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实践”的技工教育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5-02-21 00:00:00袁文武郭青春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技工教育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结合国家开放大学“技能+素养”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情况,充分挖掘开放教育以“在线”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技工教育以“线下”为特征的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互补,构建了“在线+实践”的技工教育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两类教育协同的关键突破口进行课程融通,建立了两类教育的课程融通机制,形成了具体的融通原则、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细则和实施流程。

[关键词]开放教育;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融通;融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034-07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05

[基金项目]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一般课题“黄炎培大职业教育观视野下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ZJS2024YB204)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实践模式和演进趋势”(2023-771Y)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2021年度重点B类课题“‘综合素养+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302ZB)研究成果。

开放教育和技工教育均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教育实施者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需要通过整合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能力,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弥补开放教育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品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教育的短板。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尝试打破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两类教育办学模式上的壁垒,解决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缺憾。技工教育发展面临“三重困局”:一是学生学历“不被社会认可,毕业生不享受相应学历待遇”;二是向“高等化”转型缓慢的困境;三是被纳入“括号”里职业教育的尴尬[1]。因此,探究构建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路径,既有利于开放教育弥补短板和弱项,也有利于技工教育破解发展难题。

技工教育于2009年开始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并于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确立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2]。国家开放大学开展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在线”特征。1999年实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其显著特点是以适合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2013年实施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核心课程,组建三级梯队协同工作的网络教师团队,搭建涵盖学习全过程的网络学习空间,建立基于网络的学分银行,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测评方式[4],建立集“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课程、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支持、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为一体的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5]。

显然两类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较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差异性在于开放教育是以“在线”为主要特征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技工教育是以“线下”为主要特征的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互补性在于两类教育在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配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关键要素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实现两类教育的有效协同。而建立“融通互认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两类教育协同的核心突破口。

一、协同研究现状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涉及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之间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方面的研究尚未发现。已有的研究将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探究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协同,研究对象聚焦在国家开放大学分部自己举办的中职或高职教育,研究内容聚焦于开放大学体系内与中职或高职教育协同的合法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上[6],研究内容涉及“立交桥”方式的搭建、资源引进与共享等方面。例如,隆艳等认为,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上具有一致性,融合各自优势,可以促进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7];曾祥跃等指出,在不改变原有人才培养通道的情况下,可以借力终身一体学习平台优势,在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立交桥”[8];胡万达等认为,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在于解决两类教育融合的方式问题、激发融合的动力机制问题、完善组织框架和健全工作机制[9];李微提出通过融合管理制度、融合专业建设、融合课程建设等措施探索融合发展的路径[10];杨继龙认为,推进两类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在深化理论研究、凝聚价值共识上构建激励机制和完善保障机制[11]。

二、协同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实施协同背景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2]。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据统计,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12]。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不仅需要获得“双证书”,更需要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标准的转变。目前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以往的“实用型”逐步转化为“综合素养”型,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要求超过了其专业技能[14]。因此,只有专业技能的技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职业拓展与职业发展受到限制[14]。有关数据显示,包含职高、中职、技校70%的学生来自农村[15],究其原因这与农村重视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以及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相关联,这导致了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同时,随着继续教育行业整顿和传统高校陆续取消专科层次办学或停办网络教育,迫使依托于传统高校解决学生学历需求的技工院校寻找新的出路。

(二)实施协同内涵

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两类教育协同基于国家开放大学“技能+素养”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为样本进行分析。该项目由国家开放大学于2017年作为专项教学改革实验试点项目启动实施,实施单位由国家开放大学直接办学实体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以下简称国开实验学院)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以技工院校为主的21所会员单位共同组成;任务是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和技工教育类学校技能培训的优势,实现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的技工教育及其他技能培训相互融通,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目标是构建两类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在线—线下”共同开展理实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学历课程证书与技能培训课程的融通机制。

关于“技能”和“素养”两个词义,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其定义和分类不同,文中所指的“技能”是学生为满足将来所从事的特定职业而专门学习完成的特殊技能[16]。文中所指“素养”是学生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品质,总的来说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17]。

(三)实施协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破解两类教育造成的诸多“两张皮”问题。项目实施前,同一专业存在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两套人才培养方案”,造成学生重复学习与考试,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开放教育以在线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技工教育以线下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各自在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制度模式等方面优势。

2.破解两类教育“优势不互补”的缺憾。两类教育相比,开放教育的办学优势在于集学历教育“直播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管理、学习评价、支持服务”等全流程的“在线”人才培养模式,短板在于支撑这一模式所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源短缺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更为凸显的是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未能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接,推动产教融合相对滞后。而技工类院校恰恰在“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源、实践实训教学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3.破解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融通机制问题。各技工院校要求对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60%的“统设必修”课程进行融通,突破了国开实验学院省开课40%的调整权限。因此,需要以国家开放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选择国开实验学院执行性教学计划进程表中已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过与技工院校同类课程进行教材、学材及教学文件比对(含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及实践实训等),达到一定重合度,经专家审定后进行融通,进而形成专业课程融通方案与实施细则,明确课程融通的方式、流程和考核方式。

