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利用班团活动提升育人成效,构建活动课程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五育并举背景出发,运用访谈法、观察法了解高职院校晚自习学习情况、晚自习时间开展班团活动现状、晚自习开展五育活动课程情况及建议,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活动评价方面提出构建学生五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路,为辅导员开展第二课堂五育活动课程提供实践参考,强化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职院校;辅导员;活动课程
引言
陶行知先生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生活或活动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关键在于挖掘教育资源,开发课程体系,多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活动课程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设定活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放思维、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活动范围包括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实践活动、实验活动、社会服务、文化体验等[1]。高职院校学生因缺乏自控能力,存在晚自习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如何利用好晚自习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辅导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当前亟须改善和优化的课题。将“五育”活动课程融入高职院校晚自习时间,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要素方面构建活动体系,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五育并举基本内涵
课程是践行五育育人的重要途径,“五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是首要任务,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具备真、善、美的优良品质,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正向道德行为;智育是关键,教师在传授系统知识和学习方法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传授知识还传授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知识,通过阅读书籍、参加竞赛、讲座等途径提高智力水平;体育是基础,身体健康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通过体育课程、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美育是灵魂,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美不仅限于事物外在美,更重要引导学生发现心灵美,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劳动教育是保障,通过开展劳动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思维、劳动技能等劳动素养发展,养成勤奋劳动、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五育并举共同育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可忽视,5个方面构成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晚自习现状及开展五育活动课程的建议
(一)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笔者从当前学生上晚自习情况、晚自习时间开展活动的类型、学生对五育发展的认识、当前学生在校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晚自习时间开展五育活动课程的诉求和建议等方面展开详细访谈,以及辅导员对晚自习学生管理情况、学生自律情况、五育发展育人的认识和认同情况、晚自习开展五育活动课程的建议和困难等内容展开了解。随机选取40名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其中男生15人,女生25人; 大一学生24人,大二学生12人,大三学生4人。
(二)调查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上晚自习情况
当前学生上晚自习存在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部分学生老师不在时存在玩手机、聊天等现象,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病假、社团活动等其他原因请假,个别学生反映上晚自习感觉是完成任务,学习风气有待改善,影响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少数学生会坚持利用晚自习时间复习当天及预习明天的课程内容。辅导员如何管理学生晚自习、建立良好班风学风成为现今重要的问题。
2.高职院校学生对“五育并举”育人的认识
62%的学生认为“五育并举”活动发展不均衡,过度注重德育和智育发展,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参加的自主性有待提高。26%的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参加志愿服务、打扫卫生、社团活动等,认为活动效果不显著,为了满足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而参加活动,自我发展内驱力不足。12%的学生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发展,但机会较少。
3.高职院校学生对晚自习时间开展五育活动课程的建议
经调研,9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晚自习开展班级活动,认为这是一个锻炼的平台,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这些学生在晚自习开展五育活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较强,并提出开展活动的想法,活动需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有善于组织活动的人来指导和参与,活动的形式新颖,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大众的喜好,活动本身要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在活动中能得到收获和成长,同时,也能获取学分。8%的同学想通过社团活动提高自身能力,不想在晚自习时间开展活动,认为社团活动相对自由。
4.辅导员对晚自习开展五育活动课程的建议
经调研,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学习成绩、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深入宿舍、谈心谈话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难以兼顾每一位同学的发展。因此,为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部分辅导员对在晚自习开展五育活动课程提出活动范围涉及每一位学生,活动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活动开展形式新颖,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活动的组织实施要引起学生重视,设置评价机制衡量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将第二课堂五育活动课程形成班级管理体系,学生通过在班级晚自习参加五育活动课程可以加相应学分;活动资源和素材要丰富,可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来开展。
三、高职院校构建第二课堂五育活动课程体系
