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迹

  • 庐陵题壁书法摭谈
    陵客籍士子的题壁书迹数量粲然可观。经过无数次自然消磨与人为涂抹,这些书迹鲜见遗存。然而,人们仍然可以凭藉庐陵地方史志与士人诗文集中有关庐陵题壁的文献资料略窥其文化状貌。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从题壁书迹的主要载体、地理分布、文化特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试图勾摹和呈现出庐陵题壁书写约略的文化形状。【关键词】庐陵  题壁书法  题壁载体  地理分布  文化特质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2-0

    艺术评鉴 2024年2期2024-05-07

  • 让古代书迹『活』起来
    土的五十八种古代书迹,邀请专家、学者分别从解题、题跋、临写与创作四个不同的角度,对每一种书迹进行研究、挖掘和提炼。展览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出土书迹的经典传承作用与史学价值,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次展览从板块的设计、内容的呈现、展陈的布置等方面,对于传统书法史料在当下如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具体呈现为几个方面。首先,以『历史叙述』的方式呈现数千年中国书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多次

    中国书法 2023年11期2024-01-25

  • 吴越国王钱镠存世书迹探析
    国国王钱镠的存世书迹,以窥十国书法之别貌。一、钱镠存世书迹信息统计分析钱镠(852~932),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国建立者,公元907~932年在位。[1]钱镠能文工书,据调查其书迹现存世仅6件(处),对其创作年代、保存地点、载体类型、书体风格等基础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表1 吴越国王钱镠传世书迹统计表(一)落款署名及时间从表1可以看出,钱镠存世书迹的落款时间在后梁开平二年(908)至吴越宝正六年(931)之间。唐天佑四年(

    大众文艺 2023年19期2023-11-08

  •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展现不同载体出土书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展览突出“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创作理念,强化“经典意识、时代精神”,通过古代经典与当代创作相映照,阐释新中国考古发现文字遗迹对当代书法的楷范意义,拓展中国书法发展内蕴,展示中华文明历史厚度、精神高度和时代气度。《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同期出版,铁凝、李屹共同揭彩。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本次所展出的58件(组)古代书迹,补充了以往我们所熟识的法碑、法帖。对它的解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6期2023-11-01

  • 楷书的演变源流(一)
    不一,且因其未有书迹存世,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钟繇。钟繇(151—230),汉末至三国时期书法家。李学勤《文字学概要》指出:“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等帖的临摹刻本。”所以钟繇作为第一位以楷书名世并有书迹传世的书法家,被人们视为楷书之祖,他和东汉的草书之祖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稱为“钟王”。唐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其传世作品有“五表”和“六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1期2023-09-19

  • 文彦博石刻书迹考略
    理文彦博存世石刻书迹,以呈现其完整的书法风格面貌,并结合历代对文彦博书法评价,将其置于宋代书学大背景中加以观照,分析其书法风格特点及书学渊源。关键词:文彦博 书迹 书法风格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山西省介休)人,生于北宋景德二年(一〇〇六),天圣五年(一〇二七)进士,历仕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载。仁宗朝两度拜相,封潞国公,神宗熙宁时期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六年(一〇八三)以太师致仕。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一〇九〇)再次致仕

    中国书法 2023年2期2023-07-17

  • 时光书迹
    书名:《时光书迹》作者:李建平 著出版社:?西??出版社内容简介《时光书迹》是一本带有温度的怀旧书,从作者回顾自己几十年来在从师求教、自学研修、学术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因读书、购书、求书和相互赠书等行为从师长、同事、书友和亲人处获得签名本的往事,以及带有时光痕迹的配图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师友题签赠送、遇见仰慕的名人请赐签名,还是从父辈处继承或亲友转赠,这些签名本于他而言都弥足珍贵。而与这些签名本有关的人、事、物对他来说都有着特殊意义,于是作者将其记录,汇成了这

