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C-POTE模型是以大概念为基础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型,基于C-POTE模型与小学科学学习的契合点,探寻学习路径:明确概念群,驱散跨学科交融迷雾;串联问题链,激发跨学科联动学习;细化目标层,指引跨学科素养方向;构建任务簇,深化跨学科探究实践;汇集证据集,增强跨学科思辨深度。将C-POTE模型融入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跃升。
〔关键词〕" 小学科学;C-POTE模型;跨学科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007-009
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要在学科类课程标准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新增的技术与工程领域板块适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C-POTE模型基于真实情境,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C-POTE模型
“C-POTE模型”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詹泽慧团队所建构,以“概念群—问题链—目标层—任务簇—证据集”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型。
二、C-POTE模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增加船的载重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下“船的研究”单元第4课,隶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以本课为例,基于C-POTE模型与小学科学学习的契合点,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一)明确概念群,驱散跨学科交融迷雾
从涉及学科的一级学科概念梳理开始,寻找上位二级核心概念,指向三级跨学科概念,构建清晰的概念群,以驱散学科交融的迷雾,帮助学生明确跨学科核心概念。
一级学科概念。
科学: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数学:主要是模型思维(船舱原型)的构建。利用底面积、船舷高来计算方形铝箔小船的体积,探索船的载重量与其体积的关系。
语文:在工程任务中将初始想法、实践数据、现在想法进行观察、分析、梳理,并尝试用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技术与工程:船的载重量须综合考虑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造船工艺等多种因素。帮助树立批判性、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解决意识。
二级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
三级跨学科概念。
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
《增加船的载重量》除科学外,还涉及数学、语文、技术与工程等学科,寻找上位二级核心概念,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船模型的结构影响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指向三级跨学科概念,即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导向,立足于主学科的视角,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精准选择学科内的关键概念。
(二)串联问题链,强化跨学科联动学习
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内在联系紧密的问题链,强化跨学科问题之间的联动学习,形成连贯的跨学科思维与探究实践能力。参考布卢姆等教育专家的目标分类理论,将问题区分为低阶和高阶两大类。低阶思维层次通常涵盖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而高阶思维层次则涉及分析、评价和创造。
问题1~4属于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思维层次,答案往往指向直接、明确符合预设,无须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问题5~9属于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层次,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串联紧密的问题链让思维更加具有灵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高阶思维在研讨交流、科学论证的碰撞中深化,探究实践显成效。
(三)细化目标层,指引跨学科素养提升方向
要基于学科的核心大概念,将跨学科学习目标层细化为一系列可操作、可评估的教学目标,指引明确的学生素养提升方向。
教师基于科学课程标准,对标数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素养要求的耦合点。一是多领域构建“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的跨学科概念,如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等的概念建构,其中模型意识及推理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所要求。二是多维度思考“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关系”的推理论证与数学思维中的推理意识耦合。三是多角度探究船舱(即底部方方小船)所需要的模型建构能力,需要迁移数学素养的模型意识、数据意识、推理意识。四是多层次感悟“船的载重量”,该课将科学探究与技术工程有机融合,从小组数据到全班数据,从小组论证到班级论证,从模型到原型,深切体会到影响载重量的因素很多,体积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四)构建任务簇,深化跨学科探究实践
任务簇是指存在层次递进活动的任务群,构建层次递进的任务簇,确保跨学科实践能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跨学科知识,逐步深化探究实践过程。这些任务被巧妙地拆解为多个紧密相连的核心活动,运用已经形成的跨学科概念去直面现实挑战。
《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首先回顾了船只的演变,在文化自信和科学观念上得到了提升。接着船型设计与猜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思维,也锻炼了语言运用和初步的数学观察能力。在船型制作与测试中,实践技能和模型意识得到加强,学会了如何将数学思维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数据分析与交流研讨进一步锻炼了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能力,同时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的素养。最后问题解决与拓展迁移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设计不仅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且促进了语文和数学素养的融合,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汇集证据集,增强跨学科思辨深度
证据集是支撑科学论证和探究结论的关键,它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深化理解和发展核心素养。通过交流研讨,展示自己的证据集,接受同伴的质疑和反馈,从而提升论证的严谨性和说服力,增强了跨学科思辨的深度。C-POTE模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框架,有助于在科学探究中形成有力的证据。
证据收集:本课基于初始想法和观点,通过制作不同体积的铝箔船,并进行载重量测试,收集船体积与载重量之间关系的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船型的载重量数据,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科学论证:先组内论证展示自己的发现,使用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接着组间论证接受同伴的质疑和反馈,最后集体论证形成班级观点。
科学论证是一个内隐的思维活动,需要外显的思维支架。学习单作为《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中证据集的最佳载体,帮助收集和分析证据,提供了思维支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收集证据,不仅增强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实证意识。在集体论证环节,需要将自己的发现和论证过程与同伴分享,这不仅促进了交流研讨,也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
三、反思与展望
C-POTE模型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且通过跨学科的概念群和问题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目标层的细化具体,为提升学生素养提升指明了方向。而任务簇的构建则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深入,有效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证据集的汇集,更使学生在交流研讨中更加自信和有说服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论证能力。
未来,我们应继续不断探索并优化C-POTE模型,丰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人民教育,2023(2):25.
[3]詹泽慧,季瑜,赖雨彤.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