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
- 启元白的用意
——例谈对启功题字题诗用意的解读
?这里举启功写给谢稚柳的诗为例。一是谢稚柳生前,启功作《与稚柳先生辩〈上虞帖〉真伪戏作》:“世称善眩有黎靬,宋刻唐摹竟异源。岂独蚓长无二目,声宏亦自逊蛙翻。”“世称卤煮有寒鸦,肉烂居然嘴不差。敬与老兄同不伏,试看启写胜王爬。”这是九十年代所作。《上虞帖》是七十年代经谢稚柳鉴定为唐摹王羲之书,成为他鉴定生涯的光辉一笔,现虽不能知启、谢二公当年辩论的细节,但显然二人意见不一致,所以启在诗里开玩笑,所谓“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总之是心中无文,外形可笑,就算输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8期2023-10-27
- 那年在韩国,看戏
,“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在程十发美术馆举办。该展览是迄今为止研究谢稚柳、陈佩秋学术与艺术最为完整深入、规模最大的学术展览。展出的许多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露面,如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陈佩秋《墨笔牡丹蛱蝶图》,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品谢稚柳《荷花》《红叶银雉》等。
新民周刊 2023年3期2023-01-29
- 那年在韩国,看戏
,“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在程十发美术馆举办。该展览是迄今为止研究谢稚柳、陈佩秋学术与艺术最为完整深入、规模最大的学术展览。展出的许多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露面,如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陈佩秋《墨笔牡丹蛱蝶图》,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品谢稚柳《荷花》《红叶银雉》等。
新民周刊 2023年3期2023-01-29
- 古书画鉴定学意义上的谢稚柳
王照宇《红荷图》谢稚柳谢稚柳(1910-1997)不仅是书画大家,而且是古书画鉴定的大家。他对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成就和贡献,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他为组长的“七人书画鉴定小组”在全国范围内的古书画巡回鉴定活动。同时,他也留下了一些有关著述,从中可管窥其古书画鉴定的特点与方法。就古书画鉴定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和成就集中体现在实践与研究两个方面。对全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鉴定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前后,文化部文物局组成张珩、谢稚柳、韩慎先、刘九庵四人
老年教育 2022年8期2022-10-19
- 谢稚柳的书画鉴赏交友史
谢稚柳(1910—1997)是近现代国画名家,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原名稚,字稚柳,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少年时曾在寄园学习,在钱振煌的指导下对绘画的兴趣日渐浓厚,在寄园的求学生活是谢稚柳思想启蒙的关键,也是激发他对绘画的兴趣所在。兄长谢玉岑带领他结交了张大千,开启了谢张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至交。客居重庆的八年,谢稚柳广泛与名家好友交游学习,晚年与陈佩秋成为书画眷属、相得益彰。这些都对谢稚柳的书画鉴赏产生了重要影响。1966年,他在我国香港地区发行的《大公报
牡丹 2022年10期2022-06-30
- “坚净居”中的巨眼人:启功古书画鉴定方法管窥
本文将以徐邦达、谢稚柳、杨仁恺、启功等鉴定大家对传为张旭的《古诗四帖》的鉴定为线索,于对比中管窥启功的古书画鉴定观。传为张旭[1]的草书《古诗四帖》通卷采用五色笺,共分六段接合,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书帖第一段右边钤有北宋徽宗宣和内府双龙印,[2]该印今存左半边月牙痕,第五段上钤有“政和”“宣和”二印,亦仅存半印,卷后黄绢隔水上也钤有此二印,亦仅存大半。书帖中有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两首: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中国美术 2022年1期2022-03-03
- 陈佩秋:海上画坛的旗帜
