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数
- 不同播期及密度对连麦9 号产量的影响
期、成熟期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及相关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取0.05。2 结果与分析2.1 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对连麦9 号产量的影响由表1 可知,连麦9 号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均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发现有效穗数的标准化系数最高,为0.935,说明相较于千粒重和穗粒数,有效穗数对连麦9 号产量的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8期2023-10-28
- 偏迟播条件下扬麦25 穗数与产量相关性及高产栽培途径分析
迟播栽培条件下,穗数与产量等性状的相关性,为制定相应的高产栽培途径提供科学依据,2022-2023 年度对扬麦25 不同田块穗数、产量和其他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田块概况调查田块位于太仓市双凤镇庆丰村种粮大户高伯明承包的扬麦25 生产大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灰底黄泥土,11 月18 日机械播种(较适宜播期晚8d)。播种时秸秆全量还田。按照当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实施各项栽培措施,播种量平均为15.0kg/667m
中国种业 2023年10期2023-10-20
- 2021~2022年度南阳市小麦新品种展示总结报告
轮选宛麦102:穗数43.7万/667m2,穗粒数46.0粒/穗,千粒重50.3g;产量775.00kg/667m2,容重822g,居展示品种第1位。苗深绿色,长势壮,分蘖力强亩成穗数多;株型较高,茎秆弹性好,行间郁闭;穗层整齐,纺锤形,晚熟;籽粒饱满度较饱。(2)新麦9398:穗数41.6万/667m2,穗粒数43.5粒/穗,千粒重48.1g;产量762.60kg/667m2,容重809g,居展示品种第2位。苗期长势好,苗匀,分蘖力强;春季起身拔节快,旗
新农民 2022年31期2022-12-16
- 不同来源小麦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渐变小,而对单株穗数、主茎穗长、主茎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和主茎穗粒重将是今后提高产量的重要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世界对小麦的需求量呈增长趋势,而耕地面积却呈下降的趋势。小麦生产与需求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需要提高小麦产量。在目前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粮食的总产量,在国内最有效可靠的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保证小麦的高产和稳产,既可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也可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因此,选育和培育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9期2022-10-29
- 玉米产量构成要素的通径分析
考种,调查产量和穗数、小区穗粒质量、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1.3 主要性状调查与测定方法穗数:成熟时收获的果穗数量,用个表示;小区穗粒质量:不同组合脱粒称质量,用kg 表示;穗长:选取10 个代表性果穗,测量穗基部到顶部的长度,取平均值,用cm 表示;穗粗:选取10 个代表性果穗,测量果穗中部的直径,取平均值,用cm 表示;穗行数:选取10 个代表性的果穗,测量每个果穗一圈的穗行数,取其平均值;行粒数:选取10 个代表性的果穗,测量1~2 个整齐穗行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8-08
- 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可能是产量潜力提高的主攻方向。黄兴蛟等[5]分析山东省小麦高产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后指出,今后山东省小麦产量遗传改良的重点是在保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粒重。陈贵菊等[6]利用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后认为,选育生育期适当缩短、灌浆速率快的小麦品种能较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王汉霞等[7]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北京市小麦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关系后指出,小麦产量的提高应在保
山东农业科学 2022年5期2022-06-13
-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45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区域试验平均有效穗数645 万穗/hm2,穗粒数32.7 粒,千粒重42.3 g。 由此可见,新麦45 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示范中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好的丰产性。表1 新麦45 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表现2.1.2 农艺性状和抗病性 由表2 可知,新麦45 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2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228.6 d,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 相当,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分蘖率强,株型松紧适中,耐后期高温中等,黑胚率低,平均株高72.6 cm,平均倒伏程度≤3 级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4期2022-04-26
- 江苏省小麦参试品种(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产量三因素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性状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1-4]。只有三因素协调发展,才能获得最高产量。有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穗数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最大[5-9]。但 García del Moral等[10]、王继滨等[11]、任文斌等[12]、马庆等[13]研究认为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依赖穗粒数的增加。也有学者认为千粒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6期2022-04-15
