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

  • 弥散张量成像在儿童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合并症诊断、手术和康复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学中心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一种持续性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它是因为发育中的胚胎或婴儿大脑的非进行性损害而导致的[1],患病率约为2.46‰[2-3]。当前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相关量表评估,在脑性瘫痪发病早期其临床表现是不典型的,所以儿童脑性瘫痪在早期识别及诊断方面仍存在困难,因此在疾病发展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起到了重要作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

    山东医药 2023年33期2024-01-29

  • 脑性瘫痪儿童循环lncRNA NEAT1水平在语言认知康复训练疗效中的评估价值
    敏 唐亮 戴燕琼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在小儿出生前或出生后1个月内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控制功能异常,智力和语言行为障碍[1]。脑性瘫痪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其主要病因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外,还包括患儿的早产及超低体重等[2]。多数脑性瘫痪患儿发病于脑部,使患儿四肢受到损害,严重者造成癫痫、精神障碍乃至智力缺陷。脑部超声可作为脑性瘫痪的预测因子,其准确率可达86%,但灵敏

    河北医药 2023年22期2023-11-30

  • Bobath技术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康复效果及关节肌肉活动度的影响
    孙立鑫 吴关杰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它主要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发生在儿童大脑的非进行性损害而导致。这些损害可能影响了大脑皮质和与运动控制相关的其他结构的正常发育和功能[1]。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自主运动、姿势与肌张力异常及共济失调等,且由于脑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患儿常伴有多重神经功能受损,其中下肢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在脑性瘫痪中有50%以上患儿伴有下肢功能障碍[2]。下肢感觉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表现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29期2023-11-18

  • 机器人Remebot辅助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伴精神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观察
    徐莉莉 田增民脑性瘫痪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通常是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语言、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1]。目前,脑性瘫痪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但外科治疗已被医学界公认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立体定向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2,3]。在我们前期工作中,应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取得良好的效果[4]。2020年12月~2021年9月采用机器人辅助立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6期2023-07-13

  • 基于不同运动障碍类型脑性瘫痪的针刺策略探析
    230012)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由胎儿期或婴幼儿早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其核心表现是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同时伴不同程度的感知觉障碍、心理行为异常[1]。《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显示,中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2.0‰~3.5‰,其所引发的肌肉、骨骼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平衡、步态等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也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对提高脑性瘫痪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灸是中医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3-01-03

  • 针灸醒脑开窍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473000)脑性瘫痪是患儿脑组织缺氧损伤导致的机体运动、感觉、认知及语言等功能异常。近年来,脑性瘫痪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变,并发症多,临床治疗困难,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因素[1]。早期发现、治疗对于改善脑性瘫痪患儿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多采用康复锻炼进行治疗,能够恢复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脑性瘫痪在中医属 “痴呆”“萎弱”范畴,中医针灸在治疗脑性瘫痪疗效显著,本研究采用醒脑开窍法针灸帮助脑性瘫痪患儿醒脑开窍,探讨其对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7-27

  •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门诊2,广东深圳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患儿在母体内或3 岁前由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致,以运动和姿势障碍为主要症状,发育迟缓是脑性瘫痪患儿的典型症状[1]。癫痫是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属于脑部缺氧的一种表现,癫痫的发生进一步加重患儿脑部损伤,导致行为异常、智力低下、语言与知觉障碍的发生,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精神与经济负担,不利于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和预后[2-3]。为减少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生,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本文通过对80例小儿脑性瘫痪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14期2022-06-10

  • 神经节苷脂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33000)小儿脑性瘫痪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幼儿自受孕起直到婴儿时期出现的一些非进行性脑损伤现象,其诱发因素较多,与母体及患儿自身均有相关影响,患儿一旦患有脑性瘫痪就会出现一系列中枢性运动障碍现象,还可能出现视觉及听觉方面的障碍,这些现象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患儿的身体情况与心理情况[1]。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目的,是希望通过相关康复治疗的方案将患儿错误的动作与姿势纠正,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康复治疗主要是为了评估脑瘫患儿的功能障碍,制定适合

    北方药学 2021年7期2022-01-24

  •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30500)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30 天内发育时期非进展性脑损伤引发的综合征,临床主要特征为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1]。小儿脑性瘫痪既强调了发育缺陷和脑损伤引发的脑瘫,又强调了发育缺陷、脑损伤的发生时间可出现在婴儿期内。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属于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脑瘫患儿可受到社会的排斥,同时出现摄入营养物质、总体液量下降,出现颊部皮肤刺激临床特征、衣服长期恶臭、潮湿,因卫生较差,还可出现传染病的传播及感染,以及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极易出现压抑感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2021-11-30

