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
- 鲜为人知的中央政治研究室
年,毛泽东指定陈伯达、田家英和胡乔木去杭州起草宪法。在起草工作告一段落时,毛泽东指名要陈伯达、田家英等人筹备成立新的政治研究室。 1955年,中央重建政治研究室。政研室实际上是直接为毛泽东服务的一个理论研究班子,主任是陈伯达,副主任是胡绳和田家英,日常工作由胡绳主持。“神仙会” 实际上,《红旗》杂志的创立是以政研室为组织和人员准备的,它的首任总编辑是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陈伯达,政研室两位副主任胡绳和田家英都是《红旗》编委。1959年,中宣部、《红旗》和政研室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4期2019-09-10
- 毛泽东慧眼识人才
有所分工,诸如陈伯达、胡乔木这样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政治秘书,有高智、罗光禄、徐业夫这样的机要秘书,也有郭化若这样的军事秘书、林克这样的国际问题秘书,还有像王炳南这样只在重庆谈判期间担任他的秘书(因为王炳南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熟悉重庆各阶层人士)。此外,也有李锐那样的通訊秘书,即通过通讯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供毛泽东参考。毛泽东很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谭政在井冈山上成为毛泽东的首任秘书时,不过22岁。经过毛泽东的培养,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
特别文摘 2019年7期2019-04-13
- 陈伯达的“谦虚”和软肋
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在中国共产党内擅长搞理论。他从1939年起任毛泽东秘书达31年,新中国成立后其职务最终升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伯达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个口头禅,那就是“小小老百姓”。他不论遇到谁(包括中央负责人身边的警卫战士),双手一抱拳,张口就说:“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太谦虚了吧!人们普遍不这样认为。陈伯达遇到一个熟识的20多岁的警卫战士说,我是“一个小小老百姓”。这个警卫战士十分惊讶,恭敬地说:“伯达同志,您是首长,怎么能说是‘小小老
领导文萃 2018年18期2018-10-30
- 陈伯达之妻求江青安排工作
的说法正国级)陈伯达的妻子提出的要求,我没法拒绝。于是在一天晚上江青到钓鱼台17楼看电影回来的路上,乘她(当时住11楼)休息一会的时候,我向她报告了刘淑宴的这个请求。江青怒气冲冲地说:“陈伯达的老婆怎么叫我给她安排工作,她的工作应该由汪东兴来安排。这个地主婆不好好干事,还叫我给她安排工作,别理她!”当时汪东兴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江青叫我别理刘淑宴,我感到很为难——在一段时间内,我很怕见到她。也巧,在1968年的1月9日,江青因我送她一封群众来信不满意,诬我是
世纪 2018年5期2018-09-29
- “七分跑,三分写”
——我的纪实文学创作
给上海图书馆的陈伯达档案时,忽然在里面找到两张火车票以及北京市公安局招待所房费收据,使我沉醉于往日的回忆之中。房费收据显示,1988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我在北京市公安局招待所703房间住了9天,每天的房价是9元4角。那两张火车票则是上海、北京往返车票,硬卧,中铺,每张50元。我那次去北京,主要是为了采访陈伯达。照理,出差的车票、房费收据应当向单位报销,怎么会留在我的手头呢?那时候,我已经是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完全可以报销差旅费,而我总是自费,从
中外文摘 2018年18期2018-09-21
- 陈伯达前妻刘叔晏的人生结局
□ 烈 文陈伯达受审从没有兴趣到想出头露面“文革”前刘叔晏很少出头露面,她对外面的事很少关心。当时报刊上在进行学术批判,她对此没有兴趣,但是其中有一篇文章,批判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论”牵连到了陈伯达。正在天津进行工业调查的陈伯达,看到后心情极为不安,日夜睡不着觉。刘叔晏也正好在天津治病,看到此景非常着急和不安,生气地说:“北京在搞什么名堂!搞得他(陈伯达)不能安身!”她本来应该给康生打个电话问问情况,但她对康生很反感(因康生曾批评过她)不愿意和他通话,而给彭
中外文摘 2018年16期2018-07-31
- “七分跑,三分写”
给上海图书馆的陈伯达档案时,忽然在里面找到两张火车票以及北京市公安局招待所房费收据,使我沉醉于往日的回忆之中。房费收据显示,1988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我在北京市公安局招待所703房间住了9天,每天的房价是9元4角。那两张火车票则是上海、北京往返车票,硬卧,中铺,每张50元。我那次去北京,主要是为了采访陈伯达。照理,出差的车票、房费收据应当向单位报销,怎么会留在我的手头呢?那时候,我已经是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完全可以报销差旅费,而我总是自费,从
同舟共进 2018年5期2018-07-12
- 陈伯达的“谦虚”和软肋
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在中国共产党内擅长搞理论。他从1939年起任毛泽东秘书达31年,新中国成立后其职务最终升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伯达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个口头禅,那就是“小小老百姓”。他不论遇到谁(包括中央负责人身边的警卫战士),双手一抱拳,张口就说:“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太谦虚了吧!人们普遍不这样认为。陈伯达遇到一个熟识的20多岁的警卫战士说,我是“一个小小老百姓”。这个警卫战士十分惊讶,恭敬地说:“伯达同志,您是首长,怎么能说是‘小小老
