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5-02-14 00:00:00张洪李渝萱
职业教育研究 2025年1期
关键词:逻辑理路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职业教育承担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基于内外逻辑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涵盖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基础支撑;外部逻辑聚焦人才资源输出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促进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内部提质和外部联动两个维度制定策略,内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资源质量、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外部强化校企合作、“三教”协同、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此外,政策引导是确保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内外赋能和政策引导,职业教育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内涵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1-0005-09

当前,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分不开。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包含了诸多的中国元素。[1]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必要理清内涵意蕴和逻辑机理,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

(一)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形态。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综合作用力,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规律性,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具体实践。这一新兴的生产力质态引领经济和社会向着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三大要素的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本质上保持相对稳定,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资料的更新换代与质量改进、劳动对象的优化选择,以及这些要素高效合理的组合配置。新质生产力核心特征在于创新,关键在于优质,本质则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别体现在创新这一主要动力基础上,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没有创新则不可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催生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这一概念的诞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涉及技术、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求人们在技术革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及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从时空比较的角度来看,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各个生产力系统或要素、各个国家不同空间之间,都有相对先进生产力和相对落后生产力。[2]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对相对落后生产力的优化升级或者迭代更新,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活力并指引方向,而生产要素的创新及其优化配置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直观体现,也是其实践的必由之路,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体现。

(三)新质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基石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先进形态,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引领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向着更高层次跃升。这一生产力质态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创新为引擎、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的生产力,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3]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以及技术革新、生产要素创新性组合、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等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旨在超越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追求一种更加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这种生产力质态与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相契合,不仅体现了生产力数量的增长,还指向了生产力质的飞跃;不仅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应用,将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新质生产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象征,预示着生产力本质的飞跃,是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演进结果。这一发展过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强调了人才与市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行业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新质生产力人才资源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提供人才支持,已成为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进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加快形成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新命题,这不但为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教育深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发展窗口。[4]在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下,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及治理体系等都面临着深刻变革。

(一)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更好更快更准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抛弃过时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培养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知识和实践能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讲到,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5]新质生产力强调对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为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直接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职业教育机构需对市场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引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演变,而生产关系的优化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质环境。职业教育既是生产力本身[6],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变革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这一互动关系中,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一生产关系,确保教育生产力的健康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已成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成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化,职业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技术的传习,而应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深化教育生产关系优化调整,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新质生产力急需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提升

工业4.0革命为职业教育带来了职业巨变和技术技能更迭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和贡献度显得更加重要。[8]职业教育不仅要通过培养学生从事特定专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和社会情感能力来提升社会服务机能,还要通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适切性。新质生产力促使经济转型进程加速,迫使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把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并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满足社会生产实践对职业教育的服务要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服务教育需求的适切性。新质生产力必然带来教育需求的增长,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确保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来服务教育市场。新质生产力强调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可持续性,要求职业教育能够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技能培训服务,为企业和社区提供优质的职业培训,逐渐构建终身教育和技术支持体系,以此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培训和教育需要。

三、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在职业教育的系统内部,新质生产力内涵需要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出发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涵盖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传统教育要素,也包括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推动教育创新的综合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转化,培养出与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和不断提升,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高水平教师队伍构成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活跃因素。[9]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高水平教师队伍成为塑造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蜕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高水平教师队伍凭借其卓越的引领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其在数字化浪潮的当下学会如何学习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职业适应力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如此一来,高水平教师队伍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端化输出,增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度,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及不断的实践反思获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个体技能水平,逐渐成为高素质劳动者。

(二)优质教学资源构成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劳动资料

在教育领域中,劳动资料主要包括用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类物质和文化资源,如教学工具、教学设备、实验装置、课程资料、学习材料和教育经费等。这些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创新性是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体验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通过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自身质量并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终极劳动对象

在“授受型”教育中,学生是教师劳动的主要对象也是潜在的社会劳动者。在以知识生产为核心的教育中,劳动对象主要指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和实现的目标,劳动对象从硬知识向软知识的转化也带动了教育生产力结构性变革。[10]这些知识是教育活动的直接产出,又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在当下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应对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需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终极要求,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提升其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素质。

