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要通过实施指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炼的能力、对生活事件进行概括、让学生坚持写好日记等策略,积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双减”背景;教学策略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他们日常活动多局限于家庭、学校,写作往往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工作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细心观察,冷静思考,合理联想或想象,才能将内容写作得真实、生动。指导农村小学生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培养观察兴趣。学习之余,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如,指导学生写春天景色时,让大家观察天空,感受春风,接着引领学生观察柳树、杨树、垂槐,还有草坪里的小草,让他们说一说这些景物的形态,畅谈自己的感受。其次,指导细致观察。小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很少注意细节。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嘴品尝,充分感受事物的色与声、形与味等方面。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可以在观察前列表格填写。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
指导学生阅读,不仅仅指阅读文本,更要学会“阅读”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之美[1]。
(一)“阅读”学校生活
“教育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学校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展每天“一句话日记”活动,在校书写一条公益用语,记录“我身边的好人好事”“我的节日”等。学生随时将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为习作积累素材。
(二)“阅读”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不同的家庭可以形成不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精心“阅读”家庭生活,选取典型的家庭生活情境进行描写。如每周举办“说说我家里的故事”活动,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积累了习作素材。
(三)“阅读”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精神面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体验社会生活。比如,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社会活动画面,让学生描绘这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鲁迅先生曾说:“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五彩缤纷的印象,让学生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学生书看得多了,知识面广了,视野就会开阔,思路自然就拓宽了。
(一)组建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主管理。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图书展览,把推荐图书陈列出来,也可以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图书宣传资料。
(二)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缺乏选择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帮助选择有益的读物。
(三)坚持鼓励激发阅读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可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如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等。对取得良好课外阅读成绩的学生,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形成的。随着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活跃、知识面的拓展,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会有自己准确的认识和判断[2]。
(一)指导学生概括人物的主要特点
很多学生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如“小胖子”“牛皮大王”“眼镜”等,通常是根据同学的主要特点归纳的。所以,概括一个人的特征,要抓住他的主要特点。例如,爸爸喜欢看书,可以叫他“书迷”爸爸;爷爷喜欢下棋,可以叫他“棋迷”爷爷;妈妈喜欢唠叨,可以叫她“唠叨”老妈;姐姐喜欢跳舞,可以叫她“舞王”姐姐;同桌喜欢捣蛋,可以叫他“捣蛋鬼”同桌等。围绕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来写作,所写人物就会形象鲜明,血肉丰满。
(二)指导学生概括身边动物的主要特点
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对身边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了基本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这些动物的突出特点,如“勤劳的老黄牛”“懒惰的小猪”“聪明的小狗”“可爱的小兔子”“早起的大公鸡”等。了解了动物的特点,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文章才能有可读性。
(三)指导学生概括身边植物的主要特点
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准确概括出它们的特点。如“高大笔直的白杨树”“又酸又甜的杏子”“又大又红的苹果”“生命力顽强的小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又大又甜的西瓜”“又细又长的甘蔗”等。
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成熟靠训练。因此,教师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学期的几次习作,小学生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一种好的习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它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
笔者所在学校的日常做法就是引领学生写“读写绘本”或“十分钟日记”。为推进这一活动,学校专门印制了两种型号的日记本。一、二年级学生用“读写绘本”,三至六年级写“十分钟日记”。语文教师就日记的类型、模式、要求对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加强积累,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马磊,魏玉英.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01):239.
[2]卢梦琳.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2019(01):51.
作者简介: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育才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