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现存问题,文章依据成果导向理念、课程学习认知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收集和逻辑分析法,分析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现状,针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存在的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单一化、内容体系学科化、课程评价片面化、专业实践轻视化等问题,提出从强化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坚持成果导向课程构建理念,克服社会体育专业重点问题等路径,构建成果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关键词:成果导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122-04
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简称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开始办学以来,经历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类本科质量标准规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体育知识与技能,胜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组织和管理等职业应用型人才。[1]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环节,合理设置学分和课程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比例结构,构建满足培养目标达成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2]
但是,受传统课程理念影响,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设置的滞后性;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低;课程内容和评价目标的契合度低等问题。如何优化课程要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课程学习认知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希望能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成果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以“学生主体、产出导向”为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和能力获得。该理念对解决目前高等教育面临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培养单位与就业需求脱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4]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让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支撑社会行业需求设定的培养目标,并有效地将毕业要求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二是将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将毕业要求细化到专业课程门类、结构、课时、内容、教学、评价等要素构建过程,提高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度;三是有效搭建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环节的信息快速反馈通路,及时快速调整人才培养单位课程体系各要素,提高专业课程体系调整针对性和灵活性;四是有助于利用社会与行业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在专业实践类课程指导与实施的优势,服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效果。
(二)课程观
课程观主要包括学科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课程观。学科中心主义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目标,关注间接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人本主义以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与特征为基础,以人的和谐、本性、尊严和潜能发展为目标,关注人的直接生活经验和人的发展需要。[5]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特征是重视专业理论体系,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延续性,但在适应社会人才实践需求趋向上相对滞后,对培养人职业适应性与发展性不够重视。人本主义的课程特征是注重人的发展与社会适应需求,课程体系的建设侧重社会需求和职业性对接,但对学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密切联系有所忽视。我国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受传统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影响较大,课程体系主要依据体育学科体系确定专业课程类别、学时和内容,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实际发展考虑不周。
(三)学习认知心理理论
学习认知理论是探讨个体学习认知的内在规律,揭示个体认知规律的一系列理论。学习认知理论大致分为两大流派: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刺激反应(S-R)联结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条件反射说、强化学说等;二是认知学习理论,如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同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6]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构建,应遵循学习认知心理理论,考虑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专业素养。
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管理与设置现状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管理机制
国外专业课程设置多元化,设置项目灵活多样。一些国家设置本科专业自主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与各领域职业认证高度关联。这些国家对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无强制要求,不同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差异明显,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依据职业认证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考虑学校的师资优势,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满足不同职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差异化需要。我国港澳台地区高校也基本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突出本科专业教育应用型取向,以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原则构建课程体系。[7]我国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依据国家本科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指导性纲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学科、课程结构、课程类别、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的人才培养纲要。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门类、学时、内容、评价等内容。各高校基本根据体育类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社会体育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制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门类、目标内容、考核评价等课程标准。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
国外社会体育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区域性与特异性突出。不同国家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门类丰富、课程名称具有差异,体现出较强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如美国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人类健康知识课程,德国社会体育专业则设置户外运动、体育管理与通信、运动健康与预防等专业课程群。英国社会体育专业重视运动与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管理、户外运动等课程设置。这些国家社会体育课程自主程度高,关注健康需求,并且重视实践课程,突出行业与职业特点,主动对接企业、健身会所和职业俱乐部等经营实体。例如德国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健身指导行业职业资格认定考试,美国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实行开放式、协同式和差异化教学模式,也重视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性与市场适应性强。[8]
国内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具有大一统特色。高校依据国家体育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设置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拓展课等课程门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模块的课程选择基本相同,方向选修和拓展模块课程职业性与应用性不强,社会体育与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等专业课程差异化不突出。例如,运动技术课程和体育教育基本相同,新兴休闲运动、流行健康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难以纳入专业课程模块;以及忽视社会体育学生专业实践,大多数培养单位都是学生自主实习,无法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效果监控等;这些问题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8]
