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社会开放,佛像艺术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僧俗工匠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当时人们对佛教成熟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真实地体现了当时佛教高度发展的水平。
隋代佛造像
隋代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佛像至今遗存尚多,因为隋代的疆域广阔,所以造像风格多样,水平良莠不齐,至晚期风格逐渐统一。
隋一代只有30多年,其造像的主流似乎承袭了北周造像的风格,这应该与两朝均建都长安有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该年代特色的样式并逐渐向唐代造像风格过渡,可谓承上启下。因此,一些没有年款的造像有时似北周的作品,或被误为初唐时期的作品。隋代的造像不论佛还是菩萨都感觉比例不是很协调,有的头大身子小,有的腿短,有的呆板,还有的壮硕厚重,总之动态感不强,美感欠佳。
唐代佛造像
唐朝时期,佛像的雕塑开始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尤其是在经过唐玄奘求法归来之后,佛教在中国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佛像雕塑造型基本上就成为佛像的经典特征。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体态圆润,面部丰满,头部略大,身体稍短,给人以突出的印象。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时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水波紋的发髻变得翻卷自由,起伏明显。菩萨的体形稍显丰肥,姿态自如发展。盛唐时期,佛像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并且汲取了外来佛造像的成熟完美的样式,创造出典雅的佛像样式。此时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经完全摆脱了隋代和初唐时佛头偏大、体态略僵硬的样式,由于唐代社会的全面开放,佛像的造型也显得雍容华贵、衣带飘扬、自由活泼、生动妩媚,富有动态美。晚唐时期的造像技法略退步,盛唐时期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略显生硬、拘谨的样子。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虽体形匀称有余,但动态夸张不足。可以说,晚唐五代的造像是世俗化的写实性发展,这种风格一直发展至北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