- 云南德宏杂交籼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由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构成,协调产量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是取得水稻高产的关键[8]。目前水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有很多[9-12]:刘丽华[13]等研究结果表明,穗长与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穗数和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穗数、千粒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武玲、杜志喧等[14-15]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诸多性状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质量;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4期2022-01-11
- 不同栽培条件下优质稻内6优7075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1-6],不同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各异[7],同一品种在不同种植区域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也不尽相同。刘定友等[8]研究认为,杂交稻绵2优838的千粒重变异不大,合理的有效穗数是高产的前提,实粒数是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姜萍等[9]认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杂交稻新品种民优93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穗实粒数。梁桂华[10]认为,优质稻新品种内6优7075的产量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2021-12-09
- 辽宁省主栽水稻品种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研究
质量,通常由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表达。研究表明,改变株行距(密度)是调控群体最为快捷和有效的措施之一[4-5]。关于高产品种高产形成规律、高产途径与栽培技术等方面南方稻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关于东北平原南部高产群体构建及高产形成规律研究少见报道[6-10]。本研究以辽宁省主栽高产水稻品种为试材,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水稻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指标,探讨了株行距对水稻群体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其高产群体形成规律,以期为辽宁水
中国稻米 2021年6期2021-12-02
-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密度;667㎡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 试验设计1.1 地点选择试验地点选择在能代表本区域特点的壤土地、水浇田、中产地块—严务乡大黄邱村。1.2 品种选择选择不同生育期的耐密型玉米品种2个,豫单9953、农大372。1.3 行距设计分别设立行距40、50、60、70、75、80cm,六个等行距规格。统一在6月14日人工点种,采用三位施肥的方法。1.4 密度设计共设四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00株/667㎡、5000株/667㎡、5500株/667㎡
新农民 2021年15期2021-09-16
- 优质稻新组合内6优7075的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分析
m;每亩平均有效穗数13.1万穗,每穗总粒数186粒,结实率85.2%,千粒重30.7 g。经田间现场实割验收,内6优7075平均产量为8.88 t/hm2,比对照宜优673增产6.36%,达到显著水平。1 材料与方法2020年内6优7075晚季种植核心示范片位于武平县象洞镇官坑村,交通比较便利,海拔高度为469 m,田块土壤类型属黄底灰泥田,土层深厚、疏松通透,保肥保水,排灌良好、日照充足,田间无污染,前季种植烤烟。按照核心示范片实施方案要求,统一安排播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8期2021-09-02
- 再生稻穗茎比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苗力、再生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关系的分析,指出SPAD值衰减指数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新指标[6]。任天举等[7]研究表明,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以及配合力总效应(tca)与产量呈密切正相关关系,杂交稻组合增产越显著,tca值越高,因此认为tca值是衡量两季总产量高低的指标。郑景生等[8]研究发现,再生季稻产量取决于头季稻成熟期及再生季的根系活力,明确指出根系伤流量可作为筛选再生稻品种的重要指标。张初长[9]在低留桩再生力筛选试验中发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7-06
- 寒地粳稻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间的关系
水稻产量是由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个产量直接构成因素组成的,四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如何将多蘖特性、大穗特性及高结实率特性同时赋予一个水稻品种,是育种者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水稻高产育种面临的科学难题。目前,针对水稻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的相关研究多是从栽培角度进行试验和分析,通过设置不同的施肥水平、插秧密度、插秧株数以及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种植方式等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开展研究[1-7],但由于试验中涉及到的因素和处理水平较多,通常只能选择2~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年3期2021-06-28
- 黄淮北片水地小麦育种现状及性状演变分析
中首先要重视有效穗数,同时还需协调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的关系,每公顷有效穗数应在700.9万~819.0万之间,在此范围内再重视千粒重,实现产量最大化。王继滨等[31]认为,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为有效穗数,旱地小麦应注意选育能形成一定群体基础的穗粒数较多品种。孟丽梅等[28]认为,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但以往研究所用品种数量较少,为此本研究对近9年(2012—2020)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
山东农业科学 2021年4期2021-05-13
- 2015~2019 年山西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数(X5)、有效穗数(X6)、有效分蘖率(X7)、穗粒数(X8)和千粒重(X9)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1.2.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 18.0 软件的Duncan’s 法进行多重比较[15,16]。2 结果与分析2.1 小麦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2)显示,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48%~12.12%,差异较大。说明小麦不同农艺性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差异较大。其中,生育
河北农业科学 2021年6期2021-02-10
