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创业类混合式“金课”建设,不仅能提升课程的吸引力,还能激发学生创业就业热情,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文章以“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梳理了课程当前面临的五大困境,即课程设置边缘化、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师资队伍无序化及思政建设分离化,并提出了“五重”举措:重塑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质生产力;重构内容,因“群”制宜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重造流程,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重组师资,打造“教师+校友”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重建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1-0075-06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创业就业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人才市场供需的“错配”及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使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创业就业质量,强化其创业就业能力,需从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课程出发,探索更为深层次的解决策略。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金课”概念的提出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新思路。“金课”的核心特征在于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并细分为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及社会实践课程五种类型。特别是混合式“金课”,通过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不仅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与互动性,还提升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从“金课”概念提出以来,教育领域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职业教育领域,研究者对“金课”及创业类“金课”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
在职业教育领域,针对“金课”的探究主要聚焦于四个核心方面。一是在“金课”理念下,对职业教育“金课”的魂与形、价值与维度、特征、问题、路径等进行阐释。[1]二是聚焦高职教育的具体专业(类)“金课”建设,例如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3]与财经类课程[4]。三是信息技术与“金课”建设融合方面的研究。例如,基于数字原住民视角的高职线上“金课”建设[5],人工智能视角下的终身教育网络“金课”建设[6]。四是高职思政“金课”及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通识“金课”建设研究[7]。
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对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课程有效融合进行了探索。有学者提出,应从塑造学生正确的“双创”观与“三观”、组建高水平互补型“双创”教育教研队伍、构建跨学科融合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功能一体化“双创”育人平台等方面入手,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8]。有研究者指出,需要从“内容融合、队伍融合、形式融合、平台建设、机制保障”五个维度,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9]。还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将“从0到1”科创意识融入双创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10]。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探索方面,有关于就业指导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研究,就业指导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11],就业指导课“一生一方案”的探索[12],基于学生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策略研究[13]及不同年级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指导研究[14]。
综上,关于职业教育“金课”建设的研究成果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在研究内容上,有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融合及聚焦某一专业或专业类的课程建设;在研究视角上,有课程思政、终身教育体系及人工智能等。但是对于职业教育创业就业“金课”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内容也略显单薄。本文拟借鉴“金课”的核心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创业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深度改革,提出课程建设的“五重”举措,旨在提升其质量与实效性。通过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混合式“金课”,不仅能够深化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整体质量,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为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二、职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意蕴
(一)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的内涵
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是一种深度融合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与策略,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将传统课堂面授与信息技术赋能的在线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塑课程内容,焕发课堂生机与活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强调“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金课”不仅是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深刻变革,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标准,通过实际项目驱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内涵特征上,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体现了市场导向、理实一体、思政融合、多维互动和精准评价五个维度。紧跟市场趋势,强调职业特性;坚持能力本位,理实一体教学;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引领;促进智慧生成,通过多维互动激发思维碰撞;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精准评价,优化教学管理。
(二)职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
第一,“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该课程紧密围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创业需求,提供实用的就业技巧和创业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二,“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课程不仅涵盖职业规划、求职技巧、面试准备等就业指导内容,还涉及创业意识培养、创业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等创业指导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得实际操作的能力。
第三,“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注重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创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策略。
第四,“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强调校企合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就业创业平台;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如创业导师、投资机构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支持。
(三)“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价值取向
1.理论价值
有利于“金课”理念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上的丰富与拓展。从类型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将“创业就业指导”“金课”的内涵重新界定为“目标的高阶性”(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形态的创新性”(内容、教学形式和成果)及“考核的严格性”(课程评价)。这也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要求。
2.实践价值
第一,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公共课程改革,促进创业类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职业院校创业类“金课”建设是落实国家政策,深化公共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的具体举措。
第二,有助于提升“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教学团队创新能力。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驱动带动了职业院校创业就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也出现了课程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深、专业师资严重短缺等问题。创业就业“金课”对信息化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及校企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于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及教学能力提升,培养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有助于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增强其幸福感和获得感。一直以来,高职创业就业课程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缺乏有效指导,师资力量薄弱,资源供给不足,影响毕业生有关知识、素质、能力的储备。“金课”建设要求在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团队及教学支持上进行系统化改革,加强过程监管,这能够全方位提升课程质量,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
第四,通过挖掘校友资源,学校可与校友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为校友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也有利于推动学校“双创”文化建设和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校友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助于在学校甚至社会范围内营造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和文化环境。同时,通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职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现状
“金课”最典型的特征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然而,职业院校“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课程设置边缘化、内容同质化、教学方式传统、师资队伍紊乱、课程思政分离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其“金课”的建设。
(一)课程设置边缘化
“创业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边缘化究其根源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职业院校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大多属于公共课(通识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面对学生多、内容多、课时少和实践性强的问题,教学安排上有较大困难,且多数学校没有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大多是辅导员、行政人员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因此,大班上课、拼凑师资及忽视实践等现象一直存在。该课程未能像专业课一样受到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边缘化,沦为学生心目中的“水课”。其次是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金课”建设旨在强调个性化教学。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中,由于学生背景、兴趣、专业及职业规划的多样性,个性化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现实的困境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在个性化方面的指导存在不足,未能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指导方案,导致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二)课程内容同质化
一是内容重复度高。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高度相似,缺乏特色和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课程设计者选择的教材或参考的教学资源相同或类似,未能充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学生实际及市场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因此,不同院校之间的课程内容重复率高,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二是课程案例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该课程在案例选择上过于陈旧,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选择的案例往往无法反映当前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的最新变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该课程在模块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创业就业的基本理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前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的紧密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三)教学模式单一化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由于授课教师大多依赖讲授法,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教学时空并未因为混合式课程资源的便利而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课程讲授的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由于授课教师对旧有路径的依赖,不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缺乏自主创新。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通常面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讲解,这种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的不同。另外,缺乏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者只是流于表面。三是缺乏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习惯于线上评价、线上测试、线上统计等,感觉省时省力,但也导致评价结果片面、不准确。
