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背景下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5-02-14 00:00:00刘定惠
大学教育 2025年2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生

[摘 要]科教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针对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教学模式较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科教融合深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教融合背景下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后,文章从建设科教融合实践平台、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途径。研究成果为推动科教融合在高校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科教融合;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2-0119-05

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形成的人才培养新路径。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科教融合育人:在宏观国家层面,周光礼等分析了国内外科教融合理念演变历程、政策变迁,认为科教融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转型的主旋律,从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更深层次上的改革与创新[1-2];在中观组织层面,吴岳良等分析了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实现科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合作困境与突破路径,认为两者可通过嵌入、协同和延伸等多种模式达成深度合作,实现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协同育人[3-4];在微观教学层面,陈周等分析了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活动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实施路径,认为当前国内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仍然存在,高校解决科教分离问题需要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和培养制度等方面持续改进优化[5-6]。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模式[7]。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早期研究以理论为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特点等[8-9]。近年来,研究以实证为主,主要探讨不同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改革与实践、实施路径与制度保障等[10-11]。有关人文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12-13]。例如,彭文斌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现存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构建了“三融合三驱动”的培养模式及实施路径[14]。针对研究生的人文地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少见,已有研究主要是分析人文地理学专业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15]。科教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行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从科教融合视角探讨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仍然较少。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其三大研究主题,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等学科特征。人文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其中,专业知识、创新思维与技能应用是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本文首先以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其次,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构建科教融合背景下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后,提出实施路径,以期为推动科教融合在高校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地理学学科始建于2008年,经过10年建设与发展,于2018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其下属的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首次作为专业进行招生。本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立足师范院校办学特色和本土优势,将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等区域发展、区域规划问题作为学科研究方向,经过5年的建设与发展,人文地理学专业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但作为一门刚刚起步的学科,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有以下三点。

(一)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教学模式较单一

课程学习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等优点,是培养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深度。部分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缺少对人文地理学专业相关的新概念、新政策、新技术的介绍;对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动向、研究进展、学术前沿、发展趋势等内容的介绍不够系统,难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以满足研究生的学习要求。其二,教学模式较单一。当前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不足。传统讲授法缺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度不高。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与社会学、经济学、信息科学、旅游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均有交叉融合。但目前课程体系的设置仍以地理学为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够,不利于研究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二,应用导向性不强。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较多,研究方法与技术类等应用性课程比例较少,特色案例缺乏、科研创新导向不明,难以培养研究生发现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模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相关技术手段、分析方法的学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导致部分研究生对学科前沿技术方法掌握不深,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

(三)科教融合深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从科教融合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人文地理学专业与地方社会实际领域脱节,缺乏与地方社会、企业的紧密合作与交流。部分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不能有效衔接;有些地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难题,找不到能提供解决方案的高校团队。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与地方社会实践的联系,导致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其二,部分高校以科研为主的目标考核模式导致出现教研分离现象。部分高校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晋升时,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而对教学的要求相对较低,这样的考核机制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的监管力度要小很多,出现了部分导师一心扑在科研上,对待教学抱着完成工作量甚至草草应付了事的心态,缺乏教学热情和积极性。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科教分离,无法实现科教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考核标准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7]。本文从这四个方面构建基于科教融合的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专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体现学校和学科特色。本院人文地理学专业以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特色和基础,按照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重应用的基本思路,坚持为中部崛起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立足黄石,服务鄂东,面向全国,加强“产—学—研”融合,打造国内一流的人文地理学特色专业。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新时代社会、经济重大需求及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政府决策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综合人才。

(二)科教融合融入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指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比赛、科研训练等。其中,课堂教学应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或者学生满堂讲两种极端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介绍本专业前沿性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减少部分理论课程,增加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提高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GIS大赛、研学大赛等专业竞赛,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研水平。在日常学习中,导师应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包括资料搜集与数据处理、软件操作与应用、社会调查与记录、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交流与表达、项目申报、立项与结题等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三)建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人才培养保障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活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资源保障机制等。在研究生日常教学中,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每学期应对研究生课程教学随机进行不定时抽查,定期实施期中教学检查,开展研究生座谈会,实施教学评价,确保教学质量;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机检、盲审、预答辩、答辩等环节展开评价和记录,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加强整改。在资源保障方面,学校应多方筹措资金,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保障实验室经费投入,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从而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此外,作为地方高校,为了解决自身科研平台不足的问题,应对外加强同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促进科教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科教融合育人的合力。

(四)科教融合育人纳入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指对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进行客观衡量与科学判断。针对当前易出现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可通过改革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来防止这一现象。通过建立导师动态考核与淘汰机制,强调导师教育教学、科研业绩和师德师风三重考核的同等重要性,激励导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将科教融合育人成效纳入导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科研能力较强的导师给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奖励邀请学术带头人来校为研究生做报告的导师。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其课程成绩,而且要注重考核其学术成果,包括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级别和数量、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专业比赛获奖的等级等内容。

三、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建设科教融合实践平台

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加强科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科教融合实践平台是指高校师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物质条件和环境。人文地理学专业实践活动包括野外调查、专业课实践和专业实习,这些都需要配置相应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学校需要投入资金建设规划制图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地理建模实验室,满足研究生专业课学习和课题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特色与本土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黄石城市管理局、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黄石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的合作,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地学旅游、乡村振兴与旅游开发等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优化学科课程体系

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对于培养理论知识全面、方法技术前沿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注重与信息科学、旅游学、城乡规划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其二,增加研究方法与技术类课程比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其三,满足学生就业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公共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英语,选修课包括管理公文与申论写作课程、教师教育专题研究课程、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和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等,满足研究生各类就业需求。专业课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包括论文学术规范与写作指导课程、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计量模型与方法、区域经济学、3S技术与应用课程等;专业方向课包括规划制图课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旅游规划课程、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等;实践课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针对人文地理学专业导师大多拥有地理学背景,城乡规划、旅游规划背景的导师偏少的问题,可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来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加大“211”“985”高校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等专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鼓励本院青年导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相关课程,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此外,学校可以聘请地方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单位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作为第二导师,参与研究生实践课、专业实习等教学活动。通过优化师资结构,逐步形成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业技能娴熟、研究成果突出的导师团队。

四、结语

科教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为例,在分析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教融合背景下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强调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教融合融入培养过程、建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科教融合育人纳入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最后,从建设科教融合实践平台、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构建基于科教融合背景的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以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2] 钟秉林,李传宗.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变迁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4(1):33-40.

[3] 吴岳良,王艳芬,肖作敏,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5):685-692.

[4] 王艳芬,刘继安,吴岳良,等.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5):693-699.

[5] 陈周,陈国庆,王珏,等.数理学科交叉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以江南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4(12):102-106.

[6] 卢远,张胜前,罗国玮,等.地理科学专业群“两新三融五驱”协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群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0(2):192-198.

[7] 杨晓霞,杨庆媛,邱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4):211-216.

[8] 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5):103-105.

[9] 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86-87.

[10] 欧阳晓,宋泽艳,李佩瑾.“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主线二驱动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3,39(5):113-120.

[11] 林媚珍,邓慧玲,滕丽,等.“三融合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8(6):10-12.

[12] 焦军同,靳美娟.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9):20-23.

[13] 王乃举.基于地理技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多维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2):134-138.

[14] 彭文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4,40(3):113-119.

[15] 黄晓燕,殷江滨.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人文地理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4):20-24.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生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9:05:40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0:25
“教育云”促进科教融合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
科教融合视域下科研院所设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探索
科教导刊(2015年19期)2015-08-05 16:21:17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