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华
清代康熙朝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器,品种丰富,造型优美,青花发色艳丽,雅俗共赏,是历来深受文人阶层欢迎的艺术品。这里以康熙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烧造和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为切入点,以上海博物馆的部分相关藏品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康熙青花瓷器的发展状况
清康熙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是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烧造的重要品种。由明及清,国家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震荡和历史转变过程,这就是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动乱过程。与此相适应,景德镇也经历了瓷器烧造方面的太转折。当然,这种转折至康熙时期时,国家由乱而治,景德镇烧造也逐渐走向稳定的发展时期。由于康熙一朝长达61年,政治变故也不少,因此,整个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烧造也经历了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不稳定状态。而且,由于烧造时间长,不同时期的产品也不同程度地带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和印记。
康熙朝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烧造可从御窑和民窑两条线索进行疏理。
首先是御窑。按说这应该是整个康熙朝青花瓷器烧造的闪光点。康熙御窑青花瓷器,是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精华部分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明清官窑瓷器这一整体中,不可缺少康熙青花瓷器,这些代表帝王意志烧成的瓷器,永远是后人追逐的重点作品。但由于康熙朝景德镇御窑时烧时停,而在大规模烧造中,单色釉和彩瓷可能是朝廷最需要的物品。因此青花瓷器似乎还不是康熙御窑瓷的主体。
从产品风格看,精致细巧是康熙御窑青花瓷器的最大特点,但从清代御窑青花瓷器的整体看,康熙青花瓷是最出色的产品。从现在国内外的流传情况看,康熙御窑青花瓷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大件作品较少,现在保存下来的康熙御窑瓷器绝大多数是小件作品。由于传世相对较少,因此,康熙御窑青花瓷实际上已被视为凤毛麟角了。
回顾历史,看看生于北京的康熙帝玄烨,我们可以了解少许他有关瓷器的认识观念。这位与生俱来与汉人打交道、在汉族文化熏陶下的满族君主,他的艺术修养远远超过其父祖辈。成年以后的康熙帝,对汉族文化有精深的认识,他喜爱景德镇瓷器。派督陶官监烧了许多产品运京。但他似乎对古瓷不是很有兴趣,他曾警戒臣下:“尝见有人讲论旧磁器皿,以为古玩。然以理论,旧磁器皿俱系昔人所用,其陈设何处俱不可知,看来未必洁净,非太贵人饮食所宜留用,不过置之案头,或列之书厨,以为一时之清赏可矣。此亦富贵人家所当留心之一节,故语尔等知之。”(《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四库全书》本)这可能反映了康熙帝的真实思想,过去我们都以为他一定喜爱古瓷,清代文献中屡见他的臣下进贡瓷器的记录,看过这段史料才得知未必如此(至少在相当时间内)。看来玄烨与其子雍正帝、其孙乾隆帝的好古、崇古心态不完全一样,也许,这是他喜爱景德镇御窑新烧瓷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存世的康熙御窑青花瓷器,主要有碗、盘、洗、盒、瓶、尊。花盆等。当然,综观全世界范围内大博物馆和其他公私收藏,康熙御窑青花瓷器依然不在少数。
与康熙御窑青花瓷器不同的是,这一朝的民窑青花瓷与景德镇瓷器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由于政局或其他的原因,官方烧瓷断断续续,而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烧造,却几乎是连续不断的(当然,大的战乱造成的中断除外)。在过去,康熙青花包含着一个较大的传统范围,凡是早于雍正朝烧造的清代青花瓷器绝大多数可被看作康熙烧造(不仅如此,彩瓷也是这样)。后来,人们把顺治青花中的较多器物从康熙青花中区分出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不少沉船瓷器的被打捞,人们逐渐认识了17世纪的贸易瓷,许多过去被看成康熙甚至雍正时期烧造的青花瓷烧造年代,被提前至明末崇祯和清初顺治。这使得康熙青花瓷器的面貌更为清晰了。过去所说的“老康熙”,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对这样的瓷器定位是实际的,因为那时没有人认识所谓的“转变期”瓷器风格。现在,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位置,因此,现在的康熙青花瓷器中不应再包含这样的瓷器了。
