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是新时代地方外语高校积极承担服务国家和地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使命。文章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凝练出该校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导向,依靠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课程打造知识素养教学模块,以学校与重庆图书馆“馆校协作”打造未来青少年学习中心为依托,建设以实践课程、实践社团、实践基地“三实共育”为特征的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为从地方外语高校视角探索创新国际组织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自主培养;全球胜任力;实践实训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地方外语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2-0128-05
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是地方外语高校积极承担服务国家和地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使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组织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地方外语高校往往面临全球性或者区域性国际组织实习实践机会不足的现实,创新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成为地方外语高校培养应用型涉外人才的突围之举。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地方外语高校,依托学校外语优势和新文科跨学科资源交叉融合机制,立足地方区位优势与特色资源禀赋,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为导向,依靠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课程打造知识素养教学模块,以学校与重庆图书馆“馆校协作”打造未来青少年学习中心为依托,建设以实践课程、实践社团、实践基地“三实共育”为特征的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该体系被证明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一、新时代需要创新国际组织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1]。高校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完整的、贯通的、全链条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2]。新文科建设、核心素养培育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部门近年来针对提升学科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提出的教育举措。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地方外语高校积极探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人才自主培养,着力造就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纳能力和国际输送能力。新文科建设需要注重价值观引领,国家认同、全球关怀这两个重要元素的情感内核需要贯穿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始终。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以及地区冲突和危机延宕不绝,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成为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重要平台。我国提出一系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理论、新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的落实,需要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国际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要求,要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地方外语高校需要更加注重构建国际组织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开展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涉外人才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步骤,创新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导向的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特别是创建“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体系,成为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所谓“在地国际化”指的是利用所在地本土资源开展国际化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利用所在地国际化资源开展国际化交流技能和行动能力。考虑到所处地理环境的国际化水平有高有低,地方外语高校面临国际多边和区域国际组织实习实践机会供给不足的常态化问题;国际组织实习岗位具有稀缺性,将学生全部送去国际组织实习不具备现实操作性。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构建需要结合本地国际化资源,聚焦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养。
二、以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为核心的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建设
所谓全球胜任力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在国际与多元文化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国际教育界关于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学界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逐渐建立起全球胜任力人才标准体系。早期全球胜任力关注知识、同理心、支持、外语能力、工作表现 [3]。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提出了“全球胜任力”概念,通过发布全球胜任力研究报告,构建了21世纪技能和素养培育的整体框架 [4]。它将全球胜任力界定为三种能力:沟通取得相关成果的能力、建构人际关系能力、规划未来能力[5]。 2018年,经合组织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增加了全球胜任力评估,通过公开排名方式公布各国教育系统的水平和人才产出质量,对国际教育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6]。
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将全球胜任力作为招聘的主要参考条件,涉及与胜任工作直接相关的技能(skills)、特质(attributes)和行为(behaviours)的结合[7]。通过梳理联合国秘书处发布的《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报告》《联合国胜任力发展——实践指南》等报告,可以发现联合国关于国际公务员任职的核心素养包括3项核心价值观、8项核心胜任力和6项管理胜任力共计99项阐述各项价值观或胜任力的行为指标[8]。其中,致力于让公民过上健康圆满的生活,具备应对当地和全球挑战的技能、价值观、心态和知识,成为践行全球胜任力素养培育的具体路线图[9]。
就国际组织强调的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而论,全球胜任力涉及价值认同、思维方式、个性特质、交流能力和专业知识五个方面,这意味着地方外语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价值引领、语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四个维度的核心竞争力。
伴随着我国崛起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需要储备一大批国际组织人才。2024年,我国足额缴纳联合国常规会费数额达到4.81亿美元,占比为15%,约是日本的1.9倍,德国的2.5倍。根据我国对联合国的会费贡献和地域分配原则,联合国系统中的中国籍国际职员实际比例远低于其应占比例,高级职位数量也偏少,代表性严重不足。新形势下,将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组织人才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国内关于国际组织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清华大学早在2016年就提出将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目标,比如通过与被称为“西点军校”的美国陆军学院共同培养学生的军事专业素养以及跨国跨文化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10] 。我国各大外语高校结合自身语言优势与特色,创新实践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建北外学院和国际组织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卓越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创建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等,以学院建制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而西安外国语大学将外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卓越人才。
地方外语高校国际组织人才自主培养具备一系列特征:一是开展立足于培养外语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具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素质涉外人才的改革。二是探索完善国际化人才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借助多元学科融合式培养(如“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和两三门联合国通用语种的复语式培养(如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复语专业人才班)。三是通过丰富多元的海外学习项目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拓宽国际视野以及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具有“三实共育”特征的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处重庆市,为国家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等院校之一。重庆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重庆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这对重庆市高校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以及懂外语即具备“一专多能”的国际组织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川外国语大学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为导向,以“三实共育”为特征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三实共育”指的是实践课程育人、专业社团实践育人,以及通过引入重庆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搭建文教系统立体实践基地平台,探索文教系统融合育人新模式。
