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体育课程:内涵诠释、价值意蕴及构建策略

2025-02-18 00:00:00周兰侯丽佳谭祥列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摘" 要:我国学生学业表现和体育锻炼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矛盾当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与体育运动的内涵关系、大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积极效能,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如何满足学生体育的多样化需求,并且针对实际实现路径的问题进行归结,详细阐述了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效,继而倡导构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体育锻炼;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35-04

一、发挥体育锻炼在学生身心健康中积极效能的必要性

(一)推动学科融合,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内在诉求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到“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1]着力倡导加强体育锻炼“身心并完”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表明,高强度身体活动对人际、公正、认知的影响最有效,[2]将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推崇实现各个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也就是说,发挥体育锻炼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积极效能,是引导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契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大学校园内比较受大学生青睐的足球、篮球、街舞等体育项目,大多是以团体形式展开,这增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及交流,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调节学习压力,释放了消极情绪,健全人格对学生身心健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关注学生的身心需求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与学科教学实现融合,无论是学校教育活动,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与身心内在的联系。

(二)明确教育职责,与教育改革相吻合

自2020年9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这一旨在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标志性文件发布以来,社会各界关于“体教融合”议题的探讨持续升温。对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目标进行探讨,发现确保学生身心并育,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责。尤其在现阶段,各学校倡导的核心素养教育,是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关键素养的宏观概述,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可以将其归结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3]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当前体教融合的大形势之下,有必要将体育锻炼渗透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这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相契合,有利于引导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事业改革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

(一)心智的基础是身体,体育锻炼利于学生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变

具身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认为概念表征保留了概念意义获得过程中个体与世界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感知痕迹。[4]知识表征涉及知觉和行动共同编码,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身体的结构、空间感觉、身体活动方式等决定了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就需要进行体育锻炼相关知识来实现心理健康素质提升;接着,认知—行为的转变需要内驱动力,也是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最后,实践尝试,态度更加坚定,继而慢慢形成行为模式。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篮球不仅仅被感知为一个球体,而且被感知为一个可以用手拍打的球体。让学生参与运动,提升学生的身体感知能力,这种运动感知能力,来自个人当下的身体活动,或者之前身体活动的经验。

(二)秉持健康第一原则,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以社会心理学的维度,对于心理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论述,在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基础上形成,对于健康行为进行解释,认为要树立健康信念,这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自身不良行为,进入健康管理状态的关键性举措。[5]因此,很多学校教育,在将体育锻炼渗透到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会以这样的理论为基准来实施。

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语言理解是一种动作在精神上的模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授要学生动作技能,更要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方式,其主要的举措可以细化为:引导学生重视健康及正确的健身理念及方法;体育课堂中融入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认知;确保学生正确看待保持健康中存在的困难。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指运动技能的学习,还包括个体对自身身体状况、健康状况的认知和关注。具身认知理论认为,通过身体经验和感知,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从而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重视行为转变,循序渐进地步入健康状态

关注的是行为变化过程和对象的需求,即体育锻炼的过程,是人行为改变的过程,维果斯基指出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意识能力会产生作用,认为高阶思维活动是最初身体活动的内化。这是一个持续性复杂性循序渐进性的活动,可以将其归结为五个阶段,即打算转变的前阶段、打算转变的阶段、准备行动阶段、行动阶段和巩固阶段。[6]在不同的阶段,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用是不同的,在理想的状态下,需要确保转变达到巩固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进入理想的改变格局。

对于学生而言,在这样的行为转变模式使用的过程中,会使得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慢慢进入更加健康的状态。比如在体育知识传授中,教师会提及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中就有“人际关系不稳定,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比较大”的描述,这就是在解决学生认知方面的问题,属于认知的领域,在此基础上慢慢过渡到实践环节,这是发挥体育锻炼在学生心理健康中效能的集中体现。以体育教育中倡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例,其主要会经历如下几个环节:打算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准备阶段,打算养成对应习惯的阶段,做好各方面准备的阶段,切实实施的阶段,巩固体育锻炼习惯的阶段。然而,上述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否则就难以保证实际行为转变的有效性,继而影响到其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效能发挥。

三、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效分析

(一)认知概念的成效分析

在运动技能学习初期,知识理解并不是很深刻,难以将对应的情景进行描绘,这样就使得认知领域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此时就会影响后期技能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反复讲解纠错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够进入反思的状态,例如在进行足球比赛过程中,前锋用手持球进攻,这就违反了比赛规则,通过体育锻炼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从而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当实际的知识体验没有进入深刻状态,便难以确保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发挥效用。必须确保前面环节能够做好,才能确保学生体育技术从泛化阶段到动作形成的自动化阶段的顺利衔接。体育锻炼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体表现和动作反映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经验对自我认知的塑造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在反复的体育技术学习中,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健康意识构建的成效分析

