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初衔接的古诗词阅读与表达教学探究

2025-02-14 00:00:00仲媛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5年1期
关键词:小初衔接古诗词

[摘 要]语文新课标加强了学段衔接。对于小初衔接,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如教师衔接意识薄弱、衔接方法落后等。为了让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实现顺利衔接,结合年段特点,教师可在古诗词阅读与创意表达上做些探究:将学习内容整合拓展,立体观照;引导学生鉴赏感悟,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实现个性化审美。

[关键词]小初衔接; 古诗词; 阅读与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4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段之间的衔接,“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描述是这样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一、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第四学段)。可见,诵读贯穿古诗词教学的整个过程,各个阶段各有侧重。

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不太了解,对其中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和目标不熟悉,因此大部分教师只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小学的基本要求,没有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小初衔接意识薄弱。另外,对于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还停留在背诵与讲解诗意上,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偏弱。

从小学到初中,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跨越了好几层台阶,学生缺乏一定的适应过程,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基于小初衔接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凸显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连贯性和一体性,顺利实现小初衔接呢?结合年段特点,我们可以在古诗词阅读与创意表达上做些探究。

一、整合拓展,立体观照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尝试“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中,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可以组成群文,如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等;同一时代、同一背景的古诗词可以进行整合;同一作者的古诗词,也可以组成群文,从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体会其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风格变化,从而透过古诗词看到背后的历史演变。群文阅读,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连贯性,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主题古诗词的多面性。不同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意思,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对古诗词进行重组与拓展学习,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

以统编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两册教材共出现二十六首古诗词,教师可带领学生按不同的方式去分类整合。比如,按主题整理(见表1)。

教学时,教师可将其中一类古诗词组成群文,整体观照,形成主题学习、专题积累的教学模式。

完成基础任务后,教师可开启拓展教学模式,延伸年段学习空间。学生根据主题,自主合作查找资料,进行拓展积累,尤其关注初中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比如,学完羁旅思乡类古诗词,可拓展学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学完送别怀人类古诗词,可拓展学习《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学完咏物言志类古诗词,可拓展学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秋词》和《在狱咏蝉》。这样引导,能使学生触类旁通,逐步从“小阅读”走向“大阅读”。

二、鉴赏感悟,发展思维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将原来的“阅读”改成“阅读与鉴赏”。什么是鉴赏?简单来说,是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古诗词鉴赏是指对古代诗词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深入挖掘诗词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那么,基于小初衔接的古诗词教学,如何进行阅读鉴赏呢?

(一)鉴赏应从语言的理解入手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习古诗词都要有观察力。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从语言的观察、理解开始,借助注释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分析字词所表现的情景。注释有的是介绍人名地名、疑难词语的,利于学生读懂诗句;有的是联系相关诗句来解释的,利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中的典故。如“子规”这一意象,在六年级下册苏轼的词和七年级上册李白的诗旁的注释中均有出现,借以抒发悲苦和哀怨的情感。因此,仔细阅读古诗词的注释,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古诗词的语言。教师再通过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词语、结构、韵律等,从多个维度挖掘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深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特色,如自然清新、恬淡闲适、华美壮丽、雄浑开阔、沉郁悲凉等。古诗词鉴赏不能进入生搬硬套、直接翻译的误区,不能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内涵。特别是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既要有对字句的理解与感受,又要有一定的蕴含哲理的思辨,以便更好地进行小初衔接。

(二)鉴赏应描绘古诗词的意境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实现小初衔接的平稳过渡,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让学生紧扣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中的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要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描绘,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并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在描绘古诗词意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留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有学生把古诗词不同层面的情感基调想象成五线谱(见图1),十分生动形象。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马诗》,当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通过“沙如雪”“月似钩”感受到如雪的沙漠、似钩的弯月带给人们的清冷和悲凉之感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诗,并尝试描绘诗中的意境。教学后两句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感受作者期待骑上战马驰骋战场却无法实现愿望的心情。由于初中教师对古诗词教学基本采取放手的策略,强调自学,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也要逐渐放手。如引导学生学习积累七年级上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由读到悟,让古诗词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三)鉴赏要分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一般有四个方面:表达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小初衔接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应关注表达方法(见表2)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时,教师首先进行引导:“在作者眼中,优美的山水对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水描写成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主动与人亲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诗的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有什么特点?”最后,在明确句式上是对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说出类似的诗句。如七年级上册《潼关》中的“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就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读来很有冲击力。