(四)师资队伍无序化
一是师资结构的无序化。具体表现在师资数量不足,专职少,兼职多,稳定性差,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团队,且教师专业背景多样,缺乏具有创业教育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此外,年龄和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教师普遍年轻化,职称结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较低。二是师资能力的无序化。许多创业就业指导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创业经验和管理能力,以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另外,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对创业教育领域前沿问题关注不及时,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三是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数字化时代,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等。然而,许多教师的数字素养不足,难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需求。此外,部分教师在数字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利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支持。
(五)思政建设分离化
思政建设分离化主要表现为课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创业技能和就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不足,导致学生在接受创业就业指导的同时,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具体而言,在设计“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市场分析、创业策略、求职技巧等实用性内容上,而对于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思政元素的思考不足。这种专业知识与思政建设的分离不仅使得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显得单薄,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例如,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创业模块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寻找资金、推广产品等实际操作,而对于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困境、法律责任等问题则涉及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忽视社会责任和法律法规,对他们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指导模块授课过程中,教师在教授求职技巧时,可能过分强调如何包装自己、如何在面试中表现自己,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如何对待职场中的竞争与合作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这可能导致学生在职场中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职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混合式“金课”建设举措
(一)目标重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是与市场链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重新明确职业院校“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定位。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市场变化广泛开展调研,明确供需双方的需求。其次,凝练“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培养目标,即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深化职业规划与发展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最终促进学生将创新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将“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使之形成对专业课程的有力支撑。
(二)内容重构:因“群”制宜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首先,要对传统的“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融入优秀校友创业精神等思政元素。去除过时案例或不再适用的内容,加入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业就业理念和实际操作内容。例如,可以引入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模式、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等内容,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其次,注重“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内容应包含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业就业的技能。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群选择该专业优秀校友创业就业的成功案例,也可以邀请校友现身课堂亲身讲授,让学生感受其创业就业的全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创业就业的艰辛。最后,强调跨专业知识的融合。“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涉及职业技能,还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适当引入相关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流程重造: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
流程重造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流程。传统的教学流程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流程重造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其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环节可以提供丰富的电子教材、PPT、短视频等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线下环节则重点进行就业模拟和创业项目实践操作与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可将“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评估,确保其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最后,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
(四)师资重组:打造“教师+校友”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师资重组是“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打造“教师+校友”的师资队伍,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实践性和前瞻性。具体而言,一是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使其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在师资重组中,可将兼职教师进行分类,安排其为与自身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班级授课,这便于教师深入了解专业,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在讲授过程中也能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需求。二是引入校友资源,为师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优秀校友经过职场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案例和宝贵的就业建议。校友的加入,特别是那些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优秀校友,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网络。三是通过“教师+校友”的师资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师负责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而校友则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迎接未来职场的挑战。
(五)评价重建:构建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从多元化的角度来重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测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引入多元的评价方式,分别对课程任务完成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可以通过小组任务、实践报告、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任课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及校友评价等。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自己,互评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而校友的评价则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职场需求和标准。三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价值观塑造等维度,这不仅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四是评价时机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期末评价外,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开展小测验、课堂讨论等,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丁才成.职业教育“金课”的魂与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31-34,49.
[2]纪向宏,陈蕴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商品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1(4):72-78.
[3]吴金铃.高职扩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金课”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8):107-112.
[4]沈全芳.打造高职财经类“金课”[J].中国高等教育,2020(1):61-62.
[5]朱善元,胡新岗,朱明苑.高职数字化教学“金课”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及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4):89-94.
[6]杨勇,林旭.“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金课”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69-74.
[7]盛杨.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通识金课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6):89-93.
[8]吴加权.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45-47.
[9]宁德鹏,何彤彤,何玲玲,等.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路径探赜[J].江苏高教,2023(4):102-106.
[10]钟元生,张玉玲,涂云钊.科创意识融入双创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2):119-126.
[11]李纪宾.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5):109-112.
[12]何兴道,冷文丽,罗来松.就业指导课“一生一方案”促学生个性化发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6):40-47.
[13]赵忠见.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53-55.
[14]魏敏娜.不同年级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指导研究[J].江苏高教,2023(1):93-97.
(责任编辑:张宇平)
Five-dimensional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Blended
\"Golden Cours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the Cour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s an Example
LIU Yu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 China)
Abstract: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blended \"golden courses\"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courses but als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happiness. Taking the cour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implications of the course, and sorts out five difficulties currently faced by the course, including marginalization of the course setting, homogeniz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un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disorder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sepa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t proposes five-dimensional measures: reshape the target and cultivat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reconstruct the content and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recreate the process and improve all aspects of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reorganize teachers to create a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ing team of \"teachers + alumni\"; rebuild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blended \"golden course\";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a of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