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孕育了璀璨而博大的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根基。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既能提升语文课堂的底蕴,还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提出有效建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本多是出自名家之手,类型丰富,文质兼美,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媒介。教师应对教材文本的特质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提炼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既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深度,还能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如,有的教材文本属于爱国题材,教师可为学生拓展历史长河中涌现的英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在不知不觉间实现文化渗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通过如下方式发掘并整合传统文化元素。首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一讲旧时土地所有制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佃户以及其与地主间的关系。通过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深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极具阅读价值的文学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人物描写、语言对话、叙事技巧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创作。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续写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增强文章的底蕴。
教师普遍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这种渗透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多是单方面的,往往浅尝辄止,很少会深入发掘,更不会围绕传统文化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极为片面。为了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传统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三峡》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可结合传统文化设计互动性教学活动,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手法。在深入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总结古代文人骚客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其次,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类似描写景物的文言文,如《小石潭记》《观潮》《石钟山游记》等,让学生进行群文对比,帮助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最后,教师可设计创意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具有中国画传统特色的插图。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特点。学生只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之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相对简略,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课外读物等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课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渗透的目的。在学习“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等句子时,学生对“当涂”和“博士”这两个词语产生困惑,尽管教材给出了注释,但相对简略,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古汉语词典》中查一下这两个词语对应的意思。在查阅以后,学生发现“当涂”的含义是“掌权管事”,而“博士”则特指“学富五车的人”。通过阅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了。再比如,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知道课文选自《资治通鉴》,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以及创作背景。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资治通鉴》以外,还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史书?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治国理念、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学生更多是通过书本等媒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了解比较浅显,很难真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理念、审美取向、精神追求等。因此,教师不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体会古今文化的差异。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更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咏雪》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这篇文言文中赋诗咏雪的生活情景进行模拟,让学生直观感受“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的画面,真正了解东晋书香之家的文化生活状态。在情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书香家庭围炉讲论文义的温馨和家庭成员互相尊重、恪守礼仪的道德风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是描写雪景,‘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什么人们更加推崇谢道韫的观点呢?”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将这两种雪景进行动态化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前者看似写出雪的外部形象特征,却缺少雪的韵味。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内涵,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优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郑苏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3(31):159-161.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城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