三、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强化课程培养目标达成
设置本科专业的首要目标,应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建设聚焦的关键点是: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等。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成果导向课程构建理念。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明确培养目标,以毕业生必须达成的具体产出(成果)为标准,注重专业课程体系各要素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明确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结果。依据结果导向理念,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门类、内容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要素,避免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脱节、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度不强、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有效提升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产出的支撑度。只要抓住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教育产出成果这一逻辑主线,就能解决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的成效问题,确保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协同发展。
(二)坚持成果导向课程理念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目标、达成要求和评价效果的重要支撑。采用逆向内容设计、正向评价的构建思路,是成果导向理念的重要特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课程构建,首先应遵循培养规律与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结果产出),进而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置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具体思路:社会与个体发展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效果。
首先,构建课程首先应遵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四个统一”: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相统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相统一,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相统一,课程内容和评价与课程目标相统一;其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遵循原则。一是根据国家社会需要和学校特色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规格与要求,三是课程设置目标应支撑毕业要求,四是课程内容体系立足课程目标支撑度;再次,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门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评价等要素的逻辑关系矩阵,将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无缝对接,并且要强化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专业考级和职业认证考试,发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作用,最后通过优化课程目标、内容、教法、评价等要素,培养需求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9]
(三)克服专业课程体系现存的重点问题
国内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尽管获得较大发展,但在培养目标、课程类型、内容、评价、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克服专业课程体系现存问题。
第一,应遵循社会需求导向设置培养目标,克服培养目标同质化问题。各培养单位应依据社会需求设定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需要依据国家体育类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本区域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特点,设定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培养目标。
第二,要凸显专业课程门类设置特色,克服课程类型单一化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培养单位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家体育类本科质量标准和国家出版专业教材名称基本相似,并依据本单位实际,构建满足本单位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应依据结果导向理念,设置学科专业课程门类,构建具有地域和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实践人才培养需要。
第三,要坚持课程实践应用导向,满足职业能力培养,克服课程内容学科化问题。大多数培养单位的专业课程存在学科理论体系完整丰富,但实践案例极度匮乏。如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理论实践案例较少,运动技术类课程关注竞技运动体系完整性,不利于促进健康指导技能教学。因此,应当提高案例教学的内容比例,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
第四,要提高课程评价对实践能力评价效果,克服课程考核评价片面化问题。从课程教学考核大纲分析,尽管在课程评价形式上,提出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但是对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仍然侧重知识技术传授与掌握,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要求匮乏。依据结果导向理念,课程考核标准要细化专业实践和职业胜任能力评价标准,学习者依据实践应用能力评价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突出课程教学过程与行业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课程考核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支撑度。
第五,要解决专业实践受轻视问题,加强专业实践效果监督管理。应依据结果导向课程理念,改革专业实践环节内容和形式,克服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监管缺位等弊端,提高毕业设计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实践有效衔接。完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指导管理,构建校内外一体化专业基地,充分发挥行业导师指导作用,提升学生专业实践与职业技能。
第六,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实践与创业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应结合体育专业职业需求,强化体育健康指导与管理等方面内容,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领域实践问题提炼与解决。强化就业教育,拓展就业渠道,培养就业意识,努力提高创新创业课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10]
四、结语
本研究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课程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分析国内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并提出强化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坚持成果导向课程构建理念,克服社会体育专业重点问题等路径着手,优化课程体系要素,提高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满足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6-85.
[2]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 (2019-09-29)[2024-12-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3] 张男星,张炼,王新凤,等. 理解OBE:起源、核心与实践边界:兼议专业教育的范式转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3):109-115.
[4] 杨敏. 基于OBE理念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的理论模型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9(19):467.
[5]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新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84-189.
[6] 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10.
[7] 张大超,常璐艳. 中、美、英、澳高校体育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08):75-80.
[8] 张细谦,黄南洁. 中日美英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2):20-25.
[9] 邹学亮,马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体育科技,2019,40(04):57-58.
[10] 劳丽蕊,徐广飞,郭婧,等. 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6(04):51-53.
(责任编辑:邵秋露)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1-0143)
作者简介:魏瑶(1972—),男,博士,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高校体育改革 ;李佳川(1968—),男,博士,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改革、运动健康促进;王亮(1975—),男,硕士,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保健与康复、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