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 姚鼐致姚莹手札九通考述
究馆员内容提要:姚鼐是清代古文名家、桐城派集大成者,其三侄孙姚莹亦是桐城派代表人物。这九通姚鼐写给姚莹的信札内容中,既有关于诗文的评点、古文创作的见解,也有对整理刊刻先人遗著的建议,是研究桐城派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这批手札也具有家书的性质,是研究桐城望族内部族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个案。九通信札均为姚鼐亲笔书写,卷内还有赵慎畛、陈宝琛、严复等名人的手书题跋,都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姚鼐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集大成者,其书法成就亦享誉一时,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
书画世界 2023年8期2023-10-19
- 多能与一能
侯美玲姚鼐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自幼聪慧好学,且兴趣广泛,先是跟随方苞、刘大櫆学习古文,后又师从戴震研习經学,并多方学习诗词,因为体弱多病,还博览医书,努力学习医药养生之术。戴震觉得姚鼐学习方向太多太杂,不利于个人发展,就很婉转地向他讲述了一件事情。嘉定人王鸣盛曾经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戴震好奇地问:“何耶?”王鸣盛回答道:“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王鸣盛的意思是,我当年视姚鼐为畏友,今天却不怕他了,因为他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3年1期2023-05-30
-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30039)一、姚鼐赠书考(一)赠与何人(二)赠于何时据统计,姚鼐赠书时间始于乾隆三十一年,终于去世的嘉庆二十年,前后长达50 年。总体而言,姚鼐赠书时间与编书、刻书时间密切相关,每有新编、新刻之书,姚鼐总是第一时间赠与师友门人。结合姚鼐著作的编刻情况,以下几个时间段姚鼐赠书较为集中:(三)赠往何地二、自我建构与文化输出(一)自我构建(二)文化输出三、遭遇尴尬与流播东南如上所言,姚鼐赠书实际是一种文化输出,受赠者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就总体反馈而言,可以分为两
长江学术 2023年2期2023-04-25
- 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论姚鼐对中国古典美学大厦的建设之功
因人而彰——论姚鼐对中国古典美学大厦的建设之功周 丽(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安徽 桐城 231400)桐城派巨擘姚鼐凭借天赋的才情,家乡俊美山水的浸润,自身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真诚挚守,于文章写作中运用灵心慧眼,有意无意创造了一代文学大美观象,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架构的系统性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从姚鼐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入手,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理论精髓,可以见证姚鼐对中国古典美学大厦的建设之功。姚鼐;美善统一;涤除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4-15
- 多能与一能
◎ 侯美玲姚鼐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自幼聪慧好学,且兴趣广泛,先是跟随方苞、刘大櫆学习古文,后又师从戴震研习经学,并多方学习诗词,因为体弱多病,还博览医书,努力学习医药养生之术。戴震觉得姚鼐学习方向太多太杂,不利于个人发展,就很婉转地向他讲述了一件事情。嘉定人王鸣盛曾经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戴震好奇地问:“何耶?”王鸣盛回答道:“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王鸣盛的意思是,我当年视姚鼐为畏友,今天却不怕他了,因
思维与智慧 2023年1期2023-04-02
- 鄙弃官场,走向灵魂写作的“独立宣言”
——姚鼐《登泰山记》新解
十九年的最后一天姚鼐在《登》文中三次清晰地点明了一个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这种刻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段,叙述者一开始,即点名“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这个月份里,“余”自京师来到泰安;接着又具体到了那一天,“是月丁未”,就是这个月(十二月)的丁未日(二十八日)——与朱子颖从泰山南麓,后又循西谷,登顶;“坐日观亭待日出”又是何时?姚公再次点明,是“戊申晦,五鼓”,即戊申日(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二十九日),除夕(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月小),五更时分。当
名作欣赏 2022年34期2022-12-31
- 《登泰山记》中被忽视的同行者*
被视为泰安知府、姚鼐游览泰山的陪同者,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清稗类钞》“师友类”“姚朱王相契”条记:“姚姬传在京师,与辽东朱孝纯子颍、丹徒王文治梦楼最相契。”[1]3613姚鼐与朱孝纯同为刘大櫆弟子,姚鼐于刘大櫆处读朱孝纯诗而与其定交。刘大櫆《朱子颍诗序》载:“子颍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颍者如此。”[2]关于主动结交朱孝纯一事,姚鼐《海愚诗钞序》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24
