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谢稚柳先生

2009-10-26 09:35赵启斌
文物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落墨泼墨画风

赵启斌

谢稚柳先生(1910~1997)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书画鉴定家、书法家、中国画家。他既不同于长期供职于政府部门而以绘画作为兴趣爱好的画家,也不同于致力于美术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绘画大家,而是长期供职于博物馆,在文化工作中将中国画创作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追求。他与徐森玉、马承源三位馆长,以自己的学识才情,支撑起上海博物馆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长期在博物馆工作所获得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则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他积极借鉴我国六朝以来唐、宋、元绘画的优秀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

谢稚柳先生已经逝世十二周年。“大才不世出,英伟赖老成”,瞻顾谢稚柳先生的成长道路,对他的绘画艺术略作探讨,不仅是作为缅怀和纪念,也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谢家双玉树

谢稚柳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谢祖芳为晚清举人,伯父谢仁卿、父亲谢仁湛皆为秀才,哥哥谢玉岑亦有深厚的学养。谢稚柳在家庭的文化氛围中得到了良好的文化启蒙。十一岁时,谢稚柳离家求学。拜表伯父、晚清进士钱振煌为师,在“寄园”度过了少年时代。由于谢稚柳显现出的过人才华,与他的哥哥谢玉岑一道被钱振煌誉为“谢家双玉树”,谓其今后必有成就。

1929年,十九岁的谢稚柳就职于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开始了在南京的生活和工作。在南京期间,谢稚柳经常参观书画展览,尤其是有关中国历代书画的展览,使他获得很大的心智启迪r同时也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饱魔当时已经存在南京的故宫博物院库房的历代书画,视野更加广阔,为今后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基础。这一时期也是谢稚柳进入社会,开始与文人、画家频繁接触的时期。他与张大千。于非蠲、徐悲鸿、黄君璧、方介堪等著名的画家相交往,共同的爱好和志趣,朋友们之间在绘画上的彼此切磋,使谢稚柳的绘画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展现。这一时期成为谢稚柳绘画创作的第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抗战爆发后,谢稚柳随国民政府进入四川,人川后不久,进入中央日报社工作,以后又进入监察院担任秘书。这一时期是谢稚柳重要的人生阶段,他先后与于右任、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壮、张伯驹、潘素夫妇等具有深厚学养的文化人相交往,获得了许多长辈文人的重视和提携,同不少人结下了忘年交,画风出现新的变化,是其绘画艺术大幅度进展的一个时期。抗战晚期,谢稚柳在西安与大收藏家张伯驹夫妇交往,得以浏览了张氏夫妇的珍藏,拓宽了绘画视野和创作的深度,开始了人物画的创作。

八年抗战期间在四川的生活,工作和创作经历,给谢稚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川的山水、风物极大陶冶了他的精神情操,成为日后绘画创作的素材和主题。此时期的重大事件是接受张大千的邀请,赴甘肃敦煌致力于敦煌壁画研究。在敦煌接触北魏以来的敦煌壁画,对他的画风变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谢稚柳回上海定居,从此在上海居住、生活、工作、创作,直到去世。这一时期,他的绘画创作进入更加成熟的时期,与收藏家的交往、接触使他的绘画视野进一步开阔,画风继续发生新的变化。1945年,谢稚柳在上海举办了“谢稚柳画展”,1947年出版了《谢稚柳画集》,留下了这一时期绘画创作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谢稚柳的绘画创作进人了又一旺盛的发展阶段。1956年他担任上海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1980年担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举办了多个大型绘画展览,将自己的绘画创作活动不断地推向深入。大量的社会活动和相关事务,使谢稚柳继续在书画艺术领域发生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泼墨泼彩绘画的出现,是谢稚柳晚年绘画创作的亮点,使他得以与张大干、刘海粟并驾齐驱,成为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泼墨泼彩画家,将中国画引向写意重彩。大泼彩写意的发展道路上来。

“不识元明莫论清”

谢稚柳的绘画往往呈现出非常睛明的精神气象,其作品或如明净月夜之下的情境再现,或者是薄阴天气流光变灭的氛围。他的绘画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形象,亦是从写生并结合自己的古画鉴定所获得的经验而发展出来的绘画风貌,有着很深的文化根基和写生体验。当然,他的绘画风格的确立,也经过了一个萌芽、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谢稚柳有着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在书画鉴定、美术理论、诗词、书法方面的深厚学养,使他的绘画创作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在他的绘画中反映出来的素质、学养、胸襟、气象,一般画家难以望其项背。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谢稚柳确立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境界。