  • 肌内效贴结合康复训练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所致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的效果探究
    50101)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是一种非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1]。此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肌无力、平衡及协调障碍、姿势异常等,部分患儿可出现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尿失禁、便秘等情况[2],从而可导致其日常生活活动明显受限。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是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出现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会严重影响脑性瘫痪患儿的站立及步行能力[3]。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1期2021-11-20

  •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检查视频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对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75000)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一种出现在婴儿出生前或出生后阶段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在新生儿科中是一种致残性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癫痫或智力、运动和语言出现障碍等[1~3]。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CP发病率在1.8%~4.9%之间,我国的CP发病率在1.8%~6.0%之间,致残率高达42%以上,位居世界前列,同时,70%~80%的CP发生于出生前[4~5]。因此,对CP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降低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10期2021-10-18

  •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州]0 引言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这种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指的是从出生后1 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因非进行性脑损伤造成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一旦被确诊为小儿脑性瘫痪,最好尽早对其进行早期干预,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儿过早出现畸形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使他们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更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极有好处[2,3]。本研究选取66 例确诊为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在院治疗期间对其进行了早期康复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2期2021-07-13

  • 基于STRONGkids的营养干预在脑性瘫痪儿童中的应用
    州 511442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尽管脑性瘫痪的主要损害在于运动功能,但营养不良的风险却很常见,而且与脑性瘫痪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脑性瘫痪患儿的营养问题可以继发其他不良影响,如生长不良、内分泌功能异常、体质量减轻等,导致家庭和社会负担沉重。有研究表明,对于存在营养障碍的患者来说,及时可靠的营养风险筛查以及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2]。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11期2021-07-06

  •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南充637000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2.0‰~3.5‰[1]。随着一系列预防、控制及健康促进措施的实施,脑性瘫痪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2]。对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脑性瘫痪患儿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其中对脑性瘫痪病因学的研究至关重要。脑性瘫痪的病因非常复杂,而且危险因素可与环境相互作用。现将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山东医药 2020年32期2020-12-31

  • GMs评估在足月后9周~5月龄婴幼儿脑性瘫痪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高,严重者可引发脑性瘫痪。临床研究显示,尽早识别可能存在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儿,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神经发育伤残[1]。全身运动(GMs)为神经运动评估方法,可对特定神经损伤进行预测。本研究选取我院87例高危儿,探究GMs评估在足月后9周~5月龄婴幼儿脑性瘫痪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8月高危儿8 7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安运动阶段(足月后9周~5月龄)行GMs评估。女42例,男45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9期2020-12-27

  •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分析
    010020)脑性瘫痪为小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前受损伤而出现的各类综合征,以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形式,如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其今后运动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1]。脑性瘫痪往往伴随癫痫出现,为患儿脑损伤进一步加重的表现。在本文中,笔者选取我院于近年来收治的50例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样本用于研究,针对临床治疗效果展开深入研究。现做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儿科在2017年3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小儿脑性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期2020-04-28

  • 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观察
    影,李伟,郑金阁脑性瘫痪主要发病部位为脑,累及四肢,多伴有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目前,本病治疗以康复疗法为主,如感觉统合训练,通过组合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在脑性瘫痪患儿治疗中凸显巨大优势[1]。另外,头部低频电刺激是临床常用物理治疗手段,其生物学效应较为广泛,能对脑性瘫痪患儿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起到一定治疗作用[2]。但两者多单一用于脑性瘫痪患儿,关于两者联合治疗脑性瘫痪研究较少,故本资料将感觉统合训

    淮海医药 2020年2期2020-04-24

  • 尖足三针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站位运动功能的影响
    10003)小儿脑性瘫痪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会累及四肢,且患儿通常伴随智力缺陷、癫痫等症状[1-3]。现医疗水平下脑瘫的康复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每千例活产儿中就会有3例脑瘫患儿,其痉挛型脑瘫占脑瘫儿童总数的60%以上,尖足是影响痉挛型脑瘫患儿站位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导致患儿难以维持姿势,进而出现步态异常[4-7]。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以及扶正祛邪,且根据不同穴位治疗作用也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2期2020-04-22

  • 小儿推拿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便秘的效果观察
    750001)脑性瘫痪患儿的表现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多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1]。儿童脑性瘫痪的原因复杂多样,目前,随着环境变化等影响,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脑性瘫痪后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发生,如头痛、呕吐等,在临床治疗中,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脑性瘫痪的严重程度,进行对症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但实施治疗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有效保健,脑性瘫痪患儿便秘常见有阴虚内热型、气虚