- 山西南部旱地区试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决定于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三因素,但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构成因素对籽粒产量的贡献不同,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2-3],只有三因素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因此,研究产量构成三因素效应,对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任文斌等[4]以山西南部水地区试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东省小麦高肥组区试结果显示,穗数和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12期2020-12-18
- 每穴插秧苗数不同对松辽122 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调查统计每穴有效穗数及每株最多分蘖个数等相关数据, 收获前在原调查点取样5 穴,用于室内考种调查穗粒数、空秕粒、结实率、千粒重等,收获后脱粒实测全区产量,并用SPSS 软件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松辽1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通过试验结果可知,每平方米有效穗数随着每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产量也随着每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提高[6],由表1 可知,从处理1 到处理7 的产量由7.04 t/hm2提高到9.47 t/hm2,提高了34.5%,但这一
北方水稻 2020年6期2020-12-12
- 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演变规律研究
计学分析,对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年份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统计结果以每年收获品种产量和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作为该年试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抽穗期以当年1月1日至抽穗的累计天数作为统计量进行分析,成熟期以当年1月1日至成熟的累计天数作为统计量进行分析,灌浆期以成熟期天数减去抽穗期天数为统计量进行分析(表1)。表1 1996—2017年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平均值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10期2020-10-16
- 盐胁迫下 OsDSR2 RNAi转基因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稻植株穗长与单株穗数如图1所示,盐胁迫处理前后,OsDSR2RNAi转基因植株的穗长与野生型ZH11均有极显著差异性(P2.2 OsDSR2 RNAi转基因水稻植株每穗的总粒数、实粒数与结实率如图2所示,正常条件下,OsDSR2RNAi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ZH11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无显著差异性。盐胁迫处理后,OsDSR2RNAi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ZH11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有所降低,但两种材料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性;相比于正常条件下,盐胁迫处理
西北农业学报 2020年6期2020-08-16
- 山东省近年小麦高产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苗头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相对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还有进一步提高改良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大对穗粒数、千粒重的选择力度,尽可能实现产量三因素的最佳协调。但该研究所用品种数量较少,仅为14个,且数据为1年试验结果。为此,本研究对2014—2019年度山东省小麦高产组区域试验459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山东省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与方法试验资料为近6年(2014—2019年)山东省小麦高产组区域试验总结报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6期2020-07-06
- 小麦新品种京花12号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分析软件[6]对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与产量(Y)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2 结果分析2.1 变异分析由表1可知,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的变异都较大,其中穗数的变异最大,说明穗数受年际间和环境的影响最大,是一个相对较不稳定的性状;千粒重的变异最小,说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均能获得稳定的千粒重。表1 京花12号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分析因素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CV/%X1/(104穗·hm-2)549.00967.50659.5811
种子 2020年5期2020-06-13
-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其中穗数的增产效应最大,对产量起主要作用。农业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生产栽培条件,以确保穗数、主攻粒数、争取粒质量为原则,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在确保足穗的基础上主攻粒数和粒质量,促进穗、粒、重协调发展,提高产量。关键词:通优粳1号;穗数;粒数;粒质量;产量中图分类号:S511.2+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2-0103-03作者简介:周根友(1965—),男,江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22期2020-03-03
-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其中千粒重的遗传力最高,其次为有效穗数[5]。田纪春等[6]研究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籽粒产量的作用后发现: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一般来说多穗型品种依靠穗数,大穗型品种也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才能在产量方面有所突破。穗粒数提高的潜力在于提高结实率,从而实现大穗目标;粒重取决于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7-8]。于振文等[9]对两种类型的品种进行超高产潜力研究,发现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和
中国种业 2020年2期2020-02-26