的“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于11 月29 日在程十发美术馆对外正式展出。谢稚柳与陈佩秋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著名的艺术伉俪,二位先生以卓越的艺术与学术成就被世人誉为“当代赵管”。此次展出的许多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露面,如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陈佩秋《墨笔牡丹蛱蝶图》,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品谢稚柳《荷花》《红叶银雉》等。陈佩秋 《白纱山水图轴》 67×60cm
艺术品鉴 2022年34期2022-02-14
- 江南春拍有什么看点
魅力长存。其中,谢稚柳《白鹰苍松图·行书七言诗》成交价为411.7万元。古有赵孟頫、管道昇并蒂画史美谈,今有谢稚柳、陈佩秋艺坛天作之合。一位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一位是20世纪后期“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为缅怀谢稚柳、陈佩秋两位先生,西泠拍卖特别推出“谢稚柳、陈佩秋书画作品专题”。专题推出的陈佩秋《柳鸦芦雁图卷》、谢稚柳《新篁灵禽图》等众多书画精品不仅是两位书画大家的代表之作,更是收藏市场的难得佳品。陈佩秋1950年与谢稚柳一同入上海市文物管
理财周刊 2021年9期2021-09-27
- 当代赵管 独领风骚
的夫妻书画家——谢稚柳与陈佩秋,有人称之为“当代赵管”。记得2005年,北京华辰秋拍曾隆重推出“赵管风流——谢稚柳、陈佩秋书画精品专场”,当时,该专场在海内外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它不仅作为国内首个伉俪书画专场,而且全部拍品由陈佩秋先生亲自提供,结果上拍的44件拍品全部成交,成交率100%,总成交额3081万元,高出总估价两倍有余,平均每件作品的成交额高达70万元。44件拍品中过百万元的就有6件之多。全场成交价最高的拍品是谢老的《竹禽图》。禽鸟的画法中已
东方收藏 2021年9期2021-09-15
- 大气磅礴
近现代的画坛上,谢稚柳(1910—1997)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这是他回顾平生的总结,也是其纵览画史、参悟造化的真知灼见。而他的山水画“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这是因其山水画先从学习范宽的画格开始,取其雄宽伟美,再转从燕文贵与王诜,领悟其俊爽清峭、含蓄温婉的艺术神髓,走着一条扎实的师古之路。特别是后来对徐熙所创立的“落墨法”,他不仅深入研究,且付诸实践,进而移神取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自己画风的突变,呈现出典
东方收藏 2021年7期2021-08-06
- 与海派大家谈艺论画
他曾自述:“我和谢稚柳、唐云、程十发,陈佩秋交游数十年,或看他们伏案作画,或是听其天马行空式的交谈,对他们可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了,从而渐渐悟到他们在纸上行笔、用墨、用水、用彩的不同,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的不同。我想由他们‘自说自画一番,把内心的体验和表现出来的艺术作一次重新融洽,不是比别人的评论更好吗?”于是,在淳淳如师、殷殷似友的交往中,他有意识地记下他们的言行,厘清他们的理论脉络,阐述他们追随古代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说”、宗炳的“畅神”说的艺术步履
藏书报 2021年8期2021-05-30
- 荒江之野,寂寞之滨,有个清高倪瓒!
撰文=谢稚柳这些淡淡的笔,却显得它的厚重,而情意温清,没有纤弱与单薄感,笔和墨真是吝啬得舍不得多用一点,然而它已经完全足够,恰到好处。这一种表现,确是很独特,很不容易。谢稚柳《双红对语》立轴 纸本设色100×34cm我们经常看到,下面一个平坡,坡上三五棵杂树,偶然有一个亭子,对面远远的一层两层的平平的山,就是倪瓒的风貌。他的画几乎大同小异的都是这样一种结构。他的用笔极简,有时一梗树干,只是一笔下来,至多再补充一笔,树枝也是稀疏的,略略点上一些树叶子;山石是
艺术品鉴 2021年13期2021-05-30
- 谈谈青绿山水画为藏家青睐的缘由
的表现,张大千、谢稚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格外抢眼。2002年上海东方国际拍卖会上,张大千以小青绿绘就的《仿赵大年湖山清夏图》受到各路藏家追捧,最终以255.2万元高价拍出。3年后,这件作品在北京中贸圣佳拍卖会上再次受到青睐,最终以880万元高价成交,价格翻了3倍多。2010年,当此作被中国嘉德再次推出时,引发各路藏家激烈争夺,最后以2800万元拍出,价格又翻了3倍。2014年,该作再一次被嘉德拍至4600万元,让人深深地感受到青绿山水的独特魅力。《云溪仙馆
老年教育 2021年3期2021-03-22
- 从《雪竹图》看谢稚柳创作之路
的审美风格。二、谢稚柳与《雪竹图》作为集学者、诗人、画家于一身的谢稚柳力图维系士人画高贵儒雅的品位,并致力于美术史研究和古书画鉴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这一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可以说,他杰出的学术成就,首先是建立在学习前人和绘画创作的巨大热情之上的,反言之,学术研究和书画鉴赏又对其绘画的发展与成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评析谢稚柳的艺术成就,是离不开他的学术探讨和绘画成就这两方面的。以致后来对《雪竹图》的定位更是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艺术审