党史博览 2018年6期2018-06-21
- 王力为何呼吁假释陈伯达
叶永烈一王力比陈伯达小17岁,所以,平常王力总是称陈伯达为“老夫子”。王力开始与陈伯达共事,是在1958年。毛泽东提议创办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陈伯达被任命为总编辑,而王力被任命为编委(后来升为副总编辑)。从此,王力成为“老夫子”手下的一员文将。王力的笔头快,陈伯达起草文件时,喜欢找他合作,陈伯达出主意、出提纲,而王力则迅速按照“老夫子”的意图完成文稿。自1960年起,王力列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自1963年起,王力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自196
领导文萃 2018年4期2018-03-12
- 毛泽东慧眼选秘书
有所分工,诸如陈伯达、胡乔木这样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政治秘书,有江青这样的生活秘书,有高智、罗光禄、徐业夫这样的机要秘书,也有郭化若这样的军事秘书,林克这样的国际问题秘書,还有像王炳南这样的只在重庆谈判期间担任他的秘书(因为王炳南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熟悉重庆各阶层人士)。此外,也有李锐那样的通讯秘书,即通过通讯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供毛泽东参考。毛泽东很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谭政在井冈山上成为毛泽东的首任秘书时,不过22岁。经过毛泽东的培
领导文萃 2018年1期2018-01-27
- 刘少奇为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找思路
间,刘少奇指定陈伯达为他起草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陈伯达对此颇为用心,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搞出了一个初稿。可是,刘少奇看后并不满意,并把稿子送给胡乔木,问他有什么意见。胡乔木说,陈伯达起草的报告不像一个党中央向八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政治报告,倒像一个学术报告。陈伯达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很生气。不过,刘少奇却与胡乔木有同感,并对胡乔木说:“那好啊,他写的不行,你来搞一个。”接受任务后,胡乔木认真地起草起来。在此过程中,一天晚上,刘少奇要起草班子到他的住处去——当时大约已
百年潮 2017年11期2017-11-27
- 王力为何呼吁假释陈伯达
力为何呼吁假释陈伯达□ 叶永烈一就在全中国以至全世界都关注着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的那些日子里,在北京秦城监狱关押着的另一位“大秀才”,却只是风闻这一举世瞩目的审判,不知其详。他极为关注这一审判,曾经多次要求看《人民日报》,却遭拒绝——平日是给他看《人民日报》的。狱方明确告诉他,因为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所载报道,有些内容涉及他,而他的问题尚未定案,所以不能给他看。这位“大秀才”,便是当年“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王力。笔者曾多次采访过王力。王力比陈伯
中外文摘 2017年20期2017-11-14
- 师哲眼中的陈伯达
师哲++师秋朗陈伯达在延安经常讲他是陈嘉庚的学生,陈嘉庚是他的“恩师”。陈伯达上中学时就是上的集美中学,该校就是陈嘉庚出资兴建的,并且对贫苦学生给予补贴,陈伯达都是享受过的,因而他对陈嘉庚有感激之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陈嘉庚并没有授过课。所以他过分地同陈嘉庚套近,就有个动机问题了。大约是1945年,陈嘉庚访问了延安。而陈伯达兴奋得像疯了一样。他不仅参加迎接,而且整天陪着陈嘉庚不离左右,但陈嘉庚对他的过分殷勤似乎并不大欣赏。陈嘉庚到延安是晚上,他的车从川里通过
领导文萃 2017年13期2017-07-13
- 迟暮之年的周扬与陈伯达
令人惊讶的是,陈伯达晚年所写的 《求知难》,居然在1982年第10期的 《读书》杂志上公开发表——尽管署笔名“纪训”而未署“陈伯达”—— 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奇迹!须知,《读书》 杂志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高品位的知识界杂志,在知识分子中享有颇高的声誉。笔者的文友、剧作家沙叶新曾对 《读书》 杂志有一句幽默而精辟的评价:“书可以不读,《读书》不可不读。”须知,当时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6名主犯之一的陈伯达尚在服刑期间,他被剥夺政治权利,怎么可能公开发表文
读书文摘 2017年5期2017-05-12
- 毛泽东吃“洋饭”
身份随访苏联的陈伯达:“你说哪种好啊,陈教授?”陈伯达正把一大块肉送到嘴里,他本来难懂的福建口音更加含混不清:“筷……筷子好。”毛泽东接过陈伯达的话,对筷子发表了一番宏论:“我认为也是筷子好。第一,经济,不用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用一根树枝或一根竹子削一下就是一双筷子,而且还反映了中华民族节俭的精神。第二,大眾化,中国老百姓都用它,富人不用,他们用的是象牙筷子,和我们说的有区别。第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用防盗。”毛泽东这番宏论引得大家一阵开怀大笑
百年潮 2017年4期2017-05-03
- 姓氏笔画排序有何讲究?