    医药前沿 2019年34期2019-12-26

  • 康复训练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察
    4500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是指患儿从出生至婴儿期因脑发育缺陷与脑损伤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同时还伴随有语言障碍、感觉障碍以及癫痫等症状,严重威胁脑性瘫痪患儿的生活品质[1]。目前,临床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常采取对症治疗方法,即予以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其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部分脑神经功能,且能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予以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还能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水平[2]。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50例脑性瘫痪患儿设为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5期2019-12-02

  • 下肢脑性瘫痪患儿矫形手术治疗的护理管理方法研究
    0)临床针对下肢脑性瘫痪患儿在进行治疗期间,主要通过手术疗法的实施,以将患儿患肢功能进行充分纠正。并且治疗期间,有效护理管理方案的拟定与应用,对于患儿手术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会产生直接影响,对此需要在对患儿采取的手术方案以及实际情况明确的条件下,对护理难点以及重点进行充分明确,并且进行系列操作期间需要严格依据具体流程展开[1]。该次研究将以2016年11月—2019年5月为研究时段,针对下肢脑性瘫痪患儿探究矫形手术治疗期间给予全过程护理管理的可行性,以利于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8期2019-10-30

  • 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检查视频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对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起的综合征为小儿脑性瘫痪,其会表现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存在该症状的幼儿会存在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1]情况,属于引起儿童残疾最常见也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相关研究表明,对小儿脑性瘫痪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率。该疾病属于一类神经系统疾病,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诊断,其中包括VEEG、BAEP、VEP这几种,本研究具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8期2019-09-16

  •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振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以小儿多见,在出生1个月内出现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患儿可遗留智力缺陷和运动功能障碍,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对于本疾病,临床治疗手段较多,包括药物、物理疗法、辅助器具、康复训练及心理疗法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可提高的空间[2]。随着现代康复理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脑性瘫痪的治疗,有学者发现振动对于脑性瘫痪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5期2019-04-17

  • 早期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应用价值
    471001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出现非进行性大脑损伤,从而造成患儿运动功能存在一定障碍的疾病[1]。脑性瘫痪患儿患病位置为脑部,但其症状多体现于四肢运动及行为之上,包括身体僵直、运动量低、反应迟缓、无故哭闹、斜视、癫痫等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伴有智力缺损及感官障碍[2]。针对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是改善患儿各项症状的有效措施,从而提升患儿平衡、语言、运动等功能,并起到预防脑性瘫痪患儿肢体畸形的重要作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西藏医药 2019年1期2019-04-15

  • 头针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脑性瘫痪是导致小儿残疾率升高的重要疾病之一,大部分患儿智力水平低于同龄人,同时伴有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缺陷,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患儿的基本生活[1]。目前,现代康复手段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已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从总体疗效上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其治疗效果仍存在可提高的空间[2]。中医学对小儿脑性瘫痪早有描述,其可归纳于“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早产、难产,肝肾亏虚,再加之后天失养所致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期2019-02-27

  • 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CT和MRI诊断结果评价
    10013)小儿脑性瘫痪是影响小儿运动、认知、语言、学习、智力等功能的非进行性脑病变[1],致病因素较多:早产、产伤、脑部缺氧缺血、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宫内感染、核黄疸等。小儿脑性瘫痪会致小儿智力不全,运动功能障碍,危害性较大。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CT、MRI是常用诊断方法,需采用有效的诊断方法判断小儿病因及预后[2],以此为临床治疗与康复提供科学合理的诊断依据。本文就对小儿脑性瘫痪分别采取CT、MRI诊断,其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4期2019-01-09

  • 神经康复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30000)小儿脑性瘫痪小儿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及活动受限,是胎儿时期或婴幼儿时期脑部非进行损伤所致[1]。小儿脑性瘫痪主要伴有认知与感觉、行为障碍,可产生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及癫痫。由于该病对患儿智力与运动能力有严重影响,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有极大影响。本研究将神经康复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从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的小儿脑性瘫痪

    医药前沿 2018年29期2018-10-19

  • 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毒素治疗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立位平衡的影响
    戴梦颖 王景刚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出生前至出生后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是造成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1]。痉挛型双瘫在各种脑性瘫痪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占全部患儿的50%~60%[2]。脑性瘫痪在临床上属于致残性疾病类型中的一种, 目前针对于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方式和手段尚无特效方法。疾病给予患儿以及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来说, 在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治疗后能够独站、独行的相关能力。本次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2期2018-09-20