- 小麦品种阜麦9 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知,阜麦9 号的穗数(X1)、穗粒数(X2)和 千 粒 重(X3)的均值分别为666.0 万穗/hm2、30.2 粒/穗和46.7g,变幅分别为(525.0~814.5)万穗/hm2、20.0~39.0 粒/穗和39.5~52.7g;产量均值为8386.2kg/hm2,变幅为5976.0~10890.0kg/hm2。阜麦9 号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表现为穗粒数(15.27%)>穗数(10.46%)>千粒重(8.06%),表明阜麦9 号穗粒数的遗传力较小
中国种业 2020年1期2020-02-06
- 饲料大麦凤03-39 主要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大麦产量与有效穗数、小穗数、单株粒重、穗实粒数、茎蘖总数、株高、穗长、千粒重、基本苗、生育期等性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4-7]。不同的高产品种,其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以及相关程度也不尽相同;而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下,其产量水平也有很大差异[8]。刘帆等[9]研究认为有效穗数对啤酒大麦凤大麦7 号的产量贡献较大,穗实粒数次之,而最高茎蘖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则表现为负值。赵加涛[8]对保大麦14 号分析发现有效穗数与产量关系最密切,高产栽
中国种业 2019年9期2019-09-20
- 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
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合理的群体,必须是三者乘积的最大值。前人对此进行过较多研究,但因研究地区或研究材料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2-5]。本文探讨了 2018 年度河南省主要推广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河南省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以 2018 年度河南省主要推广的 40 个半冬性小麦品种(2005—2018 年间审定的品种)为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4期2019-04-19
- 新麦36高产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及相互效应[2-3]。2 结果与分析2.1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新麦36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见表1,全生育期228.8 d,比对照周麦18早熟1 d;株高79.6 cm,与周麦18(株高79.2 cm)相当;基本苗平均为262.3万/hm2,最高茎蘖数平均为1 351万/hm2,与周麦18基本持平;但成穗率为45.2%,比周麦18(43.2%)略高;有效穗数平均为582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7期2019-04-11
- 河南省2013—2018年审定的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分析
3 个品种的有效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与产量(y)进行整理;通过 DPSv9.01,对数据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结果与分析2.1 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要素变化趋势由表1可知,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弱春性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波动趋势,平均产量为7 162.41 kg·hm-2,比2013 年平均产量增加645.21 kg·hm-2,增产9.00%。2014年7 493.85 k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3期2019-03-30
- 低温胁迫条件下漯麦6010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生物产量、株高、穗数,然后随机取30穗,调查结实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最后全部脱粒测定产量。1.4 数据分析试验数据采用Microsft Office 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处理对小麦单株穗数的影响由表1可知,低温胁迫后各处理与T1处理相比,单株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减少18.7%~37.2%,其中,T2处理穗数比T1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2期2019-03-14
- 新科麦169的生育特征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数(x2)、有效穗数(x3)、穗粒数(x4)、千粒重(x5)5个产量因素及其产量(y)数据,通过DPSv9.01,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7-8],对数据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分析各产量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相互效应。2结果与分析2.1主要生育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在2014—2016年区域试验及2016—2017年生产试验中,新科麦169全生育期平均为226.7 d,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早1.2 d,属半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冬季抗寒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2期2019-03-07
- 不同施肥模式对超稀植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理1,3粒/穴:穗数(m2)357,穗粒数107.5,空瘪粒25.3,实粒数82.2,千粒重(g)27.04,理论产量(kg/667m2)528.95;5粒/穴:穗数(m2)446,穗粒数95.9,空瘪粒26.3,实粒数69.6,千粒重(g) 26.20,理论产量(kg/667m2) 542.14;处理2,3粒/穴:穗数(m2)367,穗粒数101.2,空瘪粒21.6,实粒数79.6,千粒重(g) 26.64,理论产量(kg/667m2) 518.77;5
新农民 2019年27期2019-02-19
- 隆晶优534的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kg后每平方米穗数有所增加,结实率、千粒重差异不大。变异系数以每穗粒数最大,每平方米穗数较大,结实率、千粒重的变异较小。说明栽培措施、环境条件对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穗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千粒重影响较小。表1 隆晶优534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根据相关分析[2]结果(表2),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产量与每穗粒数的关系最密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659**),每平方米穗数与每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5
福建稻麦科技 2018年4期2019-01-05
