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学 马晨颖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使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历史与现实互动中,在多媒体的背景下加强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A81;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57-03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也存在着各种讨论,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巩固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使“意识形态”一词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使其由纯粹的观念意义变成实践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经济基础。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而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对立一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他提出时,正是作为一种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而存在,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进步而得到补充和发展,同时,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其主体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以,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发展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众多意识形态当中的主导权。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性
十月革命的胜利敲开了沙皇俄国沉重的大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继承和发展第一次实现了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它的生命之源之所以永不枯竭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与时代并肩前行。列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批判了歪曲、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全党内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如此,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摆脱教条的枷锁,根据国家经济文化的落后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得理论真正与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国革命初期,由于共产国际教条式的指导,使我党出现了3次“左”倾错误,俄国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这时的共产党把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加以套用,自然会让脱离实际的指导扰乱我国革命前进的脚步。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机与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界领导人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内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上了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界领导人都倍加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不断强调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新的要求。
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更是对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它,中国近几十年的成就离不开它,中国未来的发展更是与它不可分离。马克思主义包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继承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多元化,但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①正如张雷声先生所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指导、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挑战和问题面前有理论之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给人民带来福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体系,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顺应时代要求,适合我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在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吸纳更广泛的外来思想文化,虽然会使我们在问题面前借鉴到更有效的经验,找寻到更便捷的解决方法,但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阔。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更应该加强思想建设,更应该坚定我们的思想信念,这样,才能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全面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接受众多意识形态的挑战和文化冲击,才能更进一步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受挑战和考验。只有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将之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真为民造福,才能将党的信仰、国家意志、人民意愿三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统一。在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发展与巩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坚守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全面深化改革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力量的渗透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慢慢涌入我国,形形色色、千式百样的思潮和意识形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人人都在场的战争,是一场需要坚定信仰的战争。尤其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促使这些思潮宛如水银泻地,急速地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每一股思潮都是一把有力的思想武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以及“颜色革命”等境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无疑不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重重挑战,西方一些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宣传他们的生活方式,宣传他们的思想,让很多信仰不坚定的年轻人为之动摇。自由是什么?民主是什么?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自由和民主难道就是真正的自由和民主吗?少数人占统治地位的事实只能让自由和民主脱掉“普世”的外衣,戴上为少数人服务的王冠。西方的自由是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雇主,如果说使枪支合法化的行为是自由,那么或许可以这样想: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这一合法化下可能受到威胁。我国的自由和民主是以全体人民为前提的,是有组织、有纪律、有原则的,而不是西方式的纯粹的个人的自由。我们国家的做事原则是以“礼”为基础的“该不该做”,是以集体为主体的自由,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则是以“法”为基础的“能不能做”。“民主”只有与一国的国情、文化相联系,才能被赋予真正的含义,我国的“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以集体利益为对象的,我国重视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重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少数人的。
(二)国内社会问题的影响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道路修整和房屋拆迁等社会问题,损害了个别群体和个体的利益,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受主观影响,当个人利益受到威胁时,可能就会对社会抱有怨言,这样就使其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进而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对其抱有怀疑和否定,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福利政策也相对较好,但我国也不断地制定和改善着各种福利政策,面对曾经战争带来的破坏,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面对仅仅几十年的发展现状,我国以坚定的信念,斩荆棘破巨浪,不断改善着各种社会问题。良好的福利政策和永久的房屋居住权,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可当你看见一些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房屋年代久远、无人整修、道路狭窄时,你是否会感慨短短几十年,中国已是高楼林立、道路宽广,你是否会感到自豪?我们的发展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是每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复杂的国情,我国始终在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扶贫助困。当人们面对自己的贫穷和落后时,总是抱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问题,但可曾想过是道德素养、态度以及信仰问题?可曾认真地认识过自己?可曾进行过反思?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武装自己,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的机会,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肯舍弃惰性,严格要求自己,定会走出贫困,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各种社会意识之所以有声音,与个别人的利益诉求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歪曲以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都应予以批判,面对滚滚而来的社会思潮,也应批判性的继承,明辨是非,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在历史与现实互动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统一步伐,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以战争殖民扩张为主题的时代已经结束,曾经指导我国革命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应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变,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当中国处于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应时代和国情的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革命走向成功。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当“实现民族独立”变成“实现中国梦”时,当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而是引领世界阔步向前时,当“黑面馍”变成“白面馍”,“粮票时代”结束,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时,当我们步入社会主义大道,走向信息现代化时,我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我们的评判标准、价值观在发生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改变,进而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在改变。我们既要学习历史,又要认清现实,把握历史的变动,把握社会的发展变化,制定新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现实问题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多媒体背景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或许你会因为一个广告买下一款产品;或许你会因为一个公益视频改变下一秒的行动;或许你会因为一则简短的微博改变对某个人的看法;或许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就能欣赏到这大千世界的美好。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使人们摆脱了时空和地域的束缚,国际国内新闻、逸闻趣事等信息及时和广泛地出现在各大网站、微博以及微信。那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如何把握机会巩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和谐性、排他性以及斗争性,包容着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包容着人类先进文明的和谐性和指向性,对落后腐朽和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具有斗争性和排他性。
首先,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西化行为,通过媒体对人们进行解读,让人们了解这些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并予以警惕,以言简意赅的语言使人们明白国外敌对势力的行为的虚假性,让人们有正确的判断。
其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很多学者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在于创新,但对基础理论的把握亦是非常重要,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进行合理和正确的创新。所以,在网络宣传方面,尽量用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或小漫画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是利用网络微电影、小视频,让人们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坚决抵制国内出现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邪教意识,让人们认识到邪教组织所带来的危害,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信息中占领主阵地。
最后,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其慢慢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组织有专业素养的专家进行网络解答和讲解,让人们更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举办一些公益性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讲座,进行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比较,并可进行免费在线提问,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理解这24个字的真正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和尺度。
注 释:
①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J].思想理论教育,2008,21(4).
参考文献:
〔1〕王庆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张国祚.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6,(10).
〔3〕侯惠勤.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命运[J].红旗文稿,2008,(6).
〔4〕秦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5).
〔5〕陈先达.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
〔6〕秋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求是,2013,(19).
〔7〕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8〕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9〕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J].思想理论教育,2008,(21).
〔10〕杨照,路日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理论探索,2015,(3).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