笔画为序)……陈伯达 陈锡联……”不少人纳闷:同样是“陈”姓,同样是三个字,为何陈伯达在前,陈锡联在后?其实,“按姓氏笔画排序”内有大文章。最常见的是姓氏笔画数由少到多的原则。按照姓的笔画多少,少的排在前,多的排在后,这些相对简单,关键是姓氏笔画数相同时,则需按姓氏起次笔排序的原则。按“一(横)”“丨(竖)”“丿(撇)”“丶(捺、点)”“乛(横折)”的顺序排列。不过,显然在“陈伯达”遇上“陈锡联”,这局仍然没法破。这便需要依循“同姓一般以姓名的第二个字的笔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3期2017-04-01
- “文革”前《红旗》杂志及其主编
用。首任总编辑陈伯达并不主持刊物日常工作陈伯达是《红旗》第一任总编辑,这是毛泽东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倡议创办《红旗》时亲自指定的,后经中共八届五中全会通过,被正式确定了下来。陈作为《红旗》总编辑的职务虽然被确定下来了,但是他在任期间,“文革”前《红旗》的实际主持者却是邓力群、胡绳和范若愚[1]三位副总编辑,“文革”初期则由王力、关锋和戚本禹负责。陈在其回忆录中曾提到:“我有几年没有直接管《红旗》了。《红旗》的工作实际由范若愚、胡绳他们管。本来,邓力群也是
世纪 2017年1期2017-03-07
- 迟暮之年的周扬与陈伯达
叶永烈陈伯达晚年所写的《求知难》一文,居然在1982年第10期的《读书》杂志上公开发表——尽管署笔名“纪训”而未署“陈伯达”——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奇迹!(一)事情要从1982年4月22日说起。那天,有两位陈伯达的老朋友经过公安部门的批准,前去看望陈伯达。在这两位老朋友中,有一位跟周扬很熟悉。这位老朋友前些日子去看过周扬,跟周扬说起陈伯达。周扬说,如果可能,希望一晤陈伯达。周扬本人当时不便直接找陈伯达,就请这位朋友传达这一意思。周扬,比陈伯达小4岁。新中国成立
领导文萃 2017年1期2017-02-09
- 姓氏笔画排序有何讲究?
笔画为序)……陈伯达 陈锡联……”不少人纳闷:同样是“陈”姓,同样是三个字,为何陈伯达在前,陈锡联在后?其实,“按姓氏笔画排序”内有大文章。最常见的是姓氏笔画数由少到多的原则。按照姓的笔画多少,少的排在前,多的排在后,这些相对简单,关键是姓氏笔画数相同时,则需按姓氏起次笔排序的原则。按“一(横)”“丨(竖)”“丿(撇)”“丶(捺、点)”“乛(横折)”的顺序排列。不过,显然在“陈伯达”遇上“陈锡联”,这局仍然没法破。这便需要依循“同姓一般以姓名的第二个字的笔
文史博览 2017年3期2017-01-29
- 迟暮的周扬关心着迟暮的陈伯达
令人惊讶的是,陈伯达晚年所写的《求知难》,居然在1982年第10期的《读书》杂志上公开发表——尽管署笔名“纪训”而未署“陈伯达”——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奇迹!须知,《读书》杂志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高品位的知识界杂志,在知识分子中享有颇高的声誉。笔者的文友、剧作家沙叶新曾对《读书》杂志有一句幽默而精辟的评价:“书可以不读,《读书》不可不读。”须知,当时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6名主犯之一的陈伯达尚在服刑期间,他被剥夺政治权利,怎么可能公开发表文章呢?其实,
中外书摘 2016年9期2016-10-22
- 陈伯达和他的三任妻子
陈冠任陈伯达一生命运坎坷,家庭生活也是磕磕绊绊,三次婚恋都以悲剧收场,可谓是悲欢离合尝尽。莫斯科的初恋陈伯达的第一次恋爱,是在1927年9月他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时候,他爱上了一位四川姑娘,名叫诸有仁。诸有仁生于1910年,是中共重要领导人罗亦农的妻妹,受姐夫的影响、鼓励和帮助,去苏联学习。陈伯达和诸有仁经过三年的恋爱,确定了恋爱关系,准备回国以后结婚。1930年底,陈伯达回国,不久诸有仁也回国。就在他们打算结婚的时候,1931年4月8日陈伯达在天
中外文摘 2016年5期2016-10-21
- 和于光远先生聊“党内秀才”
。”于先生说。陈伯达不是真心搞调研,而是揣摩思想动向从田家英说到给最高领袖当秘书,自然就会涉及毛泽东的另一位大秘书——田家英与其打了多年交道的陈伯达。我说我是在写田家英文章的过程中才了解到,两人长期不和。田家英与陈伯达的龃龉直可追溯到他俩的第一次接触。田家英和当时中宣部的其他一些年轻干部,参加了陈伯达写作 《人民公敌蒋介石》 的班子,为该书的查阅核对摘录资料及行文,做了大量工作。可书成之后,陈伯达不仅未对这些年轻干部表露丝毫谢意,反而以“你们干了些什么”的
读书文摘 2016年10期2016-07-06
- 名联风波
藤原解放后,陈伯达和田家英同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又分别兼任中央政治研究室的正、副主任。毛泽东比较喜欢田家英,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找他聊天。这使陈伯达很妒嫉,他常向田家英打听与主席聊天的内容、主席关注的动向以及读了哪些书。1961年,田家英受毛泽东委托到杭州搞农村调查,在杭州书画社的内柜意外地发现了邓石如的草书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田家英早已从30年代西泠印社出版的《金石家書画集》中看到过这副对联,当时还赞叹邓石如以善写篆隶行楷为长,想不到他的草书也写得
爱你·心灵读本 2016年11期2016-07-05