河北画报 2020年14期2021-01-28
- 寄园师生艺文展
州博物馆、常州市谢稚柳书画研究会主办的“寄园师生艺文展——暨纪念谢稚柳先生诞辰110周年”在常州博物馆开幕。展出钱名山及其弟子的书画作品、信札、手稿等60余件(套),反映了寄园师生们的互相往来,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寄园人文精神的一脉相承。寄园首创人是光绪元年(1875)举人钱向杲,但在其晚年已几近荒废,真正使寄园成为常州文化和教育圣地的是其子钱名山。钱名山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宣统元年(1909),他毅然弃官归故里,以读书、教
中华书画家 2020年7期2020-12-06
- 谢稚柳《神鳌晴霞》八言联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鉴定。在中国近代书画史上,能集绘画、书法、鉴藏、史论、诗词于一身又融会贯通的大家寥寥无几。他以先天的才情、气质及后天的勤奋与学养,成为现代海派大家。陆俨少先生曾说:“像谢先生这样的人物,历史上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他的行草书气韵灵动、俊逸流美,尤其到了晚年,书法线条质感丰厚、气象万千、纵恣飘逸而不失厚重,可谓“人书俱老”。释文
老年教育 2020年11期2020-11-11
- 当代赵管 并肩称雄
——海派名家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及其绘画作品
□ 若水谢稚柳、陈佩秋二位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海派名家,画坛著名的神仙眷侣。他们夫妇因艺术而结缘,为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在艺术创作的艰途中相互扶持共同坚守,携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在艺术上,他们既面貌迥异,又互有关联,以绘画艺术论,他们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重彩工笔、泼墨写意,皆能入古出新,别具匠心,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画坛旗鼓相当并肩称雄,被誉为“当代赵管”。绘事之外,他们又通晓画史画论,对中国书画的鉴定也独具慧眼。他们把借鉴之道看作是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环
收藏家 2020年9期2020-10-20
- 山高灯远香满庭
“这要从张大千对谢稚柳嘱托说起,1949年以后我们和张大千基本不联系,也不通电话,书信来往也是通过朋友转。他(张大千)曾用美洲牛耳毫拿到日本去请人订做了一些筆,托人带了两支过来,谢稚柳过世,这两支笔就被香港喜欢张大千的朋友要去了,那就是个纪念品而已。张大千去世之前托朋友转告谢稚柳,说:“一直认为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要重新研究。谢稚柳听之,一开始不以为然,但随着时间推移,觉得张大千的话不一般。”而当谢稚柳先生以为应该对张大千所说的“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4期2020-10-12
- 高华无尽
本来面目。” 与谢稚柳一样,陈佩秋始终认为研究绘画的人自己一定要会画,这样才能熟悉笔法,去芜存菁,对历史,对后人负责。陈佩秋先生98载的艺术人生,经历丰富,颇为传奇,无论是显赫的出身,还是谢稚柳的夫人,抑或是获奖无数,著作等身的大师……在陈佩秋的心中,这些身份、荣誉与称谓都不重要,自己永远只是一个认认真真画画、清清白白做人的画家。哲人其萎,艺术永存。先生之风,高华无尽。信息谢稚柳陈佩秋精品展近日,“赵管风流——谢稚柳陈佩秋精品展”及“陈佩秋书法作品展”在上
新民周刊 2020年24期2020-07-14
- 谢稚柳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韩华摘要:谢稚柳自幼受家庭熏陶,早期师法钱振、陈洪绶,在潜研绘画的同时,兼修书法,后取法宋元诸家,设色明雅、用笔隽秀,又与沈尹默、潘伯鹰诗书交往密切,与他们的帖学观也是完全一致的,在书法上受其影响,推崇晋唐、不断演化。谢稚柳到六十岁后,在研究《古诗四帖》的同时,书法也追求张旭草书书风,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草书风貌,为后人树立了新的典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谢稚柳先生孜孜不倦、精耕砚田,在诗、书、画、考证、鉴定、研究等领域中成就卓著,获得了人品与书品齐
艺术评鉴 2020年11期2020-07-04
- 温馨芬郁 与古为徒
