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
摘 要:刘师培从学术立场出发对康有为变法理论进行了三个主要方面的诘难:一是古文经作为传统经典不应被废除;二是古文经非“伪经”;三是对孔子立教的问题提出质疑和批驳。刘师培的《国学发微》通过梳理古今文经的发展阐释了刘氏对古文经学的推崇以及想要复兴诸子学,康有为则是极力“尊孔复古”。本文对比了二人不同的经学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刘师培;康有为;古今之辩;国学发微
本文拟以《国学发微》中的经学史为主要依据从古文经废弃问题、孔子宗教问题入手对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进行批驳,以对刘师培的经学思想有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一、古文经该不该被废弃
康有为对今文经的推崇和对古文经的贬斥在刘师培看来是对国粹保护的一种缺失,古文经作为传统的文化经典不应该遭到废弃。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说:“后世汉宋互争,门户水火,自此视之,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①刘师培对此在《国学发微》中指出:“东汉之时,经生虽守家法,然杂治今古文者亦占多数。”②劉向作为今文学家也常常舍弃今文而使用古文经解释经义。例如,《论语》:郑声淫。今文家均以郑为郑国。古文家以郑声为踯躅音,而刘向五经通义云,郑,重之音,使人淫,踯躅即郑重之转音。非刘向舍今文用古文之证乎?今文学家的作品除了《公羊解诂》其他都已失传,这是今文学没落的原因,但这并不能说明今文学不受重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还提出:“夫‘古学所以得名者,以诸经之出于孔壁,写以古文也;夫孔壁既虚,古文亦赝,伪而已矣,何‘古之云!”康有为认为既然孔壁诸经是虚构的,自然不存在“古文”一说,对此刘师培提出批驳,他在《国学发微》中说:“近世齐学大昌治经之儒,遂欲尊今文而废古文,然鲁学之中亦多前圣微言大义,而发明古训亦胜于齐学,岂可废哉?”古文经中有许多前圣的名言警句可警于后世,而且古文经的发迹早于今文经。他认为汉代以前已无古今文经之分,只是文字差异,孔子撰写《六经》之时用的全是古文而不是今文,“伏生、辕固、韩婴之流均以经文为汉字,以便民间之诵习,厥后复得古文,由是以民间诵习之经别称为今文,以与古文区别,其区别之由均以文字之殊异”,刘师培认为古今文经一直都被汉代大儒所关注,只是有先后之分,诸子对经学的阐释不同,并没有门户之见,“此由所见之文不同,援文生训遂致所解之义不同耳”。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以今文经为主,否定了古文经的应有价值,他对古文经的贬斥以及对于将汉学归于新学的经学认识都遭到了刘师培针对性的驳难。
二、古文经非伪学
古文经不是伪学,秦汉时期研究先秦诸子经典的经学家虽有齐学和鲁学之分,但是他们的研究内容都是围绕着儒家经典为主,“秦汉之间,古文之学虽残佚失传,然未尝一日绝也”“西汉初年,古文学未尝不与今文并行”。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主要宣扬的观点是“古文伪经说”。“歆既饰经佐篡,身为新臣,则经为新学,名义之正,复何辞焉!”他认为古文经典都是假的,是刘歆为了谄媚后汉君主而伪造的。对此,章太炎和刘师培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章太炎从古今文经的角度分析认为康有为的今文经主张和学术上牵强附会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更是直言不讳认为康有为善于谄媚附会,国内外都认为他是谦谦君子,实则都是自欺罢了。而刘师培对康有为的诘难在《国学发微》中有许多体现。刘氏通过梳理齐学与鲁学之间的关系,认为汉时古今文之争其实是齐鲁学术之分,“治齐学者多今文家,治鲁学者多古文家”。东汉初年古文学派皆“沿刘歆之传,虽为今文学所扼,未克大昌,然片语单词已为学士大夫所崇尚”,何休、马融等一些今文学家都曾研究和引用古文经中的微言大义,这是古文经传真实可靠的证据。“周官之说亦不行西汉,而娄敬说汉高祖曰,成王即位,周公之属传相焉,即用古周礼之说。足证古周礼行于汉初,非刘歆伪作。”刘师培打破了康有为的“新学”论调,从文化史观角度表达自己保存国粹的意愿,他说:“故即今人之疑古文经者,陈其说而条辨之,以证古文经之非伪。”
三、孔子未立教
孔子并未立教,自然没有孔教之说。1898年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序》中将孔子奉为教主,“为神明,为圣王,为万世作师,为大地教主。”他认为孔子是一位改革家,六经中尧、舜、禹、周公的圣文遗训,实际上是孔子假借这些圣人权威以推行自己的仁政,康氏将其视为孔子“托古改制”的证据,意在说明孔子作为千百年来备受尊崇的改革家,而自己推行变法是效仿圣人之制,为此康有为掀起了一股尊孔思潮,这一行为遭到了许多古文经学家的反对,章太炎当即写下了《驳建立孔教议》对康有为建立孔教进行抨击,他说:“孔教之称,始妄人康有为,实今文经师之流毒。”可见章太炎对康有为“尊孔”思潮十分反感,康有为的孔教说也遭到刘师培的抨击,在刘师培的经学思想中,他认为孔教与孔子思想是两码事,正如他在《国学发微》中说:“孔子未立宗教之名,孔子所著言及‘教字者,皆指教育教化言。”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宗教,所以孔子并未创教。
刘师培认为《六经》“皆古圣王旧典也”,孔子不是素王,也没有作《六经》,“且六经之中,一为讲义,一为课本”。刘氏认为《六经》只是儒家传授经义的教科书,孔子并未改制,康有为改制论的根源在于谶纬,康氏主张:“因董子以通《公羊》,因《公羊》以通《春秋》,因《春秋》以通《六经》,而窥孔子之道本。”而刘师培在《国学发微》中认为董仲舒有“谶纬之滥觞”,同时他指出“盖改制之说,本于谶纬,董子篡其说于《公羊》,又见《公羊》有‘改周之文,从殷之质一语,遂疑孔子不从周。”如果因此便认定孔子有改制之说,康有为的论据显然是不够充分的,而康有为提出的“孔子改制说”其根源在于为君王谋私利,而不是求民主,对此必须予以批驳。因此康有为的孔子“布衣改革”说也就不攻自破。
四、结语
刘师培对康有为的批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刘氏对古文经的重视;二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以往史学界更多的是关注刘师培的革命立场和政治主张,李帆老师从刘师培六经皆史的文化史观出发关注刘氏的文化关怀,同时他认为刘氏与康氏的某些思路却恰恰一致,都是以“经术”来强化自己的政治立场,没有脱离传统领域的束缚,但是笔者认为,刘师培对康有为的诘难既有自己的革命排满目的,从学术上对保皇派给予致命打击,同时他有自己的国学关怀,他在《国学发微》中多次论证古文经非“伪经”,除古文经之外,诸子学等国学也应受到重视,而非独尊孔子,刘师培对康有为的诘难打破了孔子的独尊地位,提出了复兴诸子学的主张,他认为诸子学和儒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注释:
①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93.
②刘师培.国学发微(外五种)(刘师培国学讲论丛书)[M].扬州:广陵古籍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刘师培.刘申叔遗书(下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本社.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