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

职业教育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其不可替代的教育推动力。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教育质量的内部改革和提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立足社会生产力发展前沿,可以有效释放赋能外在协同效能。通过内外双向互动,职业教育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体现在其与社会生产进步和产业变革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并引领技术变革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职业教育就与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8世纪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起,至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历经数个世纪的演进,英、法、德、美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领军者。这些国家不仅在教育和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为世界多样化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经验。2018年,德国推出了“职业教育4.0”(Vocational Education 4.0)计划,旨在通过职业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全面整合引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12]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市场的迅速发展急需更多高素质人才支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生产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摇篮,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的重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广泛的市场需求成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趋势为教育需求者提供了更加公平多样的学习机会。随着社会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人力投资,这种教育现实和教育期望带来了广泛的教育参与积极性。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发展,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也能为社会劳动者素质提升提供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使人人尽其才成为现实,这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国际综合竞争力,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选择。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应当紧密结合,这是理解教育与生产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参考,也是理解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的重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将其作为阶级斗争纲领之一,通过提高工人阶级队伍整体素质为无产阶级服务,且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地实现其促进社会生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改造的目的。[13]教育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为生产力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理论是当今探索教育服务社会生产实践的重要理论来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础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在知识创新及其传播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4]

人力资本理论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线索[15],也是职业教育赋能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渊源。基于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s)的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以提供专门技能训练与促进知识习得为途径,从而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和收入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为劳动者提供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来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本。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生产力,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职业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

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独特且关键的角色,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体现在诸多方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供给、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社会服务与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通过多元的途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所在。

1.人才培养与供给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力量源泉

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确保了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的即时需求,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与企业行业进行紧密合作,职业教育能够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案,不断为各行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这种教育与市场的紧密对接不仅能够缓解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在人工智能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具备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的人力支持。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供给是在教育内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2.科技转化与应用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产业界始终保持在技术前沿,而职业教育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之下,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工业实践快速转换,学生能够有效获取并掌握前沿的生产知识与技术技能,从而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效率。进而言之,职业教育在强调对学生现有技能进行更新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技术改进与创新的探索热情,科技转化与应用对于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效率及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服务与支持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渠道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更要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升带来积极作用。职业教育不仅开展常规学历教育,还能够根据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广泛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通过继续教育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及时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服务,支持个人持续个性化成长,帮助劳动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需求,这是生产力不断更新和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职业教育通过为不同背景和条件的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推动教育公平和提升收入水平。因此,职业教育通过其社会服务职能,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渠道。

4.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视野

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全球视野,提供了审视和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宽广平台。在教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通过持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议题、吸纳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教育资源等方式,提升教育整体质量,并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一过程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必备环节。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等方式,职业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知识的共享,推动了本土教育理念革新和成果国际化发展。这不仅能够帮助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五、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为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从教育体系的内外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并探讨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据内外部循环联动治理,教学、科研、管理等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循环治理主体,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是高质量发展外部循环治理的有力支撑,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高质量发展循环体系。[16]这不仅要求职业教育从内部着手,提升其自身的教育生产力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持续优化;也需要着眼外部连接,寻求并改善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内外结合的实践策略,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一)内部提质路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内部优化路径应聚焦于构建新质学校和培养新质人才的关键目标,紧扣新质师资队伍打造、新质教学资源整合及新质人才培养这三个关键领域,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从而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行。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劳动者素质

提升师生素质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教师作为教育劳动的主导者,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关系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确保教师站在技术技能发展的前沿,满足新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作为教育劳动的重要参与者,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师生教学劳动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职业教育能否有效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元素,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在提升师生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优质教学资源整合,提升劳动资料质量

强化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不断提升教育活动劳动资料品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这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教学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出更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和升级现有教学资源,淘汰过时的资料,引入创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更加复杂多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知识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知识传播的滞后性,从而使得学生所学难以及时应用于实践。因此,教育活动的劳动资料能否及时更新,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这就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及其配置组合,积极投资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技术,更新教学工具和材料,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并使用行业内最新的专业技术,为学生未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准备。

3.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劳动对象定位

新质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力量。[17]精准把握职业教育新质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任务,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质量。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要精准把握劳动对象定位,致力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劳动对象定位应基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精准定位应当培养具有何种素质的新质人才。这不仅强调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关系,也凸显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性。当前,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突出,这本质上是人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要改变这一局面,教育必须更加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和把握劳动对象定位,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实际需求。职业教育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与特定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产业变化和技术发展的创新思维,以及适应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在职业岗位上能够遵守行业规范,对社会负责。因此,职业教育应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4.建立科教互动机制,夯实成果转化基础

科研教学间互动机制的建立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科研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但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对已有技术技能的偏重,忽视对现有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较为普遍[18]。这种情况导致了教师只讲授不研究、学生只学习不探究,使得职业教育仅仅被视为一门技术技能的习得过程,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职业教育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开展人才培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科研教学互动机制不仅要求传授基本的技术技能,还应鼓励职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生产实践的科研项目,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生产工艺,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之中;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前沿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中的科研需要专注于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与应用,以及对现有生产技术的改良升级。