为海派代表人物,谢稚柳绘画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壮暮堂等,江苏常州人。谢稚柳早年从钱名山学画,后倾心于陈洪绶画风,但南北两大画派在他笔下没有截然分开,对北方画派去其尖利,取其温婉可亲,对南方画派去其流简,取其平淡天真,在他的画笔下,两大派天衣无缝演变成了自己的风格,没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分期。当代著名评论家徐建融在谢稚柳《古代书画研究十论》的《绪言》中说:“谢先生是
收藏家 2020年1期2020-02-28
- 忆谢稚柳谈凭吊张大千故居
售特意拜访已故的谢稚柳先生夫人陈佩秋。读罢这篇报道,勾起我回忆27年前聆听谢稚柳先生谈在台湾凭吊张大千故居的往事。1992年5月14日,上海海外聯谊会联谊书画社与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在上海美术馆联合举办会期一周的“海峡两岸当代水墨画联展”。该画展汇集了两岸当代一流画家(上海朱屺瞻、谢稚柳、程十发等48人,台湾李奇茂、王南雄、江明贤等71人)百余幅力作,是迄今为止两岸绘画最高水准的交流。6月19日,应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邀请,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知名鉴赏家
世纪 2019年6期2019-12-10
- 郑重印象
见证半个多世纪与谢稚柳、唐云等先生交游及书艺之路的“百里溪翰墨缘·郑重书艺展”。“百里溪”是郑重书房斋号。刘旦宅、谢稚柳等著名大画家都曾为郑重的书房斋号题字。这次书法展展出“百里溪”主人郑重书作80件,更有前辈友朋赠与郑重的书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往来信札,包括谢稚柳、陈佩秋、唐云、刘旦宅、高二适、戚叔玉、黄幻吾、郭绍虞等名家的题跋、通信等30余件,由此让人们看到一段段难能可贵的艺坛情缘。在郑重看来,这次展览是其在学写字过程中涉及人和事的回忆,展出了与前辈交往的
美文 2019年19期2019-10-18
- 偶然相诤也相宜
为书画鉴定大家的谢稚柳在其专著《鉴余杂稿》中花了不少笔墨论证诗帖真伪。谢先生是画家,立论自然从书画自身规律着手。根据《宣和书谱》《怀素论笔法》、倪瓒跋张旭《春草帖》,以及杜甫《张旭草书歌》对张旭书法的描述,谢老认为这卷书法的书体“在用笔上直立笔端逆折地使锋埋在笔划之中,波澜不惊的提按,抑扬顿挫的转折,导致结体的动荡多变。而腕的运转,从容舒展,疾徐有节,如垂天鹏翼在乘风回翔。”因此谢稚柳先生认为《古诗四帖》确为唐代书法家张旭真迹。而他本人的书法也因此从追随陈
上海人大月刊 2019年8期2019-09-18
- 谢稚柳与《丹霞游屐》
、书画家兼鉴定家谢稚柳(1910—1997)、花鸟画家梁纪(1926—2017)和考古学家莫稚(1931—2004)等。他们在位于广东北部的丹霞山作了数日畅游。3个月后,谢稚柳回到上海,追忆起这段难忘的旅程,绘制了一套十二开的山水册页,自署名曰《丹霞游屐》。这套在谢稚柳艺术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山水佳构,如今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谢稚柳在这套颇为自得的山水册中,以捕捉到的十二处丹霞景致为原型,刻画出丹霞盛景。有横亘的巨石、壁立的山峰、飞泻的瀑布、虬曲的古松、摇
公关世界 2019年4期2019-09-10
- 相交有道
方磊谢稚柳(1910-1997),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和书画鉴定家。生于常州,年少时随江南知名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后来得到家藏书画作品的启发,开始着手于笔墨丹青,以画自娱。初时效法清代名家陈老莲(洪绶)手迹,汲其温婉,去其倔强,直逼其神理,钟情花鸟,并探究老莲的身世与性情,著有《陈老莲》书稿。27岁以后,谢稚柳立足于两宋,追跋“宣和体”,工整细笔,婉丽幽闲,在风神上直压两宋院体画人。谢稚柳精于书画鉴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期负责上海博物
收藏家 2019年10期2019-09-10
- 启功请我发声明
委员。他与上海的谢稚柳、北京的徐邦达齐名,是国内顶级的三大文物鉴定专家。谢稚柳以艺术鉴定见长,徐邦达以技术鉴定见长,而启功以学术鉴定见长。启功对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考据学、历史学、音韵、训诂、书法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故而他在历代书法碑帖的鉴定和文献考据方面,具有过人之处,为其他鉴定家所难以取代。鉴定文物是他的本业,为什么突然要“金盆洗手”了呢?原来,最近一段时间,启功先生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义进行古字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字题字:此系真迹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19年10期2019-09-10