- 陈用光与清国史馆《文苑传》中桐城派谱系考
指出,桐城派实为姚鼐主动建构的产物。但仅凭姚鼐还不足以使得桐城派具有如此影响力,清代官方层面对桐城派的认可不容忽视。在尚未获见清代国史馆稿本前,王达敏已梳理出姚鼐与姚元之等通信讨论国史《文苑》编纂,将桐城派与《儒林》《文苑》二传纂修还原于汉、宋学派相争的背景下;马延炜分析桐城派学人希望入《儒林传》而终告失败。(1)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安徽史学 2022年1期2022-11-22
- 姚鼐《述庵文钞序》与乾嘉之际的考据、辞章之辨*
者代有人出,其中姚鼐提出的“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收”说,不仅对考据学贬抑辞章进行了反驳,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桐城派理论,如姚莹的“义理、经济、文章、多闻”说,曾国藩的“义理、考据、辞章、经济”说,皆渊源于此。姚鼐为王昶撰写的《述庵文钞序》,是其系统阐释“三者兼收”说的重要文章。然而,由于该文的主旨未能惬王昶之意,在编订《文集》时被其刊落,姚鼐对此颇为不满,曾认为:“岂述庵以《序》内称誉之犹不至而不录邪?”在既往的研究中,《述庵文钞序》时常被征引以阐明
中州学刊 2022年3期2022-11-04
- 姚鼐书学交游考述
鸣 内容提要:姚鼐作为一代古文大家,书学交游甚多,要深入了解姚鼐的学书经历,考述其书学交游则是必不可少的。文人间交游每以诗文为手段,通过研读姚鼐《惜抱轩诗文集》、王文治《梦楼诗集》、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及朱筠《笥河诗集》,以姚鼐与此三人的诗文唱和为线索,探究交游对姚鼐书法研习与思想演变产生的重要影响,为后学提供另一种的书学范式。 关键词:姚鼐;书法;诗文;交游 桐城派奠基人姚鼐,不仅以古文著称于世,其书法在乾嘉年间也负有盛名,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其行
书画世界 2022年4期2022-06-13
- 与其“多能”,不如一专
李东方姚鼐,字姬传,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自幼聪慧好学,且興趣广泛,先是跟随方苞、刘大櫆学习古文,后又师从戴震研习经学,并多方学习诗词,因体弱多病,还博览医书,学习养生之术。戴震觉得姚鼐学习方向太多太杂,不利于个人发展,就很婉转地向他讲述了一件事情。嘉定人王鸣盛曾经跟他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戴震好奇地问:“何耶?”王鸣盛回答道:“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王鸣盛的意思是,“我当年视姚鼐为畏友,今天却不怕他了,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2年11期2022-05-30
-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及时雨”,而视姚鼐为“混江龙”。《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李俊赞诗云:“庐州生李俊,绰号混江龙。”庐州今归合肥,與桐城相距不远,皆属安徽。李俊又称“天寿星”,与其他好汉相比,可谓善终,这又与姚鼐高寿、晚年清贵相似。同属安徽,又高寿清贵,这应该是舒位以姚鼐为“混江龙”的表层原因。“混江龙”李俊虽然在《水浒传》英雄榜中不居前几位,却是水军头领第一人。李俊在平定方腊后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主。在《水浒传》续书《水浒后传》中,李俊率领梁山幸存好汉燕青
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2期2022-04-14
- 姚鼐的泰山
初心的神圣之旅。姚鼐在好友朱孝纯的陪同下登上泰山,观夕照、看日出、游碧霞、览碑刻,在泰山的胜迹中流连忘返。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姚鼐的脚步,去感受一下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的雄奇与厚重。●国宝请“举手”国宝档案:泰山及其经典景点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太山、大山,春秋时期始有“泰山”之名。无论是“泰”“太”“岱”,还是“宗”“岳”“大”,都简单扼要地说明了这座山的特点:巍峨高耸。泰山的绝对高度不高,最高峰玉皇顶海拔才15
中学生天地(C版) 2022年3期2022-03-24
- 姚鼐的泰山
初心的神圣之旅。姚鼐在好友朱孝纯的陪同下登上泰山,观夕照、看日出、游碧霞、览碑刻,在泰山的胜迹中流连忘返。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姚鼐的脚步,去感受一下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的雄奇与厚重。● 国宝请“举手”国宝档案:泰山及其经典景点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太山、大山,春秋时期始有“泰山”之名。无论是“泰”“太”“岱”,还是“宗”“岳”“大”,都简单扼要地说明了这座山的特点:巍峨高耸。泰山的绝对高度不高,最高峰玉皇顶海拔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2年3期2022-03-21
- 君子儒与诗教
——论姚鼐诗歌的美学功用
)清代桐城派巨擘姚鼐如是说。姚鼐(1731—1815)论诗尤推崇杜甫。在《敦拙堂诗集序》中,他高度评价杜甫:“自秦、汉以降,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杜子美。子美之诗,其才天纵,而致学精思,与之并至,故为古今诗人之冠。”[2](P49)姚鼐认为杜甫诗歌最得《诗经》要义,是传承孔子“兴、观、群、怨”诗教理论的典范。姚鼐多次论及杜甫其人其诗的崇高地位,在《王禹卿七十寿序》中,他开宗明义:“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今夫闻见精博至于郑康成,文章至于韩退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18
- “晚耽禅悦”
——论方东树对姚鼐儒佛思想的继承与突破