4.破解开放教育“三个转变”的人才培养改革与技工院校“高等化转型”需求。无论是电大、职大、业大、函大和夜大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8],还是成人教育完成历史使命[19],国家开放大学终究要实现“三个转变”(从学历补偿向知识补偿转变,由文凭提高向技能提升转变,由线上学习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20])。项目的探索不仅有效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学历上升通道问题,更有助于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向能力转变和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优化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办学类型,储备招生资源。技工教育办学之初就定位于培养技术工人,主管部门归属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属于非学历教育,被排斥在国民教育序列之外。虽然2022年4月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但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严重不足。

三、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进路

(一)“在线+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21],其要素包含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办学空间、师资配置、教学资源、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课程标准与世界先进标准对接”“教学场地与世赛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面向企业和社会聘用高技能人才”“教学资源强调优先开发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等优势[22]。项目中的学生在就读技工院校高级工的同时就读开放教育专科,首先两类教育共同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优选项目合作技工院校“共性”突出的专业,以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融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于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构建“在线+实践”的技工教育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实现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在线+实践”的技工教育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聚焦于实现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在“教学场景、师资配置、教学资源、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方式”七个核心要素的优势互补。教学场景上实现“在线和实体”教学空间互补,学生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开展在线学习,线下可在技工院校校园进行学生活动;师资配置上实现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学术型和技能型”的互补,开放教育教师队伍偏重“学术型”,技工教育侧重具有工学一体化的“技能型”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促进双向流动;教学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和实训资源”互补,开放教育以网络教学资源为主,技工教育具有强大的世赛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等技能实训资源;课程标准上实现“学科性与职业性”互补,开放教育课程标准参照学科本位及教育部网络教育课程标准制定,技工教育课程按照技能本位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制作,采用课程融通的方式吸收技工教育高品质的专业核心课程到开放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校教学内容,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教学模式上实现“远程直播和实践面授”互补,开放教育采用“全网络自主学习+直播教学”或“全网络自主学习+直播教学+面授教学”的远程教学模式,技工教育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体现理实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上实现“学术支持与非学术支持”互补,建立开放教育和技工教育的联合教学团队,为学生学业提供在线实时学术支持,在技工院校配备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日程事务等非学生支持服务;考核方式实现“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互补,开放教育注重对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考核,技工教育采用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方式进行考核认证。

(二)基于课程融通的协同实践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实现“在线+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的关键在于课程。开放教育实施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主要聚焦于以课程为基础进行核心课程之间的融通,已有的研究也进行了模式和技术路线探索,例如:江丽提炼出以课程为基础,构建区域性继续教育共同体的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模式[23];王国川对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专业(课程)之间学分互换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探索[24]。研究以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选取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性和实操性均较强的课程进行融通,课程融通的难点是在开放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情况下,不同技工院校相同或相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且课程安排、考核方式、教材选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选择开放教育执行性教学计划进程表中已开设的专业课程与技工院校同类课程进行教材、学材及教学文件比对,在比对重合度不低于70%的情况下,经专家审定后进行融通,同时按照明确的课程融通方式、流程和考核方式严格操作后,方可将技工院校课程学分认证转换为开放教育课程学分。

结合国开实验学院七所技工院校学习中心提交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专科)专业课程融通方案,通过专家审定会,形成了两个专业的融通方案,印发了《“技能+素养”人才培养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专科)专业课程融通方案实施细则》(国开办〔2021〕7号)文件,以数控技术(专科)专业为例,对融通原则、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实施细则进行梳理,制定了融通实施流程(见图2)。

1.专业与课程选择原则

(1)人才培养目标协同。项目中的学生在就读技工院校高级工的同时就读开放教育专科,首先在专业上聚焦“共性”,实现培养目标相同,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融通专业选择上,考虑技工院校覆盖学生量大、开设多的专业。比如,数控技术(专科)专业覆盖4所国开实验学院学习中心,以推广融通后的适用面。

(2)课证一体共性协同。优先两类课程体系中理论性和实操性均较强的专业核心课[25],充分考虑学生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3)课程标准互补协同。适用对象侧重培养学生终身职业技能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业能力衔接;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分工协作,开放教育侧重课程思政素养等理论课程授课能力,技工教育发挥实践操作等实践课程授课优势;教学设计采用“在线—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放大学开展核心技能课程之外的在线远程直播教学、导学、自学和学习行为数据驱动管理,技工教育线下组织核心课程的面授与实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资源推动网络资源和实践资源互借互用,开放大学面向学生在线开放所有课程资源,技工院校线下面向开放大学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场景丰富学生“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和线下真实实训场地,学生在线实现开放大学平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线下技工院校组织真实实训和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班等,推进产教融合,保障学生毕业即就业;任课教师进行“学术型和技能型”双向流动,考核方式实现“理论和技能”考核互补。

2.课程融通原则

(1)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同课程的教材、学材及教学文件(含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及实践实训等)与国家开放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课程的比对符合度不低于70%。

