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技术、产业、经济发展的类型教育,职业性、技术性、教育性是其三大本质属性。研究基于职业教育“职业性”的逻辑起点,提出了职业导向的发展理念,阐述了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深层内涵;系统地从院校、行业企业、社会、个体等角度剖析职业导向不足的问题表征;为推动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力推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推动“政企行校”衔接、完善职业导向的现代职教体系、坚定职业导向意识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职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1-0061-05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技术、产业、经济发展的类型教育,职业性、技术性、教育性是其三大本质属性[1]。我国的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期间历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其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本研究基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时代命题,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作为逻辑起点,提出职业导向的发展理念,阐述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深层内涵,系统分析、探讨职业导向不足的问题表征,并提出推动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深层内涵
职业教育具备“职业性”“技术性”“教育性”等属性[1]。一方面,“技术性”“教育性”表明职业教育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另一方面,“职业性”表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以职业导向为重要发展理念。
(一)职业性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首要的、固有的、与其他类型教育区别开来的属性。一方面,职业教育脱离“职业”,则无法称为职业教育,也无法成为与其他教育类型有别的一种教育。另一方面,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性贯穿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无论是以雕刻、陶艺、刺绣、厨艺等技能技艺为侧重点的家传世学与学徒制教育,还是以纺织、会计等单一技术技能操作教学为侧重点的职业学校教育,或是将企业与职业学校、产业与教育、个体与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其开展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皆是为个体某一职业及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职业性”是指需要专门资质的个人和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导向[2]。从“职业性”的角度出发,结合个体、职业、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着其发展方向。
(二)职业导向深化职业教育的内在意蕴
一是职业导向始终为职业发展作准备。职教先驱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3]。黄炎培的职教思想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职业教育与个体个性、职业、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个体而言,职业教育并非仅针对某一项技艺、技术、技能、具体工作进行训练,而是要为个体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作准备[4]。
二是职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清晰明确。职业影响着教育,教育也影响着职业,职业与教育始终相互作用着[5]。职业教育正是一种将个体、职业、技术、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理想状态下,个体从踏进职业教育的大门起,其学习、培养与就业目标已清晰明确,即要以某一职业为目标导向、以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为路径、以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为依托,最终成为能适应特定行业领域的职业人才。
三是职业导向助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既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又注重个体技术技能的提升,还强调要开启个体智慧,最终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职业教育应与个体职业、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其伴生关系愈发紧密,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能有力回应个体职业、社会经济、产业变革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最后,职业导向强调要为个体及其职业生涯搭建联通未来美好生活的桥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职业导向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职业导向为理念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强调个体与职业的紧密相连、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个体与职业的契合度越高,个体主观能动性越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有力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产业、区域的发展,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助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导向不足的问题表征
基于“职业性”定位,系统地从院校、行业企业、社会、个体角度,剖析职业导向不足的问题表征,为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对策支撑。
(一)院校培养重技轻职,职业导向意识不强
重技术技能,轻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为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职业院校逐步将人才培养的重心向技术技能的培养转移,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阶段性技术技能的重要性将伴随社会发展、产业变革、技术迭代而逐步衰弱,技术技能学习属于阶段性学习。另一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是个体长期从事某一职业的立足点,应成为人才培养的起点。
职业导向的规划教育缺位。为引导学生或职业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从业观,职业导向的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职业导向的规划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职业院校鲜有从职业导向的角度出发,向专业学生展示职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引导职业教育学生树立“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意识。
职业导向的继续教育缺乏。职业院校具备培养职业学生和为社会职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一方面,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重点培养职业学生,属于面向学历、岗位、职业的教育;另一方面,以岗位技能提升、就业培训、转岗培训为重点,为社会职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则属于职业导向、面向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此,职业导向的继续教育是破解产业变革与职业教育脱节、实现个体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政府、行业企业可依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职业院校也可为行业企业培养职业人才等。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尚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体系支撑,对职业导向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又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能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场景。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一直被视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法宝。“双师型”教师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过程中,能紧跟产业开展理论教学、技术技能培训,为职业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形象,引导学生深耕专业职业领域。囿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院校偏离职业教育“职业性”定位、考核评价形式单一[6]、培养周期长等困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普遍匮乏,以致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受限。
