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
陶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的创造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瓷器的出现为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发展起到了新的历史作用。
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都可以体现在陶瓷上,可以说中国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陶瓷器的发展,陶瓷装饰艺术随之出现,中国各个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国瓷器装饰艺术的独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陶瓷器的纹饰艺术也越发多样,而在众多的陶瓷纹饰中,唯有文字是运用时间最早、时间跨度最长的装饰艺术,不论是纯绘画性的陶瓷装饰,还是纯书法性的装饰都离不开汉字。汉字和语言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汉字最主要的功能是记录重要事件,后来随着人们不断拓宽文字的适用范围,使其慢慢变成了肩负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文字开始作为一种装饰纹饰运用在各种器物上,在各种不同的器物上所留下的文字书写遗迹,就叫作书迹。陶瓷书迹,从广义来看就是陶器上的书写痕迹,包括陶瓷器上的刻画符号和艺术性较高的书法写作。中国陶瓷书迹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大致历程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高峰期三个阶段,是各个时代社会經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发展的共同产物。
在众多的陶瓷装饰中,唯有汉字是运用最多的,无论是纯绘画性的陶瓷装饰,还是纯书法性的装饰或其他形式装饰手法都离不开汉字。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文物涵盖多种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砖瓦、石器、玉器、竹木、纸质等不同类别,其中馆藏陶瓷有盘、碗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萌芽期:先秦时期
中国陶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汉字的起源也同样历史悠久,原始陶器上的象形文字和刻画符号都是汉字的雏形,也是陶瓷书迹装饰的萌芽。距今约9000年至8300年的彭头山文化和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上,就有一些常见的刻画符号,大多数为鸟兽鱼纹或者是“日月”“山水”等简单无意义的象形文字。因为这些刻画符号,更趋向于实用性,彩陶上面的原始刻画符号大都是属于先民装饰器物用作占卜巫术,叶喆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具体的记载:“这种沿着彩陶盆的边沿而刻画的符号,共有112种,笔画最为常见的是‘竖,然后为‘工字形,还有其他各种形状,这些符号都是当时的人们生产劳动,记事的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象形文字的雏形,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原始装饰的萌芽和发展,这些刻画符号渐渐有了具体的内容形象,慢慢突破实用性的圈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语言符号。夏商周三代陶瓷器上的书迹并不多,在陶瓷纹饰上多居于辅助装饰的地位。到了秦代,由于瓷器的釉色工艺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瓷器上的文字装饰比较少见,秦代陶器上的文字多表示产地,或者是工匠的籍贯和姓名,如“咸亭”“新中”等。陶器上的文字装饰越来越多,从简单无意义的象形文字到书写工匠姓名、叙述重要历史事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陶瓷枕的枕底会有压印戳记,通过字体与边框形式使自家产品与别家相区分,也是种特别的商家广告。
发展期:汉至元
汉代的瓦当装饰中除了有比较经典的卷云纹、动物纹,还有比较常见的纹饰就是文字装饰,大多是篆书和隶书装饰,形成以文字为主、图案为辅的装饰风格,文字内容以吉祥祝福为主,如“长生未央”“千秋万岁”等。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制瓷业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青瓷。而青瓷也逐渐受到当时社会人民的喜爱,青瓷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陶瓷书迹装饰进一步提高。据记载,最早带有纪年款铭文的青瓷,是越窑铭青釉谷仓,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谷仓上部装饰有堆贴的房屋、人物、飞禽走兽等。并刻有铭文:“永安三年时,富且洋,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央。”此铭文是由楷隶书写而成。谷仓上的文字,既有楷书的味道,又带着隶书的感觉,为研究当时的书法史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历史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唐代开始,陶瓷书迹装饰开始得到大力发展并且开始逐步形成了制作体系,书迹不再是单独的文字叙述,开始与人们的思想文化结合。这与唐代本身的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达到空前的繁荣景象。陶瓷书迹装饰方面打破了仅仅是以图案和绘画来装饰瓷器的旧模式,文字开始以诗歌形式大量出现在陶瓷器物上,开拓了陶瓷装饰的新领域。这一时期由于饮茶文化的盛行,文字装饰便出现在瓷质的茶具、酒坛上,内容多为名人诗句,再配上不同的造型,极具古朴、简约的美感。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唐代的长沙窑釉下彩绘,据统计,在1983年长沙窑址发掘中,发现的瓷器多是日常生活用具,制作普通,但装饰内容十分丰富,题诗题字和刻画款识的器物共有248件,其诗文内容款达60件之多,每个器物只题诗一首或一个联句,四言、五言,或自成一单句,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书法遒劲、飘逸,有欧体、颜柳之风。自唐代长沙窑开始,文字才开始真正被运用在陶瓷装饰中。最早的诗文枕出现在唐代,宋代十分流行,其内容高雅与浅俗并存,瓷枕枕面的诗歌、绘画等装饰题材,是社会文化、艺术乃至政治的体现,使我们能一窥当时的社会生活。
