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思辨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权威的束缚,以批判性思维为引领开展合作交流,提升阅读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思辨力
高中语文教育,要走出知识灌输窠臼,要关注学生思辨力的养成。而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余党绪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与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能力,涉及分析、评估信息的真实性、逻辑性及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判断和决策。批判性阅读强调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1]。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出应用策略。
在科学研究领域,思辨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伽利略因为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哥白尼敢于挑战“地心说”,提出了自己的“日心说”,而袁隆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是将“无性杂交”理论推翻。可以说,正是因为无数科学家敢于质疑权威,颠覆传统,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才让真理得以普照大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材、教参奉为宝典,一味地遵循所谓的理论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环节因循守旧,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一直处在封闭、盲从、依赖的学习状态,独立思辨力必然难以实现提升。
例如,朱光潜先生在名篇《咬文嚼字》里,深刻剖析了“你是什么”这一句式独特用法,指出“你是什么”其实仅是一种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客观判断,剥离情绪影响,纯粹对事物、人进行本质界定。我们在课堂上,围绕“你是……”这一句式展开讨论,很多学生表示认同朱光潜的论断,但也有学生质疑:“你是什么”可以在赞美时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如“你是一个大英雄”“你是辛勤的园丁”等等。这些句子不仅说明了要歌颂的对象,更重要的是,无不饱含了真挚的情感。
由此来看,对于朱光潜的所谓“你是什么”的论断,与实际应用相比并非完全正确。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辨,对于权威说法要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在富有创见的质疑中,将批判性思维融入阅读中,发展学生的良好阅读品质。
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强调:“在作者、作品、读者大众之间,大众并非被动的部分,而是参与其中的构成者。”面对优秀文学作品,每一个学生不能仅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主动去阅读、探究,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来完成知识的创造性建构。每一个学生,因阅历、知识、文化等差异性,面对文学作品时,其理解、感悟也有所不同。批判性阅读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应该鼓励学生在生生交流中获得思维的碰撞。这也就提醒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阅读的内容,还要关注阅读教学的方式,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合作探究,来放大自己的批判性阅读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事实证明,这样的努力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思辨力。
在学习《祝福》时,我们抛出讨论话题:“如何理解该小说的主题?”并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自主合作讨论。有的小组认为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描写极为生动,需要以当时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为主题来研究;有的小组认为作者对雪的描写蕴含着特有的情感,能反映出人物的命运;还有小组认为可以围绕“钱”展开主题探究,因为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终归于贫穷所致。这些迥然不同的思维角度,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在阅读、思考、分析、论证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封建礼教是“戕害”人民的罪魁祸首。
由此来看,以学生间的合作、讨论,激发了学生批判性阅读的热情,更让他们的思辨力如活水汩汩而出,驱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高中语文阅读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探索,教师要积极创设话题探究情境,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让不同的想法在交流、碰撞中彰显独立精神。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开展批判性阅读,品悟文本的精神内涵。高中语文阅读中,“教学做合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学以致用。阅读一篇文章,学生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上,更要结合生活认知深入文中,迅速捕捉到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们考虑到当下独生子女比较受宠,缺乏感恩之念,就抓住文中作者与大堰河之间的情感描写,让学生感受、体验“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本身与父亲的关系很疏离,后来父亲因为意外而去世,自己才感觉到遗憾。学生发自肺腑的感言,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借此机会,笔者以“我眼中的父爱”为主题组织写作,引导学生回忆并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有学生描绘了这样场景:“在昏黄灯光下,我骤然发现父亲的鬓角已悄悄爬上了白发,无声诉说着岁月流逝。这一刻,我心猛地一颤,意识到他已不再年轻。我不想再让父亲为我操劳,平添他的烦恼。”这样,学生在批判性阅读中实现了读写结合,在阅读思辨中提高了认知水平。事实上,将批判性阅读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与作者开展近距离对话,从中获得阅读成就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新教育模式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其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2]。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思辨力是渐进发展,要在批判性阅读中引发学生对文本深度反思,要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以致用中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旦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养成,就可以有效迁移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过程当中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芸.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摭谈[J].江苏教育研究,2007(12):61-62.
[2]孙建文.批判性阅读理论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书育人,2021(12):20-21.
作者简介:四川省夹江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