-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王保春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文/王文耀 王保春北京市革委会成立大会(左起周恩来、江青、陈伯达、康生)主持人/纯朴 记忆邮箱:yuminjie611@163.com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成立了新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陈伯达为组长,江青为副组长。江青为了权力,起初处处关心维护陈伯达。当陈伯达因劳累过度生病住院时,江青曾向小组成员郑重宣布:“小组的大小事情,都要随时请示组长。”由于江青对陈伯达大献殷勤,陈伯达便写报告给毛泽东,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由江青
金秋 2016年1期2016-06-05
- 名联风波
藤原解放后,陈伯达和田家英同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又分别兼任中央政治研究室的正、副主任。毛泽东比较喜欢田家英,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找他聊天。这使陈伯达很妒嫉,他常向田家英打听与主席聊天的内容、主席关注的动向以及读了哪些书。1961年,田家英受毛泽东委托到杭州搞农村调查,在杭州书画社的内柜意外地发现了邓石如的草书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田家英早已从30年代西泠印社出版的《金石家书画集》中看到过这副对联,当时还赞叹邓石如以善写篆隶行楷为长,想不到他的草书也写
爱你 2016年21期2016-06-01
- 1971:林彪为何暗示毛泽东38军“不可靠”
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亲自赶到保定,周游河北,大讲“大联合”“拥军爱民”,暗中企图改组38军,并指令38军参加镇压群众活动。李光军连夜召集军党委常委会议。会上,他说:“我们38军的任务,是随时能胜任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其他的任务都是次要的。”经过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维护大局稳定,不执行陈伯达指令。李光军的做法,终于让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有了借口。1968年10月,李光军调离38军,出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随后,副军长刘海清接任了38军军长。但是,38
党史天地 2016年10期2016-05-30
- 《陈伯达传》
”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唯一长篇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人生。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一生。
上海人大月刊 2016年8期2016-05-14
- 曾彦修忆陈伯达:他并不想当政客
彦修 李晋西陈伯达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很聪明、很有才的人。他给我的印象是,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不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陈伯达是以文章上了天,做过几天共产党的第四号人物。但他怎么又从九霄云上掉到地下碰得粉碎的?陈伯达不是个政客,他并不想当政客,当政客就要活动,要到处跑,要讲话,他不擅长这些。他正式讲话,五分钟都困难。在延安,我觉得他只想当个政论家,他只希望他的一篇文章出来,得到全党注意,全国注意,他就十分满意了。他一生的文章,没有离开最高的领导,都是受
读书文摘 2016年6期2016-05-14
- 陈伯达组织“《红旗》学术批判领导小组”
穆 欣陈伯达曾在所写《文革小组成立的经过》中说:“‘文革’前,周总理(毛主席那时不在北京,我认为周总理是奉毛主席的指示同我谈的)对我提出担任文革组长的职务,我认为不能胜任,不肯担任。记得,好像是谈过几次(三次?),周总理说:‘这样,中央不能分配你的工作了?’我才表示接受。周总理说:‘那你开个小组的名单。’”陈伯达说这些话,似乎他当这个组长并不是很乐意,是勉强接受的。实际上,他是抢着当的。1966年4月9日到1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北京举行会议。会议决定:一
世纪 2015年2期2015-12-05
- 晚年陈伯达的秀才本色
叶永烈在陈伯达晚年,我一次又一次从上海前往北京访问他。经过有关部门同意,我来到他那鲜为人知的家,甚至有一次因夜深无法回旅馆就住在他家。陈伯达家居住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三房一厅,有客厅、书房、他的卧室、儿子和儿媳的卧室、灶间、卫生间。陈伯达的卧室大约十多平方米,整洁而简朴。一张三尺半宽的单人床,硬板,铺着蓝白方格床单,放着一个硕大的鸭绒枕头。床边是一个床头柜和两个玻璃书橱,窗边放着一个五斗柜。地上铺着地毯。儿子陈晓农,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为人随和、诚挚,儿媳小
读书文摘 2015年8期2015-08-07
- 访问晚年陈伯达
在陈伯达晚年,我一次又一次从上海前往北京访问他。经过有关部门同意,我来到他那鲜为人知的家,甚至有一次因夜深无法回旅馆就住在他家。陈伯达家居住面积有一百多平方米,三房一厅,有客厅、书房、他的卧室、儿子和儿媳的卧室、灶间、卫生间。陈伯达的卧室大约十多平方米,整洁而简朴。一张三尺半宽的单人床,硬板,铺着蓝白方格床单,放着一个硕大的鸭绒枕头。床边是一个床头柜和两个玻璃书橱,窗边放着一个五斗柜。地上铺着地毯。儿子陈晓农,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为人随和、诚挚,儿媳小张贤惠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4期2015-05-14
