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教育部的“双碳”战略指导政策是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建设目标,而对中职的“双碳”要求较低。考虑到未来具有巨大就业潜力的绿色岗位对劳动者双碳技能的高要求,以及数量庞大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建议将绿色低碳理念尽快融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以降低中职毕业生遭遇产业岗位迭代的风险。文章以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例,对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双碳战略;人才培养体系;气候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环境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1-0055-06
以二氧化碳为典型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给全球造成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生态危机。据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560ppm,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升高1.5℃到4.5℃,这将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1]。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号召各国共同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将全球温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以保护地球家园。截至2022年年底,138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诺,这覆盖了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GDP和85%的人口。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聚焦“双碳”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中职学校应对标政策要求,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距我国承诺碳中和实现时间仅剩下30余年,这不仅需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数量的人才,还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教育部在多个“双碳”战略指导文件中,对“双碳”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髙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定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依据自身基础条件特色和发展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在大中小学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理念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把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纳入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
目前,教育部“双碳”战略指导政策是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建设目标,明确要求高校应依据自身基础条件、特色和发展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而中职教育在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育体系中占据着独特地位。中职院校可依据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的需求,精准设置新能源汽车维修、环境监测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实践操作训练及企业实习等环节,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投身于相关低碳行业,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双碳”教育现状
(一)“双碳”战略下绿色就业岗位潜力巨大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会导致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从而引起传统产业领域人员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及“双碳”目标的推进,也会带来更多的绿色低碳型就业岗位。例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绿色金融科技、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将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2022年初,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在“双碳”目标的作用下,我国城市绿色就业人数不断上涨,2019年总人数就已超过4 500万[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双碳”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质量“双碳”人才仍存在缺口。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能源、环保、金融、教育等领域对“双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家预测,未来10~15年间,“双碳”产业将保持发展势态,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3]。可以预见,绿色岗位对劳动者“双碳”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具备“双碳”技能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与绿色岗位相关的碳减排、碳中和知识、技术将成为绿色岗位从业者胜任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在“双碳”机遇背景下,应当积极推进中职“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帮助中职学生抵御社会性的产业岗位迭代风险,另一方面,也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中职学生缺少系统性“双碳”教育机会
2023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分别为454.04万人和1 298.46万人[4]。以上海为例,2023年,上海中职学校毕业生总数为 33 681 人,毕业去向(含升学)落实人数为 32 422 人,升学学生数为 25 509 人,其中,进入专科22 208人,进入普通本科3 301人;直接就业的为6 913人,占比20.5%[5]。见表1。
一方面,占比29.1%的中高贯通(3+2学制)学生,3年的中职阶段只能接受低碳理念普及教育,2年的高职阶段需要到企业实习1年,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年,会出现接受高端“双碳”教育不系统的现象。与同期进入高校的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相比,会缺少1~2年的“双碳”系统教育时间。另一方面,占比达20.5%的直接就业中职毕业生在校时只接受了低碳普及教育,可能难以抵御“双碳”产业和传统产业更新换代的冲击。这或将导致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中、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中高贯通学生“双碳”教育存在时间和分配失衡问题
中高贯通学生是中职教育的主流。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中高职贯通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中职阶段专业名称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在中高贯通3+2的5年学习期间,专业课共计2 943学时,其中,77.7%的学时开设在中职阶段,22.3%的学时开设在高职阶段。依据《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指导政策,学生在中职阶段接受“双碳”普及教育,在高职阶段接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双碳”教育。然而,仅从课时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存在较大的分配失衡现象。由于 77.7% 的专业课程学时需在中职阶段完成,学生在此阶段只能接受普及型的绿色低碳理念教育,从而错过更为系统的“双碳”教育。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遍布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体量,应尽快明确中职阶段的“双碳”教育任务,降低中职生遭遇产业岗位迭代风险,为我国产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四)中职“双碳”战略研究工作缺位