到了宋代,磁州窑陶瓷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陶瓷在器物表面题写文字的装饰形式,甚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宋代崇文抑武,重视社会文化思想的培养,社会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书法艺术方面也日趋完善,陶瓷工艺发展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一次高峰时期,陶瓷上的铭文装饰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宋代磁州窑造的酒具、盘、碗、瓶、罐、枕等器物上有不少都是用文字做主题纹饰,再配以相应的绘画,其书法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一洗唐楷的严谨作风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豪迈之风。其内容也是在继承唐代诗词为主的装饰风格上,更是将词、曲、牌等更多样化的文学形式运用到陶瓷装饰之中,题写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心理状态更广泛、深刻地结合起来,磁州窑自此开启了陶瓷书迹装饰的新局面。
元代瓷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在陶瓷书迹装饰上面也有十分明显的特征体现。当时景德镇已经成了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成为主流瓷器,继承了长沙窑和磁州窑的书迹装饰传统,但和宋代清雅别致、自由豪放的气质有了本质的区别,由于景德镇瓷胎细腻、吸附性强,水墨画晕散效果极好,因此文字装饰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元代时期的陶瓷文字装饰更加深入发展,不再只讲究内容的丰富,开始更加注重中国书法的笔法体式。在这一时期的陶瓷书迹作品,更多的是各种字体用不同的形式广泛地应用在陶瓷装饰上。有的以单个字装饰,如“福”“禄”“寿”等;有的是文字与纹饰相结合的装饰手法,文字为主,纹饰为辅;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开始出现在陶瓷器物上,如刻有契丹文字的遼褐釉鸡腿瓶和刻有西夏文字的西夏黑釉罐。
高峰期:明清时期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是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后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各种具有制瓷技能的工匠开始涌向制瓷行业,民窑数激增,规模逐渐庞大。其生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它不仅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还要担负起宫廷御用器和明政府对内外赏赐的全部官窑器。在明正统年间,浮梁县民窑陆续向宫廷进献了5万余件瓷器。民窑除了生产国内民众所需要的瓷器商品,还开始生产高精细瓷,远销海外。清代与明代又是完全不同的状态。首先,清代的官窑发展高于明代,督窑官由学识修养很高的朝廷官员担任,清代没有采取明代残忍的剥削劳动制的方式,而是采取雇用劳动力的方式,获得更多自由劳动力,使得更多有效生产力投入到制瓷行业,这些都促进了明清时期陶瓷书迹装饰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我国陶瓷书迹装饰发展的高峰期。
清代的制瓷工艺达到了我国的历史高峰,特别是清初康雍乾三朝,青花色彩更为鲜艳纯净,陶瓷书迹装饰更是成就辉煌。留传于世的陶瓷书迹作品,大多是官窑出品的皇家御器,不仅品类繁多,造型相较于前朝也更为丰富多彩。康雍乾时期陶瓷上多以题诗来装饰,其中更是不乏御题诗文,其制作精良、书写细腻,大多都是当时的宫廷书法名家模仿帝王的字迹而制作。明清时期与前朝有着明显区别的地方在于,大量的文人也开始参与到陶瓷书迹的制作中,在明清以前,很少有文人墨客会直接参与到陶瓷书迹的制作中,大多是工匠为了提升瓷器的文化品位使用名家著作进行陶瓷书迹装饰,由于只是形式上的照搬硬套,加上工匠有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文人诗句的理解多有偏差,可能会出现错误,而文人也多是赏玩瓷器。但明清开始很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陶瓷书迹的制作,这也进一步提升了陶瓷书迹的文化品位,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了陶瓷器文字装饰的格调,这也是明清陶瓷书迹装饰繁盛的主要标志。
通过各个时期陶瓷书迹装饰工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汉字在陶瓷装饰中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一种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汉字作为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素材,为陶瓷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加工,使其充满了中国独特的民族色彩,而陶瓷的高速发展,将汉字的实用性框架打破,为其添加上了新的审美装饰符号的特性,使其更加完整。但不可否认的是,使用文字书迹来装饰陶瓷器也不是处处完美,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文字属于散点形式和素色装饰,很难完成绚丽多彩的整体造型和色彩。如何将汉字作为装饰语言符号更加多样化美观化地应用到陶瓷技艺中,还是需要艺术创造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责任编辑:朱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