- 怪人陈伯达
娄熙元陈伯达是个怪怪的人,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特点。一、头顶不见天日。无论冬天夏天,黑天白天,室内室外,他总是戴一顶帽子。不是他家里的人,很难知道他的头发是白是黑,是多是少,以及发型如何。二、不问别人姓名。他到首钢多次,军管会的几位领导人迎送陪同,向他汇报,听他讲话,但他始终不知道这些面孔熟识的人姓甚名谁,担当何种职务。至多,他只是笼统地知道这些人是负责人。三、喜欢平房。当时首钢厂东门办公的院子里,只有一座砖砌的拐角平房和几排油毡盖顶的工棚式的房子,简陋至极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2期2015-04-30
- 陈伯达落幕刑满寂寞后
苏少壬陈伯达曾在毛泽东身边当了31年的政治秘书,世称他是毛泽东的“笔杆子”。在1966年8月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组组长。1967年初,陶铸被打倒,他一度升为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和周恩来的全国第四号大人物。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号召全党“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针对陈伯达。这之后,陈伯达的政治生涯结束,“批陈整风
福建人 2015年11期2015-04-03
- 批判地继承: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以陈伯达墨家思想研究中的运用为例
学思想的研究。陈伯达的墨家思想研究,可以算得上是这一时期党领导下的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影响广泛而深远。陈伯达墨家思想研究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先行采用了批判地继承的研究方法。对陈伯达墨家思想研究中如何使用“批判地继承”方法作一定的学理分析,能够为准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的传统文化观和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提供历史借鉴。为此,本文试图将通过运用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立场和方法,对陈伯达的墨家思想研究进行案例分析,以探究延安时期党研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1-17
-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王保春江青与陈伯达是从延安开始认识的。那时,陈伯达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江青涉及政治工作较少,她主要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所以,江、陈之间没有矛盾。据陈伯达说,江青曾两次向他表示想离开毛泽东,一次在延安,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北京的西山。一段时期江青因身体不好,毛泽东就送她去苏联治病。陈伯达帮了江青的忙20世纪50年代初期,江青曾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但是从未见她到任上过班。后来她成为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江青是个聪明且过于敏感的人。她是演员出身,对于艺
读书文摘 2014年11期2014-12-24
- 《1966年安亭事件中的张春桥》史实有误
参加者有陶铸、陈伯达、康生、李富春以及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会议决定派张春桥去处理,议决的意见为:不承认跨行业组织,不认为卧轨拦车、中断交通是对的,工人立即回上海就地解决问题,江青、张春桥都没表示不同意见。张春桥带着陈伯达起草的给造反派的电报回上海。王力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广宇、张根成送张去机场。张去后,中央文革小组,包括陈伯达、江青都没有接到什么报告,张自己就处理了。张处理后,13日晚,才向陈伯达报告(当时王力在陈处),说:“工总司的五条要求我不能不签字,也来
世纪 2014年2期2014-03-17
- 论陈伯达早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有一部分是来自陈伯达等一批延安知识分子的启发。陈伯达,福建惠安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留学苏联,回国后在国统区工作,先后参与领导了“一二·九”运动和新启蒙运动,北平沦陷后前往延安。此后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并长期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并逐步进入政治高层,一度成为中央政治局第五号人物,但因在“文革”中犯下严重罪行,最终受到历史和人民的审判,被开除党籍并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陈伯达后期犯下的严重政治错误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4-11