- 略论谢稚柳绘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 汤哲明谢稚柳一生画腊很长,自少年入塾迷恋上绘画,他毕其一生致力于此。谢稚柳的绘画在近现代画坛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无论是他最早涉猎的花鸟画,或是他后来致力最深的山水画,包括他间作的人物画,都以精工典雅为尚。他的艺术追求,代表了近现代画坛一股重现宋元乃至晋唐绘画辉煌的思潮,与明清以还发展迅猛的文人水墨画派形成鲜明的反差。谢稚柳是画家,更是学者和诗人,他力图维系古代士人画高贵儒雅的品位。作为一名学者,他致力于美术史研究和古书画鉴赏,并取得了极富建设性的成就,
中国书画 2019年4期2019-05-25
- 谢稚柳:老去粗豪是本师
蒋频谢稚柳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世家,他爱好读书也爱书画,从私塾开始,课余便临习书法绘画。19岁那年,谢稚柳便告别父母到南京谋生,白天上班,晚上就在官署宿舍里临习古画。他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教的兄长谢玉岑来信,说结识了两位四川画家,皆才气横溢笔墨了得,邀他去上海一晤。谢玉岑说的便是张善孖、张大千。一读信谢稚柳的心就动了,周末便乘沪宁线客车前往上海。经兄长介绍,19岁的谢稚柳结识了30岁的张大千。当时张大千就喜欢这小弟了。张大千画了自画像请谢玉岑题诗,知谢稚柳也
公关世界 2018年2期2018-09-10
- 山水画一绝谢稚柳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蔥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在长达半个多
养生保健指南 2017年9期2017-12-07
- 现代山水大师的三峡画作大赏
层峦叠嶂的美感;谢稚柳的《高阁临江图》、贺天健的《峡江帆影》与《栈道图》、宋文治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与《蜀江云》、亚明的《峡江》都是其中熠熠生辉的画作。我们选取这些山水大师的三峡大作,以此作为对前辈巨匠的致敬。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至1927年先后赴日本、法国学习美术。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
中国三峡 2017年10期2017-11-15
- 谢稚柳与张大千的艺林佳话
资排辈,在画家中谢稚柳和张大千、徐悲鸿是同辈,但谢稚柳是最年轻的。张大千比谢稚柳大十一岁。他们的交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谢稚柳的兄长谢玉岑以诗书名重一时,张善子是当时的著名画家,两人作画赋诗,在当时的文坛传为佳话。张善子的弟弟张大千,便因乃兄的关系与谢玉岑交好。谢稚柳又因谢玉岑的关系,与张大千结为至交。张谢初交谢玉岑见弟弟谢稚柳很有艺术天分,又痴迷于绘画,曾多次对他讲起张善子、张大千兄弟,告诉他善子擅画虎,大千仿石涛可以乱真。还说,张大千食量大,很会说笑话,
检察风云 2017年8期2017-04-22
- 书画伉俪 神仙眷侣
伉俪、神仙眷侣,谢稚柳和陈佩秋就是其中备受人关注和称颂的一对。他们不仅是人生路上的伴侣,而且是艺术与精神领域的知音。他们有着相同的艺术追求和理想,在艺术创作的艰途中扶持坚守,其艺术风格既面貌迥异,又互有关联,最终都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谢稚柳的绘画,没有名师传授,属于自学成才。他初学明代画家陈洪绶,早年书画一副老莲作派,后由此上溯到宋代绘画,画风一变;继而又着力五代的董源、巨然,下行至元明清诸家,与张大千去敦煌考察后画风又一变;晚年研究徐熙落墨法,画风再一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7年2期2017-03-28
- 钱明直刻艺留存
家沈剑之、唐云、谢稚柳、谢之光、来楚生、周炼霞、吴青霞、陈佩秋、徐子鹤、刘小晴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在竹片上再现其艺术风貌。力求把书画家原作那种气质、个性、风格、精神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据明直回忆,为林石城先生刻过一件谢之光先生作画的红木琵琶属于大件。还有一件实系在工地上捡来的一节竹筒,请谢之光先生画后刻成,初见并不起眼,经后期处理抛光后,立刻神采迷人。明直自己的作品除竹刻以外,还有篆刻作品,他自认在篆刻上也并未着力学习,且以朱文为主,白文很少刻。不管怎样,但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1期2017-03-28
- 谈笑有鸿儒:谢稚柳先生与岭南诸家的交往
陈 曦谢稚柳先生是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及古书画鉴定家,创作以宋元绘画为基础兼师法自然,一生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足迹遍布新疆、塞北、陕甘、川蜀等地。其中,广东是谢先生多次往来之地,作品中也多次出现罗浮山、丹霞山、鼎湖山等广东名山。可以说,南粤山水赋予他创作灵感,岭南佳物滋养先生心灵。先生晚年有诗趣题:“壮心七十未云老,自笑还来避岁寒。小住为佳花竹国,客斋暂榜榭东山。”[1]先生喜交游,与广东诸家名士交往颇多。一 悠悠师徒情谢先生在广东有两名弟子:吴灏和梁纪。吴