  • 开展家庭康复课堂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效果的影响
    50012)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以运动康复为主的综合康复,需要长期坚持,若仅靠治疗师在康复机构内每日的训练,不可能解决患儿的全部问题。开展家庭康复课堂能使训练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保证患儿在家庭中也能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为探讨开展家庭康复课堂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效果的影响,笔者选择160例不同程度的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6期2018-07-11

  • 两种评估量表对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相关性研究
    区1~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约为1.92‰,江苏省1~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约为1.54‰[1]。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高危儿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患儿还在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成为儿童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过去25年里,脑性瘫痪的定义和分型不断在更新,现在更倾向于认为脑性瘫痪是一种胎儿或婴幼儿时期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永久性运动失调,同时可伴有感觉、认知、交流与行为的失调[3]。目前大多数研究认同的脑性瘫痪临床分型为2004年在云南召开的“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3期2018-06-28

  • 保健医学
    CY理论与方法在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刘合建,周文萍,陈文华,等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脑性瘫痪儿童康复的理论与方法。方法:应用ICF-CY作为脑性瘫痪儿童康复的理论依据与功能分析的方法,对儿童脑性瘫痪的功能障碍与干预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用案例进行说明。结果:(1)基于ICF-CY的儿童功能和残疾模式,构建分析脑性瘫痪儿童功能障碍的理论和方法架构模式,涉及到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与及环境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11期2018-02-08

  • 脑性瘫痪的病理学研究
    了大幅的下降,但脑性瘫痪(CP)的发病率却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儿童脑性瘫痪会造成小儿肢体残疾,所以,正确认识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分型及特点,积极对脑瘫儿童开展手术、按摩、药物的治疗,并合理进行康复训练,对于儿童生活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脑性瘫痪的概念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中枢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阶段,大脑受损伤或发育过程中出现缺陷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我国在1988年的第一届全国小儿CP研讨会上,就明确了脑性瘫痪的定义,突出强调了脑性瘫痪是从出生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8年25期2018-01-14

  • 脑益智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孙 进 王 君 林晓芬 谢 冰 伍 芳(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恩施,445000)目的:观察醒脑益智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随机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康复门诊及住院的2~6岁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同时选取20例同期同院体检科体检的正常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康复组予以康复训练,观察组

    世界中医药 2017年12期2018-01-03

  • 唤醒干预对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的感知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胡姑长唤醒干预对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的感知水平及预后的影响黄小惠 王兰芬 胡姑长目的:探讨唤醒干预对于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的感知水平及预后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性昏迷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唤醒干预。将其觉醒意识的感知水平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1~4周,研究组感知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唤醒干预;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感知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7期2017-05-17

  • 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325000)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的调查与分析梁莉丹1,陈 翔1,陈天聪2(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浙江温州 3250027;2.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浙江温州 325000)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情况。方法 采用修订版韦克斯勒儿童智能量表对6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例脑性瘫痪患儿总智商(70.01±18.35)分,较正常儿童偏低;言语智商(79.71±18.56)

    护理与康复 2017年3期2017-04-18

  • 甲钴胺在脑性瘫痪患儿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000甲钴胺在脑性瘫痪患儿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蒋廷润1)陈坚勇2)1)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神经内科 柳州 545002 2)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柳州 545000目的 探讨甲钴胺在脑性瘫痪患儿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32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组予甲钴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应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 对患儿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4周后运动功能的肌力进行评估,应用改良As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0期2016-11-28

  • 中药蜡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效果观察
    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效果观察介小素,侯玉晋,单海军,曹彩虹(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目的观察中药蜡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针灸、推拿按摩、Bobath疗法、Vojat运动疗法等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药蜡疗,20 min/次,1次/d,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判定两组疗效,计算治疗总有效率。采用粗大运动测试量表(GMFM)评价治疗前

    山东医药 2016年27期2016-08-31

  • 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观察尹保奇目的:总结分析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脑性瘫痪临床效果,从而为小儿脑性瘫痪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9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存在着明显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

    保健文汇 2016年5期2016-06-01

  • 宫内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特征的关系
    胞病毒感染与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特征的关系张玲,王刚,赵晓科,张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 210008)目的 探讨宫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脑性瘫痪患儿病情及智力发育的关系。方法 选择CMV感染患儿480例,收集晨中段尿液进行CMV-DNA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104compies/mL组124例。分别于患儿6月龄及12月龄时进行回访,分析CMV-DNA与脑性瘫痪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6月龄患儿表现为运动、姿势及智力发育障碍131例,其中103c

