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水
谢稚柳、陈佩秋二位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海派名家,画坛著名的神仙眷侣。他们夫妇因艺术而结缘,为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在艺术创作的艰途中相互扶持共同坚守,携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在艺术上,他们既面貌迥异,又互有关联,以绘画艺术论,他们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重彩工笔、泼墨写意,皆能入古出新,别具匠心,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画坛旗鼓相当并肩称雄,被誉为“当代赵管”。绘事之外,他们又通晓画史画论,对中国书画的鉴定也独具慧眼。他们把借鉴之道看作是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常年累月地亲近大量古代经典书画作品,并试图通过对各家各派的技法获取及风格的认知,进而为书画鉴定带来物证依据。同时,他们又精通诗律,常在书画联璧之余,歌赋唱和,文采风流非时辈所能迄及。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谢稚柳、陈佩秋二位先生并欣赏几幅他们创作的绘画佳作。
谢稚柳是集书画、收藏、鉴定、史论、诗文等多方面成就于一身的全能型画家。早年的绘画初学明代画家陈洪绶,多工笔细写,富丽堂皇,作品精严生动,形神兼备,后由此上溯至宋代绘画,画风也为之一变,继而又着力五代的董源、巨然,下行至元明清诸家。28岁时所作的《山茶》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31岁任于右任秘书,33岁时应张大千之邀赴敦煌研究壁画,敦煌考察归来后,画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绘画艺术也与日俱增。晚年潜心研究徐熙的落墨法,画风再次发生了大的改变,山水花鸟画由工笔细写转向豪放写意,色彩由淡雅转向浓烈,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浪漫格调。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第一批画师,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期间,他一方面潜心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另一方面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中国文物及博物馆工作。1983年起,受国务院委托,出任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历时8年之久,走遍全国各地,为各省市博物馆的书画收藏考察鉴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谢稚柳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16岁时跟随表伯江南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一天他拿一幅自己画的梅花给钱名山看,钱名山笑着指出:“画的太散了。”随即将个人收藏的古代字画拿出来供他临摹和欣赏,与古书画作品的密切接触使他眼界大开,书画水平也逐渐提高。1929年,19岁的谢稚柳来到南京,在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南京是我国的六朝古都,书画收藏极为丰富,闲暇时,他浏览了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作为一名画家,只会画几笔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读更多的书并且深入研究画史和画论。谢稚柳的绘画虽没有经过名师传授,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之路,但他的绘画成就是多方面的,人物、道释、山水、鞍马、畜兽、花鸟各种题材无所不能;细笔、粗笔、设色、水墨、青绿、白描,各种画法,无所不精。
图2 谢稚柳 柳荫高士图
谢稚柳花鸟画方面的造诣颇深,在近现代画坛可说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谢稚柳的画从宋元入径,浸淫于明清诸家,深得文人画要旨。早年以宋代院体花鸟为依归,工笔重彩,颇具宋人遗韵,作品具有清丽、婉约之神韵;中晚年以后,绘画则兼工带写。谢稚柳崇尚传统,身上有着显著的传统文人气质,这种气质流于笔端,则呈现出潇洒出尘、醇厚清奇的气象。荷花以清雅脱俗之品为画家所青睐,并寄托情怀,排遣郁闷,成为文人画艺术独具特色的表现题材,历代不乏名家。谢稚柳亦钟情于荷花,笔下的荷花分为两类:一类为早期师法唐宋院体绘画一路,以工笔重彩为主;一类为60年代后,兼工带写,以小写意为主。谢稚柳绘画的笔墨语言跨越南北宗,重造型与笔墨通融,尚色彩与水墨大成,文质彬彬。此幅创作于1960年的《荷花图》(图1),气息清新,铺陈奇丽,在水彩交融之中描绘出江南荷塘一片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致。作品构图较满,赋色淡雅,荷花形象逼真,写意中不乏精细之笔。从绘画的技法上看,所绘荷干、荷叶均以没骨法写成,辅之以深浅不一的绿色,恣肆狂放,花瓣则采用留白填彩法,洋红绘荷瓣,娇嫩欲滴,晶莹可爱。图右上角题有:“款识:姜白石词冷香飞上诗句,予深爱之,每写莲时复吟讽,以为风裳水珮,有银塘清露之意耳。一九六〇年一月谢稚柳并记。”此幅荷画图与谢稚柳的其他绘画作品一样,都充溢着一种浓郁的文人情趣,作品中诗书画相结合的创作模式,是他传承宋元以来文人画传统的具体体现。