    海外星云 2023年2期2023-05-30

  • 从书写性简化看楚简书迹的隶化
    开始的线索。楚简书迹作为古文篆书时代的草体,其笔形是对正体大篆“书写性简化”的结果,因此通过追溯楚简书迹用笔过程中笔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隶变初期文字书体体式之变的某些规律。通过对金文和楚简书迹笔形的比较分析,楚简书迹的“书写性简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拉直笔形的方式改造转折笔形,消解线条的象形因素,求其形简易书;二是顺应笔势,调整笔形置向,对笔形进行斜置处理,求其左右舒展;三是顺应右执笔的五个基本方向,改逆为顺,对笔形进行反逆性处理,求其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2-23

  • 《碑帖上的刻字》手稿
    一般刻字问题古代书迹,大多数是刻成的(甲骨、碑、帖)。写与刻,旧时代混为一谈,认为刻的都是写的原样。直到近年来,我们才把它分开来研究。古人经常说“寿之金石”。要求文字流传久远,只有铸金刻石,钢策是范铸的,后世不多用,刻石最多,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只谈刻石。刻石,商代就有,但很少。战国时代的石鼓最著名(我同意主兰先生定为战国时代),秦代诸山刻石,汉以后大量碑版,都是刻的。汉人刻碑先“书丹”,用硃笔写好再刻。刻帖之始,由于唐代钩填、响拓技术极高明,运用到“摹勒上

    中国篆刻 2023年1期2023-02-16

  • 魏晋尺牍书迹的定名
    之迹,以魏晋名家书迹最早,多是尺牍书迹,后世率称“帖”,但当时并不名为“帖”,南朝亦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提及梁府收藏的一些单件书迹,率取书迹的首句之辞,以“一纸”相称,例如“‘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纸”,“‘五月十一日’一纸”。唐朝贞观年间, 褚遂良《右军书目》所录右军书迹,凡六十三卷、二百六十六件,除右军抄录前人文章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赞》三篇之外,每件录首行文辞,并注行数。例如:“昨殊不散。三行。”“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之宗。十七行。

    读书 2023年1期2023-01-12

  • 吐鲁番出土文献的书法史价值及意义
    文拟对吐鲁番出土书迹的书法特征和书史研究价值略作探讨,疏漏不足之处,恳请专家指教。一、吐鲁番出土书迹的书法特色吐鲁番出土书迹从书法角度言,具有出土数量多、书迹种类多、世俗文书多的特点。数量上,晋唐时期吐鲁番出土的各类汉文文献达数万件,这还不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文书。种类上,吐鲁番出土书迹主要包括世俗文书、经籍写本、墨迹墓志三大类。文书亦称“尺牍”,举凡各类公文、契约、籍帐、衣物疏、书信等为是。吐鲁番出土书迹种类较敦煌写本要更为丰富,敦煌主要为佛经写本,而吐鲁番

    国画家 2022年4期2022-11-06

  • 简牍书迹的传播与当代书法*
    识的推动下,简牍书迹所蕴含的天真、率意、拙朴等元素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并藉此打通传统与现代、新意与法度。简牍书迹的意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实用性书写演化为当代书法学习的范本,由原本普通的竹木转变为负载多重信息的书法史论研究的重要材料。一、简牍书迹进入书法史论视野纸张发明之前,无论帝王将相、商贾官吏、平民百姓,册命、律令、传记、檄文、书信、历谱等一切文书的写作,都曾以简牍为最主要书写载体。简牍保留着自战国至晋代的丰富文化遗存。古代曾多次发现简牍,汉、

    艺术品鉴 2022年23期2022-09-09

  • 陆游诗中自论书
    长于行草书,存世书迹有十余种。八十岁写的《自書诗卷》尤为著名,笔画挺拔,笔力遒健,笔势奔放,自谓“墨翻初若鬼神怒,字瘦忽作蛟螭僵”(《醉后草书歌诗戏作》)。陆游晚年退居家乡绍兴,《冬日》的“午窗弄笔临唐帖,夜几研朱勘楚辞”是他的自我写照。《作字》诗形容自己的书迹“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 眼倦正昏花”,又以“未办仓盛笔,宁能锥画沙”解嘲,诗末“老夫端可愧,头白不名家”两句,流露出未能以书法名家的遗憾。

