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5-02-20 00:00:00陶媛媛
中小学班主任 2025年2期
关键词:开发与利用

[摘要] 教材是学科教学内容与指导思想的体现,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抓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重点,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认识历史史实、分析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规律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探析教材隐性资源的运用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材;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和依据。初中历史教材作为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文本,也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托,因此,用好、用活教材,对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重大。

要高质量地实现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需在用好教材的前提下,以促进课堂教学为目标,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过多关注教材的显性资源,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正文内容即可,而对教材隐性资源的挖掘不深、运用不够,甚至忽略隐性资源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材隐性资源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此,笔者就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实现教材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材隐性资源概述

初中历史教材包括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是现有的、可直观感受的教学资源,如标题、正文等;隐性课程资源与显性资源相对,需要读者对相关材料进行阅读与思考才能探其本质。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目录、导言、图片以及正文之外的其他补充材料,如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课后活动、注释等都属于隐性资源。如果具体到某一课,那些能够服务课堂教学、突出重难点的图片、文字、导语等均可列入隐性教学资源的范畴。

二、教材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丰富学科内容,促进深度学习

教材隐性资源主要靠教师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获得,属于教材正文以外的课程资源。它不仅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还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差异性、动态性、生活化等特征,弥补了显性资源的不足。同时,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语言较为简洁,初中学生储备的历史知识较少,全面把握这些历史和规律难度较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补充或利用与知识点相关的补充性文字、图片、图表等教材隐性资源,能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史实,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达成。

2.转变教学方式,践行以生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创新。历史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初中历史教材中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益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材隐性资源时,不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循循善诱式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分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自主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优化师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是历史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反馈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师传递显现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对教材中隐性资源的认识作用,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历史学习重新焕发活力。

4.促进健康成长,助力学生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不是单纯的事件发生过程,而是一个思想产生的过程。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以史为鉴、继承传统文化,更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历史教材中一些隐性资源同样也担负着重要角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应用好历史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领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初中历史教材隐性资源的运用策略

1.“活”用序言,让历史教学“立体化”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每一单元开篇都有几段简洁的文字,即单元序言。它是对每一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深度总结,旨在帮助师生准确把握单元主线、领悟知识内涵。教师新授与学生学习之前,若认真阅读这些序言,就会比较容易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有大概了解;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再读一遍,则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架构知识框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序言,编者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欧洲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13—14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建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推动了欧洲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随之出现,他们的出现,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14—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文化领域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进行的探寻新航路以及随后开展的早期殖民掠夺,分别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授课中,教师只要紧扣“近代—资本主义”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相关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以“点”连“线”再成“面”,就能让学生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为以后学习资本主义发展史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教材每一单元序言的开发与利用。“活”用序言,既能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也能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形成整体概貌,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从而使无声的历史变得立体、生动。

2.“妙”用导言,让历史教学“显性化”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每一课开篇前都有一段文字,或是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概括性描述,或是直接抛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导入新课,这便是导言。如能合理运用导言,使之显性化并服务于教学,对师生深度理解教材内容大有裨益。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的导言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授课中,学生阅读导言后能自然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史实,如时间、起源地、领域、地位等,从宏观上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复兴”一词,对“何为复兴?为何复兴?如何复兴?”等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深度理解。

通览初中历史教材的每一课课前导言,有的可用于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可用于剖析课题以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史实。“妙”用导言,既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历史教学“线性化”,又能帮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

3.“精”用板块,让历史教学“高效化”

与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相比,部编版新教材最大的特色在于增设了各种不同的板块,如材料研读、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活动拓展等,且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插图。这些板块和插图的增设,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使历史教材更为饱满、鲜活和灵动,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知识拓展——宋与辽、西夏的互市”,曾在南京市某年中考历史卷中涉及。这段材料介绍的是北宋与辽、西夏虽然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在进行,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交界处都开设了进行贸易、交易的场所,这就是榷场。运用这则“隐性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并非以战争为主,政治上的对峙并没有影响经济上的往来,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边界贸易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趋势的不可阻挡,明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交往、交融才是民族发展的主旋律。

“精”用板块,既免除了教师在备课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史料,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教材的关注与重视,真正落实“以‘本’为本”的理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挖掘和使用教材板块的过程中,要秉持适度、合理的原则,不能全盘“拿来主义”,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习效果。

4.“巧”用插图,让历史教学“鲜活化”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插图,包括人物肖像图、战争进程图、漫画、图表、精美的典藏物品等。它们是历史的遗迹和见证,在不同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与文字史料相比,它们更直观、浅显、生动,更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课本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读图、解图,细致分析、深度挖掘每张插图背后隐含的历史信息,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史实,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素养,也有助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认识17世纪英国通过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重点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用大量篇幅剖析革命过程。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大单元教学出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君主立宪制这一政治制度在英国的逐步确立过程。基于此,授课中可以借助课本插图“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主持议会”和“威廉和玛丽加冕”,通过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英国国王的权力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英国《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及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政治地位,从而深化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认识。

“巧”用插图,适时借助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能使看似枯燥乏味的历史鲜活起来,还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深化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材隐性资源的过程中,要牢记教材中的各类显性资源始终是教学的关注重点,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为了挖掘而挖掘,要适时、适度、适切,与显性资源相结合。二者互为辅助、有效整合,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新课标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顺应改革的趋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进一步推进教学任务的细致化、教学要求的明确化、教学目标的精准化。通过引导学生课前先读、先学、先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学”为“主动探究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宁.浅析隐性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2]马洪炎.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提高历史教学实效[J].学周刊,2011(24):6.

猜你喜欢
开发与利用
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未来英才(2016年20期)2017-01-03 13:37:18
工程科学技术档案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盘锦芦苇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宁夏民俗艺术资源中生态式儿童审美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14:26
俄罗斯黄花草木樨生理活性成分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插图:课文解读的“快捷键”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6:09
论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本土化的开发与利用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06: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