- 毛泽东在城南庄怎样脱险
是可以理解的。陈伯达的回忆有人直接地否定了聂荣臻的说法。这个人就是陈伯达。我们看看陈伯达之子陈晓农在他编注的《陈伯达遗稿》中对这件事情的叙述:“5月中旬一天,国民党北平驻军飞机突然飞临阜平。该日清晨,陈伯达听到飞机声响,感到情况异常,立即奔赴毛泽东住处,路遇仓皇躲避飞机的江青,急问:‘主席在哪里?’江答:‘还在屋里,我说不动他。’陈伯达迅速赶到毛泽东屋内,劝道:‘敌机就在头顶上,很危险,要赶快走!’毛泽东听陈语气急迫,马上与警卫人员离开住房。转过一道院墙后
党史博览 2012年6期2012-12-23
- 夺权使陈伯达利令智昏
微妙的试探。对陈伯达带着工作组头晚进驻人民日报社夺权,吴冷西肯定深为不满,有怨气且极为担忧。这时,他对局势还是没有看透,特别是对领袖仍然抱有希望,觉得这或许是领袖在考验他的忠诚,而且邓小平在讲话中也表示要继续信任他。吴冷西不甘心就此告别人民日报社,他试图反击陈伯达,至少要摸一下上面的意图,弄清楚领袖究竟持什么态度。头一天,陈伯达宣布吴冷西不得插手人民日报社的事务,但又讲了一句,“各安其位,各司其事”,并没有宣布罢了吴冷西的官,吴冷西作为新华社社长的职务更是
党史博览 2012年3期2012-06-25
- “第四号人物”陈伯达之死
”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逊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陈伯达(左)陈伯达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一生,不胜感慨:我是一个犯了大罪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极,负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发疯的人。如果说我的回忆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史料,我就慢慢谈一些。不过,我要再三说明,人的记忆往往不可靠。你
人民周刊 2012年7期2012-01-10
- 我所了解的陈伯达
波我所了解的陈伯达文/杨 波“文化大革命”前,陈伯达曾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分管国家计委研究室,而我当时任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与陈伯达交往颇多,对其在 “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所作所为和为人处世的情况甚为了解。不愧是 “老夫子”全国解放后,我读了陈伯达撰写的 《中国四大家族》、 《窃国大盗袁世凯》、 《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后,知道他是个理论家。那时候,很多同志尊称他为 “陈夫子”,我对他也颇为敬仰。我第一次跟陈伯达面对面交谈,是在1
中华魂 2011年2期2011-10-10
- 人民日报社被“夺权”的前夜
○钱 江陈伯达煽动要“揭竿而起”就在邓拓愤然辞世的同一天(5月18日)下午,陈伯达找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揖谈话。陈首先向王揖询问:外界已经对人民日报社有许多批评了,报社内部的反响如何?陈伯达强调,外边对你们人民日报社已经有了一点压力了,但你们内部没有动,还是一潭死水。王揖说:编辑部同志感到很沉重。陈伯达说:有什么沉重呢?沉重,又不动?你们要内外夹攻,要学陈胜、吴广。陈伯达在短短的谈话中,至少两次谈到,要“学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竿而起”就是“造反”,
党史博览 2010年8期2010-09-19
- 陈伯达和江青的明争暗斗
历史当事人,从陈伯达和江青的明争暗斗这个角度,披露中央文革小组的一些内幕。一、伙同江青在“中央文革”排除异己中央文革小组内部,在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如坚持党的领导还是取消党的领导(“踢开党委闹革命”)、稳定军队还是搞乱军队、对干部“打倒一切”还是区别对待,以及在工作组存废、炮轰刘邓或是保刘邓等等问题上,都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和斗争。概括起来,就是“要乱”和“怕乱”两种意见的斗争。为此陶铸、王任重、刘志坚等常同江青争吵。1966年11月29日,
世纪 2010年2期2010-04-23
- 我所知道的陈伯达
的部分秘书例如陈伯达、徐业夫、罗光禄、沈俭新、林克、高智等均有过较深入的接触。在此,整理者请他回忆他所知道的陈伯达,以飨读者。杨庆旺:领导者与他的秘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上下级关系。领导者有诸多事务需要秘书上传下达,甚至参与谋划。毛主席与他的秘书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李家骥:概括地说毛主席与秘书之间的关系和别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主席的秘书很多,我只能谈我所熟悉的部分秘书的部分情况,例如徐业夫、罗光禄、沈俭新、林克、高智等,我都很熟,只是
百年潮 2009年12期2009-12-28
- “陈伯达现象”
