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单元教学,核心问题的生成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深度、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核心问题的生成需要基于单元主题、语文元素、教学目标。在真实情境中,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推进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打开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单元教学" 核心问题" 生成
2024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依然采用了双线组合的单元编写体例,一是人文线索,二是语文元素。单元导语对本单元的双线内容进行了比较明晰的介绍。教材专家之所以将这几篇或那几篇课文安排在一个单元,一定有其编排目的。教师需要解开教材编排用意,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以核心问题驱动教学活动,如此单元教学才可以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核心素养。因此,核心问题的生成是单元教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深度、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本文以2024年统编版语文教材(七上)为例,探索单元教学核心问题的生成路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语文单元教学核心问题的生成需要历经“提炼单元主题——梳理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四个节点组成的路径。
一、提炼单元主题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关注文本的人文性。单元主题是串联单元篇目的线索,是单元教学的主线,也是单元教学的人文方向。提炼单元主题是单元核心问题生成的前提,明确的单元主题有助于教师规划教学内容,理解单元多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单元教学计划。如何提炼单元主题,在此列举三者。
(一)透过标题寻主题
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炼概括,观察单元内各篇课文的标题,可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如此可以快速捕捉到一个单元的主题。以七上第一单元教材为例,本单元包含三篇写景抒情的现当代散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和四首与四时之景相关的古诗词。基于对标题的分析和共性的寻找,纵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江的《雨的四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明确单元主题为“四季之美与人文情怀”。这个主题既能统领单元内各篇目的主要内容,又准确反映单元的整体风貌和教学重点。因此,横向观察篇目标题,可以快速寻找单元主题的方向。
(二)透过文本析主题
文章主题蕴含于文本之中,单元主题自然蕴含于单元文本之中。分析单篇文本,可探究单篇主题。多篇连读,纵向比较,可提炼单元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详细阅读单元内每篇课文,分析其中的主要内容、形象特征、情感表达、思想观点等元素,从而归纳出整个单元的主题。《春》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济南的冬天》以济南的冬天为背景,通过对比其他地方的冬天,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并描绘了济南特有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雨的四季》描述了四季中雨的不同形态和特点,展现了雨的多姿多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三篇现代文都围绕自然景物展开描写,无论是春天的生机盎然、济南冬天的温晴山水,还是四季中雨的形态变化,都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热爱,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厚情感。无论是对春天的热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还是对雨的喜爱,都充满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四首古诗或直接或间接描写四季景色,“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句借景抒情或渲染烘托,流露诗人情感。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同样可以提炼出该单元的主题为“四季之美与人文情怀”。这一主题涵盖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所传达的人文情怀和人生感悟。
借助辅读明主题
每个单元都有辅读系统: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积累等等,这些辅读材料或引导读者解读文本,或蕴含单元主题,如:七上第一单元“单元导语”第一段“本单元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用文学语言编织成富有诗意的美的意境,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这一段文字已然提醒师生单元人文主题为“四季之美与人文情怀”,再看《春》的“思考∙探究∙积累”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幅”,这一探究题也指向了单元主题。尤其是2024版新教材增添了“阅读综合实践”版块,这一新增版块可以帮助师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明确单元主题,七上第一单元后的“阅读综合实践一:本单元的课文对自然景物作了细腻、生动而饱含感情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可以帮助师生明确单元主题。因此,提炼单元主题需要关注辅读系统。
三种方法,三个视角,综合运用,相互验证,更能准确把握单元主题。
二、梳理语文元素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还包含了对文学、文化、思维、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培养。统编版语文教材各单元以单篇选文为主,同时嵌入词性、句式、修辞、关联词语等语用知识。单元教学,一方面需要围绕单元主题,理解文本,另一方面,需要弄清语文元素,包含各类语用知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等。因此语文单元教学,需要梳理一个学年尤其是某个单元的语文元素。单元语文元素时常成为生成核心教学问题的切入点。常见的语文元素除了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基础元素和口语交接、写作交流、综合实践等能力元素,还包括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文化元素。
基础元素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相关文本后,穿插嵌入编排了包括字词、句式、语法、修辞等语文元素,这些语文元素属于语文基础知识。比如:七上第一单元,《春》后面嵌入了关于比喻修辞的知识介绍,《济南的冬天》后面嵌入关于比拟修辞的知识介绍,《雨的四季》后面则嵌入了关于名词知识的介绍。由此可确定本单元在语用知识方面重点学习比喻、比拟修辞手法,体味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认清本体、喻体、比喻词,判别明喻、暗喻、借喻,区分比喻与拟人,区分拟人与拟物,认识名词词性。这些语文元素指引着我们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可以从理解各篇文本如何通过比喻表现四季之美这一角度进行设计。所以说,这些穿插镶嵌的语文元素是核心问题设计的重要因子。
能力元素
教材还编排了写作版块、口语交际版块,2024版新教材还加入了阅读综合实践。教材专家编排单元选文与能力元素时,已然考虑了能力形成的前后逻辑,同时考虑了单篇文本与能力元素相互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时,就需要充分利用该单元编排的能力元素,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提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七上第一单元写作版块“片段写作: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这一写作任务既契合本单元“四季之美”的单元主题,也明确了能力提升指向。这一能力要素已然告知师生表达自然之美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单元教学过程就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核心问题,比如: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可以这样设计“本单元三篇课文都表达了自然之美,三位作者在表达方法方面有哪些不同?”每个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时,需要统筹本单元的能力元素,设计核心问题也需兼顾。
文化元素