思想、诗文理论对姚鼐的继承与突破,是桐城派研究重点和热点。但从佛学价值观上,研究方东树对姚鼐的继承与突破,却少有论及。为此,本文从方东树晚年嗜禅入手,探讨其对姚鼐的继承与突破,进而更全面地把握桐城派发展的师承轨迹,突出方东树学术思想特征。一方东树“晚耽禅悦”是建立在深厚的学术积累以及儒释会通的学术视野上的。以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为根底,援佛以深化对程朱理学的阐释,则是方东树“晚耽禅悦”学术祈向。借佛教性命之学深化对程朱理学的阐释,则是方东树关注佛学的根本原因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16
- 看似寻常最奇崛
——《登泰山记》背后的生命图腾
简练的言辞背后,姚鼐写出了他的生命图腾。一、“风雪”掩盖下的多舛人生教学时,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登泰山记》中有关“风雪”的描写,仅把其看作纯客观景物的描写。笔者认为,作者有关“风雪”描写,潜藏着其多样的人生况味。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风雪”的描述共有七处,分别是“自京师乘风雪”“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大风扬积雪击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除去作为客观景物的存在外,
名作欣赏 2022年21期2022-03-12
- 多能与一能
美玲专注决定成才姚鼐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自幼聪慧好学,且兴趣广泛,先是跟随方苞、刘大櫆学习古文,后又师从戴震研习经学,并多方学习诗词。他因为体弱多病,还博览医书,努力学习医药养生之术。戴震觉得姚鼐学习方向太多太杂,不利于个人发展,就很婉转地向他讲述了一件事情:“嘉定人王鸣盛曾经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戴震好奇地问:“何耶?”王鸣盛回答道:“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王鳴盛的意思是:我当年视姚鼐为畏友,今天却
做人与处世 2022年23期2022-02-21
- 文与质备 道与艺合
——论姚鼐文章的双重构筑
00)桐城派巨擘姚鼐(1731-1815)在诗文领域独树一帜,建树颇丰。他主张“夫文者,艺也。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1]49“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1]51足见姚鼐力求做到文质方面的双重构筑。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讲述了君子修养的过程和境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文”是纹饰(“文”是“纹”的初文)、文采,“质”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内在修养。孔子认为:欲为“君子”,必须把握协调“文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23
- 姚鼐文章“至境”论的内在意蕴与实现路径
桐城派的开创者,姚鼐的文学观念在桐城派文论史中的地位向来举足轻重。在姚鼐有关诗文创作和批评的诸多说法中,有关文章“至境”的表述如“文之至”“文章之至”或“文之至美”等,在不同的篇章中反复出现,是其文论话语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马其昶在谈其文论时指出:“盖其学深造自得,故多诣极之言。”[1](P313)姚鼐有关文章“至境”的表述,是其诗文创作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姚鼐对文章最高境界的认识和追求,也体现其力求确立桐城派文章理想以引领后学之意图。对此,现有研究多有忽
北京社会科学 2021年1期2021-12-03
- 姚鼐的“古文辞”思想及其实践
——《古文辞类纂》选辞赋的文章学意义
有少量赋作。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突破传统,大量选赋,于13文类中专设“辞赋类”,“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录辞赋78篇。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姚鼐的“赋体”意识和辞赋对古文辞章审美的影响。论者试图从《古文辞类纂》中揭示姚鼐的文体分类标准和古文作为文体的纯文学性①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古文”和“赋学”两个视角:一是古文文体学研究,如高黛英:《〈古文辞类纂〉的文体学贡献》(《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第35-41页)认为,《古文辞类纂》中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11-25
-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派”的集大成者,姚鼐亦颇受佛禅老庄思想之浸润,“不拒异端,于佛典、道藏,时复涉猎,谈言微中,不乏妙解。”儒家的济世爱民之心,释家的随遇而安之感,道家的回归自然之境,在姚鼐的作品中一览无余,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二、“屏欲澄心 返求本性”——姚鼐的佛禅思想姚鼐出生于诗礼簪缨之族,是“先刑部尚书端恪公之玄孙也”。虽因家族衰落而贫寒,他却“嗜学澹荣利,有超然之志”。科举之路自然成为姚鼐光耀门楣、实现抱负的必然选择。但对于身怀不世之才的姚鼐,他的科举之路并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11-11
- 姚鼐诗歌中的佛教思想探微