    读书 2022年11期2022-05-30

  • 沙孟海先生《中国书法史图录前言》手稿
    毛笔和墨。但古代书迹多是刀刻。大汶口陶器文字尚未能作出具体审释,现在不谈它。殷墟甲骨文字比较成熟,遗物也多,现在断自商代叙起。商代甲骨文,考古学者或说先用毛笔书写然后照刻,或说不写而刻,可能两者都存在。但甲骨文有很细密的,估计早期毛笔不可能有这样细的制作。前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看到有一件有刻有写的卜甲,刻辞很细,而朱笔书写较粗。两相对较,对我有启发。两周多铜器文字,主要是刻在泥胚上然后范铸,笔划多圆融,少数直接刻在器上,笔划就细。秦汉而后,直到宋元,

    中国篆刻 2022年3期2022-04-02

  • 《宋代版刻书法研究》绪论
    刻及刷印等工序使书迹得以保存的书法样式。⑴较早提出“版刻书法”概念的是祁小春先生。见祁小春:《中国古籍版刻书法例说》,《立命馆文学》,1997年第549号。“宋代版刻书法研究”主要是指对宋代雕版古籍中的版刻书法进行研究。书迹以载体而传,不存在不依附于载体的书迹。书法有以载体命名者,如“甲骨文”、“金文”、“钟鼎文”、“陶文”及“简帛书法”、“石刻书法”等。版刻书法,顾名思义,是以木版为载体的书法样式。版刻书法同碑刻书法工序大致相似,都是对底稿进行再次加工,

    艺术品鉴 2022年34期2022-02-14

  • 王羲之书迹的日本传入及接受 ——以飞鸟—平安时代为中心①
    国并带去大量中国书迹、书论开始,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就从来没有中断。不论是完全模仿中国书风还是日本书风的形成,都和中国的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书迹(双钩填墨本、临本)有着莫大的关系。从历史记载和诸多以皇室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书法作品来看,日本贵族阶级的学书离不开对中国书迹的临习。平安时代中后期,随着唐朝的衰落,日本暂时中断了与中国的正式交往,日本书道也逐渐脱离完全模仿中国的时代,日本风书道“和样”也随之产生,但是它的产生也与王羲之书迹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1年6期2021-12-01

  • 苏轼书法的公私收藏
    伟 曹建苏轼存世书迹以墨迹、法帖、碑刻三种形式为主。由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合作编撰的《苏轼书法全集》(简称《全集》),收录了苏轼墨迹70件,刻帖71种422件,碑刻47件,去重后共计502件。传为东坡的同一文本的作品有不同墨本者,如《与友人东武帖》《与董君获见帖》《中山松醪赋卷》等有不同版本的墨迹存世。同一文本的作品也有初刻或者翻刻、再翻之别。同一版本的刻帖与碑刻由不同单位收藏,或同一单位收藏多件同一版本者,择其精者。无版本出处又明显伪

    中国书画 2021年8期2021-11-09

  • 新书苑
    文:新疆出土汉文书迹集萃》作 者:陈凌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新疆发现的汉文书迹主要包括汉唐简牍、纸本文书(包括世俗文书和佛经写本)以及碑石铭刻(包括壁画题记)三大类。之所以把时间段限定在汉唐时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的史料文献关于这个时段的记载相对比较简略,出土的文字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史料记载的不足;二是这批资料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大批高水平的书法艺术品,既可供人们研究汉唐时代书体变迁,还可供人们欣赏临习。本书以大开本的形式将新疆所

    大学书法 2021年4期2021-08-02

  • “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史”研究的倡启 ——评《从长安到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图典》
    几占全书之半。对书迹的选取和介绍,既有书体、书风、书写者角度的考察,也有政治、宗教、民族、文字等层面的观照。部分章节专列唐代的景教、祆教、摩尼教书迹,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书迹和留学生墓志,西夏文字碑刻和经卷等,还特别收入了反映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民族如“昭武九姓”等的在华石刻、书迹,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写本(含梵文、粟特文、焉耆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等),体现出作者对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融汇通、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互为影响、中原地区与各少数民族的错综关