当然,对于康熙民窑青花的分期,依然与过去一样,可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基本上还是20年为一期。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十九年太规模御窑烧造前为早期,康熙二十年到四十年为中期,此后的21年为晚期。
应该说,这三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发展不平衡,早期的烧造时间可能是最少的。虽然康熙初期的政局已相对稳定,但康熙十二年以后吴三桂、耿精忠的叛乱对景德镇的窑业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据康熙二十三年《饶州府志·陶政》记述:“景德镇杂聚四方,商贾民居稠密,自康熙十三年盗起焚毁过半,窑务尽失其资,流离徒业,余廛悉集售外籍,业窑者十仅二三,每遇公役,难以供应。”另据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旧序十五》记述:“迨我朝定鼎,深悉浮邑之苦,尽革前明之弊,陶业稍复而邑治稍安。既复为逆氛所扰,至是邑之户口盖减尽墟于兵燹。此康熙十二年以迄十六年事也。”这些记载说明,康熙十二年至十六年5年中,当地民窑基本上均停止了烧造,所以,康熙早期20年中最多只有15年在烧造瓷器,而且从目前发现的清早期景德镇瓷器品种来看,青花瓷器是主流,这样的话,康熙早期的民窑青花瓷数量是相对较少的。而康熙中期的民窑青花,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大量民窑器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尽管康熙十九年到二十七年御窑瓷器烧造红火,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限制。这时期的官方烧造政策与明代的烧造政策不同。在明代(尤其是宦官统治时期),朝廷为了保证御器的烧造,会对地方和窑民采取种种压制手段,而清代康熙时期似乎变得较为宽松。据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总管内务府广储司郞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臧应选、六品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内驻厂督造。……业今太造,痛革弊端,经画多方,官民称便”(康熙二十三年《饶州府志·卷十一·陶政考》)。这一隋况虽然是针对御器的烧造而言的,但政策的宽松肯定也会使民窑受益。
另外,康熙二十三年海禁政策的解除,大量用于海外贸易的瓷器在景德镇民窑中烧造。目前在国外,尤其是在欧美,有大量属于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瓷器保存,可以想象,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烧造量之大。
对康熙晚期民窑青花的认识,基本上可参照康熙中期的历史情况。目前依然很少见到关于康熙晚期景德镇民窑烧造瓷器的文献记载,只有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的信件中略有涉及。但传世品中(尤其是海外保存)的大量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可能烧造于康熙晚期,说明康熙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器也是烧造的高潮。
上博馆藏康熙青花瓷器列举
上海博物馆藏有不少康熙青花瓷器,现选择小部分予以描述:
1康熙御窑青花瓷
康熙朝御窑瓷器饰绘龙纹题材的作品较多,如上博藏品中就有龙纹瓶、云
龙纹碗、云龙纹洗等,均只有一个题材——这就是龙。从瓶的整体风格看,重点是青花龙纹,正背有两条蟠曲直立、活灵活现的苍龙,从构图、线条、青花呈色和绘画工艺看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康熙御窑青花瓷的烧造水平。云龙纹小洗也保持着康熙御窑青花的简洁洗练风格,只有内心画一条戏珠的立龙,龙的形态与瓶、碗龙体不同。从龙纹瓶底部“大清康熙年制”落款看,这样三行六字款的器物,与康熙御窑中的许多豇豆红、天蓝釉、釉里红等器物落款方式相同,应属同时期的出品。与龙纹瓶三行六字款一样的款识,说明两者可能是同时或同类产品。还有一种螭龙纹洗,也是康熙御窑烧造的精品,折沿、浅腹、平底,器内绘连接的螭龙纹及圆圈纹,充满古朴典雅之风格。