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颇深。仕途之路的不顺, 加之友人的引导, 坚定了姚鼐的求佛之心。佛教思想反过来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尤其体现在佛禅山水诗和古文创作理念中。关键词:姚鼐;诗歌;佛教思想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405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为鼎盛的时代。清政府采用“多元化统治”,通过宽松的宗教环境来统治民众,一时间儒释道三教合流。作为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受到佛教思想影响颇深,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3期2021-10-16
- 《登泰山记》的心志探究
恐怕流于简单化。姚鼐作为“桐城派”集大成者,讲求文章“清通”“雅驯”,在《古文辞类纂序》中,他特别指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4]如果文章外在形式不能体现出内在的幽微的“义理”,怕是难得桐城文章之三昧。再者,《登泰山记》写于姚鼐辞官去职之后,其人生道路发生极大的变化,单从知人论世角度出发,也不应该忽视姚鼐登泰山前后的心志变化。故以下将从文本细读着手,尝试分析姚鼐《登泰山记》的心志与情理。一、先声夺人,建构雄伟阔大的壮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6期2021-08-09
- 一场生命的日出
——《登泰山记》研读
篇名文,它不只是姚鼐的代表作,更是整个桐城派的扛鼎之作。泰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它也是一座文化之山。《文献通考》中说:“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山之所宗主也。”《登泰山记》是一篇游记,主要记叙了作者不远千里,登山览胜,坐观日出,追寻泰山之巅的朝阳的经过。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是月丁未”,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八)、特殊的天气(风雪交加),义无反顾登临险象环生的泰山?泰山之巅雄奇壮美的日出盛景中又寄寓了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12期2021-02-24
- 《登泰山记》自主学习任务单
守者!”▶任务3姚鼐的老师刘大櫆和两个弟子姚鼐朱孝纯师生情谊极为深厚,老师对学生非常了解,他在《朱子颖诗集序》中提及姚鼐的《登泰山记》: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高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颖略相近云。如果你是姚鼐,你看到老师的话,你会有怎样的感怀?如果给老师写一首诗或者信件,你最想表达什么?▶任务4某学校举办“走姚鼐登山路”活动。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依据文章相关内容,说明登山线路和主要景观。导游词要求引述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12期2021-02-24
- 桐城派传衍至江西的史学考察
鲁九皋、彭绍升、姚鼐诸家。”(27)张维屏:《恽子居传》,见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四二,光绪十年(1884)湘阴李氏刻本。这份名单基本是历时排序,姚鼐居于最末。如果从时间上考察,朱仕琇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大櫆在前一年卒。而此时,姚鼐从京师告退仅五年,前四年主要在扬州梅花书院讲学,后一年在安庆敬敷书院讲学(28)周中明:《姚鼐年谱》,见《姚鼐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1~151页。。据学者考察,姚鼐漫长的授徒生涯主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2020-12-21
- 和而不同,君子之交
就不可避免要遇到姚鼐这个桐城派的真正高峰,他继承了方苞、刘大櫆的衣钵,又自创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理论,讲究义理、考据、文章融為一炉。因为重考据,他的《惜抱轩文集》所收录内容和诸多笔记文章多是考证。姚鼐的散文气清而文畅,他的考据也是干净利落,但相较之下,考据文章不如写景抒情叙物吸引人,所以姚鼐为人识大都是因为他的散文,如《游媚笔泉记》《登泰山记》之类,气势宏阔,意境清新。比起大部分人的科场不顺、仕途坎坷来,姚鼐可是顺利得多,他的祖父清初任刑部尚书,祖父是知县,父
美文 2020年16期2020-08-13
- 《古文辞类纂》:“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
。其中清乾隆时期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是一部体现桐城派文学主张的古文选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当时及后世文学特别是古文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在中国文学史上,姚鼐(1732-1815)是一位少有的“全才”,既有理论,又有创作,还有自己选编的文章选本。这几者相互参证,构建了他的文学思想体系。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
月读 2020年3期2020-05-14
- 姚鼐诗歌中的佛教因素
城231400)姚鼐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作为“桐城三祖”之一,其古文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影响深远。除了古文创作之外,其诗歌也历来为人所称道。目前,学界对姚鼐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研究较多,对他的诗歌研究相对不足,研究成果主要以单篇论文形式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其一,研究姚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黄季耕的《谈谈姚鼐的诗》,王少仁的《浅议姚鼐诗的艺术美》;其二,研究姚鼐的诗歌理论与诗学思想,如柳春蕊的《神、理、声、色——姚鼐诗歌的体性论》和《熔铸唐宋:姚鼐诗学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7