    中国书画 2021年4期2021-07-14

  • 《书法雅言》古籍版本新见与校勘 ——兼及其版刻书迹与印章价值探讨
    ,而且其中的版刻书迹与印章也具有一定的书法篆刻艺术价值与文献史料价值。一、《书法雅言》的七种古籍版本在版本查找过程中,笔者共搜寻到七种民国以前的古籍版本,其中包含两种新见版本。依各版本的成书时间先后,列述如下:(一)“明万历二十七年项氏家刻本”台湾图书馆藏《书法雅言一卷》(后简称“台湾初刻本”),是明万历年间檇李项氏家刊本,也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版本。此版本半页9行,行18字,四周单栏,版心单鱼尾,鱼尾上方记书名、下方记页次,版心最下靠左记有字数。[4]卷端首

    大学书法 2021年3期2021-06-29

  • 浅析陶瓷书迹的发展历史
    书写遗迹,就叫作书迹。陶瓷书迹,从广义来看就是陶器上的书写痕迹,包括陶瓷器上的刻画符号和艺术性较高的书法写作。中国陶瓷书迹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大致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高峰期三个阶段,是各个时代社会經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发展的共同产物。在众多的陶瓷装饰中,唯有汉字是运用最多的,无论是纯绘画性的陶瓷装饰,还是纯书法性的装饰或其他形式装饰手法都离不开汉字。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文物涵盖多种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

    理财·收藏版 2021年5期2021-06-15

  • 下期竞临内容《圣教序》
    藏西安碑林。王氏书迹大都赖此以传,故为历代书家所重。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24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圣教序》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可见《圣教序》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

    中国篆刻 2021年2期2021-03-13

  • 收藏、作伪与鉴定
    伪作而后有鉴定。书迹的收藏、作伪与鉴定,皆早于绘画。收藏名人书迹, 起于仰慕, 因于学书,汉代已见。《汉书》 载:西汉晚期,嘉威侯陈遵(孟公)“居长安中,列侯近臣贵戚皆重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杰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陈遵“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游侠·陈遵传》)。东汉,帝王也收藏书迹。《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云:“(刘)睦能属文,作《春秋旨意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病寝,(明)帝驿马令作

    读书 2021年2期2021-02-06

  • 在北齐,字迹潦草要被罚喝一升墨水
    载,北齐规定:“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秀才和孝廉考试时,皇帝亲自监考,“其有脱误、书滥、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也就是说,秀才和孝廉等在会试时,若被监考官发现有字写得不好,要被叫到專设的房间里去喝下一升的墨水,才可以继续应考。甚至有传闻说,唐太宗李世民最初也想应试当官,但是因为书法不好,怕考试被罚喝墨水才放弃了这一念头,从而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后来李世民登基,一纸诏书废除了这项荒唐的规定。可是“喝墨水”这句俗语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衡量读书人学问深浅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20年39期2020-11-17

  • 古代书法伪作的成因
    临摹之迹混同名家书迹。东晋张翼善于模仿王羲之书迹,所仿羲之奏表,几欲乱真,羲之亦不能别。梁内府所藏王羲之《便服改月》一纸,经陶弘景鉴定,乃张翼所写。南朝“多学大令,其康昕、王僧虔、薄绍之、羊欣,亦欲混其臭味,是以二王书中,多有伪迹”。第二类,因名家笔迹相近而混淆。梁内府所藏王羲之《不复展》一纸,竟“是子敬书”。南齐张融善草书,多骨力而有古风,人们“以为张伯英书”。第三类,为牟利故意伪造名人书迹。东晋后期,康昕与右军之甥惠式道人“俱学二王”,“转以己书货之”

    中外文摘 2020年24期2020-11-12

  • 古代书法伪作的成因
    临摹之迹混同名家书迹。东晋张翼善于模仿王羲之书迹,所仿羲之奏表,几欲乱真,羲之亦不能别。梁内府所藏王羲之《便服改月》一纸,经陶弘景鉴定,乃张翼所写(《与梁武帝论书启》)。南朝“ 多学大令,其康昕、王僧虔、薄绍之、羊欣,亦欲混其臭味,是以二王书中,多有伪迹”(张怀瓘:《二王等书录》)。第二类,因名家笔迹相近而混淆。梁内府所藏王羲之《不复展》一纸,竟“是子敬书”(《与梁武帝论书启》)。南齐张融善草书,多骨力而有古风,人们“以为张伯英书”(张怀瓘:《书断·中·张