云凤纹棋罐亦颇有特点,其主题为凤,早在先秦文献《山海经》中就有凤凰之名。后又把凤与凰分成两种飞禽,唐孔颖达曾谓凤凰:“灵鸟也,雄日为凤,雌曰凰”。但在明清御窑瓷器中,凤凰图案是皇后的象征,此罐当属专为后宫娱乐用围棋罐,底部三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落款风格相同,与龙纹瓶可能是同时期烧造。还有如意莲瓣统碗,与其他康熙御窑青花器相比,这样的碗可说传统青花瓷的翻版,其风格完全是模仿了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青花如意莲瓣纹碗制作特点,只有落款是“大清康熙年制”,这反映了康熙中期御器的烧造也参照前人制作风格的做法。但这样的仿制并不多,大量仿效明青花做法是从雍正时期开始的。而且,瓷器画法具有康熙青花的特点,没有出现永宣的黑斑渗透特点。传世康熙御窑仿明青花瓷还有可见者,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花仕女游园图碗,仿制蓝本是宣德青花瓷碗。此外还有耕织图碗,碗外所绘内容取材于康熙焦秉贞、冷枚、陈枚等重绘的《耕织图》中耕图之十一的《耘图》,图中农夫二人在从事“耘”之劳作。上有五言、七言诗各一首。七言诗与焦绘《耕织图》中康熙《御制诗》完全一致。此器可作相对断代依据,康熙《耕织图》刊出于康熙三十五年以后,瓷器上出现这样的题材至晚是在康熙中晚期了。
还有群仙祝寿图盘,盘内绘海水中崛起一仙山楼阁,寓言“海屋添寿”。盘外一周为群仙祝寿图,集古代重要神仙于一景,场面气势恢弘,笔绘细腻精准。此类图景作品应是为帝王祝寿而创作定制。此盘和耕织图碗的绘画风格有近似之处,绘画技巧亦颇多相像,可以看出,青花的绘制方法已与中期相比稍有不同,显得更加精到,出现了西洋元素风格,这,与康熙晚期欧洲传教士东来不无关系。所谓焦点透视之法,于此可见一斑。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与耕织图碗写法一致,这种“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正是康熙晚期御窑瓷器的落款风格。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曾定烧“御赐纯一堂”款瓷器,如故宫博物院和英国太维德基金会所藏的霁蓝釉盘、碗,底书三行六字双圈款和“御赐纯一堂珍藏”款。这种“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官款与康熙朝许多六字官款的御窑器款识完全一样(以上参见拙稿《郎窑及其作品研究一新资料的发现与启示》,上海博物馆集刊七期)。也与馆藏耕织图碗和群仙祝寿图盘的官款完全一样。
康熙御窑青花瓷器实际上还有不少这些制品属于较典型之作。值得指出的是康熙御窑青花瓷器以小件为多,大件较少,北京、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万寿字大瓶是少见的康熙御用大器,是御厂在万寿节的敬献之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星红》图8文字说明)。但晚期的御窑青花和斗彩器中出现了许多大件的花盆类器物,长方、六方、圆形、椭圆形、六方形等,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多。这部分花盆和其它部分青花和彩瓷上,常见口沿下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横写官款。最特别的是一“清”字,“清”宇的“月”字中间二横的上面一横为竖写,写成“月”字。
2康熙民窑青花瓷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传世颇多,过去只以为国内已保存很多了,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已了解到全世界有大量的康熙青花瓷,绝大多数为民窑烧造,尤其是在欧美,保存的贸易瓷数量难以统计。这里仅列数少量作品为例。
康熙早期青花瓷器中的不少作品,在研究17世纪所谓转变期青花瓷器过程中,已被认识是顺治甚至明末崇祯朝烧造。当然,传世品中还有不少可肯定是康熙早期的产品。虽然没有多少有绝对纪年的作品存世,但以前的研究者早已通过比较找到相关的证据,如传世品中有康熙款青花或斗彩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官款,一度看成是官窑器,但实际上还是难以肯定其性质。而在青花釉里红瓷器中,通过对为数较多的一批康熙“辛亥”“壬子”“癸丑”(1671—1673年)纪年作品的对照,找出一部分早期作品。还根据有关干支纪年青花器,肯定了康熙早期青花的年代,如“大清丙子年造…戊申年制”款等。另外,还通过对青花画彩风格的研究,找到那些绘有“披麻皴”的器物,如上海博物馆的荻浦归帆图笔筒、“奇石宝鼎之珍”款青花山水图碗等。这些器物的特点是青花多以“披麻皴”绘山水,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另外还有些盘、碗的底部,与顺治青花盘碗一样,有双重圈足。可以说,双圈足是顺治一康熙早期民窑瓷器的常见特征,康熙中期以后基本上摈弃了这种制作模式,但少量青花瓷中仍可见到双圈足制品。
康熙中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在传世品中最多,形制多样化,如上海博物馆藏品中基本上囊括了各式各样的造型。