(二)外部联动路径

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及“三教”协同发展等,促进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构建全面高效的职业教育赋能循环体系,畅通新质生产力外部联动路径,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长期以来,尽管校企合作在理论上受到普遍重视,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一头冷一头热”的现实困境。企业追求的是即时可用的毕业生,不愿意投入额外的成本进行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学校缺乏提供一线岗位锻炼的实践条件,需要企业的支持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表面繁荣而实质缺乏深度和实效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期困扰。为克服这一难题,需要不断研究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稳固的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以及提供实质有效的实习岗位和工作机会。通过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教育内容才能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帮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有效缓解求职和招工的结构性矛盾。

2.推动“三教”协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为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目标、新领域、新赛道。一是建立课程互认和学分互换机制,畅通个性化学习认定途径。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建立课程互认机制和学分转换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化解学生因专业限制而兴趣低下的学习状态,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征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路径,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打破传统教育界限。宏观人口发展趋势必然影响未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当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建立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机制,打破教育边界对学习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化解教育与人口的结构矛盾。少子化的人口趋势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化与未来教育的矛盾将冲击学校教育发展,如何有效预知和化解这一矛盾,终身教育理念将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应提前规划并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推动“三教”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进修机会,帮助在职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深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强化教育的个性化服务供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者技能,为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根基,而且能够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3.加强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

职业教育在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扩大国际合作范围。一是强化社会服务导向。强化社会服务导向是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的关键。一方面,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导向有助于强化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帮助教育机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的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要与市场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多样化继续教育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服务,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职业培训需求和技能提升训练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二是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交流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共同开发国际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技术,提高本土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培养新质国际化人才。

(三)政策引导路径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质上是确保职业教育在人才、教育、科技三个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并做出最大的贡献。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赋能需要更多的政策进行指引。

1.宏观层面的国家规划政策指引

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不仅要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尽早规划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满足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同时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与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年从事技能工作意愿较低,就业问题亟需有效解决。相比之下,德国通过职业教育体系成功培训了专业技术工人队伍,以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队伍支撑企业生产与发展,并取得了全球认可的成绩。贺艳芳从制度理论视角分析了德国青年的技能投资意愿,结果表明制度的规制性、规范性、认知性等因素对促进德国青年投入技能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19]这一发现强调了政策在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改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印象。

2.中观层面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育思想、办学思想,是高等教育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式,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产教融合瓶颈。[20]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与行业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产教融合战略实施,鼓励和支持院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深入合作关系,指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过程;引导教育机构有效开展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和落地应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问题。

3.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保障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提升教育质量,需要从微观层面落实教育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和评价机制改革,确保职业教育有能可赋、赋能有效。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相关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办学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赋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得到实时监控和及时调整。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支持策略,通过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扶持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3]王世泰,曹劲松.新质生产力的缘起、生成动力与培育机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24(3):10-22.

[2]唐元虎.论先进生产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5):35-41,22.

[4]李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贡献——来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11-14.

[5]卢梦雪.国政协委员苏华:职业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两会声音[EB/OL].(2024-03-09)[2024-04-14].https://www.chinatimes.net.cn/article/134779.html.

[6]李春仁.试论教育也是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1(5):47-49,161.

[7]蔡蓉英.论教育与生产力的互动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9(15):55-57,89.

[8]石伟平,范栖银,黄松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机理、评价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24(4):1-13.

[9]张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J].红旗文稿,2024(5):4-8.

[10]贾同,蔡建东.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生产力的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2024(1):107-116.

[11]樊改霞,陈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质量观的演变逻辑与价值旨趣——基于教育政策的审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6):10-14.

[12]高书国.世界教育强国的形成与发展——以英、法、德、美为例[J].教育研究,2023(2):15-29.

[13]石中英.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2):2-20,186.

[14]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46-159.

[15]祁占勇,吴仕韬.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内涵要义、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65-176.

[16]曹叔亮.高职院校双循环治理的基本特征、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5):120-128.

[17]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18]黄一鸥,么加利.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新要求与现实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3(10):36-42,50.

[19]贺艳芳.他们为什么愿意从事技能工作?——制度理论视角下德国青年技能投资意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63-75.

[20]管培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J].江苏高教,2024(5):17-19.

(责任编辑:任学甍)

Connotation, Log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ZHANG Hong1, LI Yu-xuan2

(1.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412160, China;

2.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cornerstone for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ased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gics. The internal logic encompasses basic supports such as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external logic emphasizes the promoting role of the output and supply of talents resourc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social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trategies need to be formulat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internal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xternal linkage. Internally,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ources, and accurately positioning the cultivating objectives. Externally, initiatives should include enhancing school-enterprise partnerships, coordinating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expanding social services,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addition, policy guidanc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policy guid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facilitate the grow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nnotation; logical mechanism;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逻辑理路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和逻辑理路探析
理论导刊(2019年3期)2019-04-17 01:04:48
中国梦产生的逻辑理路研究
理论观察(2018年7期)2018-12-13 02:00:30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逻辑理路探析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