- 《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手稿考释*
),袁枚游黄山,姚鼐闲居乡里,“因得见先生于皖”[1]225;乾隆五十四年(1789),姚鼐主讲金陵钟山书院,常出入随园,与袁枚保持相对密切的交往。学界对于袁枚与姚鼐的交往关注颇多,二人关于诗学的论争、对于理学的不同态度,都成为研究者探讨的热点。(1)以下论文对此有所探讨:潘务正《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430~437页;漆永祥《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文学遗产》2014年第1期第94~1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10-18
- 才华不要多
位。 清代文学家姚鼐号称“桐城派三袓”之一,想不到,这样的人物也差点被“害死”。多亏他及时回头,才转危为安。 据姚鼐《惜抱轩集·诗后集》记载,一日,浙江嘉定王鸣盛对朋友戴震说:“我以前很怕姚鼐,如今不怕他了。”戴震問道:“这是为什么呢?”王鸣盛解释道:“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后来,戴震把这话告诉了姚鼐,姚鼐醍醐灌顶,他马上放弃多种爱好,聚精会神写作,全力专攻古文。经过数十年的钻研,终成“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39期2019-09-10
- 阴柔之美 言外之致
——姚鼐墓志铭叙事艺术的美学透视
230039)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曾国藩说:“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1]32。“姚氏”即姚鼐。作为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幼耽辞章”,乾隆十九年(1754),三入礼闱见黜,却在都门文士圈中崭露头角。次年,拜师戴震见拒。在当时汉学硕彦云集的京师,姚鼐放弃辞章,转向汉学考据。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3-22
- 姚鼐集外诗文辑考
京210023)姚鼐(1731—1815),字姬传,安徽桐城人,是桐城派三祖之一。其古文创作颇丰,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1992年刘季高整理的《惜抱轩诗文集》是目前所见姚鼐文集中最为完备的版本,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其诗文创作面貌,有助于考索乾嘉时期文章学的发展脉络。姚鼐交游广泛,诗文唱和频繁。《惜抱轩诗文集》集中收录赠序与题画诗作品较多,但不无散佚之作。现就笔者所阅,辑录姚氏集外诗文如次,并略加考释,以补其未周。一、爨余诗抄序辛未秋九月,中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3-16
- 《登泰山记》与义理、考据、辞章“相济”论
年(1777),姚鼐撰《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惜抱轩文集》卷八),其中提到“桐城”之“文章”: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程吏部即程晋芳,周编修即周永年,二人对姚鼐所说并非戏言。相对于明中期以来散文创作的流派纷呈之繁荣以及清初以来诗、词创作情况,清初以来的散文创作确实比较孤寂。而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3-14
- 姚鼐写作理论探赜
00)桐城派巨子姚鼐视文章为千秋大业,“门户难留百年盛,文章要使千秋垂”[1](P478),他从教四十年,广招门徒,传播文章写作理论,为桐城派的开宗立派和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姚鼐的写作理论多见于尺牍和诗文集中,笔者认真品读之并充分挖掘其理论精华,从选题须辨雅俗、文必摹仿、涵养胸趣、文无定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当代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一、选题须辨雅俗桐城文章素以雅洁著称,“雅洁”是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最早提出来的,“震川之文…… 又其辞号雅洁, 仍有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2019-03-05
- 姚鼐美学思想探微
231400)姚鼐(1731—1815),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其书斋名为“惜抱轩”,世人据此称他为“惜抱先生”。姚鼐诗文兼擅,文名盛于诗名,其被誉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集大成者。事实上,姚鼐亦是桐城派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诸多作品皆闪烁着美学思想的精微。晚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盛赞姚鼐的文章“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1],足见姚鼐文章的旷世之美。美从何处寻?让我们一起品读姚鼐的作品,从他的诗文中品味立意之美、风格之美、意境之美。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2-21
- 姚鼐的书法交游
_唐炜内容提要:姚鼐作为桐城派古文大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清中期典型的帖学派代表书家。其与帖学书家王文治、碑学书家翁方纲、学者书家王芑孙等名流过从甚密,他们以书札、信函或诗文唱和来表达彼此之间的美好情谊。这中间,书法既是他们用来传达友谊、切磋学问的工具,同时也往往是他们共同讨论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这对姚鼐的书风和声名多有助益。他们围绕书法艺术而发生的纵横交错的联系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与帖学书家王文治的交游王文治是清中期典型的帖派书家代表之一