通过体育课程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律能力,也需要得到学校、家长的支持,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之下,文化课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虽然日前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但学校、家庭、社区等在此方面投入不足,难以起到良好效果。在实践调研中发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主要通过运动健康宣传的,从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来看,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体育锻炼,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且家庭教育中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度不高,要想真正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就需从实际成效角度出发,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设计体育课程,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效用会更加优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行为转变模式的成效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方式不对等都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之一,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意识能力会产生作用,并认为高阶思维活动是最初身体活动的内化。因此,可以将行为转变模式到微观层次,关注的点比较小,需要关注于具体的行为。通过改善体育场馆设施,丰富课余体育活动,积极营造运动氛围,使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价值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自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朝着更加合规的方向发展,此时行为转变模式,利于促进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发挥,朝着更加可观的方向发展。

四、基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机制构建策略

(一)建立持续性的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男性坚强的品质,也是塑造男性气质的重要内容之一,[7]具身认知科学强调身体及其感知觉经验对认知的作用,通过运动来建立身心的互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运动强度、心率、运动密度、运动表现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心理教育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且将其纳入长期规划中,最好可以将其写入体育教育的教学大纲中,这可以引导两者的融合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二,体育锻炼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效能的发挥,需要以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为前提,而实际的融合还需要从内容融合、教学方法融合、教学评价融合等多个维度入手,由此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其三,关注个体差异,设计体育课程,提升学生的感知—运动协调、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功能。[8]

(二)在体育教育中持续关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锻炼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塑造作用。在体育教育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锻炼正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而展开的重要实践。其一,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构建对应的情境,鼓励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样的知识板块,确保其对心理健康形成正确认知,并且理解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这将为健康信仰的塑造奠定基础;其二,学校体育要以各种体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学生在体育课、体育社团、课外体育活动、训练和比赛,学会了相互合作、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体育教育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推动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营造利于日常锻炼习惯养成的教育化格局

在大学校园内,学生需要更多的群体互动。除了日常公共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校队等课外的体育运动组织形式多样,在大学校园内备受学生青睐。如何让学生能坚持锻炼,建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分析,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要结合学生需求,在学生日常锻炼时,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中的不利条件,继而找到对应的改善策略,建立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使自己处于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的时候,要学会以体育锻炼的方式来缓解,使日常锻炼朝着更加强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因学业繁重而放弃锻炼。[9]

五、结语

具身认知理论与体育锻炼学习密切相关,强调了身体动作、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具身认知理论的原理,设计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推动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手段,在培养和塑造男性气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体育实践出发,拒绝“脆皮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够培养男性顽强勇敢、坚韧不拔、自信乐观、自尊自律等意志品质,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支撑,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以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为着力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及体育课程,完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参与度明显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总体有所提升。

目前,考虑到学生时间和资源成本的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体育”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线上线下同步体育与健康知识,以期实现体育生活化的过程,进而达到生活体育化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建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犇,王晓芳. 重塑“阳刚之气”: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新探[J]. 体育学刊,2020,27(01):76-79.

[2] 胡楠,黄丹丹,郑洪珠,等. 身体活动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分析[J]. 体育学刊,2023,30(04):118- 123.

[3] 秦晓华. 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转向: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02):1-5.

[4] 张恩涛. 词汇理解中内隐空间表征激活的认知机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 甄志平.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6] 赵燕.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锻炼行为干预中的运用[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04):34-35.

[7] 尹小俭,曾祝平. 共同关注体质与心理健康 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1):5-9.

[8] 缪晓雷,边燕杰. 防疫社会资本、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2):1-12.

[9] 邓若锋. 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 体育学刊,2016,23(01):112-120.

(责任编辑:牛雪璐)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健康视角下职业本科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xgg2023025);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课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研究—基于‘南拳女舞’翻转课堂校本教学探索”(课题编号:2022G007) 。

作者简介:周兰(1987—),女,硕士,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休闲体育;侯丽佳(1986—),女,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谭祥列(1983—),男,学士,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28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探索
职业·下旬(2017年7期)2017-10-25 10:13:2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
科教导刊(2017年8期)2017-06-09 19:02:19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做法
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国际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及有效性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01:23:25
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