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姚鼐书法艺术

2014-03-16 13:00杨婵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姚鼐桐城派桐城

吴 艳 杨婵娟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探析姚鼐书法艺术

吴 艳 杨婵娟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续出现过很多各异的文学流派,但要论流派之大、影响之深远的当属桐城文派无疑。桐城派的书法艺术自明清以来,书家辈出,气息磊落、高古大气,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正脉。其中集大成者姚鼐的书法造诣极深,他初学董其昌和赵孟再由怀素直接上追二王,主张书法要“天与人一”、要有神。姚鼐在古文、书法等领域的成就皆是一绝,其卓然风采至今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

桐城派;书法艺术;姚鼐;一绝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出现过很多各异的文学流派,但要论流派之大、影响之深远的当属桐城文派无疑。桐城派辉煌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一直延及近代。桐城派书法艺术自明清以来,书家辈出,艺术气息光明磊落、高古正大,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正脉。桐城派文章的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文人们奉行儒家的刚毅进取和经世致用,所以他们大多在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成就显著。自古以来,书法艺术一贯来的地位就次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地位,且文人们在其他方面显著的成就远远超过在书法上的建树,书法艺术仅仅是他们修身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大部分桐城派文人的书名被其其他成就所掩,不以书法之名传世。姚鼐亦是如此,虽在书法领域成就显著,但书名为文名所掩,多数人都不知其赫赫书名。

一、姚鼐生平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清雍正九年生于桐城一个官宦世家,高祖姚文然,为清初名臣;曾祖父姚士基当过知县;伯父姚范为翰林院编修。其父姚淑,虽有学识而终身未仕。其母为大学士张英之孙女,当时的张、姚两家皆是名门大族。可以说,姚鼐出生在一个官宦翰墨世家,家族底蕴极其深厚。因此,姚鼐自小受到深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为以后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自乾隆十六年起,姚鼐几试礼部皆不第,在几次赴考期间,他结识了朱子颍、王文治等一批至交,平时在一起吟诗作赋,相互勉励,这可能是姚鼐在这段灰色岁月最大的乐事了。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姚鼐才终于如偿进入官场,且十年后,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年逾不惑的姚鼐,对四库馆的枯燥工作甚感厌倦,认为自己因功名的小成就将文事荒废,颠倒了本末,偏离了最初的追求,于是44岁的姚鼐称病辞官了。辞官后的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教育事业。直到85岁卒于南京钟山书院,于桐城杨树湾长眠。

二、姚鼐的文学成就

姚鼐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的高峰”。他在前辈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互相作用。虽然姚鼐虽未受到方苞亲身教诲,但其师刘大櫆却是方苞的亲传弟子,深得方苞文章“义法”学说的精髓,遂可以说姚鼐是方苞的再传弟子。他提出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互相作用,且还将其师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发展,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首先是掌握格、律、声、色四形式,再是重视神、理、气、味四种精神,方能达到至高之境。在美学方面创作性地提出了“阴阳刚柔说”,用“阳刚”、“阴柔”来作为文章的审美特征。

姚鼐古文创作成就斐然,不论是说理之文的酣畅淋漓,还是记事之文的曲折有致,亦或是写景游记的赏心悦目,他都能写得极其出彩。被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实是名符其实。如他的《游媚笔泉记》,这是一篇“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文。全文融“义理”、“考据”于写实之中,没有一处空洞说教,把桐城的人文历史和龙眠山的自然风貌完美融合在一起,身亲力行考证了“垂云沜”、“媚笔之泉”。且姚鼐在游泰山后写下《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传世游记名篇。此外还有《游灵岩记》、《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歌》(诗)、《泰山道里记·序》等佳作。

姚鼐在多方面皆有建树,不论是古文,还是诗歌,亦或是书法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诗集》、《法帖题跋》、《尺牍》等都对后世文坛、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为人赞颂。

三、姚鼐的书法艺术

桐城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方氏”、“姚氏”、“张氏”等这样底蕴深厚的大家族。如此优越的环境在客观上造就了姚鼐,使他无论在做人处事,亦或做学问上,都有一种坚忍不拔,孜孜不倦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促使他在古文、诗歌、书画方面的造诣都非常深厚。

