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工教育下的教学传承探究

2017-02-21 15:35亓秀望董蓉邹传军
职业·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技工教育嫁接

亓秀望 董蓉 邹传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课堂教学作为普及、兴趣课程已经成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育人阵地的技工院校在技能培养方面的侧重性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面有融合共通之处。本文以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为例,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与技工教育的融合方面探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技工教育 非遗传统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物质生产实践到艺术生产实践,手工劳动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全面地遭遇了现代生产方式的挑战和打击。”在政府、专家、学者及各级人士的努力下,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模式。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助推力的引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各个地方非遗园、非遗文化街的建立等都是在探索现代环境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成为普及、兴趣课程,已成为传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很多的职业院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引入教学课堂,并建设大师传习工作室等。工匠精神倡导下的技工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非遗传统技艺走进技工教育课堂,能否借助技工教育育人理念在培养文化产业所需人才的同时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技工教育的“嫁接”引入是否会影响非遗传统技艺的本真传承?手工劳作价值能否通过技工教育平台得以唤醒,并与人文价值得以延承?这正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发展现状分析

漆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精细程度。荆州(古称江陵),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所在,楚地大漆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促成了漆器的制作与保存。楚人钟爱漆,素有“楚人生死不离漆”的说法。据考古发现在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楚墓中出土大量工艺精湛的漆器,且种类多样、用途广泛,涵盖祭祀礼仪、宗法、葬礼、人的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楚漆器工艺对后来漆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7年第23卷第7号《东方杂志》在《沙市》一文中记述:“沙市多漆工……大宗盆桶等木器加以油漆,平匀光洁,咸称佳品,故漆器为沙市特产一大宗也”,可见当时荆沙地区的漆器生产还是相当有名气的。特别是荆沙的“金漆盆盘”是20世纪50年代知名度很高的地方手工艺,涵盖盆类、盘类、桶类、瓶类、家具類,种类齐全,在清宣统(1909年)元年曾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荆州市群众艺术馆的赵玉春馆长介绍:“楚式漆器在中国的漆工艺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申报非遗项目做田野调查中发现,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占沙市以后荆沙地区漆工艺的发展开始慢慢走向衰落,漆器发展的现状远没有达到漆器曾经历史的辉煌。随着考古发现出土大量的精美漆器,市场开始关注漆器。为适应市场需要,20世纪70年代荆州地区及附近乡镇陆续出现漆器制作的工厂,主要以小作坊生产为主,漆器作品以仿制楚漆器为主。考察中邹德香(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传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父子在制作漆器方面比较成熟,延承了传统漆器制作工艺,不仅仿制古代作品技艺精湛而且有较好的创新和发展。”

赵馆长说:“在以前说起漆器,别人只知道福建的脱胎漆器、平遥漆器,我们荆州的楚式漆器虽然曾经很辉煌,却名声已远不及从前。我们通过田野考察实地采访摸底现代漆器传承与发展状况,结合历史文献及资料整理了楚式漆器的发展过程,才发现荆州楚漆器的魅力安全可以与其他地方的漆器相媲美。虽然楚式漆器经历了一个发展——兴盛——衰败的过程,但是我相信有一天我们荆州的漆器一定会再复兴起来的。”

2011年5月,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入选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际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举措促进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在近几年参加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与展览中,如京交会、文博会、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楚式漆器崭露头角,其文化价值、工艺特色受到青睐与认同。

虽然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化价值与工艺特色受到社会与大众的认同,但作为新时代下的传统工艺同样面临很多的困境与难题。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到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匮乏、兴趣度不高、市场前景迷茫等原因的影响,楚式漆器工艺面临生产性保护与生产人员不足、流动性大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向,大众人群对仿古漆器兴趣度缺乏,购买人群相对狭窄,面临漆器创新发展与转型的问题。漆器传承人自身能力的有限与人才的匮乏也是造成漆器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再存在封闭的文化系统,所以,每个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传播者未必只是当地民众,其可以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传承与传播。”为促进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改善楚式漆器的发展现状,探究楚式漆器的生产性保护,2013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进入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进行传承教学。

二、技工教育“嫁接”下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教学

1.多方参与,注重传承人、专业教师、企行业对课程资源的认定

漆器制作工序复杂,部分制作过程条件要求特殊。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按照材质可以分为:木胎、皮胎、夹芝胎、陶胎、竹胎、铜胎(因铜胎制作工序相对复杂,作品相对较少)。以木胎制作工序为例,制作一件完成的漆器作品需大致经过刻制胚胎-打磨-刷漆-打磨-刷漆-打磨-补灰-刷漆-面漆-彩绘完成,其中打磨、刷漆要经过反复数次完成。看似简单的工序,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据漆器师傅介绍,打磨以水磨为主,打磨要用不同型号的砂纸、从粗到细依次进行,打磨完成至少也需要三四十遍甚至百遍以上,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体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工艺复杂,把握的工序环节要领较多,楚式漆器由自由的带学徒到有序的学校教育,析出有效的课程资源是关键。为适合技工教育教学的需要,依据漆器制作工序特点,传承人、专业教师、行企业专家多方参与,联合析出课程资源,制订课程计划。