    读书 2020年8期2020-08-07

  • “文图学”视域下的东坡书法研究* ——评衣若芬《书艺东坡》
    现存的100余件书迹中,精心挑选出五件颇具特色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天际乌云帖》《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答谢民师论文帖卷》。这些作品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第一,从它们书写的时间跨度来看,最早的《天际乌云帖》约书于1076至1087年间,最晚的《答谢民师论文帖卷》则书于1100年,是东坡生命历程最后时期罕见的长文书迹。这段期间是东坡书法创作的成熟期,足以代表他书法艺术成就的最高水平。第二,从它们的文本内容来看,这五件作

    艺术百家 2020年4期2020-07-12

  • 善鉴与善写
    定御府所藏王羲之书迹,指出不少伪迹,读读他写给梁武帝的信函就可知道。陶弘景不但熟悉右军书法,也是“善写”的书家。唐朝大书家褚遂良,唐楷五家之一,魏徵夸他“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之体”,推荐他到唐太宗身边“侍书”。褚遂良曾经鉴定宫廷收藏的王羲之书迹,“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无一舛误”(《旧唐书·褚遂良传》)。还可举出宋朝书家米芾、黄伯思,清朝翁方纲,都是“善鉴”又“善写”的人物。当代书画鉴定家启功、謝稚柳,也是“善写”的名家。

    读书 2020年7期2020-07-09

  • 《海外书迹研究》译者荐评
    鸿桢傅申著《海外书迹研究》(第三版)于2019年7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它是作为该出版社的“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之一而隆重推出的。在2019年的上海书展中,该书被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推荐为“十大好书”之一。傅申该著原来是英文版,名为《Traces of the Brush - Studi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配图全是黑白版,清晰度在当时看来是较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本人将该书

    艺术品 2020年3期2020-07-04

  • 平划宽结:论“平城体”魏碑楷书风格
    、瓦当文字等铭刻书迹和漆画题记、写经等墨迹,数十种近百件北魏书迹面世。这些实用性的书迹,既有气势恢宏的帝王巡视记颂碑,也有样式汉晋碑形制的贵族官僚墓志。它们主要沿袭魏晋铭石书旧制,大多为隶书和隶楷书,[3]在字形体势和书法风格特征上,主要呈现出隶意浓厚的“平划宽结”[4]式特征和朴厚古茂、平直方峻、雄肆质拙的风格面貌。北朝史家、平城书法研究理论家殷宪,在搜集、整理目前所见北魏平城书迹的基础上,根据书迹呈现载体的不同,将其分为:碑铭、砖石铭志、寺院题刻(造像

    书法赏评 2020年2期2020-07-02

  • 构筑“丝绸之路书法史”的探索与实践 ——评《从长安到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书法图典》
    到古代各民族书法书迹,以此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艺术自信。书中还辟出专章,对唐代景教(基督教)、祆教、摩尼教的书迹,《阙特勤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碑刻,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空海、圆仁书迹,新发现的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等进行了介绍。全书策划立意主题明确,结构新颖,集中展现周秦汉唐等时期中国书法盛况,以及书法艺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魅力。三、实地察访,勾勒书法图鉴史,实现图典本身价值据作者书后《沿着汉唐足迹—丝绸之路书迹考察之旅》介绍可知,为了构建丝绸之

    艺术品 2020年12期2020-04-28

  • 以诗著称的陆游,还是个书法高手
    价陆游的书法:“书迹飘逸”。陆游的草书学唐人张旭,行书学杨凝式。由此可见,陆游用笔是有传统根基的。难能可贵的是,陆游的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他把行草书写出了“蛟龙出海”的磅礴气势,并与他的气壮山河的爱国诗篇相互映衬。《自书诗卷》流传后世陆游流传于世的书法简札,大多是行书与草书,或者行草。到了晚年,陆游书法笔力遒健奔放,更见其深沉的思想底蕴以及洒脱自在的人生观。连苏轼看了他的书法简札,都评价说“意义深远“,可见果然字如其人。而陆游晚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6期2019-07-08