叶永烈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中央一支笔”。通观陈伯达85个春秋的人生之旅,可以发现,理论一旦被奴性和媚骨所玷污,只能成为换取官阶的贡品,从此,与真理无缘。“陈伯达现象”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则是因为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等“秀才”身上。陈伯达在理论研究工作中,最初是独立存在的。他所发动的新启蒙运动于今日看来仍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陈伯达后来成为“中共一支笔”的契机,是在讨论孙中山思想的一次座谈会上,他谈了关于孙中山的
中外文摘 2009年21期2009-11-28
-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王保春江青与陈伯达是从延安开始认识的。那时,陈伯达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江青涉及政治工作较少,她主要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所以,江、陈之间没有矛盾。据陈伯达说,江青曾两次向他表示想离开毛泽东,一次在延安,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北京的西山。一段时期江青因身体不好,毛泽东就送她去苏联治病。阵伯达帮了江青的忙20世纪50年代初期,江青曾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但是从未见她到任上过班。后来她成为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江青是个聪明且过于敏感的人。她是演员出身,对于艺
中外文摘 2009年19期2009-11-03
- 陈伯达后事处理始末
王文耀 王保春陈伯达突然去世1989年9月20日,是一个阴雨天。忙了一天的王保春拖着疲惫的身子下班回家,到家休息了片刻,刚拿起碗吃饭,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放下碗去接电话,听对方说完,他放下电话自语道:“怎么会呢?”老伴忙问怎么回事,他说了几句。老伴说:“那你和文耀快去看看吧!”王文耀也正在吃饭。保春一进门就急匆匆地说:“告诉你,陈老头去世了……”文耀一怔,忙问是何时去世的。保春说:“是公安局的老萧刚来电话说的。不巧的是晓农今天上午去石家庄看他母亲去了,只有兰
世纪 2009年5期2009-11-03
- 在钓鱼台的日子
阎:要。有时请陈伯达来,有时请康生来,有时请戚本禹来,有时把他们或更多的人一起请来。如果这些人都没来,就要身边几个工作人员陪她看。林青山在《江青沉浮录》书中说我 (书中称“小阎”)初看黄色电影时,“脸红心跳”,后来变成“黄色电影迷”,这纯属造谣污蔑。江青1967年看的片子主要是国产片,其次是香港片子,看外国片子倒不是很多。向:江青和毛泽东一起活动多不多?阎:很少。“文革”开始后,从底层到高层,各单位的周末舞会都被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取消了,唯独在中南海
同舟共进 2009年7期2009-10-22
-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易
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中央文革”小组组员王力……采访陈伯达叶永烈打算采访陈伯达时,陈伯达还没有出狱。监狱方面告诉叶永烈:陈伯达马上刑满释放,他被释之后你再采访会更方便一些。1988年10月17日,陈伯达刑满。10天之后,叶永烈赶到了北京。陈伯达得知叶永烈要采访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公安部要提审我,我作为犯人,只得回答他们的提问。叶永烈要采访我,我可以不理他!”曾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伯达,本来就很少接受采访,何况经过多年监狱生活之后,他希望有
南风窗 2009年16期2009-08-27
- 陈伯达对人民日报社的一次荒唐视察
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进入“文革”年代,他“疯狂了”,情绪忽起忽落,言语有时难以控制,荒唐至极。他忽而红得发紫,在陶铸被打倒以后,身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登上人生的顶峰,被列为中国“第四号人物”。此后,他和江青的冲突也日渐激化。《五一六通知》发出后的1966年5月31日晚间,陈伯达带领“文革”中第一个中央工作组来到人民日报社夺权,在6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发表了由他定题并修改、审定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拉
党史博览 2009年8期2009-08-26
- “陈伯达现象”
叶永烈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中央一支笔”。通观陈伯达85个春秋的人生之旅,可以发现,理论一旦被奴性和媚骨所玷污,只能成为换取官阶的贡品,从此,与真理无缘。“陈伯达现象”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则是因为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等“秀才”身上。陈伯达在理论研究工作中,最初是独立存在的。他所发动的新启蒙运动于今日看来仍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陈伯达后来成为“中共一支笔”的契机,是在讨论孙中山思想的一次座谈会上,他谈了关于孙中山的
领导文萃 2009年12期2009-08-17
- 陈伯达是怎样成为毛泽东秘书的?