清朝中期,由于乾隆偏好赵孟頫的书法,所以帖学的书风开始由尊崇董其昌逐渐向赵孟頫转变。在这样大环境下成长的姚鼐必然选择学书董、赵。他初学董、赵,后取法怀素、米芾,晚年则上追二王。初时他是以作文章为大业,并不特别留心书法,大概是由于受到张氏家族的书风影响,以及在几次赴京赶考期间结识了擅长书法的翁方纲、王文治等至交的缘故,深受感染,遂后来也倾心翰墨。

姚鼐主张为文要“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天”是指作者的性格秉性,“人”是指作者的修养学问,二者结合深厚之后自然能达到“道”。在书法中,他也同样贯彻“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思想,认为学书是“成翼而飞,无所于劝”和“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为书”两两结合后才能“俟其时而后化”,①也就是说,需要天赋和功夫的双重因素才能得道。他主张书法要有神,在其《论书绝句》中,写到:“笔端神功有天随”;“论书莫取形模似”;“古今习气除教尽,别有神龙戏绛霄”。②足见他对书法认识的高度。姚鼐还对(索靖)《月仪帖》的文字出于晋人表有怀疑,他说:“王世将(廙)以索靖七级缀衣中渡江,其希有可知。乃至宋哲、徽之世而存此《月仪》,顾完好逾千字呼?观此章草,诚亦精熟,然用笔圆媚,恐只是唐人六朝写先集,遇名辄避作“君”字。今效之曰“君白”,晋时殆无此体”。③姚鼐说“晋人殆无此体”,证据尚不充分,且姚鼐认为此书法是出自“唐人六朝”。可见姚鼐在文事、书事了解之深。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姚鼐在书法是下了苦功夫的,并非早期的不留心,否则无法达到如此高度。

姚鼐初学董其昌、赵孟頫,得其髓;后由怀素、米芾直追二王;晚年之时,由于辞官之后心境及精神上都有了很大的自由,所书神清枯淡,高古气洁,信笔写来,即为清疏高致。古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列姚鼐的行草书为妙品,与刘、邓并为清书法之冠,且云:“惜抱晚而工书,专精大令,为方寸行草,宕逸而不空怯,时出华亭之外。其半寸以内真书,洁净而能恣肆,多所自得”。④邓石如亦十分推崇姚鼐的书作,将其亲书书轴妥帖珍藏。今有沙孟海评价说到:“他是个著名的古文家,他不专以书法为名,可是他的书法并不比他的古文差,他的书名被文名掩煞了。”⑤很显然,沙孟海认为姚鼐的书法与古文领域皆为泰斗。

图1 万类大虚七言联

图2 七言诗轴

从姚鼐《万类大虚七言联》(图1)可以看出他取法董赵,且有受王文治书风影响的痕迹,还上追王羲之,兼董、赵神行为一体;姚鼐《七言诗轴》(图2)用笔亦是从董书中来,得董字神髓,潇洒疏淡。姚鼐还擅长行草小字,尤以信札、题跋闻名。中国自古书画不分家,同源而出,遂姚鼐也善绘事,偶绘山水画,笔墨、气韵皆是不俗。

在本篇论文中,从姚鼐的生平、文学成就、书法成就三方面带读者简单领略了这位桐城派集大成者的卓然风采。他用事实证明了书法并不是超然于文学之外的小角色,书法是一门需要融学识、阅历、天赋、技法等为一体的伟大艺术。他的“道与艺合,天与人一”思想主张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并未褪色。

注释:

①转引杨怀志、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②转引孙永玉著:《安庆书法艺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第78页。

③刘涛著:《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第113页。

④转引孙永玉著:《安庆书法艺术》,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第79页。

⑤同④。

Analysis of Yao Nai's calligraphy art

Wu Yan, Yang Chan-j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In China ancient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 has many different schools of literature, but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is the Tongcheng literary faction undoubtedly. The calligraphy art of Tongcheng School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s many calligraphers, as is the pulse China calligraphy art. The Yao Nai's calligraphy attainments, Dong Qi-chang and Zhao Meng-tiao advocate calligraphy to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Yao Nai has special skills in prose, calligraphy and other fields of achievement, the style still people indulge in elaborating on!

Tongcheng school; calligraphy art; Yao Nai; a special skill

J292.1

A

1000-9795(2014)03-0087-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7

吴 艳(1989-),女,安徽桐城人,从事书法篆刻研究。

杨婵娟(1989-),女,安徽砀山人,从事中国画山水研究。

猜你喜欢
姚鼐桐城派桐城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安徽桐城六尺巷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