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施方法研究

2025-02-18 00:00:00林松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思政教育

摘" 要: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背景下,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并融入教学实践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课程思政元素概念和思政元素挖掘方法与挖掘流程;确定了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目标并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目标,挖掘出本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设计了融入视频演示、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并进行多角度教学效果评价。希望本研究可为高校安全与应急类专业教师有效开展本领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思政教育;思政元素挖掘;自然灾害概论;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7164(2025)02-0041-04

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在当地部分学校进行了思政教育,实施效果良好。[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表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重视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的观点。[3]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仅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涉及其他所有课程。为了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做好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实现“门门讲思政、人人讲育人”为工作目标。[4]课程思政本质是立德树人,目的是把思政教育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用人才。[5-6]构建安全与应急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

高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叠加起到育人主渠道的作用。[7]应急技术与管理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的特设工科专业,而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往往偏重于对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缺乏对人文情怀和生命价值等进行思考审视。[8]此外,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的知识基础、能力及个性等差别大且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能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取向往往容易被校外社会人员和互联网世界所影响。[9]为确保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思政教育融入本专业的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是高校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灾害通识课程,其内容包括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灾害特征及各类灾害应急管理。本研究进行了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施设计,以期为本课程及相关领域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首先应做好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所谓课程思政元素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中去寻找挖掘而来的。思政元素分为专业层面、课程层面和课堂教学模块的思政元素,其来源分别对应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10]教师作为课程的负责人,首先需要熟悉课程章节内容和课程目标,具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并能形成思政素材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首先应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目标。[11]然后梳理课程内容,通过对教材、PPT课件、教学资源等教学材料的分析和筛选,识别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最后明确课程思政元素,进而设计教学实施方法及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一)专业课程分析

自然灾害概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灾害和生物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灾害特征,并讲授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建设,是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讲解理论、案例分析、观看视频、情景模拟演练和讨论学习等,学生可以学习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致灾特点;掌握我国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策略,包括各类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同时培养科学态度和应急管理能力,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的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发展的观念意识。

(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确定

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多种类灾害广泛分布在不同地域上且频繁发生,但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自然灾害,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防灾减灾工作卓有成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和地方各级救援力量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默默付出、勇挑重担,全身心投入抢险救灾的真实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安全是相对的,各类自然灾害随时可能降临,因此,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致灾特点及防灾减灾知识,才能在面临自然灾害时识别危险并做到科学自救与互救,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应急专业人员任重而道远,应急技术与管理的水平与人民生活稳定和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自然灾害造成人民伤亡和经济损失,但通过应急技术、应急装备与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降低灾害损失的风险。可以让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审视本专业,自觉参与到灾害防治中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因素密不可分,例如,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变化等诱发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一些防治灾害的措施,比如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等,既可以减轻灾害的影响又可以保护、改善自然环境,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挖掘并确定的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为:爱国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

一般按课程的章节知识内容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选取及教学实施,[12]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思政教育应当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硬性植入思政教育元素,割裂其与课程专业知识的联系,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抵触心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思政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自然灾害概论教材选用应急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论》第一版,共有九章内容。下面选取该课程五个章节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预期的思政目标及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法作为案例进行阐述。

(一)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主要讲解自然灾害基础知识,介绍地球科学基础,引入灾害及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点、危害,讲解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在本章的讲授中结合自然灾害特点中的可预防性与可控制性的知识点,可以引入毛乌素沙漠治理的视频演示,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毛乌素沙漠采用植树造林方法,改变了沙漠的气候条件,使沙漠变成绿洲,治理后的毛乌素沙漠不仅没有了沙尘暴灾害,而且还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能够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自然灾害防治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环境对减少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二)培养爱国精神

第二章“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主要讲解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最后讲解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在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讲授中,有提及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和性质进行分级响应,对于跨部门跨省区的重大灾害突发事件,中央政府负责组织应对的知识点。教师可选取2023年夏季发生在华北和东北严重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及应急响应案例为素材,通过观看新闻视频,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在严重灾害发生时国家积极拨付了各项防汛救灾资金,用于受灾群众救助和基本生活保障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既从实例中学习到了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知识,也从人文关怀和家国思想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培养安全意识