传承人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口述、技艺操作等形式阐释漆器工序流程及漆器制作中的注意事项;专业教师通过传承人的口述、技艺操作进行相关文字记录与整理,初步析出有效资源;企行业专家则立足于公司、行业的实际市场需求提出相关的改进与意见。

通过传承人、专业教师、企行业的多方参与,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逐步建立楚式漆器木胎雕刻、漆板髹饰制作、楚式漆器彩绘、楚式漆器成品制作、楚式漆器市场销售等中、高级工课程体系框架。

2.“传承人+专业教师”联合教学

口传心授是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得以延承的重要方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及员工技艺水平很高,但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学校正规的课堂教学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实现学生对理论与技能实践的双吸收,我们采用传承人与专业教师联合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避免理论与技能实践的脱节,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认识技能实践中的理论知识,我们打破在教室教学的方式,走出课堂,下到漆器实训教室进行教学。

技工教育注重技能的掌握與实际运用,技工学校的学生对技术、技能的喜好程度大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从技工教育与学生特点双向出发,教学中传承人及技术人员主要从操作的层面进行技艺的传授,在课堂教学中比例占到60%~70%。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互联网+教学”等多元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度,由专业教师完成。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蕴含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同样是在联合教学中铺设和引导的。

3.“学校+企业、公司”联动培养

技工教育培养目标侧重于社会及企业需求,为社会、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学校、企业、公司的密切合作才能把学校培养与企行业需要有效衔接、准确定位。

笔者所在学校为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企校协作育人模式、一体化教学等教育思路和理念,以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办学主体,整合资源,采用校企合一的方式,秉承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理念,学校、企业、公司联动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员工)可以直接下到漆器实训工作坊进行边学习、边体验实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用好企业的资源,学生能够直接在十八匠就业或者成为十八匠公司的合伙人,避免出现手工技艺技工人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三、技工教育“嫁接”下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教学反思

以技工教育育人理念和模式为基础的楚式漆器工艺传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楚式漆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有其特殊性,技工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有其特殊性,双重契合下楚式漆器工艺在教学传承背后的问题值得思考。

1.家长、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有待提升

以楚式漆器为代表的传统技艺在笔者学校的开设分兴趣选修和专业班两种。笔者在近两年的民间工艺专业宣传中发现,受思维、知识、视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技工学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匮乏,对民间工艺的接受和学习兴趣度较低。家长对民间工艺的认识基本处在不知的状态,对民间工艺类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比较担忧,给学生选择职业往往以实际生活需要为标准选择数控、汽修、护理类专业居多。

家长、学生的既有认知也造成了本是小众的民间工艺专业受众面窄、参报人员少的状况,致使笔者所在学校民间工艺类专业班的建设相对缓慢,兴趣选修则相对较好一些。

2.传统技艺本真传承与企行业需要之间的问题平衡

文化、技艺的本真传承、良性传承是近几年来一直探讨的热题,“要以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而不仅是技术)和核心价值(原本的文化蕴涵)得到完整性的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牺牲其技艺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蕴涵为代价。”而企行业则是以实现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技艺本真性的传承势必与企业的标准、需要及用人需求产生一定的偏差。在偏差中寻求协调、发展,共同促成技艺的良性传承、使技艺不变味是值得慎重思考的。

3。联合教学中教师的密切配合有待提升

技工学校以企业需求为侧重,注重校企合作,注重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专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合作开展教学成为技工院校新形势下育人的基础,虽然楚式漆器教学充分调动教师资源力量,形成了传承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外聘专家教授团队的梯队建设,但教学的一体化尚未形成。教学的有效衔接及配合是促进理论实践融合的基础,在教学中各专业教师之间应相互沟通协调,促成教学的一体化,形成教学新优势。

四、小结

出于大众对非遗了解和认识的不足,非遗走进学校课堂可以有效地培育非遗受众,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和前提,而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能教育进行教学是传承手工技艺、促成手工技艺得以延存的一种有效探索。尽管在教学中会有各种问题需要解决,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探索能够留住手艺,留住文化的根。

猜你喜欢
技工教育嫁接
新时期关于技工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不同砧木对油亮型黄瓜品种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日本五针松的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车工实习中专业知识的渗透教学研究
浅谈在市场导向机制下如何做好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