  •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评介
    多同时代的非名家书迹也进入他考察的视野,成为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中国书法家们一直颇为自觉地将古代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学习的经典,他们不断从古代书法作品中汲取营养.从帖学到碑学,书法临摹的范本库也在不断扩大,"与古为徒"成为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粗糙""不规整"的未经书法训练的古代素人之书成为部分书法家学习推崇的对象,并冠以"民间书法"之名,企图将其纳入书法临习范本系统,引发了关于"民间书法"的巨大争议以及与中国传统书法的经典性等一系列

    美育学刊 2019年3期2019-05-24

  • 微思考
    定了一条法律:“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2.@王自亮: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此间生活极好,可以躬耕,还向友人夸耀“竟能用青蒿医牛”了。千里一信,竟诉此事。可知东坡之豁达、乐天。也只有这样的胸怀,才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词。有的人面对忧患,凄凄楚楚,结果郁郁而终。而有的人,身心通泰,如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荒僻之地,依然悠然自得,与一朵花对语,在山洞中悟道。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14期2019-04-26

  • 33件“国宝”故宫展出纪念张伯驹李白唯一书迹亮相故宫武英殿
    幕,包括李白唯一书迹《上阳台帖》在内的33件张伯驹先生捐赠和转让给国家的珍贵文物齐聚,讲述历史往事。张伯驹素有中国第一收藏家美誉,一生痴迷收藏,更以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为收购晋代陆机的《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等甚至变卖家产。“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张伯驹斥重金購得的珍贵文物并未被收入私人库房。1949年以后,他和夫人陆续将所藏大部分精品书画捐献或转让给国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

    公关世界 2018年8期2018-09-10

  • 书以人传、人以书传
    ,仿佛他的化身。书迹因人而流传的现象,就像爱屋及乌,有如 “光环效应 ”。书以人传的最早例子,可以溯至西汉。《汉书 ·游侠传》载:哀帝时,陈遵以豪侠闻名,封侯居长安,列侯贵戚皆重之,郡国官僚豪杰至京师,莫不到其府上拜访。陈遵 “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 ”这段文字,也是书法收藏的最早记录。陈遵的 “书以人传 ”,有名声有地位之外,还具备 “善书 ”的本领。这样说来,书法也有自在的价值。所以我们看到,书迹的流传,反过来也能延续人的名声。东晋

    读书 2018年7期2018-07-03

  • 汉魏六朝书论中的『骨』
    之,“骨”提示了书迹的一种力度。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王献之说:“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认为王羲之书法的“骨势”强于王献之,而王献之的“媚趣”强于王羲之。在此,“骨势”可理解成为与“媚趣”相对的词,具有美感。袁昂《古今书评》说:“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此“骨体”为小孩儿的身材、体格,亦指代书迹的形质。他还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称赞蔡邕的书法有畅快的“骨气”,具有抽象含义,审美意味较浓厚。陶弘景在与梁武帝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3期2018-06-27

  • 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书写问题
    也是指汉字书写的书迹。清代叶名沣在《桥西杂记·壹贰叁肆等字》中云:“至如秦汉碑,惟一二三书法不同。”[7]150此之“书法”,则就汉字的形体而言。古代众多的书论文章和著作,对书法的论述,多从“书”字着眼,内容涉及汉字的形体、结构、衍变、意义、书写技法、书写趣味等,当然也包括书写下来的东西,正如李零先生所言:“中国古代的‘书’,既可指书写的动作或行为,也可指写下来的东西。”[1]39古代书论言及汉字书写之“法”,而独名“书”不名“法”,如《书谱》《书品》《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2-27

  • 浅谈汉字书写与古代文学
    作用。书写的产物书迹,为研究文学提供重要的资料。另外,文学也反作用于书写,影响着书写的风貌和发展。“文”“墨”以文字为纽带,相须而成,共同构筑了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关键词:书写;文学;书迹;文字欲论中国古代书写与文学,应先简述二者与文字的密切关联。首先,书写是汉字显示的必要环节。《说文》说:“书,箸也”(1),古“箸”通“著”,“著”是书写、记述,故“书”有显明、显出汉字之意。“写,置物也”(2),段氏《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谓去此注彼也”(3),“写”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2018-02-01