-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产量构成要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因素,辩证地分析了小麦产量要素的变化特点和形成规律以及群体与个体协调平衡规律,明确了麦田管理中需要掌握的生育时期和技术要点,对小麦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关键词 小麦;产量要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4-0053-02生产实践证明,在不同产量水平的麦田里,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的提高在产量中的作用是不等同的,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表现和动态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4期2018-10-31
- 不同生育时期喷施“黑汁”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小麦穗数变化的影响2.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穗数的影响未喷施“黑汁”处理(T1)的冬小麦穗数最低,仅为26.47万/667m2,苗期喷施“黑汁”处理的冬小麦穗数增加比较明显,穗数增加到了38.54万/667m2,比未喷施处理(T1)增加了12.07万/667m2,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穗数变化有些波动,但都比较平缓,喷施3次处理(T4)的冬小麦穗数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低。喷施2次处理(T3)的冬小麦穗数最高,达到40.17万/667m2,与未喷施
西藏农业科技 2018年2期2018-10-22
- “罗麦10号”高产群体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在试验点调查有效穗数,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0株,进行室内穗粒结构考查。收割前2~3 d,试验点随机取籽粒1 000粒测定千粒重。收割后烘(晒)干并折合标准含水量计产。1.4 数据整理分析样本数据整理汇总后采用DPSv 7.05版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Microsoft Excel 2003/2007上输入数据进行图形绘制。2 结果与分析2.1 群体特征2.1.1 群体茎蘖特征统计2012—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46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样本。由表1可知,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5期2018-10-22
-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3]。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形成受生长发育过程中众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通过影响产量构成三因素而最后影响产量。只有三个产量构成因素达到合理的配置,才能够大幅度提高产量。根据产量构成因素可将提高小麦产量的模式分为三种,即以增加穗数为主的多穗型模式,以通过增加穗粒数或者粒重从而增加穗粒重的大穗型模型,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中间型模式[4]。在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中,穗数可以反映品种的群体状况,是对产量补偿能力及自动调节能力
麦类作物学报 2018年3期2018-05-04
- 小麦分蘖成穗数相关分子标记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中的有效性验证及实用性评价
学特性,单位面积穗数作为产量三要素之一受到育种家的广泛关注[1]。而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穗数,与其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同样对小麦的最终产量有较大的影响[2]。四川省属于我国西南麦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较多的阴天和较少的光照会导致小麦分蘖成穗力弱,单位面积穗数减少,进而造成产量下降[3-4]。本课题组选育的多穗型系列小麦新品种川农12、川农17和川农18在西南麦区种植比例日益增大,这些新品种具有较强的分蘖成穗力,增产潜力高,为打破中国西南小麦生
麦类作物学报 2018年1期2018-03-05
- 大麦品种驻大麦4号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73 g,有效穗数568.79×104穗/hm2。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大。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正相关,且穗粒数与产量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与产量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制约,穗粒数与有效穗数负相关,与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与千粒重负相关。产量与产量构因素间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即驻大麦4号产量形成的89.8%以上是由产量构成因素贡献的。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驻大麦4号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千粒重相对较小
种子 2017年7期2017-12-04
-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要素管控体系措施
位面积的有效收获穗数0.7839>穗粒数0.7821>结实率0.7797>千粒重0.7490,产量因子对产量的相关系数越大说明对产量的贡献率越大,因此空育131获得较高产量的主攻方向是适当的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收获穗数;龙粳21产量构成因子的关联系数排序为:单位面积的有效收获穗数0.7966>穗粒数0.6959>结实率0.6435>千粒重0.6346,因此龙粳21的获得较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也是适当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收获穗数;龙粳26产量构成因子的关联系数排序为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19期2017-10-21
- 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最高茎蘖数>基本苗>千粒重>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千粒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云南省生态环境及当前的种植条件,凤大麦7号高产栽培策略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导,有效穗数的提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基本苗,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等措施来实现,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能一味追高,应注意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凤大麦7号;产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凤大麦7号是大理州农业科学院粮作所于20
中国种业 2017年10期2017-10-13
- 小麦边行优势及其对育种选择的影响