书画世界 2018年11期2018-12-22
- 姚鼐心中的“泰山”
大幅增加,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记》在列。而之所以重视这篇课文,是因为这篇课文的解读曾经有过一些分歧,大概在十年之前,笔者就听到过“这篇课文有什么好分析的”之类的评价。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从考试角度作出的判断,并没有真正走进作者姚鼐的内心,从作者的角度去分析。站在姚鼐的角度,认识他心中的那座“泰山”,是本文解读的出发点。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对该文进行解析。一、应景之作其实很多语文教师喜欢选《登泰山记》作为公开课来上,原因是因为该课篇幅不长,主题“简单”,容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8期2018-09-29
-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发展的鼎盛时期。姚鼐作为桐城派古文大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清中期典型的帖学派代表书家。其书法崇古法、尚帖学,以行草书见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清新疏朗、洁净超然的文人学者气息。本文立足于清中期的社会背景及书史立场,将姚鼐的书迹作品按时间脉络展开分析,发掘其对时代书风的反思和审美取向的观照,以此视角来阐述姚鼐书法创作的人文品格和艺术追求。关键词:姚鼐;书法风格;艺术追求作者简介:唐炜(1993-),女,泉州师范学院美术领域(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黄鸿琼教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2018-07-28
-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
潘务正关键词: 姚鼐;袁枚;性情;雅俗;天赋;人工摘要: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姚鼐主张人品的纯正,自然要求诗歌语言及情感格调高雅,对俗体诗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性灵诗学注重天赋,轻视后天的努力,反对模拟;桐城诗学虽不忽视天赋,但更看重人工,主张由模拟求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4期2018-02-09
- 姚鼐心中的“泰山”
大幅增加,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记》在列。而之所以重视这篇课文,是因为这篇课文的解读曾经有过一些分歧,大概在十年之前,笔者就听到过“这篇课文有什么好分析的”之类的评价。笔者以为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从考试角度作出的判断,并没有真正走进作者姚鼐的内心,从作者的角度去分析。站在姚鼐的角度,认识他心中的那座“泰山”,是本文解读的出发点。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对该文进行解析。一、应景之作其实很多语文教师喜欢选《登泰山记》作为公开课来上,原因是因为该课篇幅不长,主题“简单”,容
中学语文 2018年22期2018-02-09
- 翁方纲与姚鼐的诗学观及题跋诗创作之比较
傅元琼翁方纲与姚鼐的诗学观及题跋诗创作之比较傅元琼(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姚鼐居京时常与翁方纲谈诗论文,二人思想有契合处,亦有分歧。他们都主张中和汉宋学,持义理、考据、词章结合的文章学观点。但翁方纲力倡学人之诗,以补明诗之失;姚鼐崇尚文人之诗,对何景明、李梦阳等人多有推崇。然二人题跋诗创作,皆具质实风格。翁诗屡为人诟病的“少性情”,虽与其诗学观有关,但亦与其题跋文体的大量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翁方纲;姚鼐;诗文观;题跋翁方纲、姚
天中学刊 2018年2期2018-01-29
- 古来金陵飘梅香
金陵梅氏 南京 姚鼐 桐城派一、从宣城到明瓦廊的梅氏大家在繁华的新街口,以小吃闻名的明瓦廊一条街总是人流如注,如今的明瓦廊64—66号已变成了南京海外工商管理学院,簇新的门头早已感受不到百年前的风貌,一家网吧与一家小吃店间的一条小巷的两面墙壁上张贴着数十张彩绘介绍板——明瓦廊的梅家祠堂。宣城梅氏是一个文化昌盛的世家,从宋朝著名诗人梅尧臣,到明代“黄山画派巨擘”梅清、再到清代数学家梅文鼎,宣城梅氏人才辈出。梅文鼎之孙、梅曾亮之曾祖梅毂成由宣城迁入南京,住进了
文教资料 2017年35期2017-09-25
- 姚鼐“文章”论探微
周 丽姚鼐“文章”论探微周 丽(安徽省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安徽桐城 231420)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义理、考证、文章”兼长相济论,但他对“义理”、“考证”本身并无甚发明,而对“文章”的造诣很深,这亦是他对桐城派文论宝库最大的理论贡献。姚鼐的“文章”理论博大精深,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姚鼐的文章写作技巧论: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学重积累,文贵虚静;措语自然,遣意巧妙。命意;积累;虚静;自然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集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3-07
- 康德“崇高”与姚鼐“阳刚”的比较研究
的艺术风格,其中姚鼐的阳刚理论具有代表性。此二人的崇高和阳刚虽有相通之处,但是在根本上确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康德的“崇高”和姚鼐的“阳刚”进行比较研究。关键词:康德;姚鼐;崇高;阳刚按照审美过程中对审美对象划分出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五种基本类别。其中崇高由西方朗吉弩斯首次提出,专指文章风格而言。他认为崇高是人内心深处的本能。后来到伯克,他认为崇高感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情欲。而康德主要在《判断力批判》、《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将崇高划分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2016-06-30