谢稚柳的人物画传世较少,所见以高士、仕女居多。他的人物画直接取法于唐宋人物画,线条健劲生动,心平气和,有蓄而不发之气,笔性圆厚,格调高古。《柳荫高士图》(图2)是谢稚柳1910年(甲申)5月在嘉陵江上所绘。图中绘一高士儒服策杖,止步于柳荫下,岸边石旁,只见他双目平视远方若有所思。该幅作品造型准确,线条生动流畅,人物刻画细腻,设色清丽雅致,高士形象清高淡泊,无尘俗之气,是其人物画的佳作。作品款识:“姜白石长亭怨慢。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近看摇落,怆悽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只(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甲申五月嘉陵江上,稚柳居士。”
谢稚柳的山水画深入古法,集范宽、燕文贵、郭熙、王诜、董源、居然等各路风格,兼收并蓄,自成一体。《松泉图》(图3)以高远法构图。图中描绘的景物工巧细致,山势险峻,层峦叠嶂,飞泉瀑布,亭台云海、松树杂木都自成一景。而山石的雄浑与浮云的灵动,使整体意境又显得清幽高远,颇具古意。险峻的山形,点子皴的松枝与苔点,融洽无碍,机巧成趣。作品构图雄伟俊丽,用笔端庄敦重,设色清新俊逸。画面笔墨苍劲稳重,以淡笔重复皴染山石,其笔墨蓊蓊郁郁,饶有苍茫深秀之韵味。观此画作可见,谢稚柳对古人画法已烂然于胸,随意生发而造化在手,古意盎然。画中款识:“秋夜日课偶作此松泉图。近年以来所见瀑布以广东为最胜。鱼饮溪堂谢稚柳记。”
图3 谢稚柳 松泉图
图4 谢稚柳 竹枝栖琴图 扇面
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书写绘画,以抒情达意,或赠友留念或供爱好者收藏。扇面是书画作品的一种形式,按其形制可分为折扇面与团扇面,其作品内容有写意山水、花卉;工笔动物、人物等,作为画作的一种传统形式,扇面往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文雅与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们的生活充满艺术情趣,亦可让人们在体悟艺术作品的同时修身养性,安静心灵。扇面小品《竹枝栖禽图》(图4)绘制于1948年(戊子年)十一月。图中绘一只小鸟栖息于竹枝之上。作品构图简洁完整,用笔工整细致,法度谨严,色彩变化自然,层次分明,体现了画家纯熟的绘画技巧。画中款识:“戊子十一月写似寄萍吾兄教之,弟谢稚柳调啸阁。”
谢稚柳是著名的江南才子,他身上有着显著的传统文人气质。这种气质流于笔端,呈现出的是一派潇洒出尘、醇厚清奇的气象,这也是世传家学的谢稚柳,为许多世人所不及的地方。谢稚柳对于艺术的追求,代表了近现代画坛重现宋元乃至晋唐绘画辉煌的一种思潮。而在画师唐宋、水墨与丹青并重上与谢稚柳一脉相承,并将此道继续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夫人陈佩秋。
陈佩秋是20世纪末“海上画派”杰出的女画家,当今中国画坛出入于宋元传统并树立创新风格的老一代杰出的艺术家。她的绘画既有女画家特有的清婉娟秀之特色,又不乏清俊峭拔之气度,她把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花鸟、山水,诗书画等方面成就斐然。评论界称其为:“得宋元法度真谛者,当今独佩秋先生一人也。”陈佩秋的绘画最初传承两宋及元人,双钩花鸟直入宋人堂奥;中期醉心于八大山人,工写兼备;同时,她对生活深入观察,进行大量写生,将宋人画法融入自己的创作。陈佩秋不仅具有深厚的创作能力,在历代名作的临摹上也花了大量的精力,这不仅帮助了她的创作,更使她通过心摹手追获得了对不同的时代、流派、画家笔墨风格的感性认识,水到渠成地促成了她的鉴定。陈佩秋的花鸟、山水画作品既有宋人的遒劲艳丽,又有明清文人画的墨韵雅致,同时又融西方印象派诸家色彩之绚烂。她的“工笔写意”画作品,融宋画的空灵坚实与明清文人画的墨韵精华于一炉,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细笔青绿山水,吸收西画光、色的表现技巧,作品别开生面,颇受好评。
这幅作于1959年的《牡丹蝴蝶图》(图5),是她38岁时创作的一幅工写结合的墨笔花卉画作品。图中绘有紫斑牡丹及蝴蝶。作品以水墨为基调,素净雅致,工整细致,法度谨严,墨色变化丰富自然,充分体现出作者纯熟的用墨技巧。伴随盛开的牡丹,空中一只寻花飞舞的蝴蝶,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别有一番趣味和意境。画中款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琼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乙亥八月写墨牡丹书李白清平调,陈佩秋并记。”
图5 陈佩秋 牡丹蝴蝶图
图6 陈佩秋 游虾图
《游虾图》(图6)是创作于1960年的一幅作品。该画以工笔勾勒并赋以色彩,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笔墨生动,逸趣横生。整幅作品唯美中不失气韵,灵动中显现自然。图中游虾从精准的造型刻画,到精湛晕染的效果,都充分体现出画家不俗的艺术功力。画中款识:“写生笔墨得天真,两宋花禽最出尘。盛世于今多妙手,画图必自胜前人。盛世妙手固多以之,自比得勿狂妄,所以论立志又无不可也。庚子新春,陈佩秋记。”
谢稚柳、陈佩秋两位国画大师既是人生的伴侣,也是艺术的知音。谢稚柳一生都在努力作画,婚后的陈佩秋也依然笔耕不辍,专心绘画。从艺术上看,他们个性鲜明,谢稚柳的绘画是传统的,陈佩秋的绘画具有革新精神;从艺术成就看,他们各有特色,但他们在绘画、鉴定等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卓越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被称为画坛双璧。正所谓“千古贤伉俪,同为诗画人。当年管赵故,如今谢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