,结果表明,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的边行优势非常明显,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二者均为边Ⅰ行的边行优势最大,边Ⅲ行最小;穗粒数无明显的边行优势。因此,对杂交后代进行选择时,应注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边行优势的影响,以便于更准确地对各株行进行预测和选择。小麦;边行优势;育种;公顷穗数;千粒质量小麦等许多作物都有边行优势,到目前为止,对作物边行优势的研究大多是栽培方面的,而边行优势对育种选择方面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在小麦育种选择方面更为少见。在小麦杂交育种F2进行选择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9期2017-09-17
-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1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1.1 小麦倒伏原因2016年间,昌吉市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风、暴雨天气,这使当地种植的小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对小麦种植业打击严重,对此采取了应急措施,并且积极探索防止小麦倒伏的办法,为了找到办法就需要先找到小麦倒伏的原因。小麦倒伏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栽培不善导致的,在进行小麦种植时,没有合理控制小麦种植密度,使得密度过大,而在小麦的返青期进行追肥滴水导致小麦基部节间过长,这使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新农村 2017年17期2017-08-23
- 玉稻518产量构成分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2.8%和12.7%。千粒重次之,变异系数为7.3%。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y=1.0759),其次为每穗实粒数(y=1.0533)和千粒重(y=0.5837)。玉稻518在配套栽培上应着重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玉稻518是穗粒兼顾型组合,在高产栽培中,必须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增粒为核心,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玉稻518;产量构成;配套栽培技
种业导刊 2017年3期2017-06-19
- 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明不同生产条件下穗数、粒数、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方法] 对通粳981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 穗数、粒数和粒重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粒数、粒重,其中穗数对产量起主要作用;但在基本苗较多或施N量较大的情况下,穗数和粒数的增产作用都很重要。[结论] 农业生产中可针对不同生产栽培条件,从产量构成因子中明确主攻目标,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关键词 通粳981;基本苗;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8期2017-05-30
- 燕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苗数>穗长>小穗数 >株高 >成穗率>单株穗数>分蘖>茎数>穗粒重 >千粒重>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与分蘖、穗数、成穗率、单株穗数、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正相关,各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成穗率 >千粒重>单株穗数 >分蘖 >穗长 >生育期 >株高 >小穗数 >穗粒重 >穗数 >苗数 >茎数 >穗粒数。在裸燕麦品种中,鲜草产量与苗数、分蘖、生育期、茎数、穗数、单株穗数、株高、穗长、小穗数正相关,各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穗长>小穗数
辽宁农业科学 2017年2期2017-05-06
- 小麦边行优势及其对育种选择的影响
,结果表明,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的边行优势非常明显,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二者均为边Ⅰ行的边行优势最大,边Ⅲ行最小;穗粒数无明显的边行优势。因此,对杂交后代进行选择时,应注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边行优势的影响,以便于更准确地对各株行进行预测和选择。小麦;边行优势;育种;公顷穗数;千粒质量小麦等许多作物都有边行优势,到目前为止,对作物边行优势的研究大多是栽培方面的,而边行优势对育种选择方面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在小麦育种选择方面更为少见。在小麦杂交育种F2进行选择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9期2017-04-04
- 3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栽培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
多点取样统计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 F优498产量和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川优6203和旌优127产量和有效穗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着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数(F优498);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着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川优6203);单穗重、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着粒数、千粒重、穗实粒数(旌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6期2017-01-18
- 冀中南水地区域优质小麦品种22年性状演进报告
、株高、穗粒数、穗数及千粒重进行分析。产量一般为两年区域试验产量的平均值,少数品种为多年区域试验产量的平均值。1.3 分析方法先对27个小麦品种进行简单的常规分析,计算各组每年审定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年平均值,利用Excel软件描绘出各组品种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相对于审定年份的散点分布图,总结各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然后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量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2 结果分析2.1 小麦品种的遗传
种子科技 2016年8期2016-12-29
- D优3138高产构成要素分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接贡献最小;有效穗数的稳定性次之,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每穗实粒数的波动性比较大;这3个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实际生产中要挖掘D优3138的高产潜力,关键是要加大基本苗数,提高有效穗数,同时兼顾结实率、提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协调好产量构成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大穗、足穗,保证高产能力。D优3138;产量构成要素;相关分析;通径分析D优3138是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院利用优质不育系D62A和恢复系R3138选育的三系杂交籼稻