    山东医药 2016年44期2016-04-05

  • 综合康复手段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价值分析
    合康复手段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价值分析李文娟,张曦(山西省儿童医院康复科,山西太原030013)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手段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78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9例。综合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手段,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参考Gesell发育量表评分标准,观察分析康复治疗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评分、大运动评分、适应行为评分、语言评分及社交能力评分等。结果综合康复组患儿精细运动评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4期2015-12-26

  • 中医手法按摩对脑性瘫痪儿童吞咽障碍的影响
    清中医手法按摩对脑性瘫痪儿童吞咽障碍的影响韩 亮 尚 清目的 分析中医手法按摩对脑性瘫痪儿童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儿童89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AB两组,给予A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给予B组以A组为基础加用中医手法按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吞咽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性瘫痪儿童吞咽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2期2015-12-10

  • 结构化系统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改善效果
    结构化系统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改善效果黄晓煌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528400摘要目的:观察结构化系统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改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18例脑性瘫痪语言障碍儿童,对患儿的语言障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结构化系统模式,制定训练计划,将构音和语言发育的内容融合,以游戏方式对患儿进行训练。通过构音障碍评定和智力测验对结构化系统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7例患儿的发音正常,治愈为38.9%;11例患儿的言语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2015-02-24

  • 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选择
    )为了提高混合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工作中对混合型脑性瘫痪患者采用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54例混合型脑性瘫痪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试验组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8.62±2.30)岁。对照组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龄(8.20±2.57)岁。两组患者的临床征象均为痉挛为主伴有手足徐动的症状,经临床

    吉林医学 2014年35期2014-12-02

  • 脑性瘫痪患儿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防治对策
    陈翔●诊治分析脑性瘫痪患儿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防治对策梁莉丹 郭君怡 刘一苇 涂丰霞 刘婵 陈翔脑性瘫痪是指由于胎儿或婴幼儿期未成熟脑发育缺陷和或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持久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语言、行为和智力障碍以及癫痫等,是一组临床综合病症[1-2]。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生院内感染,将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本研究回顾性调查了脑性瘫痪患儿在住院康复期间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制

    浙江医学 2014年2期2014-04-12

  • 基于脑出血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临床研究
    5基于脑出血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临床研究石磊巴特尔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外四科,北京100045目的对脑出血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40例脑出血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将其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实施鉴别,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高渗盐水静脉滴注治疗。结果40例患者的血钠水平均在3~14 d内逐渐恢复正常,患者的生命体征已经平衡,意识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28期2014-02-22

  • 知识讲座在提高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认知中的作用
    533000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由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出生儿体重儿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稳中有升。在我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2]。影响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接受治疗的年龄、时间等,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后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6个月者,此期间是进行早期康复、干预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13期2013-12-23

  • 早期音乐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李文霞目的 探讨早期音乐配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的早期被诊断为脑性瘫痪的患儿66例, 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康复综合治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音乐治疗, 如播放儿歌、童谣等,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正常率远远高于参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音乐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早脑性瘫痪, 疗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8期2013-09-11

  • 脑性瘫痪260 例病因分析
    ,牛 栋,于 榕脑性瘫痪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性综合征,主要由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并发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及其他异常[1]。现将笔者收集的260 脑瘫患儿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06 至2013-05 神经外科收治的来自全国各地260 例患者的完整的门诊及住院病历资料。1.2 诊断标准 脑性瘫痪按照1988 年9

    武警医学 2013年12期2013-07-17

  • 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初探
    00)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初探孙国章(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目的 研究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76例,随机将其中的38例患儿实施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SPN)给予治疗,另外38例患儿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实施SPN、SPR治疗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分别是59.09%、46.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4期2013-07-07

  • 脑瘫患儿合并癫痫临床观察
    平目的 分析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特征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2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8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以痉挛型较为多见,3例无效患儿中强直-阵挛发作的有1例,肌阵挛发作1例,婴儿痉挛症1例。患儿的痫样放电检出率以及全天动态脑电图监测异常率高于普通儿童(P小儿;脑性瘫痪;癫痫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脑瘫,主要是指出生前的胎儿到出生后1个月内的婴儿,由于各种病因引发的非进行性的脑部损伤,

    当代医学 2012年25期2012-08-15

  • 38例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耗盐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例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耗盐综合征的诊治分析李宏斌(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河南 安阳 455000)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耗盐综合征的诊治分析。方法 回顾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患者发生低钠血症后第2~10天明确诊断为脑性盐耗综合征,给予水化、补钠等综合治疗后,病人血钠逐渐回升,尿钠逐渐下降,32例经6~10d治疗痊愈。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性耗盐综合征患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明确诊断,充分的补充钠盐,纠正低血钠与低血容量能够有效的

    中外医疗 2010年24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