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颜色釉瓷器的品种与工艺

2009-10-26 09:35冯小琦
文物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描金白釉釉面

冯小琦

清代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制瓷工艺发展的高峰。瓷器生产仍以景德镇窑为中心,以青花瓷器为主流。瓷器的制作向高、精、尖发展。在瓷器的生产过程中,督陶官发挥了很大作用。从清官造办处活计档得知,皇帝本人直接参与瓷器样式。款式的制定,对瓷器造型、纹饰、款式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特点是:造型多样,式样丰富,胎体轻薄,器物线条棱角更加清晰;纹饰丰富,吉祥图案多;瓷器新品种数量增加,釉色丰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每个朝代都有四五十个品种,细分可达百种以上。瓷器胎釉细澜坚硬,釉色稳定;款识仍有大量官窑款,堂名款数量增加,制瓷工艺技术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康熙时期的单色釉瓷器品种繁多。与明代比较,明代有白、黄、红、蓝、仿宋代汝釉、哥釉,官釉等十余种。康熙时期釉色丰富,有白、黄、红、蓝、仿宋代汝釉、哥釉、官釉等,釉可分若干类:红釉有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珊瑚红;蓝釉有天蓝、霁蓝、洒蓝,青釉有豆青、冬青等;此外比较名贵的还有茄皮紫、孔雀绿。单色釉瓷器上施以金彩的较多,如红釉描金、蓝釉描金、青釉描金、黑釉描金也是康熙时期单色釉瓷器装饰的特点。

红釉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千件康熙时期单色釉瓷器中,红釉是康熙时期烧造的重要品种,其中郎窑红最为名贵。郎窑红又称郎红,是以康熙时期督陶官郎廷极的姓氏命名的。郎红是仿宣德时期的霁红釉,但釉色鲜亮。它以铜为着色剂,经1300度以上高温还原烧成。温度要求严格,烧成一件成功的产品难度很大,当时民间谚语有:“若要穷,烧郎红。”郎窑红主要器物有,观音瓶、琵琶尊、直颈瓶、贯耳瓶、油槌瓶、荸荠扁瓶、花觚、渣斗、洗、盒、水盂、碗等。大件器物胎体一般稍厚,胎自而坚硬。釉面的特点是:釉汁厚。玻璃质感强,釉面有大片纹和不规则的小片纹,俗称牛毛纹。口部由于流釉,釉色浅或呈白色。器物足底边由于釉的垂流凝聚,近于黑红色。器足露胎处有火石红色。足底釉色有泛青者,似苹果绿色,也有泛黄者。从施釉情况看,郎窑红釉有施一层釉和二层釉之分。琢器里为白釉或米黄釉,有的微泛青色,并开片纹。多数器物足边有深色垂流积釉,多不过足的旋削线,故有“郎不流”之说。但也有少数器物流釉,足边有人工打磨的痕迹。与宣德红釉一样,郎窑红釉器物的口足也有所谓“灯草边”现象,但宣德时期是自然形成的,而康熙时期有的是涂有含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郎窑红器物足有二层台式、平切式、滚圆泥鳅背式,平切棱角略圆式。郎窑红器物太多无款识,少数有“宣德年制”“福”“寿”款,可见这种釉也是仿宣德时期的。

豇豆红釉也是康熙时期著名的铜红釉品种,又有“美人醉”“桃花片”之称。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釉色浅红。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釉面多红或绿色苔点。器物以小件器物为主,有菊瓣瓶、莱菔瓶、柳叶瓶、洗、印盒、太自尊、盘等。器物胎体较薄,红釉中夹杂绿色苔点。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有明宣德时期豇豆红釉器物,可以看出康熙时期的豇豆红釉是对宣德红釉的模仿与继承。但红釉当中的绿色苔点则为康熙时期常见的现象。豇豆红釉器物晚清民国至现在都有仿制,多数在造型釉色、质感上有所不同,但也有仿的好者,特别是太白尊等器形。

霁红是康熙晚期烧造的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霁红釉的特点是釉汁凝厚,色泽深红,釉面有细小的棕眼,似橘皮。在康雍乾三朝中,康熙霁红釉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很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橘皮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渗透状。器物主要有梅瓶、笔筒。太自尊,外红釉里白釉盘,碗等。

珊瑚红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烧于康熙时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可与天然珊瑚相媲美,故名。康熙、雍正时期多用珊瑚红釉作地釉,上绘五彩或粉彩。乾隆时多于珊瑚红釉上描金,或用来装饰器耳。器物有碗、瓶等。

康熙时期还有胭脂水、盖雪红、抹红等低温釉。藏品中抹红釉金彩棒槌瓶为红釉中精品。

绿釉

绿釉有瓜皮绿釉、郎窑绿、湖水绿等。瓜皮绿釉为玻璃质的低温铜釉。因色泽绿如瓜皮而得名。它在涩胎上釉,于低温中二次烧成。瓜皮绿釉明代中期已经出现,至康熙时有较大发展,有深浅二色,深者浓绿,无开片,多见于一色釉的瓶、罐、盘、碗。洗上,浅色者常用来装饰六七寸高的精巧的细颈瓶。