教材中不乏一些文化元素, 比如:尊称谦称、诚信之道、交友之道、家国情怀等等。这些文化元素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基本素材,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关注文化元素。如果某单元涉及文化元素,需要直接或间接地与单元教学有机整合,将文化元素融合到单元整体教学,也可以从文化角度设计核心问题。比如:七上第二单元编排了“谦称与敬称”的文化常识,考虑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目标,可以从比较称呼理解人物形象角度设计核心问题,比如:陈太丘之友与元方在称呼用语方面有什么不同,由此你发现两个人物形象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深刻理解了形象特点,又兼顾了文化元素,也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由此可知,梳理一个单元甚至一册教材的语文元素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前提,也是核心问题生成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单元教学只有熟知单元语文元素,才能经纬综合,主题与语用融合,围绕核心问题,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三、确立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关注从多篇文章习得核心知识或关键能力。在明确单元主题、单元语文元素之后,教师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随后形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不同于课时教学目标,其高于单篇或课时教学目标,需要指向单元教学的核心知识或关键能力。目标过多容易迷失方向,目标过高过低容易将课堂带偏,因此,此时需要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过程,它涉及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研读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研读最新的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七至九年级学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无论是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还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交流,都需要深入解读。就“阅读与鉴赏”版块而言,七到九年级学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1]。在读文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时,就需要对照课标学段要求,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单元选文体裁、题材特点,离不开单元的各类元素。首先需要概览单元,具体而言需要了解单元的主题、选文类型、篇章结构等,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其次需要细读文本,需要深入研读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分析它们各自的教学价值点,如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等。三是需要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寻找单元选文的共性,找出单元内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共同的主题、相似的表现手法或互补的知识技能点。
考虑学情因素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学情不同,教学目标自然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基于学情,通过日常教学反馈,比如课堂提问、作业测试等,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推测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难点。学生的疑难点就是教师上课的突破点,更是课堂的生成点与学生的成长点。因此,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实际需求,特别是针对本单元内容可能存在的困惑或难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点。
四、推敲问题样态
提炼单元主题、梳理语文要素,促进教师对教材拥有整体把握,引导教师认识单元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从而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可谓水到渠成。核心问题以什么样态呈现给学生,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好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动力。
寻找问题切口
在整理把握一个单元的主题、要素、目标后,核心问题的指向基本明确。从什么地方切入,怎样表述问题,需要反复推敲。单元主题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也是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核心问题前需要剖析单元主题,充分发挥以文育人的作用,找到核心问题设计的切入口。统编版七上第五单元围绕动物主题组合了三篇课文。《猫》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主观臆断的反思;《动物笑谈》展现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以及对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表达了对动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狼》解释了人性与狼性的复杂关系。这三篇文章风格各异,但都体现了对动物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讨。此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从“理解动物内心世界,反观人类人类与动物关系”切入核心问题,比如:阅读三篇课文,思考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动物?这一问题既指向主题,又激发思考,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所以说,寻找问题切口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
创设真实情境
“学习需要在情境中进行。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不仅基于学科逻辑,还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活的常识,是个人、学科与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进程”[2]“真实情境”一方面要求问题基于实际需要,或者疏通阅读障碍,或者解决思维冲突,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等等,不是为提问而设问。基于实际需要的问题利于打开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真实情境”,基于学习与生活情境,要求问题在一定的情境里产生,在一定情境里呈现。这样,便于学生迁移运用。因此,在与单元相关的真实情境里设计核心问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容易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这样更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实现语文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三者之间的和谐互动。
指向语文实践
设计核心问题的主要目的是驱动学生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含两个层面的活动:一是显性层面活动,由听说读写活动以及促进听说读写等感知活动组成;二是隐性层面活动,即在显性层面活动中所产生的理解、感悟、品评、运用等思维活动。”因此核心问题的设计需要指向学生听、说、读、写、思,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现语言运用规律,提升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例如:七上第三单元,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三篇散文和《论语》十二章组成,纵观三篇现代文可以提炼单元主题为“童年往事”。核心问题设计需要指向语文实践,可设计为:三位作者分别通过哪些方法表达对童年的怀念和感悟地?这一核心问题最直接的指向写作手法的思考,其次还包括阅读、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时,学生一方面通过语文实践可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思考、交流中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文素养。
此外,设计核心问题,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确保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核心问题和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语文单元教学核心问题的生成需要基于单元主题与单元语文元素,需要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语文素养提升,着眼学生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进行语文实践,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lt;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gt;教学指南》(M).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22.
[3]方静.初中语文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研究——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J]. 语文建设,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