  • 从馆藏书迹看林则徐家风
    书七言对联》三件书迹,从写作背景、文字内容等角度,阐述林则徐忠孝仁爱、清廉勤俭、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关键词:林则徐;馆藏;书迹;家风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 林则徐手稿《先妣事略》“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的尊称,含有怀念、哀痛之情。《先妣事略》全文595字,写于道光四年(1824)八月,是了解林则徐家世的重要文献。道光四年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期2018-01-29

  • 名 实
    字,其书写方式和书迹或可称为书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能够写字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全民化,再以文字书写的方法来界定书法之名,显然就不合适了。如此看来,我们必须给书法的内涵增加一些限定。书法是文字书写的优选方法,或可以作为优选方法的典范性文字书迹,包括按照优选方法书写、与典范性书迹非常相似的文字书迹。书法内涵的这个限定或许能够为更多的人认同。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朋友就是这样看待书法的:人们会说王羲之写字的方法就是文字书写的优选方法,王羲之写出来的字

    江苏教育 2018年29期2018-01-29

  • 传统是条河
    与经验出发在评析书迹时加入的主观判断,使得某些没有或缺少书法训练的书迹被人为发掘出“奇古”的意味。比如白先生对书中诸多无名作者书迹的分析,正是他从自身的书法知识与经验出发,才从那些无名作者书迹与传统经典的对比中找到了“意趣”。由是观之,天趣和“与古暗合”的古意既不受书法训练时间的限制,也不受书者文化背景的限制,不妨“无古无今”,乃至“无中无外”,是可以跨洋越海的。三、“民间书法”的困惑与无名者书迹的价值近年来,“民间书法”理论的诞生成为引发书法传统与经典问

    大观(书画家) 2018年5期2018-01-24

  • 收藏王羲之
    西汉已有收藏名人书迹的风气,所藏者即是私人间的尺牍书。《汉书·游侠传》记载,陈遵以豪侠闻名,封侯居长安。那时犹存尚侠之风,列侯、近臣、贵戚都成了陈遵的“粉丝”。《汉书》特别提到陈遵“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说明“文辞”和“善书”是世人所藏尺牍之书的两个观赏点。东汉皇帝也喜好收藏名人尺牍。汉明帝时,北海王刘睦能文辞,擅书法,他病重的消息传来,明帝遣人赶往刘睦的封国,令其“作草书尺牍十首”,了却收藏的心愿。魏晋时期,“工尺牍”和“善书”是

    中外书摘 2017年10期2017-11-03

  • 楼兰简纸文书书法解析(十)
    ,许多隶意浓重的书迹保留着隶书的典型笔画特征,以及由典型笔画特征影响而形成的横势结字,如“推、为(爲)、孤、有、不”等,“推”字右肩微提,仍是横势;“有”字横画有提顿,右下角有钩,楷意鲜明,而结字是横向取势;“不”字则是在长横及末笔都保留着隶意。章草的特征是字字独立,多横向取势,如“楼(樓)、主、白、不、还(還)”等,皆字态端正,“楼”字灵动不失端庄;“主、还”横画写长;“不”聚散有致,而结字上皆以平稳、横势为主。今草不同于章草是省去了波发,增加了纵向连带

    老年教育 2016年10期2016-11-23

  • 锺繇书法“艺术美”探析
    个方面对锺繇传世书迹的“艺术美”进行分析。一、锺繇书法的“风格美”分析1.古雅之美对于锺书“古雅”这一风格特征,古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唐代张怀瓘说:元常真书“古雅有余”。[1]又明代王世贞评锺书曰:“锺太傅 《荐季直表》虽时代不同,而古雅则一”。[2]“古”有高古,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之意。锺繇生活在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代。去古未远,这时期由于楷书刚从隶书蜕变而来,楷书的法度尚未发展成熟,隶书仍然在普遍使用。因此,在书写楷书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隶书的