从学校及教师的角度来看,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研究较少。以知网查询为例,以““双碳””及“人才培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21年至2023年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50篇,其中,作者来自中职学校的仅有1篇,为“‘双碳’战略视角下中职汽修人才培养的探索”[6];相比之下,高校教师发表的与碳中和相关的论文涉及的学科范围则十分广泛,包括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汽车工业、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机械工业及审计等。同理,以“岗课赛证+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双创+人才培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中职与高校的研究成果,发现中职学校对“岗课赛证”方面的研究热度要远高于“双碳”“课程思政”和“双创”的(见表2)。一方面,是因为与高校相比,中职学校中科研型教师比例小且科研条件较差;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中职学校制度性的激励导向也刺激中职教师更愿意在“岗课赛证”领域产出更多的成果。
综上,占比20.5%直接就业的中职生及65.9%的中高贯通学生,将因为在中职阶段只能接受“双碳”普及教育而错过或缺失系统的“双碳”教育机会。建议中职学校尽快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中职教师应积极深入地开展相关市场调研和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贯彻“双碳”战略。中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将绿色低碳理念尽快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主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
三、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中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障碍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主要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课程、实训实践教学等模块。目前,虽然我国的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双碳”教育方面刚刚起步,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双碳”战略的要求,缺乏与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在“双碳”领域的应用结合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师资队伍在“双碳”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也有待提升。系统地看,“双碳”教育在纳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还要克服观念性、资源性及制度性三大障碍。
(一)观念性障碍
观念性障碍即社会普遍存在将“双碳”战略与节能减排概念完全等同的观念。传统习惯的认知倾向于对“双碳”战略引发的新型产业进行直接的商业价值评估,以评判未来产业的营利增长趋势。即便在高校中,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双碳”战略理解不深刻,简单地认为“双碳”战略只是在大中小学中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以及强化“双碳”相关专业和学科的知识点。这是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肤浅、片面的理解,难以做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即很难真正将“双碳”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资源性障碍
资源性障碍即缺乏“双碳”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合作企业等基本条件。师资是“双碳”教育的关键要素,“双碳”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学校“双碳”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构建到科研项目启动等均需大量的资金保障,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双碳”人才的培养、选拔及引进计划。目前,我国“双碳”教育高质量教师数量严重缺乏,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传统,较难满足“双碳”教育多学科交叉的要求。在教材建议方面,“双碳”教育领域的专业教材极少,且现有教材缺乏学科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教育性,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产业的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制度性障碍
制度性障碍即尚未建立“双碳”教育进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安排。首先,现有的关于“双碳”教育的指导意见对中职学校的关注不够,对中职阶段学生接受“双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够清晰。其次,在中职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双碳”教育不明确,也不完善。“双碳”教育在中职阶段大多处于教学边缘,将“双碳”教育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的中职学校数量较少。最后,从学科建设角度看,由于“双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且需要环境、能源、经济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双碳”学科建设不系统、课程设置随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四、“双碳”教育纳入中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从实施角度来看,可通过以下路径将“双碳”教育纳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深刻理解“双碳”战略思政内涵,坚决服从国家决策部署
碳达峰是各国权益,碳中和是义务,碳排放权即发展权。欧美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和碳达峰,是前工业化红利既得利益者。目前,我国承诺的碳中和过渡期仅有30年,未来挑战巨大。需清醒地认识到,碳排放背后是经济和政治问题,应加强师生思政意识,避免罔顾历史,对目前全球变暖的主因是发达国家历史排放的事实视而不见;避免片面理解,仅看到目前我国排放总量较高,不考虑我国人均排放量低的事实;避免简单挪用所谓的国际“主流”生态权利的话语和观点,一味地要求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地减少碳排放。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双碳”战略的思政内涵,必须深刻理解“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是我国“双碳”战略核心逻辑,必须坚决服从国家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二)优化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科体系,深挖“双碳”战略就业潜力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涵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等环节。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化、过程化、实现化的表现形式,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规划蓝图和执行路线。现有的环境监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与国家“双碳”战略接轨,急需进行学科体系的补充和优化,需要将“双碳”战略与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晰。只有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始终把国家关注的战略性问题、区域发展亟需的政策性议题等作为学科优化调整的指导方向,回应实践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塑造学科优势,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清晰和优化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无缝衔接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供给高质量人才,从而实现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双碳”战略贯通教学体系,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融合了学校、企业及学生的核心需求,能够帮助职业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企业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也能助力学生有效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
