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2025-02-20 00:00:00李逸超
党政论坛 2025年1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阐明了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与实现路径。2024年11月8日,第四届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与会学者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城市治理内涵、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难点与挑战、超大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等议题展开研讨。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2024年11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第四届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理论突破与实践经验。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城市治理内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罗峰教授指出,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根本在于改革治理体制机制。为了建设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格局,需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科学方法,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见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城市发展方式直接影响着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超大城市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战略主动,在打造创新、安全、韧性城市方面先试先行。通过梳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打通超大城市治理领域痛点、难点环节,可以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赋能。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谈小燕副教授指出,政策韧性与一致性是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中“有效回应”的治理基础,不能让政策的实践“黑箱”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肠梗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持续完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制度设计需要根据新时代的新背景、新问题不断演进,以保障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陈文教授提出,制度保障力是挖掘超大城市“潜在增长动能”的重要维度,将为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

二、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治理现代化理念要求城市治理的多元主体必须深入理解超大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动态性及其内在机理。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童星教授强调,事理和机理是管理和治理的基础,管理和治理必须顺应事理和机理。缺乏内在机理地理解事理、开展治理是空洞的,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变,只能教条地理解和执行。因此,超大城市治理主体需要从目标任务、可用资源和约束条件“唯上”的思维模式向剖析超大城市治理机理的“唯实”思维模式转变,从而避免基层治理成效不足的问题。

改革创新治理模式是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效能、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提出,应以智能化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手段,对传统治理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智能化的推进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向,不仅提高了治理的效率,也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和预见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中央党校马福云教授提出,超大城市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等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难点与挑战

基层数字化治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形式主义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提出,基层数字化治理中存在效率的悖论。数字化治理通过简化流程、提高透明度实现超大城市治理效能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因政务平台的复杂操作与重复填报等原因,形成电子科层制形式主义问题与数字悬浮现象。数字化治理过程中的数字负担可以概括为组织性、技术性、主体性和互动性四类负担。为此,应以数字需求为导向开展基层治理考核,构建社区数字共同体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超大城市的“过密社会”现象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挑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认为,需要通过研究社会关系的疏离等复杂性问题的机理,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径。超大城市需要从长期性和学理性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提高网格化治理的服务化、柔性化,以解决“过密社会”治理问题。

四、超大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

党建引领社区参与是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党建引领能够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城市治理行动,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对小区治理、街区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居民需求最为复杂的中间层,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介绍了长白新村街道通过共建联盟、共享空间、共聚烟火、共提形象、共护平安“五个共”开展街区治理的实践案例。其中,新成立的街区党支部汇集了街道党委、沿街商户、工会联合会等治理主体,通过党建引领广泛带动社区参与,在提升街区治理效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阮俊介绍了蒙西小区党建引领综合治理示范小区建设成果,展示了党组织在小区治理项目实施落地过程中的主心骨作用。

基层党建治理创新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基层党建治理创新能够激发基层活力,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王正攀教授则从重庆的实践出发,介绍了重庆在超大城市治理方面“改革引领、数字赋能”的创新实践。重庆市通过建构“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通过扁平化的体系机制破解了基层治理中面临的职能交叉、力量分散等问题。此外,重庆市永川区探索出了“一表通”治理机制,该机制基于基层智治体系的智能化平台,减轻了基层上报各类报表的工作负担。

“多网合一”是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多网合一”实践能够整合不同治理单元的信息资源,调整网格化治理中潜在的“网格内卷”倾向,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贺小林教授回顾了上海市从网格治理到多格合一的改革思路,强调通过党建引领汇聚力量系统集成,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发展。同时,聚焦阵地建设提质增效,有效提升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功能定位与效能。“多网合一”改革思路为超大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和协同治理机制。

结语

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协同合作,深化和创新治理理念及模式。基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合作探索能够确保城市治理紧跟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增强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在改革视角下继续关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理论、新问题、新对策。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博士后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6:15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55:56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9:31:15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4:25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紫光阁(2016年8期)2016-08-18 08:22:16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