- 陈用光与姚鼐尺牍解读
39)陈用光与姚鼐尺牍解读卢 坡1,2(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200241;2.安徽大学出版社,安徽合肥230039)摘 要:陈用光从姚鼐求学,为嘉庆、道光年间传扬姚鼐之学最有力者之一。陈用光与姚鼐尺牍交往颇多,尺牍成为陈用光与姚鼐讨论诗文学问的载体。通过尺牍的往来,促进了桐城派成员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成员之间的文学创作;深化了对汉宋之争等问题的认识,这无疑有利于桐城派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陈用光;姚鼐;尺牍交往;解读陈用光(1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05
- 姚鼐堪舆思想发微*
230039)姚鼐堪舆思想发微*卢坡1,2(1.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 200241;2.安徽大学 出版社, 安徽 合肥 230039)姚鼐颇重堪舆之术,其堪舆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传统葬礼文化、司马迁与朱熹等先贤达人、时辈友人及乡俗民风的影响有关。姚鼐的堪舆思想是其孝友观念的体现,承载着科举兴家的祈愿,亦是亲友之间来往的媒介。姚鼐堪舆思想浓厚,但与“惑于风水之说”者不同,这也是主东南文教的袁枚未直接批评姚鼐堪舆思想的主要原因。清代;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4-03
- 论曾国藩对姚鼐“阳刚阴柔”说的发展
0)论曾国藩对姚鼐“阳刚阴柔”说的发展吕坤鹏(广东培正学院 人文系,广东 广州 510830)[摘要]阳刚阴柔是中国哲学和文论中的重要命题,从《典论·论文》开始,文论家们多有涉及,姚鼐集前人之大成,明确提出这一概念。门人后学多继承姚鼐的观点却鲜有发展。曾国藩继承并发展了姚鼐的“阳刚阴柔”说,将“阳刚阴柔”二端引申为“雄直怪丽茹远洁适”八字,并明确表明自己对阳刚之美的偏爱。[关键词]桐城派;阳刚阴柔;姚鼐;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成,字伯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8
- 姚鼐古文创作中的墓志铭探究
250000)姚鼐古文创作中的墓志铭探究都刘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墓志铭是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之一,它起于东汉,盛于唐代,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运用这一传统文体写下了许多篇章。其中部分落入俗套,成就不高,但更多的篇章是自发新意,不蹈古人。写同一类型者的墓志中少有雷同,在具体手法的运用上千变万化;写不同类型者又总是能找到最适合表现墓主风采特征的方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5
- 论姚鼐对桐城派创立和发展的贡献
239000)论姚鼐对桐城派创立和发展的贡献李柱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桐城派的三位开山祖师中的方苞、刘大櫆只是在理论和创作上为桐城派的创立做了必要的准备,而桐城派的真正创立并得到发展,其关键人物当是姚鼐。姚鼐对桐城派创立和发展的贡献,一是表现在他凭借创立文派的强烈自觉意识,公开打出了“桐城派”的旗号,使桐城古文享誉天下;二是中年毅然辞官后,一边宣扬自己的古文理论,身体力行地进行古文创作,一边长期坚持在书院教学,培养了大批桐城派作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19
- 作文与做人:姚鼐的道德文章思想探微〔*〕
丰富的道德思想。姚鼐作为桐城派集大成者,做人坚守“君子之德”,行文倡导“道与艺合”,坚持作文与做人统一,追求价值人生,继承并创新了儒家道德思想。透过姚鼐文学作品,梳理并研究其道德思想,总结其道德思想特征,是对皖江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是对我国德育思想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借此可以丰富我国古代道德思想,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加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崇奉程朱理学,主张“文以载道”赵建章在其《桐城派
学术界 2015年6期2015-02-25
- 姚鼐对敬敷书院的贡献及其启示
任敬敷书院山长的姚鼐对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贡献值得肯定。姚鼐对敬敷书院的贡献侧重在其教育精神和理念以及对书院教育的倾心。姚鼐主掌敬敷书院的实践,传承了桐城派思想,推动了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姚鼐倾心教育的精神理念有其启示意义,代代学人需要传承这种精神理念,努力形成深具底蕴的校园文化传统。关键词:姚鼐 敬敷书院 贡献 教育理念 启示安庆的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1652年(顺治九年)由操江巡抚李曰芃建于安庆城内,始名培原书院。1733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2014-06-30
- 浅论“义理、考据、词章”
——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
