于有墨处精心安排,在无墨处见出神采。因此康有为的书风,在独字结构上,或中宫紧密四周舒长,创造出放射状遒紧结构;或内部舒松四周团实宽绰,形成雍容宽博雄浑的字体。在全篇布局上,则时而是数字密集连写,形成“密不透风”之势;时而由点画之间、前后字之间较大留白,尽显“疏可走马”之势。两相配合,疏密有致,刚劲豪放,从而达到了结体的飞扬绵密,酣纵逸宕,提升了“康体”书作的视觉张力和独特魅力,为书法的结字和布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概言之,在理論方面康有为偏爱茂密的结体风格,这与他推举碑学“壮美雄强”的美学理想是紧密相连的;在创作中,敏锐的艺术直觉令他注意疏密结合、计白当黑,形成了极具新意的结体特色。

三、意境:气与韵

“气韵”一词源于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气韵生动是也”,是我国古代美学极为核心的审美范畴。“气”一般指作品中气势豪放、阳刚力感的刚性之美,强调骨、力、势。与之对举的“韵”则多指作品中清远淡雅的阴柔之美,注重味、趣、情。[6]气韵相倚相生,为我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王羲之的书法是一种“力遒韵雅”即“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7]的“中和”之美,被后人赞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8]可谓是“气韵生动”的典范之作。

然则帖学在日渐的衰败中呈现出力弱气怯、软滑流靡的书风,由此方薰山强调“气”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他认为“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9]包世臣“气满”说与之呼应,他也认为丰沛鲜活的生命力和对这种生命力的控制和运用,是书法艺术成功的关键。

康有为极为认同前辈“以气为先”的美学主张,并在《广艺舟双楫》中用“气雄力健”“骨气峻整”“雄强古朴”“方厚峻拔”“丰茂浑重”“古厚盘礴”“雄肆沉著”“气格浓厚”等一系列美学特征构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语义磁场,将前人的“气盛”“气满”说具体化形象化,张扬一种以气势胜、雄强飞动的书法美学。不仅细化了碑学审美风格的特征,也丰富了碑学审美意识的内涵,铸就了碑学“英气逸韵、以气为胜”的美学品格,以期达到对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帖学书风的反拨与匡正。康有为还远观古法,于金石碑铭中发现了一股强茂的生命力。“吾见六朝造像数百种,……笔法亦浑朴奇丽有异态。……皆今之士大夫极意临写而莫能至者”。[4]他将雄奇方朴富于豪气的北魏石刻看作书法艺术中“气盛”的代表。在对北魏碑版的挚爱膜拜中,康有为令自己“胸中具磅礴之气,腕间赡真实之力”。[10]他希望在对古文字形式的再创造中表现一种崭新的阳刚之气。

康有为推崇尊雄尚气的美学风格,但并未完全抛弃传统帖学的美学观念,“气韵兼备”依然是他品评佳作的审美标准。他所推举的《云峰山石刻》不但“体高气逸”,而且“秾姿逸韵”。《孔宙》《曹全》甚至是以韵取胜:“《孔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4]对于张裕钊,康有为赞赏他的作品不但具有高古的气息,而且“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千年以来无与比”。[4]可见他在力主“气胜”的同时,并不排斥用“韵”。康有为认为真正的“书学大宗”,应该是统合南北、气韵兼备的。

但是为了弘扬碑派书学主张,康有为的书法创作无意中偏离了自己的美学理想,过分强调以气势胜而忽略了对于含蓄秀逸之韵的追求。他的书法多表现为力满气盛而余韵不足:雄奇角出长枪大戟般的笔画、方整严实的结体,的确使作品呈现出雄强健迈之态;但他贯以神行而不计较点画笔墨的精到细致,这种过于放纵的书写方式使作品缺乏意境的深远而无虚和之韵。他晚年时意识到自己的这一缺陷,开始有意识地回归帖学。他创作于1927年的长卷《谢恩折》,碑帖泯迹,真正达到了力止韵生、气韵兼举的意境。

四、结语

方与圆、疏与密、气与韵,是书法艺术中对立与共生的基本美学范畴。康有为对于这三组美学范畴的认识,具有相当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为了抗击帖学流弊,弘扬碑学主张,他大力宣扬用笔方正、结构茂密、以气为胜;然而身为艺术家的他又突破了碑帖之争的狭隘境地,希冀由体兼隶篆笔互方圆的用笔、计白当黑疏密有致的结体,达到气韵双高的艺术意境。从而,即便他在某些美学思想的辩证方面有所割裂,却于艺术实践中作出了感性的弥合。可以说,康有为的书法美学思想已经超越了纠结碑帖孰工孰美的层次,达到了既逾越古人又突破自我的境地。对于传统书法审美范畴的继承与突破,揭示了康有为在“尊碑抑帖”过程中的撕裂与重生,同时亦反映出晚清时期碑学与帖学在激烈的碰撞中共生共融的历史现实。于矛盾之下达到和谐,在对立之中寻求共生,这正是碑学之于帖学的意义所在,也是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之于书法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丛文俊.书法史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2]孙海平.康有为书法艺术中的“方”与“圆”[J].新美术,2013,(12).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崔尔平,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5]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A].歷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孙过庭.书谱[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8]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方圆康有为气韵
方圆跳棋
何惧方圆
有心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康有为撰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逆境方圆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