(2)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同课程的授课学时不低于国家开放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课程的授课学时。

综上,数控技术(专科)专业选择《数控编程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三门课程进行融通。

3.考核方式

融通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两部分成绩各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成绩和综合成绩均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方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形成性考核发挥国家开放大学线上学习的优势,成绩由网上学习行为、形成性考核作业成绩和学生到课率、课堂参与度等日常学习表现共同组成。终结性考核发挥学习中心线下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的优势,成绩由各学习中心理实一体化实训实践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

4.教学模式

采用“在线—线下”开展理实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融通课程的网络学习及形成性考核以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为主,面授教学及辅导以各学习中心理实一体化综合教学资源为主。学习中心辅导教师应参照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大纲及考核文件要求,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资源参加网络学习,督导学生按时完成形成性考核评测,切实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与辅导。

5.考试组织

国开实验学院组织并指导各学习中心依据国家开放大学课程考核文件及要求,参考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认证标准,命制三门融通课程终结性期末考试试卷(其中国开实验学院出题率不低于30%),保证试题难易度及覆盖率不低于国家开放大学相关课程终结性考试水平。期末试卷报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备案。

6.检查与督导

融通课程开设学期开学前一周学习中心应将相关课程的授课计划、师资配置等材料上报国开实验学院。国开实验学院根据开课计划随时安排监督检查,不定期组织实地教学检查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未严格落实教学过程、未按照要求认真组织考核的学习中心,国开实验学院将取消该课程的融通资格。

四、研究建议

本研究是关于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技工教育两类隶属于不同教育系统的一次大规模协同创新探索,两类教育的有效协同既需要深化理论支撑,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和建立联席机制。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分别隶属于不同部委,已有的协同机制或“立交桥”的搭建均是自下而上的设计,推动力和凝聚力彰显不足。因此,需要从顶层上建立两部委的联席机制,形成“自下而上”的人才培养需求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建立两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享;选取应用性比较强、应用范围比较广的专业,标准先行,开发适用于两类教育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标准等,从“源头”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协同的难点。

二是健全制度保障。开放教育与技工教育协同是新时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两类教育同为“弱势”教育类型,受关注度不高,需要健全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强化政府在两者协同中的治理功能,进而明确各自的利益和行为边界,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发展中的评价机制和质量保障制度。

三是深化价值认同。两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协同难以逾越的鸿沟是“谁是教育上位体系,谁是教育下位体系”的价值认同之争。两者的协同应该摒弃这种思维障碍,互相认同其价值,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重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进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向阳.新职业教育法的治理意蕴[J].职教通讯,2022,(5):15-17.

[2]崔秋立.从“课程教学”到“培养模式”的跨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评述[J].中国培训,2022,(05):13-15.

[3]郝丹,冯琳,曹凤余.着眼终身教育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J].中国远程教育,2007,(03):5-10.

[4]张楠,莫淑坤.基于历史视角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8-126.

[5]刘玉侠,赵正威.开放大学“六网融通”人才培养要素分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考核模式的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10-117.

[6]江颖,尹析明.嵌入性视角下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9):27-34.

[7]隆艳,周海英.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以广东开放大学为例[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6):15-20.

[8]曾祥跃,缪玲,隆艳.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1):1-9.

[9]胡万达,胡继明.远程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实效考察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7):98-105.

[10]李微.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比较及其融合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4):56-58.

[11]杨继龙.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形成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2,(28):13-18.

[12]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J].人才资源开发,2021,(05):1.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9):8-12.

[14]刘晓文.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缺失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4):188-189.

[15]腾讯网,职高、中职、技校70%的学生来自农村,是什么原因呢?[EB/OL].(2022-10-07)[2024-09-09].https://new.qq.com/rain/a/20200903A0OCX100.

[16]曹浩文,杜育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技能:定义、分类与测量[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5-62.

[17]刘碧云.技校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例[D].兰州大学,2014.

[18]奉化新闻网,“五大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正在兴起[EB/OL].(2005-12-10)[2024-09-09].http://www.fhtv.net.cn/folder16/fold? er84/2015-12-10/19477.html.

[19]新浪网,招生难文凭不值钱——成人教育历史使命已完成?[EB/OL].(2005-12-08)[2024-09-09]. http://edu.sina.com.cn/exam/2005-12-08/145013884. html.

[20]李松.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27):1-5.

[21]李忠跃,许云珍,欧阳河.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框架与建构——以打造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为例[J].职教论坛,2022,38(08):48-57.

[22]崔秋立.从“课程教学”到“培养模式”的跨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评述[J].中国培训,2022,(05):13-15.

[23]江丽.学分银行建设中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40-45.

[24]王国川.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专业(课程)之间学分互认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28-32.

[25]解运.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融通初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182-184.

(责任编辑王志琼/文字校对贾红红)

猜你喜欢
技工教育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工教育下的教学传承探究
职业·中旬(2016年11期)2017-02-21 15:35:40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解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
考试周刊(2016年42期)2016-06-18 21:11:00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52:02
浅谈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策略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3:27:13
“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7: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