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西北民族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
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逃亡香港,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康有为接受了《中国邮报》的采访,后上海《申报》转引了康有为的采访记录:“我由湖北人御史高燮曾所荐,翁同龢及礼部尚书李端棻亦留意于我……翁、李二臣屡欲荐我在皇上左右以备顾问。”这是康有为首次提出翁同龢“荐康”之说,由于戊戌政变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加之康氏此番采访记录被多家报纸转载。自此,翁同龢“荐康”之说便广泛传播开来。但进一步细究,翁氏“荐康”之说源于何处?这当从翁同龢挽留即将南归的康有为说起。因为按康有为所述翁同龢“荐康”之原委,应是由于翁同龢欣赏康有为之才能,因而前去挽留即将南归的康氏并将其推荐给光绪皇帝。据康有为相关著述记载,他在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向工部递上条陈,即今日所说《上清帝第五书》,但遭到拒绝,于是萌发了南归的念头。之后康有为去拜见翁同龢,未见,于是投书以告归。其自编年谱中载:“于十八日决归……常熟来留行。翌日,给事中高燮曾奏荐请召见……翁氏在光绪帝面前力称之。”①康有为在其自编年谱中所记载的这部分内容后来成为了翁同龢“荐康”的重要证据。但翁同龢曾经到南海会馆挽留康有为的说法是否可信呢?首先,康有为仅因一次条陈被拒便要南归,这一说法本身就值得怀疑。马忠文先生曾在《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的政治贿赂策略与活动》一文中分析了康有为在幕后策划了高燮曾疏荐自己一事。②因此此时正在积极活动的康有为要南归并不可信。据此可推断,其后发生的翁同龢前去挽留一事亦不足采信。黄彰健先生曾经在其著《戊戌变法史研究》中指出,翁同龢挽留康有为这一情节是在《怀翁常熟去国》一诗当中首次披露的,而黄先生亦考证出此诗是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后补作的。光绪二十三年发生的事却一直没有任何记载,直至近一年才后有相关记述,因此,是否确有翁公挽留康氏一事这本身也值得怀疑。更何况此事对康有为来说是何等重要,依康氏之性情,怎会不在当时做任何记载呢?由此可见翁同龢挽留康有为一事并不可信。③而康有为被高燮曾疏荐前,拜谒翁同龢遭拒倒是可信。张荫桓被流放新疆时,押解其官员王庆保、曹景郕所著的《驿舍探幽录》中曾载张荫桓所述:“时欲上书,央我介绍,常熟允见,及康往而辞焉。余讶以问翁,翁应曰: 此天下奇才也,吾无以位置之,是以不敢见。”④据此可知,张荫桓曾将康有为介绍给翁同龢,但康有为去拜见翁同龢之时却遭到了拒绝。关于“荐康”一事,作为真正在幕后推进康有为进用之人,⑤张荫桓是最了解内情的,他既然谈及翁同龢拒绝见康有为一事,说明此事应当属实。其次, 从以上记述中我们可知翁同龢与康有为之间的关系绝非像康有为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密切,若非如此,康有为也不必央求张荫桓来介绍他与翁同龢见面,更何况结果是翁同龢拒见康有为。再次,翁同龢拒绝见康有为说明翁同龢对康有为怀有戒心,并不愿私下见康有为,说康有为是“天下奇才”,因此“无以位置之”“是以不敢见”不过是推托之辞而已。既然翁同龢挽留康有为一事并不可信,而翁同龢连私下见康有为一面也不愿为之,又何来翁氏“荐康”之说呢?
二
翁同龢在日记中也记载了与康有为之关系。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光绪帝曾经向翁同龢索要康有为所进《日本变政考》一书,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初七日: 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臣对: 与康不往来。上问: 何也? 对以此人居心叵测。初八日: 上又问康书,臣对如昨,上发怒诘责。臣对: 传总署令进,上不允,必欲臣诣张荫桓传知。”⑥首先,此段记述暗示出张荫桓与康有为之间关系密切,康有为进呈书籍条陈途径究竟为何?光绪帝和翁同龢均深知此中内情,因而才有光绪帝让翁同龢传知张荫桓进呈康有为书籍之记载。因此,真正从中积极斡旋并将康有为推至光绪帝面前之人应为张荫桓。其次,翁同龢在日记中指出,自己与康有为“不往来”,强调自己与康有为并没有私交,这是翁同龢否认与康有为有关系的典型记述。翁同龢不愿向康有为索要其书,因为觉得康有为此人“居心叵测”。翁同龢已办理有关康有为之公务多时,但为何直至此时翁同龢才说康有为“居心叵测”呢?原因应在于翁同龢此前对于张荫桓与康有为之间关系密切,张荫桓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一事并非不知情,只是碍于同僚之谊不便多加议论。至于宣取和代呈康有为之书籍条陈,一方面是例行公事,另一方面也是给张荫桓做了个顺水人情,对翁同龢而言,何乐而不为呢?但晚清政局风云变幻,戊戌三、四月间,先是因内政外交问题翁同龢遭到弹劾,再是光绪帝因受康有为等人思想的影响,欲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这引起了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不满。翁同龢为官数十年,一直秉承中庸之道的他自然知道面对如此境况当如何处理为佳,因此翁同龢不惜冒犯光绪帝,拒绝代呈康有为之书,疏远张荫桓及康有为,试图与他们划清界限,以求自保。因此,翁同龢“荐康”之说不可信。