岭南文史 2017年4期2017-02-07
- 向传统的高峰登攀
时间看到一篇回忆谢稚柳先生的文章,文中原话记不大清了,只记得提到谢稚柳先生曾告诫自己要时刻反省学习传统的标准。意即取法要高。不能渐学渐低,苟且于降低了的标准而使传统那最高的山峰受到蒙蔽以至自身失去初衷失去最初高远的方向。当然他的高标是五代两宋。其实对于传统中经典的东西并非从人云亦云中得来,是需时时体悟与认知的。而传统中的高标恰如一个个山峰迷离变换,时隐时现的被身在此山中的欣赏者领略到,而常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之感。传统卷轴画中五代两宋是一高峰,元又是一高峰,明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10期2016-11-18
- 谢稚柳、陈佩秋艺术论
徐建融谢稚柳、陈佩秋艺术论徐建融在近百年的中国画坛,谢稚柳、陈佩秋先生的艺术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意义,正引起越来越多人士广泛的关注。尤其在今天,从包括书画在内的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和机遇来分析,其意义更显突出。他们的共同点,是在认同中国画创新多元化探索的同时,坚持以继承传统作为根本的道路;在认同中国画传统多样性的同时,坚持以唐宋传统为“先进的典范”“先进的流派”“先进的方向”(《水墨画》)——从而在传统的继承、弘扬方面,他们也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将唐宋传统作
国画家 2016年5期2016-10-19
- 抢救国宝晋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始末
鉴定大师徐森玉、谢稚柳均被打入“牛棚”,而有的同志认为是仿品,因此只好“挂起来”以后再说,这一搁又是三年。直到1975年,原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被“解放”复职,万育仁就抓住这个机会向他反映,请他主持组织有关专家对《上虞帖》重新进行研究鉴定。沈馆长当即同意,并且指示本馆一时不能鉴定的话,就派人送往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有关专家鉴定。正巧这时,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也被宣布“解放”了。沈之瑜馆长就安排专人把《上虞帖》送到谢家,请他作进一步鉴定。当谢稚柳看到这
收藏家 2016年3期2016-09-27
- 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的养生之道
徐邦达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活了101岁。我们一起看看徐邦达的养生之道吧。顺其自然身材瘦高、身体硬朗的徐先生的养生之道是顺其自然。在谈到饮食习惯时,他说:每顿吃的少而精,八成饱即立筷,即使是与老友启功、周汝昌诸先生相见,最多也就喝一点干白,而刺激肠胃的白酒是从不入口的。生活规律徐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八九点起床,晚上12点以后睡,中午睡一会儿;逢着天气好就出去散步。每日的新闻联播必看。用心静心作为传统鉴定方法的集大成者,徐邦达有着一双“赏
健康必读 2016年8期2016-09-26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权威鉴定家为主导的书画鉴定流派的形成
当的名字: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九庵、傅熹年、杨仁恺……他们对历代书画的真伪鉴定结论无疑是书画鉴定界的标杆。随着学者们对书画鉴定理论的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些被人们所公认的当代书画鉴定界的大师们,他们独特的鉴定方法、鉴定思想、鉴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书画鉴定的门径,也为理论家们开拓了广阔的书画鉴定思想研究的领域。在思想开放,各种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百花齐放的当代学术界,流派的形成与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一种必然,书画鉴定学界也不例外。当然,书画鉴定学派的形成不
书法赏评 2016年1期2016-09-07
- 谢稚柳荷花画法
□ 综 艺谢稚柳荷花画法□ 综艺谢雅柳(1910-2000年)纸本设色137cm×66cm谢老长于写荷花、牡丹,而设色典雅,用笔隽永是其长处。此作,画荷叶重重,层次丰富,色彩明快。而小鸟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整幅画给人一种生机盎然、意境深邃的感受。先用耀线勾出轮廓,再用色线重勒一遍,填以淡彩。侧瓣要注意透视关系,以及勾线的顿挫。荷花画法同瓣,整花要有典雅隽秀之感,而关键在于“色”的运用。画叶要着眼向背关系,浓淡变化。
老年教育 2016年3期2016-04-21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近代山水作品选