(一)以活动目标为导向,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是核心,指引组织者和实施者开展活动,紧紧围绕发展计划、学生发展情况、身心发展特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学校特点等多元素拟定活动目标,由“1+1+1”师资力量即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特长教师共同构建“五育+五大发展计划+N目标”模式,见图1。以五育发展为目标,制定五大发展计划,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和条件,体现办学特色,筑建五育活动体系,拟定五育活动课程计划和活动方案,打造校本特色课程。
(二)以活动内容为重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大部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公益性劳动为主,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马太效应”明显。性格内向,不愿交际的学生选择劳动锻炼获取学分,限制了自身发展潜能。将学分适当下放至班级活动,利用晚自习时间开展五育活动课程,有利于辅导员更好掌握每一个学生发展情况,挖掘学生发展潜能,提高综合能力。活动内容上以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为例,让学生分享“我身边的道德榜样”等故事,规范医德行为,养成高尚职业情操;通过组织开展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竞赛、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技能发展;参加体操锻炼与编排,锻炼学生健康体魄和身体协调;整合少数民族资源如苗族舞蹈、苗族纹绣、石阡木偶戏、大方漆器等,学生在美甲上勾画少数民族特有图案,培养学生审美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参加美甲、化妆、面部护理按摩等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学生奉献、服务精神,提升专业技能。
(三)以活动实施为抓手,强化学生身心健康
根据五大发展计划衍生的活动归纳为不同的活动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可结合专业特点而适当变化,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根据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计算标准明确活动学分。例如,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五育活动课程体系分为医德规范活动课、工匠精神活动课、健康人格活动课、审美创美活动课、社会服务活动课五大模块,见表1。活动内容围绕五大发展计划、五大模块组织实施,活动内容项目具有流动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特点、专业特点、办学特色等多维度元素进行选择与整合。辅导员要做好活动策划,确保活动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全员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成效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更新。
(四)以活动评价为杠杆,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要着重优化评价原则、评价标准,紧紧围绕活动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评价标准上根据高校特色及情况体现五育发展内容评价指标[2]。活动内容根据主题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所以要建立动态生成的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保障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对活动课程起调整和改进的作用[3]。评价目的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使五育活动课程达到育人效果;评价内容上,包括活动主题契合度、学生全面发展指标、学生参与度和质量、活动方案的改进与建议等;评价主体涉及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兴趣特长老师、学生自评互评;评价结果为下一次开展活动反思借鉴,及时优化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
四、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院校晚自习开展第二课堂五育活动课程的策略
(一)完善活动课程体系,保障活动高效实施
从制度保障上,学校团委可将第二课堂活动适当下放至班级活动中,学生在班上参加五育活动课程可获取相应学分,统一提交活动材料标准进行学分认定,构建“班级—系部—学校—社区”育人范围;在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上,五大发展计划的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办学以及专业特点而制定,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发展特色;在活动实施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活动资源开发上;由于五育活动课程没有特定的教材,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因此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开放性;在活动评价上,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和收获。
(二)创新活动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获取知识经验的关键渠道,创新活动开展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结合办学特色整理课程资源,打造精彩活动,形成校本特色资源。发挥学生作用,听取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广泛收集活动资源,辅导员综合教研室和部分学生共同组成课程小组,集思广益,筛选优质活动资源,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非遗文化、红色故事、传统手工技艺等有机整合在五育活动中,让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注入青春力量。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在非遗文化上出创新、造品牌、展亮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强化师资力量,提升育人水平
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创新型思维开展五育活动。在师资质量上,可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或参观其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取长补短,汲取营养成分。在活动成效上,为促进活动高质量实施,可设置一定奖励机制,将优秀的活动案例进行学术沙龙分享,学校可征集辅导员开展优秀活动案例编入史册,凝聚辅导员师资队伍,对做得好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和表扬,提高辅导员组织、实施活动的积极性,提升育人的成效性。
结语
辅导员是学生潜能的激发者,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铸健康魂、立健康业、育健康人。
本文系贵州健康职业学院2023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基于五育并举方针开展主题网络活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sz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凌珊.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生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才智,2024,(19):73-76.
[2]魏浩天.“五育融合”视阈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23.
[3]代建军.我国课程运行机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贵州健康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