如有多种被称为观音尊的作品,大小均有,最典型的精美作品有龙辇图瓶,绘画水平高超,线条十分流畅。青花山水图方瓶瓶体四面均绘山水图,体现了当时的青花瓷画的工艺水平。引首有“木石居”图章款,在康熙青花、五彩等瓷器上,有不少“木石居”款作品。这种作品,过去曾认为烧造于康熙晚期,但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木石居”款青花山水图方瓶有“庚午秋月写于青云居玩”证明此器制作年代为康熙二十九年。众多作品证明,“木石居”是康熙中期至晚期景德镇的一个著名作坊,所烧瓷器均呈极高艺术水准。
此外如山水图棒槌瓶、饮中八仙图葫芦瓶、四妃十六子图盖罐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制作工艺。虽然康熙朝有许多大件作品,但似此高达77厘米的器物在国内保存较少,但在欧美地区,大件康熙青花瓷器颇多,多为当时的贸易瓷。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中,还有许多反映戏曲故事题材的作品,如长颈瓶画有“惠明报信”“妆台报喜”“团鸾花烛”和“张生荣归”等四个西厢故事。执壶也描绘《西厢记·窥简》中崔莺莺读信一节片段。器物造型精美,绘画细腻流畅,故事情节生动。
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的绘画方法。基本上沿袭了明代成化以来最常用的“分水”制作风格,采用浓笔勾勒线条,淡笔渲染的技巧,大量运用“斧劈皴”方法,烧成作品色泽鲜丽,气势恢弘。民国时期曾有人称康熙五彩为“硬彩”,
实际上青花也有这样的特性,尤其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康熙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器,造型逐渐走向圆润细巧,硬朗挺拔之韵味渐失,以雍正产品为参照,我们可找到不少康熙晚期的青花器。晚期的青花如棒槌瓶,盘口慢慢向撇口过渡,肩部较圆,折肩之风格也荡然无存了。撇口、长颈、鼓腹的风尾尊是这时期的重要品种之一,它可能直接从花觚演变过来,康熙晚期的青花风尾尊,形体通常较高太,颇具新产品的特征,既挺拔,规整,又圆润秀美。馆藏康熙四十七年纪年题记花鸟纹尊,是康熙晚期青花风尾尊典型作品之一。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是整个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中最有魅力的产品之一。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青花的呈色,科学测试曾测出康熙青花色泽在最漂亮的蓝色区域内,而这种青花试样标本不是御窑产品而是民窑烧造的器物。
综观康熙早中晚这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民窑青花产品,均有较明确的时代特征,中期和晚期的御窑瓷器也是如此。因此,当代人在鉴定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法,我们的前人和老一辈专家总结的经验,仍然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光大。
但我们还是要注意这样的一些问题,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现在有许多收藏者希望收藏时代明确、质量较高的青花瓷器,有的特别喜爱康熙青花瓷器,因此一般的康熙青花瓷器也成为可居的“奇货”,许多康熙青花早已成为人们的收藏品。除了数量不十分多的器物在市场上流通外,大量的康熙青花赝品充斥于市。这里,人们往往会忽视一种器物,这就是晚清至民国仿烧康熙风格的青花瓷器,这样的瓷器,与一般的现代赝晶相比,有相对明显的区别,但由于不少器物具备“老货”的特点,因此,常常会混迹于康熙青花瓷器之内,也许是对这样的瓷器特征真的吃不透,也许是其他原因,现在有些商业机构似乎对康熙青花瓷器的烧造年代,看得更为宽松了,经常有晚清民国的青花瓷器被看成康熙烧造的情况。有人说,“现在的光绪、民国仿康熙青花瓷器都被看成真康熙了”,当然,事实虽不是所有仿康熙青花瓷真的被看成康熙瓷器了,但这样的倾向显然是有的,值得引起注意。
另外,要注意“海捞瓷”和回流瓷的问题。近些年来,东南亚地区和我国沿海省份经常发现古代沉船和海底遗迹,打捞出大量的文物,我国方兴未艾的水下考古,也取得了许多业绩,如“南海一号””碗礁一号”等都打捞出大量的瓷器,尤其是后者,打捞出的康熙青花瓷器代表了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的烧造水平。由于大海广阔无比,许多海捞区域难以管理,不少瓷器被偷捞出水。当然也有许多是国外市场的回归品,这样,冒牌的海捞瓷也应运而生了。有的把新瓷用药水浸泡,造成海水腐蚀之状。有的干脆涂以泥土和胶水,冒充打捞物品,虽然手段低劣,但依然有人上当。曾见上当者购买数千件打捞康熙青花,通体污泥,看不见真面目。也有不少所谓来自海外的贸易瓷,有的标有著名拍卖或贸易公司标签,这些均需要予以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