中国稻米 2016年6期2016-12-20
- 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其次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季则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再生稻;广两优676;超高产;产量结构广两优67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广占63-4S与自育恢复系福恢676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通过国家(国审稻2013014)和福建省(闽审稻2014012)农作物品种审定。2016年在尤溪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3期2016-10-19
- 2015年洛宁县谷子新品种筛选试验
cm,黄谷黄米,穗数85.5万/hm2,穗粒重3.79g,产量2751kg/hm2,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产量为试验第3位,适合洛宁县大面积种植。豫谷16:中熟品种,株高136cm,株型紧凑,绿叶成熟。黄谷黄米,穗数70.5万/hm2,穗粒重3.58g,产量2151kg/hm2,产量为试验第9位,适合在洛宁县春夏播种。豫谷17:中早熟品种,株高138 cm,黄谷,穗数75万/hm2,穗粒重3.72 g,产量2 376 kg/hm2,产量为试验第7位,适合在
种业导刊 2016年10期2016-04-03
- 湖南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中熟组在保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通过扩充源库,同时增加粒重和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迟熟组通过适当减少穗数,提高粒重或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中稻产量结构模型可知:中稻中熟组、迟熟组每增加1单位(万穗)有效穗,产量分别增加21.681、17.124 kg/hm2,每增加1单位(g)千粒重,产量分别增加175.669、169.675 kg/hm2,每增加1单位(%)结实率,产量分别增加173.66、63.347 kg/hm2,每增加1单
作物研究 2015年5期2015-12-06
- 谷优2736在诏安示范表现和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花型调查5个点的穗数,每点取10丛,有效穗数按50丛平均穗数进行折算,根据平均穗数取5 丛有代表性的稻株进行室内考种,考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并实割面积66.7 m2左右进行测产折算。1.3 统计分析方法用Excel 2003汇总取样和测产数据,利用DPS v7.05[1]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示范片的产量表现2014年晚季,谷优2736在诏安县桥东镇桥头村、林巷村作晚稻示范种植7.24 hm2,整个生育期间,大部分田块长势良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1期2015-08-09
- 小麦新品种苏麦8号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合理,3年的平均穗数为466.46 万穗/hm2,平均穗粒数为37.12 粒/穗,平均千粒重为43.33 g。从产量三要素看,苏麦8 号是一个产量三要素协调性较好品种。进一步分析苏麦8 号在不同年度的丰产性参数和稳产性参数发现,苏麦8 号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年度间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化,年度间穗数变化在40 万穗/hm2左右,穗粒数变化在3~4 粒/穗,千粒重变化在5 g 左右。苏麦8 号产量构成三要素因素的变异系数以千粒重最大(6.11%),其次为穗粒数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22期2014-09-28
- 直播密度对淮稻5号和镇稻9424的影响
对淮稻5号的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较小;对镇稻9424的有效穗数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淮稻5号和镇稻9424的株高递增,穗及穗下节间长占株高的比例递减。直播稻;淮稻5号;镇稻9424;密度;产量;形态特征水稻直播是一项古老的栽培技术。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高效除草剂的研制成功,许多地区相继改移栽为直播,近几年水稻直播在上海农场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基本苗数是影响直播水稻分蘖的重要因素,适当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7期2014-03-10
- 杂交稻甬优12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分析
。考查性状为有效穗数 (X1),每穗总粒数 (X2),每穗实粒数 (X3),千粒重 (X4)和产量 (Y)。根据产量水平分为3组,利用SAS软件、Excel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2 结果与分析2.1 经济性状与产量甬优12 4个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统计结果(表1)显示,113组数据平均产量10 599.5 kg·hm-2,与2007-2008年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区域试验 (以下简称省区试)平均产量8 481 kg·hm-2相比高25.0%,平均有效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7期2013-12-24
- 黄淮南片小麦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个品种 (系)的穗数 (x1)、穗粒数 (x2)、千粒重 (x3)与产量 (y)进行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结果与分析2.1 变异分析由表1 可知,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异较大,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数> 穗粒数,说明有效穗数、千粒重及穗粒数上的差异比较大,各育种单位在对大穗型、大粒型及多穗型小麦育种策略上各有侧重,产量变异系数较小,说明黄淮南片小麦产量处于比较稳定水平,育种水平差异不明显。表1 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2.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6期2013-11-08
-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探究
植密度,确保收获穗数,达到高产,比其他作物更重要。1.玉米为独棵单穗、穗数调节能力差的作物 分蘖力强或分枝多的作物如小麦等,他们的分蘖能成穗,穗数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强,每公顷播种量不同,最后形成的穗数却比较接近,获得较高的产量。可是,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很少利用分蘖,多为1棵1穗;虽然,有时也有个别植株能形成2个穗,但为数太少。玉米穗数的自动调节能力太差,基本上是留苗棵数就是收获时的穗数,有时还会由于病虫危害,管理过程的损伤、空秆等原因,造成收获的穗数往往少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7期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