上文亦曾提到逃亡海外的康有为对外大力宣扬翁同龢“荐康”之说,其接受《中国邮报》的采访记录后被上海《新闻报》转载,翁同龢九月初四日在家中看到此篇报道后在日记中写道:“《新闻报》等本皆谎谬,今日所刊康逆语,谓余论荐,尤奇,想我拒绝,欲计倾我耶?!”⑦翁同龢在日记中否认曾经“荐康”,并指出正因为拒绝推荐康有为,所以康有为才设计陷害自己。戊戌政变前,翁同龢已被开缺回籍,本已处于困顿之中。而政变后,与变法相关官员接连受到牵连,若是此时康有为向外界说出是何人向光绪皇帝推荐了自己,那此人必会因此而获重罪,但康有为明知其中之利害关系,却在此时对外大肆宣传是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他,完全置其“伯乐”翁同龢的安危于不顾。如果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之人果真为翁同龢,康有为何以恩将仇报至此?因此,翁同龢“荐康”之说不可信。
三
虽然翁同龢在日记中申辩未曾举荐过康有为,但其仍因“荐康”之说而获罪。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898年12月4日),光绪帝颁布圣谕,将已经开缺回籍的翁同龢革职,圣谕云:“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借事端,刺探朕意……今春力陈变法,密保康有为,谓其才胜伊百倍……是翁同龢滥保匪人,已属罪无可逭……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⑧此圣谕中所提“滥保匪人”,“匪人”便指的是康有为。按照光绪帝圣谕所言,翁同龢被罢官原因之一便是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但翁同龢真的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吗?
其实当时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表明翁同龢曾当众面荐过康有为,但人们或许认为屡次宣取及代呈康有为的书籍条陈便是“荐康”的有力证明。事实上,翁同龢作为晚清重臣,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多朝中事务必须参与其中,康有为之事亦同。从办理公务的角度,翁同龢不可避免地奉命宣取和代呈了康有为的书籍条陈。翁同龢日记虽有所删改,但对于多次代呈康有为之书籍条陈之记载,翁同龢并未有所改动。在翁同龢看来,这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没什么好避讳的。正常的公务办理并不能成为翁同龢“荐康”的佐证。
关于翁同龢“荐康”之说,当时外间许多人都认为翁同龢承担了莫须有之罪名。钱仲联《梦苕盫诗话》中曾记载:“人谓公荐举南海……实不尽然。政变以前,金门姑丈在京师,公即诫以不可近南海,谓其心术不正。”⑨钱仲联之姑丈乃翁同龢的外甥,因此该段记述的可信度极高。政变之前,翁同龢便已告诫其外甥不要接近康有为,康有为此人心术不正,这说明戊戌政变前翁同龢已了解康有为之为人,对其存有戒心。对于这位自己尚且存有戒心之人,翁同龢又怎会主动将其推荐给光绪皇帝呢?
丁国钧在《荷香馆琐言》中亦记载: “世皆谓翁相国保荐康某,相国得罪后,上谕中亦及之。赵次丈侯,相国老友也,曾面质以此事。相国谓皇上一日问及康某, 我对以才胜臣十倍,然其心叵测……余未及康某一字云。”⑩从以上记述可知,一、翁同龢言及康有为,只说其才“胜臣十倍”,并不像圣谕当中所言,称康有为其才“胜伊百倍”。二、圣谕当中隐去了翁同龢所说“然其心叵测”一语,使该句意与翁同龢之本意大相径庭。若此圣谕并非光绪帝所拟,便有刻意陷害翁同龢之意图。三、翁同龢否认曾经保荐康有为,虽然翁同龢承认自己曾经说过康氏之才胜过自己十倍,但也说到康有为其人心术不正。翁同龢对康有为做出此评价可谓褒贬各半,应该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举荐之意。况且翁同龢既知此人心术不正,便几无可能将一位心术不正之人推荐给光绪皇帝。
既然翁同龢“荐康”之说并不可信,翁同龢被革职必另有隐情。当今史学研究中已广泛证实,翁同龢被革职应当与清廷派系斗争有关,那么“荐康”之说便只不过是其获罪的一个借口而已。据翁斌孙在《翁同龢列传》中记载:“先一日,刚毅独对,褫职编管皆其所请”。由此可知,翁同龢被革职这道圣谕应当出自翁同龢的政敌刚毅之手,这也就不难理解此圣谕当中为什么会隐去翁同龢所说“然其心叵测”一语,使该句意与翁同龢之本意大相径庭,其刻意陷害翁同龢之意图非常明显,因此圣谕中才会追究翁同龢“滥保匪人”之责任。刚毅等人利用康有为在外界大肆宣传翁同龢“荐康”之说之机,打击迫害翁同龢,加诸 “荐康”这一罪名在翁同龢的身上,翁同龢便是这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述了自己所蒙受的“荐康”之冤,却未料想到遭遇政治迫害才是其被革职之主因。
其中,K为邻居列表的长度,若数据集较小,K可以与数据点数量相同;若数据集较大,可以只取前K个邻居组成列表,以平衡算法复杂度和结果精确度。当二阶邻近距离应用于t-SNE算法时,K可与t-SNE算法中的近似参数配合。
四
