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聚焦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模式,深入分析了两者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互补性以及全面育人目标的一致性。针对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上存在的重视程度不足、融合路径不明确等困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包括加强理念引领以明确融合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搭建实践平台以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及强化师资队伍以提升教育质量。这些措施旨在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实践”课程新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2-014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界对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越发关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性,提出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要求构建教育体系,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组织实施,以推动劳动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强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常常被割裂开,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从而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效果,限制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大学生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以及开放视野、独立思考和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寻求两者相融合的模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以实现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为高校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
一、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与创新共促发展
迈入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同时,重视劳动教育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大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引导和推动。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发展与教育改革相互促进[2]。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下教育的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一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创新创业能力就像黄河之水一样,能够源源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知识的视野和广度会激发大学生大胆地探索未知,勇于突破传统,为社会带来新的价值和成果。二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这正是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锻炼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心态,同时获得创业的乐趣和成就感,能够为其今后的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将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和风险。当积极应对并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仅能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在于塑造其品性,磨砺其意志,使之具备担当和奋斗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律的能力。一是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以致用”,通过实际操作,大学生可以将书本知识化为具体行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工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真正掌握技能。二是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勇于奋斗的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通过劳动,大学生能够领悟到成功背后的辛勤付出和困难挑战,从而养成不畏困难、敢于创新的品质和胆识。“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攀登至事业的巅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具备奋斗精神,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始终坚持前行。三是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与他人合作劳动,大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忍让自己的利益,众人协力,雄图大计可成。“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构建“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创造性劳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3]。
二、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挑战与困境化为共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践中,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缺乏。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教育评价机制偏重考试成绩、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和认知观念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妨碍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限制了他们发展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潜力。二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标准的不一致。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的培养,这种不一致可能导致培养体系的不统一。三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差异。劳动教育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劳动的价值。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无法充分融合,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和支持不均衡。劳动教育通常需要较多的实践场地、设备和资金等资源支持,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新实验室、导师等资源支持。如果这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配置,也可能导致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资源不平衡,限制了融合的效果。此外,教学队伍缺乏整体统筹、优化组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统一教学目标、统筹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评估体系,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师资培养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三、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内因与外境和谐共生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同构共生的两个时代命题,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劳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5]。要解决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合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需要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一是必须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二是注重教师培养和学校的支持;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四是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一)内外兼修:提升学生主体性与实践能力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三联三融、四位一体”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模式[6]。通过项目实践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创新创业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支持和反馈,注重综合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这样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推动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创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导师支持: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
导师不仅能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能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导师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行业背景和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实践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并解决具体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导师的专业指导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情感上的支持能让学生坚定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导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不断超越自我。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互动交流,获得深入指导和教诲,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导师的支持推动学生反思和改进,提高实践水平。因此,导师的支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中起到关键作用。
(三)实践基地:磨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生产实习基地、孵化器或创客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的平台,这些基地让学生能够实地了解市场需求、产品开发流程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在生产实习基地,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提升了实践能力。而在孵化器或创客空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与改进,与团队合作探索新产品或服务,并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和反馈不断进行改进。这样的实践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经验积累以及与用户的互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扮演着磨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角色。
(四)社会资源整合:保障深度融合得以实现
社会资源,如企业、投资机构和产业园区,在构建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新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让学生接触实际创业环境,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学习创业经验。为此,大学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邀请企业家或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创业者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学习创业经验。同时,与投资机构的合作也能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投资机会,大学可以与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协助学生与投资机构对接,并提供项目提案和融资申请支持。这种合作关系一来能够增强学生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二来能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此外,与产业园区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场地和资源支持,产业园区通常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创业支持服务,可以为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大学可以与产业园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并将创新创业活动与实际产业链和市场连接起来。通过与产业园区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产业环境,获得实际创业经验和专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重构“创新实践”课程新模式
(一)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融合
课程设计需要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好充分准备。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思维应被视为课程的核心价值。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动手、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等活动,将实践操作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评估方式也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表现,通过项目报告、实践操作记录和团队合作成果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第二,课程设计还应鼓励学生思考实践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创新的潜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思劳动过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改进现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或提出创造性的想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业素养。通过融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创新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好充分准备。这种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使他们能够全面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应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合
劳动教育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关键在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融合。将劳动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相结合,消除知识的片面性,让学生全面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创新的关联。在具体融合中,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引入创新创业的案例分析和相关知识,让学生将实际劳动与创新思维有机连接起来。例如,在园艺领域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室内园艺的设计方案中。同时,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激发创意和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此外,评估方式也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表现、合作能力和创新成果,以全面评估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应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三)评估方式融合
融合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实践表现与项目成果相结合,以全面评估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潜力。这种评估模式旨在准确衡量学生在实践操作、团队合作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以支持他们在实践中的成长和发展。第一,对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表现评估,可以通过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这包括学生在实践中的技术熟练程度、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评估方法可以使用实际操作评估、实际项目评估、团队合作评估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表现。第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成果评估,可以评估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成果、商业规划、创新思维等方面。这可以包括学生在项目开发、市场推广、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的成果,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综合评估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项目成果和创新能力。综合评估方式的融合,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使评估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将实践表现和项目成果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习效果和成长。这种综合评估方式有助于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在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领域不断追求突破和进步。
五、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模式,剖析了两者在实践与创新层面的互补性以及全面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当前高校在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包括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不足、教育目标和标准不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性以及资源和支持的不均衡等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些困境,本文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提升学生主体性与实践能力、强化导师支持体系、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以及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等具体策略,旨在促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并构建一种新颖的“创新实践”课程模式。此模式的构建,不仅为培养兼具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校和政府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革新和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将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潜力和价值,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加显著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峰硕.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3):9-12.
[2] WANG B.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J]. 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 2022:2659160.
[3] 陈永生.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评《高校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J].人民长江,2023,54(3):245.
[4] 李海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5):127-129.
[5] 王丙龙,武瑞芳,李世中,等.劳动教育契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1):102-108.
[6] 叶柏森,高福营.劳创融合: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劳动教育评论,2022(1):28-39.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