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有序推进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只有合理定位并履行好政府职能,才能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把两者有机结合、从而相辅相成,才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政府;市场
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原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①
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从资源配置的组织层面看,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依然存在;二是从资源与需求的关系来看,需求不足与资源短缺并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三是从经济发展的宏观比例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四是从经济发展方式与效果来看,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就业总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如何看待上述问题,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市场经济,因此,应当停止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步伐,强化政府管制;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这些问题是政府“插手”市场的产物,因此,应当实行激进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取消政府职能。前者否定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后者则否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指导社会经济的优越性,二者实质上都犯了要么“市场”要么“政府”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演绎错误。实际上,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矛盾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当从我们对待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去探询,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因于政府或市场本身。进一步讲,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思想观念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机制障碍相互交织所致。总的来说,思想观念与实践层面弊端的相互交织是形成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不能把计划调节和指令性计划等同起来;市场体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为彻底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错误观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详细阐述了政府与市场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范围。此后,党中央关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都强调市场只是起“基础性作用”,并没有明确要实行完全的“市场化”和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经济职能。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②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要求,必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在理论和实践上用所谓的“完全市场化”来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做法,并不符合中央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宗旨。正如斯蒂格利茨曾直率指出的:“中国真正的危险在于,有些人对市场过分热情,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即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③可以说,对党的大政方针片面理解并付诸于实践,是引发上述我国经济发展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其次,政府职能在经济领域出现“缺位”的同时,又产生了“越位、错位”现象,致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受到阻滞,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市场作用的相机抉择机制无法有效形成。事实上,关于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在指导我国经济调整工作、改进我国经济管理体制问题时就曾尖锐地指出:“部、厅、局都是国家行政机关,它们用行政办法管理企业,干预经济。这种超经济的管理方法,不仅不是社会主义的办法,连资本主义的办法都不是,而是封建主义的办法。”④从企业来讲,由于过分强调规模经济效应,人为地加快企业兼并和企业集团化进程,又强化了行业垄断与行业分割,反过来固化了既有的地方利益格局、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干预手法,最终诱发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关系、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以封建观念为主的非正式制度影响力犹存,致使市场缺乏成熟的运行与监管制度机制。一定意义上讲,市场是制度的集合。现代市场应是有序的市场、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市场。由于我国市场建设起步晚、时间短,经验少,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尚来不及从制度层面去思考市场建设,并依据市场交易制度、产权规则、等价交换规则和自愿让渡规则的内在要求,去健全市场有序运行所必需的市场主体规则、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和监管规则等。究其原因,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所积淀下来的封建制度文化,如本位主义、专制主义等,在改革进程中遗留下了限制和阻碍市场发育的一些“潜规则”。有些地方已经不是政府干预多少的问题,而是演变成了官员干预性质的问题:借市场制度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进行各种形式的寻租,企业则借机与之形成相互勾结的利益同盟。如在土地审批和房地产市场开发中,大规模进行各种形式的“开而不发”的圈地运动,以及“捂盘惜售”的造价运动。尤其是在公共资源出让和国有产权转让问题上,存在着自卖自买、暗箱操作、实行零收购和低价收购、资产评估不实、虚增成本及内外勾结,违规审批,隐匿、转移、独占、私吞国有资产,损害国家和职工权益等严重问题,从而引发了经济运行的各种紊乱和无序现象。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因素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相互交织,形成了互为因果和条件的内循环作用机制。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求“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二、把握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⑤这三个没有变,意味着我国既没有步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列,更远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在重建“个人所有制”基础上实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直接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样的现实国情基础上,我们不仅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⑥
为此,必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取向的嵌入中,科学定位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合理划分二者的作用范围。这其中,关键是要推动政府角色定位与职能范围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而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既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清醒认识到政府既不能是自由主义意义上的小政府或弱政府,也不能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仅仅是宏观经济的平衡者,而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运行条件和各级政府自身的实际,采取合理的介入市场的方式,发挥政府“有限经济职能”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政府成为“大市场中的强政府”,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有效运行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把握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几个原则
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经济学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答案,形成了不同学派。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政府和市场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应从实际出发,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采取有效对策,不能照搬一个理论、一个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一切改革都要经过试验的原则,才从不断摸索中找到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办法,把政府作用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化较快,面对新情况,必须采用新办法。所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要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体系、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提高社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政府不能包揽过多,有了更多具有活力的企业,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就能把潜在生产要素呼唤出来,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在维护全国统一市场的同时,应赋予各级地方政府适当的管理权限,商品和要素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内自由流动,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应进一步破除地区市场壁垒,鼓励各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央、省、地、县之间,要合理分权,改变中央财政集中过多、转移支付比例过高、地方特别是县级财力薄弱等问题,构建地方税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扩大地方经济管理权限。要树立全球战略眼光,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寻求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优化进出口结构,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利用我国丰厚的外汇储备,扩大海外投资,通过到海外寻求更多的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打破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瓶颈约束;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和营销网络,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通过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创造出口需求,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通过到海外承揽工程,带动劳务和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出口。扩大海外投资还有利于规避美元贬值风险。为此,要大力培育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总而言之,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两种市场参与力量实现良好的互动,意味着在工作中既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要重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既要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又要避免踏入新自由主义陷阱和金融经济危机风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有力推动经济体体制改革的深化,才能有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8、20、32、16.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1、26.
③斯蒂格利茨问诊中国经济[J].瞭望东方周刊,2004(31):35.
④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28.
⑤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
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0.
【参考文献】
[1]郑立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J].求是,2013(02).
[2]孙峰.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J].经济论坛,2013(03)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2下卷27.
[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约翰·雷·亚当·斯密传[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3:23.
[6]秦兴方.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J].扬州大学学报,2013(01).
[7]景维民.从计划到市场的过度———转型经济学前沿专题[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7、49、51、5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