事实上,翁同龢 “荐康”之说之所以不可信,亦是因为关于翁同龢 “荐康”之说的相关文字记载,无论是官方或非官方的,均出现于政变之后,且此类记述多来自康有为本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描述越发生动,据此可推断其夸张和虚构的成分居多,不足以采信。至于康有为为何对外宣称是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自己,原因有二:一是此时外间盛传康有为钻营张荫桓,为尽快摆脱这一说法,也为了掩盖自己通过非常途径被进用之内情,康有为便对外宣称是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自己。二是即便翁同龢开缺在籍,但翁同龢这位两代帝师一直声望极高,影响力巨大。翁同龢“荐康”之说更利于康有为在之后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中获得更多支持,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至于康有为在戊戌年间被进用,翁同龢是否发挥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翁同龢在康有为之进用问题上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作用是次要的,或者说是间接的。身为两代帝师,朝中重臣,翁同龢对朝中事务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翁同龢当时所处的晚清社会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翁同龢深知中国需要进行改革、需要人才,但改革如何进行、人才如何选拔?举事维艰。因此对于康有为等所持维新变法之思想,翁同龢既没有大力支持,也没有极力反对。当然,翁同龢亦深知康有为身后的支持者即为张荫桓,也了解高燮曾疏荐康有为是张荫桓及康有为幕后操纵的结果。虽然翁同龢之前有拒见康有为之举,但对于高燮曾疏荐康有为一事却持默认甚至是谨慎支持的态度,此态度是翁同龢在艰难环境下做出的艰难抉择,且此态度并无徇私舞弊之嫌,也颇合圣意,又给了同朝为官的张荫桓极大的支持。于是,之后在有关康有为的公务处理方面,翁同龢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并按照相关程序宣取或代呈康氏之书籍条陈,此做法在当时看来并无不妥之处。但没有料想到的是,自从高燮曾疏荐康有为之后,康有为的命运逐渐得以改变,因此翁同龢在康有为戊戌年间被进用中所发挥的作用便显现出来。翁同龢对康有为频频呈递书籍条陈所持的默认态度无形中推进了康有为的个人发展进程。但翁氏在康氏进用中发挥一定作用并不能说明翁同龢即为“荐康”之人。加之如果翁同龢真的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康有为,且因康有为而受牵连,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1898年6月15日),正当戊戌变法拉开帷幕,各项变法措施开始颁布,康氏“大展宏图”之时,光绪帝又怎会发布圣谕,将翁同龢开缺回籍。此时的翁同龢不是应因保荐康有为而备受赞誉吗?开缺回籍这一惩罚岂不是来得太早?而戊戌政变发生后,1898年9月间(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在徐致靖、张荫桓等参预新政或举荐维新人士诸臣皆获其罪时,慈禧太后又怎肯轻易放过翁同龢这位所谓曾经“举荐”过康有为的朝廷重臣,未将翁氏加于获罪之列,直至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898年12月4日)才因保荐康有为将其革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翁同龢并未向光绪帝推荐过康有为,直到康有为逃亡后发表公开言论,声称是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自己。舆论的广泛宣传加之翁同龢政敌刚毅等人的刻意陷害,才使得翁同龢因“推荐”康有为而获罪。因此,就本文分析可知,翁同龢并没有向光绪帝推荐过康有为,真正向皇帝“荐康”之人为张荫桓,翁同龢“荐康”之说并不属实。
注释
①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A].戊戌变法(第四册)[M].第137-138页。
②学术交流[J].1998(1):101-104.
③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M].第149页。
④王庆保,曹景郕.驿舍探幽录[A].戊戌变法(第一册)[M].第 492 页。
⑤李娜.从张荫桓之私家著述看张荫桓“荐康”之说[J].邢台学院学报,2013(2):60-63.
⑥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六册)[M].第3128 页。
⑦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六册) [M].第3167页。
⑧清德宗实录清实录(第五十七册)[A].第 674 页。
⑨钱仲联.梦苕盫诗话[A].清诗纪事(第十六册)[M].第 11312—11313 页。
⑩丁国钧.荷香馆琐言[A].戊戌变法(第四册)[M].第253 页。
[1]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1—4册)[M]. 上海:上海人民书店出版社,2000.
[3]陈义杰.翁同龢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黄彰健. 戊戌变法史研究[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0(民国59年).
[5]钱仲联.清诗纪事[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6]马忠文.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的政治贿赂策略与活动[J]. 学术交流,1998(1).
[7]谢俊美.关于翁同龢开缺的三件史料[J]. 近代史研究,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