(二)行企职教认同受限,职业与教育衔接难
职业教育认同感低。据统计,目前全国高等学校3 07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 763.19万人[7]。伴随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学历人才的需求旺盛,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与学历层次使行业企业难以对其产生高认同感。职业教育的就业端严重受阻,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空间被逐渐挤压,进而阻碍了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行企职业与教育无法有效衔接。产教脱节、行企的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育无法有效衔接,是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行业企业为职业的供方,职业学校教育为职业的需方,供方因产业变革、技术迭代、业务扩张或缩减等原因,对需方人才培养速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职业学校教育的知识、技能等难以跟上步伐,一定程度上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企职业岗位需求形成脱节。职业与教育的脱轨,深刻影响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
(三)社会职教认知固化,职教体系不完善
一线产业工人职业思维固化。相关数据表明,“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8]”。紧跟经济发展、对接产业、培养产业工人是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相关认识既源于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局限,又来自社会现实的限制。第一,依据个体就业的职业层次高低,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社会、产业的一线工人,难以改变“职业院校学生等同于一线产业工人”的思维意识。第二,从产业工人培养的角度出发,为促进个体更好就业,职业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普遍将其人才培养的重心向技术技能培养方向倾斜,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育、培养产业工人”局面的形成。因此,一线产业工人培养的思维,从本质上忽略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限制了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导向的职教体系不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论述,为职业教育发展、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指出了路径。职业导向的职教体系待完善的方面在于:第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薄弱点在于个体与职业之间缺乏可持续发展,忽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第二,职教体系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性”“教育性”,忽视“职业性”,以致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严重受阻;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精准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经济、产业、技术、职业、个体发展等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使个体的职业生涯得以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个体职业观念淡薄,技术类职业难持续
技术技能教育无法可持续发展,职业难以长久。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技能主要有两类:一是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技术技艺,其因社会发展迅猛、需求面窄,且技术技艺高超难以传承,逐渐后继乏人;二是以新兴技术为主的技术技能,其因知识、技术迭代升级过快,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难以适应,以致难以长足发展。
职业深耕意识薄弱,终身职业观难以形成。个人职业收益包括获得生存保障收益、发展性和自我实现性收益、理想生活状态等三个层面[9]。其中,获得生存保障收益是职业教育最基础的目标,而发展性和自我实现性收益、理想生活状态则对个体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其内在的职业要求则是个体需形成深耕职业领域的意识和终身职业观。
职业教育学生主体包含两类:一是中职学生,该类学生毕业时刚刚成年,对事物整体认知不成熟、不完整,独立自主意识不够,其职业观往往具有多变性,难以形成职业深耕意识。二是高职、职教本科学生,该类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系统培养,能较好地认知事物,具备一定独立自主意识,经努力可形成一定的职业深耕意识,能取得一定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但容易受不连续的职业生涯影响,个体职业生涯取向不稳定性、非确定性增加,其终身职业观难以形成。
三、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深剖职业导向不足的问题表征,研究提出可通过力推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推动“政企行校”衔接、完善职业导向的现代职教体系、坚定职业导向意识等方式,助推职业导向转型,实现职业教育“质”的发展。
(一)力推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转变培养思维模式
转变培养思维模式。技术技能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职业素养不仅重视个体的技术技能,更注重个体的全方位素养,例如对产业发展的理解、技术技能的掌握、岗位素质的要求、服务沟通意识、职业规划、继续教育等,均是职业院校需要着重关注及培养的方向。因此,转变传统重技术技能、轻职业素养的思维模式,职业院校应更多地从职业导向的角度出发,培养更多与社会职业相匹配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与此同时,当前职业院校所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职业导向的规划教育缺位、职业导向的继续教育缺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匮乏。发展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应从相关方面着手解决。例如,可设置相关职业导向的规划教育讲座与课程,为社会个体长期提供职业素养相关的继续教育教学活动,大力引进与培养“双师型”教师并设置与之相契合的考评措施与激励制度等。
(二)推动“政企行校”衔接,提质培优产教科深度融合
当前,全国职业院校超10 000所,有3 000多万在校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10]。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 000万[11]。职业教育的“总量规模”已然形成,职业教育面临着如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时代命题。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从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即需明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例如学历层次、技术技能、专业理论、文字写作、信息素养、沟通服务及综合素养等。以行业企业的职业需求出发,培养职业人才,赋能产业行业发展,是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逻辑与路径。
推动产教科深度融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为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升级与经济快速发展,其内在机理在于实现产教科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和环节[12],而推动产教科深度融合是推动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政企行校”有效衔接。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必然是各方联动、紧密连接的教育,其政策端、职业供给端、职业需求端环环相扣。意味着要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政府、企业、行业及学校等要形成有效衔接机制,形成合力。例如政府部门以政策制度引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行业企业主动对接职业院校,以职业为导向,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寻求产教融合的共通点,实现相互间深度融合等。