04年10月,陈伯达生于福建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15岁那年,陈伯达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华侨富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集美师范学校读了两年半后,17岁的陈伯达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一年后到厦门小学任教。担任小学老师时的陈伯达十分倾慕中国诗坛上的“新星”郭沫若,他一遍又一遍拜读郭沫若新出的诗集《女神》,还写信给郭沫若,大谈读了《女神》之后的感想。郭沫若给他回信,使他兴高采烈。1924年,陈伯达在中共早期党员、福建人张觉觉帮助下来到
党史纵横 2009年4期2009-06-02
- 我所知道的中央政治研究室(下篇)
草九大报告时,陈伯达不愿和张春桥、姚文元合作,毛泽东对他已不信任1969年的第一季度,新恢复的政研室需要开展一些工作,因研究院的人员分配尚未进行,故陈伯达通过宣传队和夺权总部勤务组先抽调一些人去政研室帮助工作。1月1日至9日,我与一些同志到政研室帮助工作。每天一早从颐和园东侧的中央党校南院出发,到市中心红旗杂志社和中宣部所在的沙滩大院上班,当天晚上返回。这次的任务是参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初稿的试选,在校阅和整理毛泽东某些讲话记录稿方面做些具体工作。当时,
党史博览 2009年5期2009-06-02
- 我所知道的中央政治研究室(上篇)
有家英和我。”陈伯达临终前曾对其子陈晓农说:“1941年以后,由我负责。成立了中央政治研究室,邓力群、张仲实、周太和、田家英都是我从马列学院挑去的,马洪是我漏下的。当时我是研究室主任兼政治问题组组长,邓力群是经济问题组组长,张仲实是国际问题组组长。”“七大以后,政治研究室改由洛甫(张闻天)负责。”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柴沫、史敬棠,也曾在延安的政研室工作过。1955年,中央重建政治研究室。地址在北京市万寿路13号,即现在的万寿路西街7号院,中组部万寿庄宾馆。
党史博览 2009年5期2009-06-02
- 陈伯达是怎样成为毛泽东秘书的
一1937年,陈伯达来到延安,当时正值陕北公学刚开始创办,由于陈伯达曾在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教过书,中共中央组织部便安排他到陕北公学当了一名教员。1938年5月5日,马列学院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共中央培养理论干部的院校,院长由时任中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兼任。张闻天即洛甫,跟陈伯达很熟,他们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期同学。张闻天当即把陈伯达调到马列学院当教员。陈伯达在马列学院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知识,也教历史和哲学。因为学员们纷纷反映听不懂他的话,陈伯达给学员上大课时往
文史月刊 2009年5期2009-05-25
- 陈伯达是怎样当上毛泽东秘书的
孟昭庚陈伯达(1904—1989),福建惠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撰有《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成为当时中共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中共八大后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曾任中央宣
文史春秋 2009年4期2009-05-21
- “陈伯达现象”的再思考
08年第8期《陈伯达之命运》一文,使我想起自己对于陈伯达的多次采访和相关著作(《陈伯达传》上、下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文革”作为一场大灾难已经过去,然而“文革”留给人们的反思是无穷尽的。“陈伯达现象”便是值得探索的反思课题之一。初抵延安,陈伯达“坐冷板凳”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中央一支笔”。比起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关锋、戚本禹这些“秀才”们,陈伯达的资历要深得多:他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30多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马列学院副院长
同舟共进 2009年2期2009-02-25
- 毛泽东怎样选秘书
的当数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从毛泽东和他的3位秘书的交往以及3位秘书的经历中,可以获得不少借鉴和启迪。 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的。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3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
资治文摘 2008年3期2008-08-11
- 毛泽东怎样选秘书?
的当数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从毛泽东与这三位秘书的交往及三位秘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借鉴和启迪。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他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的。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
党史纵横 2006年2期2006-02-21
- 一点补充
于光远的《初识陈伯达》一文,提到“听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发出的某个文告是在陈伯达指导下起草的”,并说他不相信这个说法。据姚依林写的《“一二九”运动回忆》(载于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一二九运动》)称:“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北平学联第一次召开会议,……指定燕京大学陈起草宣言”。下文还提到陈“是原来博仪的太子太傅陈宝琛的孙子。他的中文造诣很深,所以由他起草写了北平学联的宣言”。姚文没有提到由谁指导起草。陈,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燕大入党,
读书 1998年12期199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