、词章” ——从姚鼐创作实践的角度姜 楠(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铜陵 244000)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清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他提出的“义理、考据、词章”说成为桐城派创作理论的核心思想,而姚鼐也一直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履行着这一文学思想。本文试从他的诗词、散文等不同类型作品的写作中探讨其文学特质,以发掘姚鼐如何在创作中践行其写作精神的。姚鼐;“义理”;“考据”;“词章”桐城派,因其开创者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其名最早见于姚鼐的《刘海峰先生八十寿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4-17
- 姚鼐词综论
生活于乾嘉时期的姚鼐,被列为“桐城三祖”之一,是桐城派的核心人物。其文学造诣和理论成就为后世所景仰,代表了桐城派的最高成就。因此,对姚鼐本人及其创作的研究,也成为桐城派研究的重点方向。但从现有姚鼐研究相关论文的数量来看,针对姚鼐诗文的研究层见叠出,却唯独缺乏针对姚鼐词作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姚鼐词作入手,在探究姚鼐不填词原因的基础上,解析姚鼐词作所体现出的美学意蕴,以期为姚鼐词作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一、“专力则精,杂学则粗”:姚鼐不填词探因相对于诗文,姚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2014-03-25
- 探析姚鼐书法艺术
41000)探析姚鼐书法艺术吴 艳 杨婵娟(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续出现过很多各异的文学流派,但要论流派之大、影响之深远的当属桐城文派无疑。桐城派的书法艺术自明清以来,书家辈出,气息磊落、高古大气,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正脉。其中集大成者姚鼐的书法造诣极深,他初学董其昌和赵孟再由怀素直接上追二王,主张书法要“天与人一”、要有神。姚鼐在古文、书法等领域的成就皆是一绝,其卓然风采至今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桐城派;书法艺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3-16
- 姚鼐《老子章义》研究
生活于乾嘉时代的姚鼐,虽然以程朱理学为宗,但浓郁的乾嘉考据氛围还是对其产生了影响。他兼采义理、考证与词章,其《老子章义》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姚鼐与《老子章义》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与整个清王朝相始终,前后绵延二百多年。桐城派恪守程、朱道统,标榜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家的文统。因其创始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桐城派传人遍及全国,规模之大、历时之长,为中国文学史所罕见,所谓“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桐城派在文坛上真正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2012-01-29
- 姚鼐尺牍中的文学教育思想
239000)姚鼐尺牍中的文学教育思想李柱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姚鼐作为一个既有文学创作经验,又有文学理论修养的文学教育家,在尺牍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作品,所总结出的学习文学创作的门径、方法、技巧等经验,不仅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学习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而且指导十分具体,很有针对性。研究姚鼐尺牍中的文学教育思想,对于完整地把握他的文学理论,探讨文学教育的方法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姚鼐;尺牍;文学;教育姚鼐是桐城派的重要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8-15
- 浅论姚鼐的游记体散文
的重要代表人物,姚鼐一生著述颇多,然而在其散文创作中,写得最有特点、被传诵最多的也是其记游山水的文章。可以说其游记体散文,体现了他诗文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试从写作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探讨姚鼐山水游记体散文。关键词:姚鼐;散文;游记体一在姚鼐的诸多散文中,被传诵的名文大都是山水游记,如《登泰山记》、《游灵岩记》、《观披雪瀑记》、《游媚笔泉记》等。有的文章属于序跋文,但基本内容也是在叙写山水。热爱大自然的山水景观是姚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为官仅十多年就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2009-06-08
- 论姚鼐爱民、济民和以民为本的思想
周中明[关键词]姚鼐;爱民;济民;以民为本[摘要]姚鼐不只有受“封建正统观念”牢笼的一面,更有和当权的封建统治者相矛盾的一面。其对待人民的态度是竭力鼓吹爱民、济民。他所宣扬的民本思想,既有对传统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继承,也不乏民主、平等的新的思想因素。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继续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都有其不容忽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4)04—0087—07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4期200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