价值引领、课程为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确立了学生“懂世界、讲中国、筑梦想”三位一体的思政素养培养目标。实践课程设计强调开展一流课程模块化教学,以及在思政名师团队带领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活动。国际组织人才知识素养模块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课程,如联合国研究、领事与侨务等课程都是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重庆市一流课程,时政视听说、外交外事模拟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也是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教师团队集体打造的,力争将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研究并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四川外国语大学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将20%左右的实践课时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校,每门专业课都安排有实践学时,鼓励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实训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包括模拟联合国大会、外交风采季、领事保护情景剧大赛以及模拟政协提案等丰富多元的实践实训活动。
四川外国语大学实践课程的另一大特色是每学期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周”。“实践教学周”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各学院结合各自的特色与资源积极筹划,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教学系列活动。这个实践周由各个学院基于学院资源特色和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内容围绕基础类、综合类、劳动类、创新类四种类型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中,基础类主要关注学生知识维度,以校内外专家讲座为主,涉及科研学术、学业规划等内容。综合类主要是通过朋辈教育方式关照学生特别诉求,比如分享升学就业、学科竞赛等经验,塑造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劳动类和创新类项目所占比重最大,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其形式包括设立求职就业工作坊,组织开展各类外交外事模拟专业竞赛、时事辩论赛、情景剧模拟以及论文写作指导与比赛等。
专业社团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类似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操作,助力其理解科研创新类、专业赛事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关节,培养其自我审视能力、团队协作力、责任心和领导力。四川外国语大学拥有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专业社团,比如模拟联合国协会等。专业社团通过组织参赛、办会、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方式,嵌入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
组织学生参赛的主要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通过专业竞赛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办会实际上是进行以项目为基础的能力建设,办会过程中往往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需要随时补救随时调整,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很好地弥补课程教学理论有余、真实不足的缺陷。整个办会过程也是进行朋辈教育的过程,需要学生发扬主动学习与探索精神。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主要是通过专业社团“进中学”,引领中学参加模拟实践活动,加强中学生国际理解力教育。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术社团实践育人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4年12月,共获国家级荣誉超过240人次,省级、市级奖项450人次,超过50人成功申请到联合国系统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进行实习或工作的机会。“进中学”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模拟联合国社团与重庆图书馆合作进入重庆市区中小学进行联合国知识普及和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实操培训,受益者达到30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资源,让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馆校协作、文教融合”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建设的特色。所谓“馆校协作”指的是通过与重庆图书馆共建文教系统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利用其联合国馆藏数据库等特色馆藏资源,共建未来青少年学习中心,探索文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重庆图书馆是中国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是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特色馆藏资源,如联合国托管文献数据库、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史迪威将军阅览室等,并作为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科普基地组织多种类型的公共服务活动,是构建校地文教系统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的最佳合作单位。“文教融合”的具体体现包括利用重庆图书馆上述特色馆藏资源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将其涉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习实训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引入学校,开展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师资派遣、师资培训、教学实施、课程实训及项目实训等工作,为学生涉外能力锻炼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实习实践服务。双方自2018年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以来,共同搭建起以建设未来青少年学习中心为载体的立体的文教融合育人体系,涉及“联合国托存图书馆与国际理解力培养”“智慧图书馆与数字素养提升”“联合培养基地与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志愿服务基地与志愿服务团队组建”等项目。双方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形式的在场化以及教学师资的复合化,通过革新实践教学模式,推动重庆图书馆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在实践型涉外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其独特价值。
“馆校协作、文教融合”的实践育人平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是搭建起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实践实训平台,包括重庆(成渝地区)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平台、“进中学”中学生国际理解力培训、中国青年对外文化交流志愿者项目等诸多平台,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高校实践型涉外人才培养的标杆。2022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与重庆图书馆成功申报“中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案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并获得了国家级志愿服务最高奖。二是从文教融合育人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孵化出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1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与重庆图书馆成功申报并建立了重庆市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于2023年招收了第一批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是目前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界首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将为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培养和输送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2023年,未来青少年学习中心成功申报重庆市文旅委最佳实践激励推广案例。
四、结语
新时代大国外交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对地方外语高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实践实训体系建设为例,探讨了新时代地方外语高校如何借助本土国际化资源搭建平台,推动实践型涉外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经过十余年探索,四川外国语大学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为导向,以实践课程为基础,融入价值引领,通过与重庆图书馆馆校协作,搭建起以实践课程、实践社团、实践基地“三实共育”为特征的国际组织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并对其特色与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建设需要持续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组织人才。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其中提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需要激发青年积极参与全球和地方的安全治理、发展治理和文明交流的内驱力,积极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新文科视域下,地方外语高校需要基于本土资源禀赋,从全球胜任力的能力要素模块建设、民族与国家的身份认同、国际规则认识与利用等角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践型涉外人才,以助力国家和地方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和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万晓红,李京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8):87-90.
[3] Educational exchange and global competence [EB/OL]. [2024-04-29].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68275.pdf.
[4] 邹丽丽,郭瑞.核心素养培育的国际取向:基于PISA全球胜任力报告的思路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2):21-25.
[5] Competence framework 2014[EB/OL]. [2024-04-29].
https://www.oecd.org/careers/competency_frame⁃
work_en.pdf.
[6] 丁瑞常.从“国际教育政策论坛”到“全球教育治理参与者”:经合组织在教育领域的角色流变[J].教育学报,2020,16(5):87-96.
[7] UN Offi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mpetency development:a practical guide [EB/OL]. [2024-04-29]. https://hr.un.org/sites/hr.un.org/files/Un_competency_development_guide.pdf.
[8] 滕珺,曲梅.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3):5-7.
[9] UNESCO. 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和行动框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EB/OL]. [2024-04-29].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5656_chi.
[10] 房雯,钟周,张传杰,等.清华大学—西点军校全球胜任力培养双向交流项目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22-2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