(三)扭转社会职教认知,完善职业导向的现代职教体系
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最大特点在于以职业培养为导向,这是职业教育最大吸引力所在。社会上职教认知过低是阻碍职业导向发展的高墙,扭转社会职教认知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坚定职业导向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共同倡导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二是要大力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如对生源、师资、课程设置、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进行一体化推进;三是要以职业导向倒逼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如取消就业招聘壁垒、面向职业教育设置一定岗位、广泛推广职业教育人才等;四是大力推动形成职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要跳出职业教育看职业教育,看清、尊重、遵循职业导向的发展规律;六是要充分认识到,扭转与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七是要大力推动职业导向职教文化的形成,营造社会、行业企业、大众认可的职业教育良好氛围,如在每年招聘季组织开展宣传职业教育活动等。
从社会层面上,扭转社会职教认知,发展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最为关键的举措是政策先行。从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到2022年5月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制度,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扭转社会职教认知、推动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奠定了政策基础,进而助推全社会支持、关心、认同、参与职业教育良好局面的形成。
(四)坚定职业导向意识,树立终身职业观
在个体层面上,其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包含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类因素都将深刻影响职业教育个体的职业观。主观因素包括职业喜好、地域区域选择、个人择业观等;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地位、家庭所需、工资水平、工作压力、同事关系、产业需求等。个体在职业选择上,客观因素难以避免,个体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个体从业需求的角度分析,职业收益包括三方面:一是获得生存保障收益,二是获得发展性和自我实现性收益,三是获得理想的生活状态[13]。首先,坚定职业导向的意识,个体职业方可明确方向,形成相应的职业认同感,获取第一层次的职业收益;其次,通过扎根某一特定领域,不断扎实技术技能本领,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在实践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职业观也将逐步形成,获得第二层次的职业收益;最后,个体在职业选择上,需树立终身职业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连,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获取理想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0(4):12-15,30.
[2]陈莹,马庆发.“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兼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6(2):103.
[3]朱佳萍.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主要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9):32-37,50.
[4]匡瑛.走出误区: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认识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28-40.
[5]姜大源.职业与教育的契合:基于时间结构的共鸣[J].中国高教研究,2023(8):94-101.
[6]熊丙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3(1):29-32.
[7]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10-24)[2024-11-24].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410/t20241024_1159002.html.
[8]教育部.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筑基强国建设——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之二[EB/OL].(2024-09-04)[2024-11-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16/jyqg/2024_zl13/20240
9/t20240904_1148899.html.
[9][13]王博.现代社会职业存在的模式探析[J].职教通讯,2010(3):19-23,29.
[10]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有关情况[EB/OL].(2023-06-13)[2024-11-13].https://www.ndrc.gov.cn/xwdt/wszb/jstjsszyjycjrh/.
[11]新华社.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EB/OL].(2023-09-16)[2024-11-16].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9/content_6904317.htm.
[12]杜安国.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机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8):59-61.
(责任编辑:任学甍)
Study on the Problem Represent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ccupation-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IN Xiao-feng1, LU Yan-ping2
(1.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China;
2.Beij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type of education catering to occup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occupational,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l nature as its three essential attributes. Based 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its \"occupational\" nature,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occup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concept, elaborates on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occupation-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blem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ack of occupation orientation from perspectives of colleges, industries, enterprises,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tudy propose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nnection among government, enterprises, industries and schools, improving the occupation-oriented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occupation-oriented awareness.
Key words: occupation orient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dilemma; countermeasur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