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师范生群体具有深远的意义。广西高师院校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存在融合体系有待完善、融合实践教学薄弱、融合教学方式相对保守等问题。基于此,广西高师院校可从完善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师资建设等多种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2-0140-04
高师院校是培养广大教师队伍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既是新时代高师院校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也是增强师范生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师院校教育指明了实践进路。近年来,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愈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成果,然而针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具体融合路径研究尚有待深化。广西高师院校地处多民族聚居区,当地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师范生的探索欲和创新能力。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西高师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广西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将区域民族文化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有助于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度,引导师范生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品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的育人格局。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广西高校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区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引导大学生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可以有效落实师范生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教育职责。广西高师院校应借助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将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如民间文学、饮食习俗、岁时节庆、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并丰富其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作为中华民族建筑瑰宝之一的广西侗族鼓楼,不仅展现了侗族民众精湛的建筑技艺与因地制宜的智慧,还兼具交通、休憩、聚会及观景等多重功能,同时承载着深厚的侗族文化与勤劳创新的民族精神。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教授学生广西侗族鼓楼的历史渊源、审美艺术、文化内涵以及科学保护方法等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探索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有效转化为旅游开发项目、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及数字媒体平台等多元化创新创业资源,从而培育出一批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由此可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蕴含开拓创新精神和勤劳致富理念的民族文化资源,既有助于引导师范生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文化自信,又有利于鼓舞他们积极参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
(二)提高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这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双创”战略驱动背景下,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应用,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历史上的商业巨擘晋商与徽商,各自拥有独特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商业策略;又如,中华农耕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农谚、农俗、村规民约以及宝贵的农事生产经验。合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商贸、生产、交际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智慧,可帮助师范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进行有效衔接,让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经验与智慧来优化创新创业活动,从而降低由于认知局限性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成本,提高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提升师范生的精神品格
高校师范生培养是一个智育与德育相互统一的过程,而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的培养关系到未来教育事业的整体走向[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理性思辨、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如仁爱、诚信、自强不息、慎独自爱、孝道、勤俭节约等,具有历久弥新的育人价值。在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拓宽师范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滋养和提升他们的精神品格。例如,在教学时探索壮族英雄瓦氏夫人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既能使师范生灵活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又能让他们从瓦氏夫人的事迹中汲取保家卫国、开拓创新、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从而塑造师范生正直的师德师风,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广西是中国南部边疆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区,汇聚了壮、汉、瑶、苗、侗、京等多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为广西高师院校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素材,有助于促进师范生对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师范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团结意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实现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困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也是广西高师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融合体系有待完善
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诸多不足之处:部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欠缺系统的规划,对于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教学目标;尚未健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激励机制等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上多是启发性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薄弱,教学方式亟待创新和优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能够同时胜任创新创业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复合型教师。这一现状限制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平台的搭建,难以带领师范生孵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双创”项目,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融合实践教学薄弱
实践教学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路径和关键环节。相较于专业课程而言,当前广西高师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排课数量偏少,且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导致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缺乏充足的时间深入指导师范生开展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此外,广西高师院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上的资源投入较为有限,通常是指导教师带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团队进行实践尝试,尚未建立起一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现状偏离了让全体师范生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目标,难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
(三)融合教学方式相对保守
实践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相对保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制约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由学科专业教师兼任,缺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培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需求、兴趣特点等因素,教学指导易流于形式,难以给予学生专业、科学的指导;其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业价值及相关素材,对典型的创新项目和创业案例分析不够透彻,忽视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偏向应试化,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讲授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增强师范生文化自信、培养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宝贵资源。广西高师院校可以从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完善体系建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
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内容,强化与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并制定好人才培育方案,明确学分、学制、竞赛项目和创业训练等管理制度,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的教育体系。在这个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教师团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为教学素材,在充分尊重师范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精心打造既具针对性又充满趣味性的精品课程和实践活动,确保既能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又能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创新创业项目,从而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技能,实现提升师范生精神涵养、激发师范生创新创业潜能的教学目标。
(二)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应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及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这一目标凸显了实践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广西高师院校应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并进,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依据教学需求及师范生的兴趣与特长,带领学生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地方文化机构,以及苗族山歌、京族独弦琴艺术、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瑶族织绣技艺、苗族织锦技艺、侗族刺绣、六堡茶制作技艺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与实践学习,或观摩一些专注于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开发团队和公司,让师范生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掌握撰写实践调研报告以及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开发相关创新创业项目的技能。显然,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师范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师范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提供宝贵的锤炼机会。
(三)深化教学改革,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业价值
要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业价值、培养契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师范生,广西高师院校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一要明确阶段性教学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按照每个阶段的受教育需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5]前期阶段,着重传授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中期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在深入了解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尝试模拟设置创新创业项目;后期阶段,重点开展实践活动,以赛促学,支持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二要革新教学方法。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以实践为导向,采取参与式、交流式、启迪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同时,利用视频公开课、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网络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三要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广西高师院校应积极通过举办“双创”论坛、参观公司、创业团队交流等活动,构建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的成功案例、研究成果、行业动态等信息,丰富师范生的创新创业经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育人效能。
(四)推动师资建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广西高师院校应培养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广西高师院校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定期组织导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培训,让他们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知识及其发展动态,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教育。广西高师院校应成立具有多元化教育背景的创新创业课程教研室,鼓励各学院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同时邀请具备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社会精英、校友等加入,共同从多维度应对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
四、结语
广西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遵循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广西高师院校应基于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创业价值底蕴,结合教育现状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选择渗透内容[6],努力打破知识壁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促使师范生提升民族文化知识水平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2] 陆冰.广西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支撑点·立足点·着力点[J].民族学刊,2024,15(3):73-80.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1).
[4] 蔡思宁.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培养路径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3,11(5):61-64.
[5] 高军.高师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7):68-69.
[6] 游晓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8):129-131.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