谢稚柳早年曾在钱振煌的“寄园”观赏到陈洪绶的真迹,因而他的绘画深受陈洪绶画风的影响。晚年他曾回忆说“少肘弄笔出章侯”(《绘事十首》),记录自己当年学习陈洪绶绘画时的情境,从十五岁至二十七岁是谢稚柳的绘画风格形成、发生期,其风格面貌主要体现在花鸟画领域,“古穆浓丽、典雅蕴藉”成为这一时期的基本绘画格调。

二十七岁以后,谢稚柳的文化阅历进一步丰富,开始摆脱陈洪绶画风的影响,上溯两宋画风,赵佶、李安忠.李迪等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都成为他取法的对象,尤其是北宋赵佶花鸟画“工整纤细,婉丽清幽”的风神,对他的花鸟画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终于在中年时期成功地实现了从老莲体向宋入笔意的转化。同时他叉融人了元人放逸笔墨的成分,使自己的花鸟画叉具有写意的成分,给人以高华、放逸之感,完美地将宋元两种绘画格调融为一体,在山水画上谢稚柳同样也广为取法,在学习陈洪绶绘画的基础上向隋唐、五代、宋元山水名家学习,董源、巨然、范宽、燕文贵。郭熙、王诜。黄公望、王蒙、吴镇等先后成为他取法的对象。他曾精心临习五代以来一些山水画名作,从中汲取创作的素养,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格调。作为在江南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画家,谢稚柳对五代以来“江南画派”的绘画给以高度重视,多年研磨领会,参领其要,创造出现代江南绘画“绚烂高华”的典型风貌。

谢稚柳将徐熙在花鸟画领域使用的落墨法用于山水画创作之中,以花鸟画的笔祛,工写结合,进行山水画的创作,创造出自成一格的落墨泼彩法,画风雄浑放逸、清峻浑穆,同时又有质朴自然、天真放逸的情趣。他将落墨法作为自己变法的根本言诠,终于在晚年完成了自我在法度上的突变和超越,将中国青绿山水、重彩写意山水推向新的高峰。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谢稚柳西出敦煌研习敦煌壁画对他绘画风格形成的影响,他说:“从北魏到赵宋,绚烂高华的千壁壁画,都浮现于心目中来。……我逐渐惊心于壁上的一切,逐渐发现个人平时熟悉于一些明清以及少数宋元绢或纸上的绘画,将这种眼光来看壁画,一时是无法妥

洽的。”(《敦煌石室记》)我国北魏以来的重彩壁画使他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对我国传统绘画色彩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古代无名画家的用色观念,更给他以相当的冲击。谢稚柳吸收了北魏以来隋、唐五代画家的用色特点,在绘画中凸显色彩的重要意义,将已经成熟的笔墨法度与用色结合起来,终于在中国画内部的变革中大获成功。

在长期的书画研究和创作中,谢稚柳逐渐形成了自觉的绘画史观,这也使他的绘画创作具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意义。“不识元明莫论清”,他认为在绘画创作中要具有明确的画史意识,但不能局限在古人的成见上,而要在深入领会前人成法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广的领域探索、研究,才能真正领略古人的真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绘画作品。谢稚柳本人正是在深识明清绘画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向宋元、隋唐五代以至北魏、南北朝历史时期迈进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突破了明清传统绘画观的约束,在明清成法的基础上打通了一条贯融古今的取法道路。敦煌壁画之用色、“董巨画派”之笔墨、徐熙之“落墨法”、宋代赵佶之“宣和体”以及明代陈洪绶之画体等几大传统绘画资源,成为谢稚柳绘画风格形成最为重要的取法源泉,对他绘画风格的确立有着直接、关键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新中国成立后谢稚柳长期专职从事书画鉴定工作,对他的绘画创作无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可以看作是谢稚柳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1950年,谢稚柳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聘为特约顾问,i962年又参与发起组织书画鉴定,鉴定书画一万余件。1983年,谢稚柳受国家委托,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对全国公家所藏书画进行鉴定整理工作,历时八年,鉴定书画八万余件。作为一代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后两次参加全国书画鉴定组,鉴赏了208个单位所藏十余万件历代书画藏品,在晚年又多次赴海外鉴定书画,一生所鉴赏海内外历代书画真迹以数十万计。数十年专职鉴定书画的生涯为谢稚柳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借鉴,学习的难得机遇,催生了绘画风格的进一步变化。如鉴定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就使他在绘画创作中接受了徐熙的“落墨法”,为晚年创立“泼墨泼彩”绘画提供了思路,谢稚柳曾说:我当初并不是为学鉴定而去看画的,主要是想学习绘画而开始研究古人的真迹。从那时候起就成了一个习惯,一有机会看真迹,就绝不会放过。而且必定一丝不苟,因为不认真学习,以后就有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件作品了。