“岗”是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标准,课程内容应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实现学校人才培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完美契合。2022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序列。中职教育要紧密结合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可以加强与环保、新能源等领域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需要健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教师应加强“双碳”相关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等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不断构建及优化“双碳”知识图谱、在线课程、教学视频、试题库、典型案例、实训项目等资源,形成数字化的共享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化的在线系列课程。“赛”是课的竞技展示,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通过比赛机制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目前,全国大学生“双碳”领域的科普知识竞赛、双创比赛及技术技能比赛等开展得较多,旨在宣传“双碳”战略,激发学生对“双碳”战略的认知,提高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自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全社会的零碳未来保驾护航。“证”是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是职业能力和竞争力水平的权威证明,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2023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共同制定了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并颁布施行。
职业学校针对“双碳”战略下的“岗课赛证”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正处于探索初期,且由于产教利益诉求不一、专业教材滞后、“双碳”教师缺乏、证书权威性不佳等因素,还较难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模式,导致现实教学设计中难以做到岗、课、赛、证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容易出现岗课脱节、课证分离、课赛各异的现象。构建精准高效的教学体系,不仅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更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
(四)优化管理体系,为培养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人才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学校管理体系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良好的管理体系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持续释放制度效能,不断激发人才培养的生机与活力。首先,要完善组织架构,设立“双碳”教育专门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制定详细的“双碳”教育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确保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还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双碳”战略意识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由于“双碳”战略目标的长期性、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的新常态,解决“双碳”领域的师资缺口是一项紧迫任务;而组建一支专业水平突出、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也是中职学校管理体系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任务。此外,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与“双碳”战略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双碳”项目研究,推动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之,不断优化中职学校管理体系是实施“双碳”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措施,推动中职学校“双碳”教育的深入实施,为培养具备“双碳”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双碳”教育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双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职学生迫切需要接受全面的“双碳”教育,助力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建议将绿色低碳理念尽快融入中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降低中职生遭遇产业岗位迭代的风险。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双碳”战略思政内涵,积极主动地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中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转型升级,优化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卓越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贺陆胜,万建华,张建强,等. CO2地质封存研究与中国CO2地质封存潜力评述[J].甘肃地质,2024(1):59-71.
[2]张菁.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提出:“双碳”背景下绿色就业规模将持续攀升[N].工人日报,2022-01-17(06).
[3]乔莉楠,鲁小丽.“双碳”目标下绿色就业发展研究[J].国际公关,2022(16):128-130.
[4]教育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数”说 202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EB/OL].(2024 - 03 - 04)[2024-10-07].https://dxs.moe.gov.cn/zx/a/jj/240304/1879702.
shtml.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3 年度)[R/OL].[2024-10-21].https://edu.sh.gov.cn/cmsres/fa/fad055f1bd884c1492f73a0f75008915/9a3d
d1158354d48628592b37240c71ee.pdf.
[6]李桂中,李阳洋.“双碳”战略视角下对中职汽修人才培养的探索[J].时代汽车,2022(22):80-82.
(责任编辑:张宇平)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ng System of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Serving the National \"Double Carbon\" Strategy
WANG Zheng-peng, SHEN Xiao-he
(Shanghai Material Engineering School, Shanghai 20023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guidance policies on \"double carbon\" strategy tak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the key construction targets. The requirements on \"double carbon\"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relatively low. Considering the high requirements for \"double carbon\" skills from green jobs with great employment potential in the future as well as the huge demand for job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green and Low-carbon concep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ng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risk of industrial job iteration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reflect on integrating the national \"double carbon\" strategy into the talents cultivating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double carbon\" strategy; talents cultivating system; climate chang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