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真实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情境真实缺失、活动真实缺失、评价真实缺失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真实的任务、构建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学习场域;要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分解真实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展开具身体验活动;要设计真实的评价内容,选择多元评价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真实课堂;真实情境;真实活动;真实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1-0028-03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认为,“真实”是新时代“好课”的重要特征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真实”一词共出现18次之多,强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真实情境”等。在语文教学中,真实课堂是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真实的活动,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文学习经验,解决真实问题,并通过真实评价形成未来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必备素养的课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不少课堂,在情境创设、师生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真实缺失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情境中真实的缺失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像戴帽子那样,给课堂硬生生地加上了情境。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就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中央电视台《发现之路》栏目组准备拍摄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现向我们征集纪录片脚本。为写好脚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任务情境,听起来与众不同,可仔细琢磨思考:央视栏目组拍摄纪录片要向小学生征集脚本?小学生知道脚本是什么吗?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写出来的脚本,中央电视台能采用吗……毋庸置疑,类似这样的任务情境,并不是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也不是学生的真实需求,就谈不上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了,更无法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真实的问题。
(二)活动中真实的缺失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然而,在一些课堂中,师生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真实。例如,小组合作存在以下的不真实。一是合作前的不真实。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难以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更难形成自主学习成果。二是合作中的不真实。学生没有弄清合作探究的主问题、流程,就开始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由于不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导致合作流于形式。三是展示时的不真实。小组代表汇报的内容并不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故而未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走过场罢了。
(三)评价中真实的缺失
课堂中,活动评价主要表现为过程性评价,即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活动评价中的真实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缺乏准确性。“很好”“真棒”等缺乏具体内容指向的口头表扬,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形式,缺乏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二是评价标准模糊不清。课堂上,没有一个相对规范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大多是教师说了算,没有发挥多元评价的优势。三是评价结果缺乏诊断性。评价结果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知识掌握、思维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领。
二、解决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让课堂知识用得上
1.设计真实任务
基于学生立场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能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性学习。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注重真实的情境,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注重真实的行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目标明确,时间充裕,流程清晰;注重真实的认知,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且能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认知。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乐游美丽祖国”,教学时基于单元整体视角,我们设计了“做旅行手账”的真实任务。这样的任务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契合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从而习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构建真实语境
周小艳老师认为:“语境的设置、丰富、变换等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展开。教师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具体学情之间创设认知冲突,使语境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学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教学时,教师构建这样的真实语境:“同学们,最近不少省内外教学名师到我们学校考察学习,他们对大成殿前的那棵古银杏树非常感兴趣。作为主人,我们该如何向来宾清楚介绍它呢?”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式积累素材,借鉴本单元课文的说明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项综合性学习任务。在真实语境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3.走进真实场域
语文新课标倡导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的真实场域中学语文,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融合统一。例如,在进行以“风筝”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家乡风筝名家,了解家乡风筝文化,学习家乡风筝制作方法,策划并举行唱风筝、诵风筝、放风筝以及风筝展等活动,撰写关于家乡风筝的研究报告。这样的活动,学生始终以语文学习为中心,辅以相关学科,进行以风筝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推进真实活动,让课堂探究摸得着
1.找准真实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原有的知识状况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一般包含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要通过前测、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通过对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牛和鹅》的学习,教师知晓学生已经尝试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批注,但并没有完全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于是把“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画出相应词句,简单写写自己的疑问。这样,找准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
2.科学分解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一个大任务来统领单元的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真实课堂上,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将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活动,安排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怎么干。如上文提及的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做旅行手账”这个大任务引领下,教师设计规划旅行路线图、旅行方案、景点欣赏等具体的小活动。任务活动的细化,一方面整合了平时教学中的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等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沟通合作力等。
3.引导具身活动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学为中心,让学习真正发生。真实课堂注重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具身活动。一是在自主学习中建构知识。课堂教学不是赶过场,教师要以学定教、以生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在有意义且有意思的问题驱动下,学生的实践、合作、交流成为高效的探究、沟通活动,不仅掌握学科知识,还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有效地解决问题。三是在展示活动中培养自信。教师做好引导、激励工作,帮助学生搭建展示学习的脚手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三)落实真实评价,让课堂生长看得见
1.设计评价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要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等。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猫》一课时,教师先从课堂学习内容的角度,精心设计评价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说它……吧,它的确……可是,它……”这段话,仿写一段文字。这样可评价学生是否习得老舍先生的表达方法,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其次,对评价内容,教师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教师从列举事例、体现矛盾、表达喜爱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写前明确要求,清楚“怎么写”“写得怎么样”等。最后,教师从学生学习状态的角度精心设计评价指标。如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能否迅速融入讨论过程、小组讨论是否自主与高效、小组合作是否全员参与等。
2.选择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的对象是儿童,因此评价方式的选择除了要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首先,注重多元评价,关注评价的互动性。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一课,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还请写作对象评价、现场听课专家及老师进行评价等。在多元评价中,学生创意表达的兴致更浓了。其次,采用多角度评价,关注评价的整体性。如上文所举的《猫》一课的教学,教师不仅从正确流畅、突出特点等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课文朗读,从列举事例、表达喜爱等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课堂练笔,还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3.善用评价结果
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结果调控学生的学习,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彰显课堂的有效性。一是以评促学。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上即时评价的反馈功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通过恰当、生动的口头表扬、肢体语言、星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二是以评促教。教师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三是以评育人。评价结果在课堂中发挥着特有的育人导向作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评价不仅能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而且能让学生积极接纳他人、学习他人,共享合作的快乐。这样,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教师要深刻认识“真实”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活动、真实的评价,让真实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与人生发展的重要舞台。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陆志平.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2(17):9-15.
[3] 周小艳.“积极语用”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语文建设,2023(2):32-35.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