郎窑绿是康熙时期郎窑烧造的绿釉,釉色呈色浅绿,有玻璃光泽,也称瓜皮绿。一般有细碎的片纹,有苍蝇翅之称。因传世器物数量稀少,实为珍贵。

湖水绿为康熙时期杰出的彩釉品种。因呈色淡绿如湖水,故名。

蓝釉

高温天蓝釉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釉色浅而发蓝,颜色如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釉中含钴量在2%以下,釉中铜、铁、钛等金属元素也起呈色剂作用,釉呈色稳定,莹洁倩雅。天蓝釉器物种类以小件文房用具为主,少量尊。雍正、乾隆时期才见有瓶、罐类器物,大多为官窑制品。故宫收藏有尊、花觚、梅瓶、直颈瓶、双耳尊、洗等器物。

霁蓝又称积蓝、祭蓝,属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之间烧成。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色调均匀,呈色稳定。明代宣德时期烧制成功。康熙时期霁蓝釉的烧造也有一定成就,釉薄者无开片,釉层如玻璃闪光,釉厚者,上有棕眼或开片,釉色较暗。洒蓝釉又称雪花蓝和青金蓝,因其在浅蓝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好似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釉明宣德时期出现,康熙时期成熟,施釉工艺有所不同,先在坯胎上吹青料,形成青色小点,然后再吹自釉,烧成后于青蓝中飘洒点点雪片。有的还在洒蓝釉上描绘金彩或青花的。器物有多穆壶、提梁壶、笔筒、盖盒等。

青釉

青釉源于宋代龙泉窑,康熙时釉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坚硬。釉施于表面,里为白釉。冬青釉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色泽较重,仿宋元龙泉釉。清代冬青釉以康熙为佳,釉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内外均为一色冬青釉。藏品中苹果青瓶釉色匀净,是康熙时期青釉中的代表作品。

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是康熙时期烧造较为成功的釉色,是一种以铜为着色荆的低温色釉。色泽亮丽,器物造型多,有灯笼瓶、方瓶、双耳尊、兽耳衔环尊、洗、花觚,出戟花觚、双耳兽足炉、绳耳三足炉、水丞、碗盘、狮子、卧兽、器架、圆几、长方几等。

蛋黄釉

蛋黄釉出现于康熙时期。以其色如鸡蛋黄而得名。釉淡而薄,滋润无纹片。康熙时期釉黄微重,釉层透明。与乾隆时期的不同。乾隆时期因釉中加入

玻璃白,釉混而不透。故宫藏黄釉暗花提梁壶造型别致,器身线条优美,是黄釉中的代表作品。

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为高温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将锰原料加入含碱较高的釉中烧成。因色如茄皮而得名。茄皮紫釉明代创烧,康熙时期又有所发展。釉色均匀无片纹者为上品,色纯正而坚硬}有片纹者,片纹紧密者为次。器物主要有瓶、碗、盘等。

白釉

北京故宫收藏的康熙时期白釉器物有近千件。白釉有多种,胎质坚而薄,釉薄而透明,有的可见胎上的旋纹痕迹。少有片纹。有奶粉色泽,白而莹润;仿粉定,釉中加入粉质物质;牙白,白中闪黄,月白又称月下白和鱼肚白,一般微闪黄色。器形有碗、高足碗、盘、杯、盅,装饰有划花、印花。碗有双鱼纹、云龙纹、缠枝花纹。团菊纹,镂空碗有的饰酱口。有仿成化六字款者。盘有三果纹,有仿定窑盘、有尺寸较大的盘;杯有康熙时期最流行的铃铛杯;瓶造型种类较多,有盘口瓶、梅瓶、象耳瓶、小瓶、观音瓶、油棰瓶、棒槌瓶、长颈瓶、蒜头瓶、暗龙纹瓶;炉有兽面炉、三足炉;罐有菊瓣盖罐、瓜棱罐;盒有圆盒、方盒、菊瓣盒;此外还有高式水丞、各式挂钟。笔筒、出戟花觚等。花觚的戟上饰以红、绿彩,较为独特。

乌金釉

乌金釉是康熙时期名贵釉色之一,属高温釉。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其成分以三氧化二铁为呈色剂,并加入适量锰和钴的氧化物,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釉质细腻,乌黑光亮,釉面如镜,是黑釉中最莹亮者。其制法多在白釉上吹以黑色玻璃釉,烧成后呈黑黄色。纯粹的乌金釉器物较少,太多数于釉上用金彩描绘各种锦地开光纹饰,但多数金彩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

其他釉色

康熙时期黑釉的烧制也很成功,釉色漆黑光亮,器物有盘口瓶、观音瓶、盖罐、提梁壶、笔筒等。有的施金彩。

金釉、银釉为康熙晚期出现的新品种,是在白釉上涂以调和的金粉或银粉,烧出后具有金银器的效果。器形规整,有里白釉外施金银釉者,也有通体施金银釉的。常见器物有碗,盘、杯等。并在金彩釉上用料彩书“寿”字,当是为康熙皇帝祝寿而制作的。

康熙时期各品种瓷器加金彩的比较多见,颜色釉瓷器也不例外。红釉描金器物有棒槌瓶、盘。蓝釉描金器物较多,有棒槌瓶、笔筒、花瓣式盘、钟、盒等。青釉描金有瓶、黑釉描金器物有瓶、提梁壶等。

总之,康熙时期颜色釉瓷器在明代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它为雍正、乾隆时期颜色釉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描金白釉釉面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
—— 墨彩描金瓷艺作品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一种高温镁质无光釉的研制*
工艺参数对日用陶瓷镁质无光白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