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麦36高产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019-04-11 06:32范永胜朱红彩刘文静孙玉镯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麦成穗率周麦

范永胜,朱红彩,屈 涛,刘文静,朱 坤,孙玉镯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新麦36系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周麦22为母本、中育12为父本进行的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寒性强、成穗率高、耐赤霉病等特点。品质鉴定结果表明,新麦36容重784 g/L,蛋白质(干基)13.6%,湿面筋31.4%,吸水率55.6%,稳定时间5.35 min,达到小麦优质中筋品质质量标准。2016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公告号:CNA016250E),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180041)。新麦36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为了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笔者利用2015-2017年小麦区域试验数据,对该品种的农艺性状、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其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新麦36。数据来源于2015—2016、2016—2017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生产试验结果(由于该品种表现良好,2016—2017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同步进行)[1]。3组次试验共66试点,对照品种周麦18。区域试验统一田间试验设计,随机区组、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16.00 m2;生产试验为1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0 m2,各试点试验设于当地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数据整理,运用DPSv7.0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产量构成三因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及相互效应[2-3]。

2 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新麦36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见表1,全生育期228.8 d,比对照周麦18早熟1 d;株高79.6 cm,与周麦18(株高79.2 cm)相当;基本苗平均为262.3万/hm2,最高茎蘖数平均为1 351万/hm2,与周麦18基本持平;但成穗率为45.2%,比周麦18(43.2%)略高;有效穗数平均为582.5万/hm2,比周麦18(558.5万/hm2)高,新麦36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较小,穗粒数变化在1粒左右,千粒重变化在1 g左右。由此可见,新麦36是一个熟期适中、成穗率高、产量三因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的品种。

由表1还可看出,2015—2016年度黄淮冬麦区区试试验平均产量为8 028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84%,22个试验点21个增产,增产率91.3%;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71.5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01%,22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增产率100%;2年3组次参加黄淮冬麦区66点次中间试验,平均增产点率92.6%,河南、安徽、江苏、陕西4个省汇总均增产,可见,新麦36增产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2.2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的变异系数由表2可知,新麦36产量及三因素在不同生态点呈现不同幅度的变化,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千粒重,其中产量的变异系数为10.6 %,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产量构成三因素中,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1.78%和11.28%;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相对最小(9.62%)。说明生态区域、栽培管理措施、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对新麦36的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对千粒重的影响相对较小[4]。

表1 新麦3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

表2 新麦36产量及三因素变异系数

注:x1为有效穗数,x2为穗粒数,x3为千粒重,y为产量

Note:x1is the effective ear,x2is the grains per ear,x3is the 1 000-grain weight,yis the yield

2.3产量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新麦36的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说明有效穗数是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通过增加有效穗数较易实现,而依靠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相对较难。

由表3 还可看出,产量构成三因素互相制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之间均呈负相关,说明随着有效穗的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会显著降低,随着千粒重的增加,会导致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降低。因此,在新麦36的高产栽培中,应主攻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兼顾每穗的总粒数,提高结实率,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各性状的最大效应[5-7]。

表3 新麦36产量三要素相关分析

2.4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虽然相关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各变数间的相关程度,但要弄清楚它们对产量的作用大小,应作进一步的通径分析。通径系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与性质,通过对通径系数绝对值的比较就可确定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的主次[3]。

由表4可知,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如果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提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均能提高新麦36的产量。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其中以增加每公顷有效穗数的作用最大(Py=0.629 5),提高穗粒数的作用次之(Py=0.329 3),增加千粒重对增产的作用最小(Py=0.202 7),这与相关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由表4还可看出,产量三因素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每个因素都不能通过其他2个因素的增加来增加产量,若新麦36有效穗数过多,会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若穗粒数过多,会影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因此,在高产栽培管理中,要兼顾三因素的协调发展[8-9]。

表4 新麦36产量三因素通径系数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新麦36在2年3组区试中表现出是一个熟期适中、成穗率高、产量三因素协调的品种,同时增产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千粒重,其中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有效穗数可通过栽培措施加以改变的增产潜力最大。因此,在新麦36的高产栽培管理上,采取合理的肥水管理措施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小麦高产的前提和保证。

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大小均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这表明,一定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它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和总影响都最大,因此,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应将提高有效穗数放在首要地位;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作用最小。产量构成三因素相关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这说明三因素之间有互相制约的关系。

综上所述,有效穗数是容易通过栽培措施加以改变的最活跃因素,同时也是对产量作用最大的因素。因此,在小麦高产栽培措施上,首先要保证一定的基本苗,并采取合理的肥水管理措施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单位面积上足够的有效群体,并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这是新麦36高产的关键。同时兼顾产量构成三因素之间彼此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各性状的最大效应[10-11]。

猜你喜欢
新麦成穗率周麦
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的遗传构成解析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新麦系列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超强筋小麦新麦26 及其衍生品种新麦45、新麦58 的品质分析
疫情致前期麦价波动 新麦上市价以稳为主
小麦品种周麦16的遗传构成分析
5个周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及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分蘖期控制灌溉对土温及水稻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