    书法赏评 2016年2期2016-07-23

  • 隋唐时期的僧人书法家
    此外,关于智永的书迹,据米芾《宝章待访录》所载,尚有真草书《归田赋》一种。此迹明代只存片段行书六行,藏吴廷家,刻入《馀清斋帖》,其后又被刻入《秀餐轩帖》。记得清朝末年的杨守敬氏曾对此帖有过“《文皇哀册》,出自此赋”的说法。说到智永的书风,苏轼比况得妙,认为“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可称入木之评。智永之外,他的哥哥智楷也工于书。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曾经说过:“(智永)兄智楷亦工草,

    大观(书画家) 2016年3期2016-06-06

  • 朱次琦与学者书法
    于灰烬,故其传世书迹极少,现在所能见到的大多为文稿手迹,完整的书法作品是不多见的。在笔者编撰的《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中,记录其书法作品33件,大致反映出朱次琦传世书迹的概貌。在其传世作品中,《行楷七言联》(广东省博物馆藏)是其代表。该联书文曰:“幽士高怀云出岭,骚人秋思水周堂。竹林世讲四兄雅正,子勷弟朱次琦”,钤白文印“朱次琦印”、“西樵山人”和朱文印“子勷”、“吾家有一尊一鼎十砚一百奇石二千古钱二万卷书”,藏印有朱文“番禺黄口珍藏”和“梁鼎芬观”等。该作

    收藏·拍卖 2015年9期2015-11-23

  • 清初岭南书坛之草书雅韵:屈大均
    毁,所以收藏他的书迹,必将招致不测之祸。这使得屈氏书迹传世非常少,远比同时的陈恭尹、梁佩兰要少得多,连广东鉴藏家吴荣光、叶梦龙、伍元蕙、潘仕成、叶应旸、潘正炜、孔广陶等人所刻的丛贴也没有选载(而对陈、梁作品则多有述及)。笔者编著的《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中录其书迹15件,主要为广东省博物馆藏草书《罗浮杂咏三首》、《罗浮杂咏四首》、行书《题秋林独酌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草书《写杜甫八阵图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行书《寿周亮工诗》;另有行书《秋蝉》、《赠张子新

    收藏·拍卖 2015年6期2015-09-09

  • 隋唐之前书迹的毁佚
    235000)“书迹是人们书写留下的痕迹,即便是碑刻作品,往往也因为有书丹这一程序,因而也可以间接地当书迹来看。”"#$1因此,书迹的范畴包含了承载有书或刻文字的甲骨、钟鼎、玉石、简牍、缣帛、皮纸、陶瓷、砖瓦、玺印、符节、货币、权量等实物,一言以蔽之:包括一切书有或刻有文字的物质载体。书迹的毁佚是指书迹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力的破坏而消失。毁是指书迹在较短时间内被彻底破坏;佚是指消失或长期隐没,以后还有重现于世的可能,但至今还没有重现。隋唐之前书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2013-08-15

  • 王阳明书迹 归乡记
    《思归轩赋》双钩书迹,从日本回归中国。这是两册由日本人在1811年摹拓的墨迹本,弥足珍贵。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40周年,面对书迹,我们感到这是故乡后人对先贤之灵最好的告慰和祭奠。觅书访迹慰先贤事情得从余姚书画院副院长计文渊说起。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阳明故里的书法研究者,计文渊自费沿着王阳明的足迹进行寻踪考察,江西、安徽、湖南、贵州……屐履所至,他将找到的真迹拓印下来,或摄影笔录,用于史料考证。计文渊也曾向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寻求帮助,希望能在

    文化交流 2012年6期2012-04-29

  • 艺术史研究的工具书
    陆秀夫、陈存等人书迹。其后附有无书者姓名官牍五件。其中不仅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亦有著名学者、诗人、画家的书迹。还有皇帝、皇后、忠臣、名将、名相、大儒等人的书迹。每一帖前录有书者简介,注明藏所、纸质及行款。继录法书全文(少数非书者自撰而又常见的内容除外)。再录各家题跋(包括引首、标签等)、历代鉴藏印记、历代著录。结为按语,系著者鉴赏真伪优劣以及真本、摹本等方面的结论。这是一本研究古代艺术史必备的工具书,内容丰富,资料完备准确。仅从所录书迹原文来说,有不少草书

    读书 1991年11期199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