第四章“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主要讲解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与现状,引入地震的监测预报、综合防御和紧急救援与应急准备,讲授我国地震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等。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中防震减灾教育与演练知识点进行案例分析,向学生虚拟再现真实地震灾害突发时的场景,引导学生从本专业角度分析在家庭或教室等场所人们各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避灾行为案例是否正确,让学生结合现有知识主动探究安全与应急的科学问题,最后总结避灾自救与互救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灾害的技能,确保其掌握科学态度与方法。

(四)培养责任意识

第五章“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主要讲解气象灾害基础知识,引入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讲授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及应急法律法规。在气象监测系统及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运行机制部分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与发表观点。例如,引导学生讨论我国频繁发生的台风、暴雪和寒潮等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装备的发展应用对灾害监测预警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的重要意义,以及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员在灾害监测技术与装备发展上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深刻理解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员的责任所在,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职业责任感。

(五)培养敬业奉献精神

第八章“森林草原火灾应急管理”主要讲解森林草原火灾基础知识和我国森林草原火灾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我国建有强大的区域性及地方性应急救援队伍,在不同领域肩负着应对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的光荣使命,在抢险救灾中无处不体现着应急救援队员敬业奉献的精神。可以在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机制的讲授中,引入2019年四川“3·30”森林火灾应急案例分析,讲述森林消防总队西昌大队英雄群体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坚守岗位职责,不惧艰难险阻,保卫国家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是思政建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3-14]传统教学效果评价基本上是对课堂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掌握结果进行考核,反映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情况,而缺乏对其兼顾知识-能力-德育效果的诊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考核。因此,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评价,包括对理论知识掌握、专业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等。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参与度、回答问题和观点表达等)、平时作业(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展示和情景模拟演练等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融入后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了解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对爱国精神、自身安全意识、敬业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对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政治问题的思考理解程度及实际运用情况。此外,可以通过匿名问卷调查、讨论交流和个别面谈等方式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并从学生的角度获得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反馈结果。根据教学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更新思政教育内容,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提升至更高的水平。

四、结语

自然灾害概论课程思政教育利于激发安全应急专业学生学习动力和提高其政治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本研究分析了自然灾害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目标并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包括爱国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按课程章节进行精选,设计教学实施方法,融入视频、案例分析、讨论环节,加深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与运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思政问题的思考理解和应用,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师表现的评价反馈。把思政元素融入自然灾害概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实现显隐性教育的同步开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协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雪琴,王利文,李鹏波,等.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课程思政研究述评与展望[J]. 高等建筑教育,2024,33(01):142-150.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2024-11-05]. 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 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 人民日报,2019-08-18(05).

[6] 汤研.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2(37):5-8.

[7] 纪咏梅. 新时代涉农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2023,3(11):121-124+128.

[8] 门延艳,周丽娟,景霞.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 大学,2023(33):113-116.

[9] 张才,米成龙. 基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研究[J]. 现代交际,2023(06):107-113+124.

[10] 彭丽,崔勇,何智明,等. 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相关概念解析与挖掘路径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22(36):27-30.

[11] 潘洪科,徐理,简小生,等. 基于“点、线、面、体”立体化育人的课程思政思考与实践: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例[J]. 新余学院学报,2021,26(03):104-109.

[12] 朱贵明,欧沙,代杰,等. 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J]. 高教学刊,2023,9(26):181-184.

[13] 洪丹丹,王晓杰,宁南.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4):64-65.

[14] 马骥,许兢宏,高良才. 寓情于理,寓德于教:“人体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3(52):171-175.

(荐稿人:陈栋,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21JSJG127)。

作者简介:林松(1991—),男,博士,常州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气体粉尘爆炸防治。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思政教育
“翻转课堂”在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5:58:12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42:28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1:05:5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继续教育(2016年11期)2016-11-24 20:03:12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37:33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