可以说,谢稚柳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变化,与他鉴赏历代绘画所遇到的名迹有重大的关联,学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化观念,学养气质的形成是绘画创作获得进展、绘画风格得以确立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内在要素。

老去粗豪是本师

谢稚柳的泼墨泼彩绘画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直至去世,前后延续了将近三十余年的时间。谢稚柳的晚年变法不仅仅是绘画取法的原因引起画风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身体上的原因,使谢稚柳不自觉地开始改变画风,并逐渐将这种画风转化为一种审美上的有意识的追求,放逸挥洒的格调代替工整精致,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他在《海棠鸲鹤图》中说;“此十年前所作,桑榆晚笔,渐变所尚,风腕颤指,势有不能,非独情迁也。己未春日重见此图因题,时年七十矣。”从中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变法是由于晚年生理变化以及患病的原因造成的变革,并不是自己的审美变化所致,而是一种不得已的画风转变。后来他意识到这一变法的必然性。尤其在接触张旭的狂草后,加上对徐熙落墨法的感悟,终于在晚年形成不同于早期的绘画基调。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不是突然变法,而是渐变所尚,由被动转为积极主动的追求,这同张大千的晚年变法有相似之处。他在1973年《山水》自题中言:“杂彩纷华藩落匀,迷迷烟雨墨痕新。怀中梦后纤毫失,病腕尤思斫鼻斤。”反映了他不能忘却自己过去的既成方法而又不得不变的复杂心情。他将适合自己晚年生理特点的落墨法吸收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闯出来一条新路。当然,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也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术修养、绘画基础是分不开的。

何为“落墨法”?谢稚柳在七十岁的时候曾总结说,所谓“落墨”,就是把枝、叶、蕊,萼的阴、阳,凹、凸,先用墨笔连钩带染地描绘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加色,从而表现出所画对象在大自然中阴晴明灭的变化中所呈现出来的优美姿态。至于哪些该钩,该不钩,该浓,该淡,该工细,该粗放,该著色,该不著色,皆随实际需要而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这一绘画技法兼有工细与粗放的法度,既有写实的要求,也有写意的成分,因而非常符合谢稚柳的个性和禀赋才情。谢稚柳将工笔与写意统一起来,将敷色与用墨统一起来,将工整与粗放两种绘画格调统一起来,不独施于花鸟,亦推及到山水画的创作。因谢稚柳在落墨法上的创造性使用,以致被人称为“落墨画派”。

不仅五代徐熙的落墨法对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谢稚柳本人晚年在书法上的转变,对于泼墨泼彩绘厕基调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谢稚柳的书法早年受陈洪绶的影响,清俊峭拔,后叉受宋人米芾、黄庭坚、蔡襄的影响。晚年则开始研究怀素、张旭、黄庭坚的书法,进一步将自己的取法对象向两宋以前靠拢,精神面貌为之一变。尤其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其狂草意象给他带来了深伟的内心体验,一洗早年的含蓄典雅,而转化为放逸清雄的气度,进一步促进了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

“以放易工”演绎而成的“落墨体”终于在“少耽格律波澜细”(《绘事十首》)的基础上完成了“试回谨密归豪放”“老去粗豪是本师”(《绘事十首》)的创造性转变,构成了谢稚柳晚年的风格体貌。他的泼墨泼彩绘画往往于工整、纤细、婉丽、清幽中兼具浪漫、雄奇、豪放的精神气象,耦合阴柔与阳刚的审美感受,深具儒家典型的中和之美,形成了高贵华美、放逸清雄的审美境界。

猜你喜欢
落墨泼墨画风
泼墨迎新
紫莺落墨靓古城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你没见过的“极简”画风
画风
不走寻常路 拥有独特画风的VR设备
万世之功郑国渠
落墨丹青,繪心繪意——古风画画教程
解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卷 古二篆落墨法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老红军王定国挥毫泼墨:“希望寄予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