(四)鉴赏要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随着年段的提升,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增强,也慢慢由浅层学习过渡到深层学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就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读诗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了解作者的遭遇,关注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作者于谦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中进士,为官多年,即使被无情陷害,纵使粉身碎骨,他也不怕,只想留下一世的清白和廉洁。作者借石灰表达了自己不惧千难万险,坚守高尚情操的人生志向。学完后,教师可适时拓展七年级上册的《观沧海》:曹操登山观海,借景言志,抒发了宏伟抱负。

学会古诗词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初中学习古诗词打好基础。

三、创意表达,个性化审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那么,在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发散与拓展,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使学生学会创造和运用,提高个人的欣赏品位,展现文化自信呢?

(一)赛一赛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了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每周组织赛诗会。赛诗会上,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赛,也可以开展个人争霸赛。比如,学完六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三首》,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合作,收集带“月”字的古诗词,尤其关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四首含“月”的古诗词并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为古诗词“飞花令”活动做准备。当学到六年级下册《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时,教师可以先对前期的活动进行总结,再开展“飞花令”总决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学生在古诗词中徜徉,在骈散对偶中流连,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文化修养。

(二)秀一秀

中国古诗词的发展,有一条诗乐合一的线索。教学高年级古诗词时,可以开展“古诗词新唱”活动,就是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去记住古诗词的内容,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选编了《但愿人长久》《游子吟》等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而社会上也在以各种形式演绎古诗词。如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通过一系列创编,用现代曲调和唱法生动演绎了几十首经典的古诗词。

因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唱一唱、演一演,大胆主动展示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每学期,班里可举办“古诗词我来秀”文化节活动。学生通过播放古诗词歌曲,进行音乐欣赏,并简单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比如,在学生学唱歌曲《但愿人长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九年级上册教材中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可以在教室搭设小舞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编舞蹈,尽情表演古诗词;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古诗词改编成情景剧,演一演其中的故事。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自由选择,互助合作,尽情秀出精彩。

(三)仿一仿

语文新课标在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中关于古诗词学习的要求有“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并指出要尝试诗歌的写作。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初衔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第三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纵深拓展,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仿写,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有感于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有学生在学完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后,仿写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如下:

春一更,秋一更,春去秋来各自明,寥寥数盏灯。 寒一程,暑一程,寒来暑往不待人,蹉跎事无成。

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乡村四月》时,恰逢疫情停课后学生返校学习,大家都很激动、很认真。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根据自己的体验,仿写诗歌《校园五月》。教师提醒学生可以从替换原诗的词语开始仿写,进而关注整首诗的意境,融入自己的情感。

原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仿一:绿满校园生机遍,蝶飞鸟鸣雨如烟。校园五月闲人少,才了课堂又实践。

仿二:香樟合欢绿满襟,书声琅琅花如锦。五月归来夏初临,校园生日喜盈盈。

仿三:红烟渐散翠欲滴,雀鸟怜春万艳啼。校园五月皆颜色,览文阅课心欢喜。

教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早春》时,已是春末夏初,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美丽的风景,用笔来描绘所见所感,积极仿写《晚春》。继而,教师带领学生拓展学习七年级下册韩愈的《晚春》,体味诗的趣味,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生发出新的认知,明白要珍惜时光。

仿写古诗词就是思考创作,就是运用文字来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领略思维技巧,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美。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抓住各种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触发灵感,进行创意表达,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创造素养。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小学高年级教师要积极了解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了解学生进入初中后会有哪些方面的学习困惑。统编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要求是呈螺旋上升的,教师要让教学目标扎实推进,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继而实现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顺利衔接。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烨.基于学段的古诗教学:以咏物诗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12):48-50.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小初衔接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我爱古诗词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小初衔接英语学习
我和古诗词
寄宿制给小初衔接带来的人际交往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浅论小初衔接阶段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小初语文课堂教学衔接初探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