白) 共北(朱)谢稚柳 雨后山村轴48cm×37cm 纸本设色 1961年款识:辛丑初夏,谢稚柳记。钤印:稚柳(白) 谢稚(白)陈师曾 山水图轴112cm×31.5cm 纸本设色款识:春乍霁。清涟画舫融泄。螺云万叠黯凝秋,黛蛾照水。漫将西子比西湖,溪边人更多丽。步危径、攀艳蕊。掬霞到手红碎。青蛇细折小回廊,去天半咫。画阑入暮起东风,棋声吹下人世。海棠藉雨半绣地。残寒退、初卸罗绮。除酒消春何计。向沙头更续,斜阳一醉。双玉杯和流花洗。癸亥仲夏,陈衡恪。钤印:衡
中国书画 2016年12期2016-02-03
- 书画鉴定家的书画
——谢稚柳的学术成就与荷画、书札漫谈
定家的书画 ——谢稚柳的学术成就与荷画、书札漫谈朱万章近日,在北京和香港的拍卖行,分别爆出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的画作拍出数百万、上千万元的天价。谢稚柳的书画再次引发行内垂注。谢稚柳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学者,同时又是书画家。这种具有多重身份的学者绘画引发书画收藏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似乎已成为业界的趋势。谢稚柳(1910-1997)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与启功(1912—2005)、徐邦达(1911—2012)、杨仁恺(1915—2008)、刘九庵(1915—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6期2015-12-05
- 延陵墨韵北上京华
及至近代又诞生了谢稚柳、刘海粟、吴青霞等宗师大家,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常州博物馆积数十载之力收藏书画,成绩斐然,佳作众多,尤以明清时期吴门画派、常州画派、扬州画派的作品为翘楚。日前,由常州市文广新局主办,保利艺术博物馆与常州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延陵墨韵—常州博物馆藏名家书画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常州博物馆特遴选一批馆藏明清扛鼎之作及近现代名家精品北上京华,这也是常州博物馆首次进京办展,可谓名家杰作云集,如明末清初常州画派领袖
中国收藏 2014年10期2015-03-12
- 听水读钞
组成立,成员包括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凯、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位顶级书画鉴定专家。此后八年,鉴定组行程数万里,对全国208个单位和部分私人收藏进行了鉴定,过目古代书画六万一千多件,基本摸清了大陆收藏古代书画的家底。作为谢稚柳的学生和助手,劳继雄参加了八年鉴定的全过程,并留下了详细的记录:九大卷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劳继雄在书的后记“历经八年话鉴定”中介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成立过由谢稚柳、张珩和韩慎先组成的三人鉴定组,但不久韩慎先和张珩
读书文摘 2014年11期2014-12-24
- 书画鉴定悬案之《雪竹图》
1973年,谢稚柳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文中,谢稚柳引用了历史文献中关于徐熙画法的史料,其中关键之处在于徐熙的“落墨”。谢稚柳认为,所谓“落墨”,核心是墨色,而着色只处于辅助地位。例如在一幅画中,技法的运用只是随着艺术的需要而变化,并没有固定的格律。谢稚柳认为,《雪竹图》没有任何旁证说明此画出于何人、何时,只有从画的本身来加以辨识。“从它的艺术时代性而论,不会是晚于北宋初期的制作。”谢稚柳还详细分析了此画的画法,认为总体是工整精微的写实,是多种
读者欣赏 2013年9期2013-09-20
- 书画鉴定悬案之《雪竹图》
1973年,谢稚柳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文中,谢稚柳引用了历史文献中关于徐熙画法的史料,其中关键之处在于徐熙的“落墨”。谢稚柳认为,所谓“落墨”,核心是墨色,而着色只处于辅助地位。例如在一幅画中,技法的运用只是随着艺术的需要而变化,并没有固定的格律。谢稚柳认为,《雪竹图》没有任何旁证说明此画出于何人、何时,只有从画的本身来加以辨识。“从它的艺术时代性而论,不会是晚于北宋初期的制作。”谢稚柳还详细分析了此画的画法,认为总体是工整精微的写实,是多种
读者欣赏 2013年9期2013-09-04
- 故乡明月,升起在彼岸
定师,劳继雄师从谢稚柳,为其关门弟子,这段传奇的师生情缘早已成为艺界美谈。90年代,劳继雄去美国发展,经过十八年磨练,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有内涵了。他从古典主义出发,一路前行一路增删,讲究笔墨,追求布局谋篇,更善于平衡色彩关系,融合自身的感悟与探索,更富有现代感与世界性。无论是层峦叠嶂,高山流水,或是湖光山色,渔舟唱晚,都深藏着一种中国情怀与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1997年,劳继雄回国时将自己新近创作的画给谢稚柳看,谢先生看了很高兴:
新民周刊 2013年27期2013-05-30
- 徐邦达:收藏只是情趣而已
顶级权威,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如今皆归道山,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爱画入骨髓1911年7月7日,徐邦达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丝绸商人徐尧臣。他从小就很喜欢临摹家里收藏的那些名家字画,父亲还为他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老画家李醉石、赵叔孺等先生教他诗词歌赋及绘画。后来,他又入了上海著名书法家、画家、鉴赏家吴湖帆之门学习书画鉴赏,并从游于张珩、王己千等鉴赏大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30岁左右就已知名于上海,为世人所瞩目。解放后他北移京城,在中央
新民周刊 2012年8期2012-05-30
- 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的难忘回忆
的韩慎先和上海的谢稚柳组成,亦称“三人小组”。工作始于东北,然而不久韩慎先去世,次年张珩也不幸病逝,工作中止。直至1983年,在谢辰生和时任文物出版社社长高履芒的牵线奔走之下,由谢稚柳先生直接给谷牧写信,从而催生了鉴定组再次组成。为此,国家文物局调集了当时中国最具权威的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谢辰生等组成专家组,由谢稚柳、启功分别任正副组长,而时任文物局顾问的谢辰生主导协调小组工作。其中,专家助手分别由北京、辽宁、上海各派一
检察风云 2011年3期2011-10-09
- 怀念谢稚柳先生
赵启斌谢稚柳先生(1910~1997)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书画鉴定家、书法家、中国画家。他既不同于长期供职于政府部门而以绘画作为兴趣爱好的画家,也不同于致力于美术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绘画大家,而是长期供职于博物馆,在文化工作中将中国画创作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追求。他与徐森玉、马承源三位馆长,以自己的学识才情,支撑起上海博物馆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长期在博物馆工作所获得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则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他积极借鉴我国六朝以来唐、宋、元绘画
文物天地 2009年8期2009-10-26
- 借鉴依然是当今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
陈红波摘要谢稚柳先生提出了:借鉴是绘画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尽管有其历史和领域的局限性,但其提出的“借鉴”是一系列活动的概述,包括了博览、融合、比较选择、分析定位等活动。而且当今艺术的多元化潮流更要求我们坚持兼容、博纳加之有效的分析定位的借鉴方式。关键词借鉴博览比较选择分析定位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1 谢文简述“借鉴”在如今已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简单而高效并有点卑鄙的行为,这是因为人们更多的只是借而不去鉴,直接把他人的成果窃为己有。但当读了谢稚柳老先
科教导刊 2009年5期2009-06-30
- 张大千为什么最终去了台湾
。据张大千的好友谢稚柳告诉我说,1950年代初,陈(毅)老总问过他,中国画家谁画得好?他说当然是张大千。陈毅又问,张大千现在何处?谢稚柳答在海外。陈老总让谢稚柳写信劝他回来。又据叶浅予回忆,周总理也多次过问张大千,一次是让他和徐悲鸿联名写信劝张大千回国,一次是张大千的家属杨宛君捐赠了张大千的一批敦煌壁画临摹稿,周恩来获悉后,亲自指示文化部颁发4万元奖金,并过问奖金的分配,要留2万元给大千先生回来后用。除此之外,周总理还指示有关部门,择机动员张大千回国。谢家
人民周刊 2009年5期2009-06-11
- 琴瑟合鸣 共谱佳曲
人。问:我们知道谢稚柳先生最初是画画的,是什么原因使谢先生也成了一位鉴定大家呢?答:最初谢稚柳是因为想把画画好,所以看了很多古代名家的作品,也做了一些像陈洪绶等名家作品的研究,慢慢的就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后来国家需要一些做鉴定方面的人才,所以谢稚柳就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了鉴定工作方面,画画反而是业余的了。问:您跟谢先生在家中经常交流关于画画及鉴定方面的心得吗?答:也不经常,因为他做鉴定工作嘛,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面,我就是在家里面,作为传统的中国妇女,家务占
鉴藏 2005年6期200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