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淮地区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之一,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与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涵和特点,划分了以江淮饮食文化为基础的三大饮食文化圈,包括淮扬、苏州和徽州饮食文化圈。同时,还详细阐释了江淮地区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民俗性,分析了江淮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现状,为建立系统化的文化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江淮地区;饮食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认同;传播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88-05
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202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202410172E056)。
一、引 言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的对外传播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区域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塑造历史底蕴深厚、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江淮文化融合了青莲岗民俗文化、徽州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具有较大的传播价值。此外,由于饮食文化具有普遍适用性,美食以其精致的造型与可口的味道对外国友人展现出极大的吸引力。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简介
我国江淮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六七千年前的青莲岗文化[1]。这一地区的饮食文化受到了京杭大运河的影响,加之明清时期漕运、盐运的发展,淮安地区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促进了江淮菜的形成和发展。
(一)江淮地区饮食文化圈
江淮地区位于长江下游至淮河一带,地势平坦开阔,河道纵横交错,长江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使得土地肥沃,农业和航运都十分发达,饮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发展。长江中下游饮食文化圈主要包括:淮扬饮食文化圈、苏州饮食文化圈和徽州饮食文化圈。淮扬饮食文化圈与其他两类风格相似,但风味各不相同。
首先,是以淮扬菜为主的饮食文化圈。它发源于现在的扬州等地,也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点。它以其清淡适口、主料突出的风格特点和善用火候、讲究火工的做工而著称,擅长炖、焖、煨、蒸、烧、炒等烹饪技法,菜品鲜嫩清淡,江鲜和鸡类尤为著名。此外,也以刀工精细、醇厚入味的特点而广为人知。
其次,是以苏州菜为主的饮食文化圈。苏州菜与无锡、淞沪等地风味有相似之处,品尝起来相对较甜,这与其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关。苏州糕点口味独特,馅料多样,常采用果仁、猪板油丁等优质食材,再辅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调味,其口感以甜而不腻、松软适中、糯而不粘、韧劲十足而著称,让人回味无穷[2]。
最后,是以徽菜为主的饮食文化圈。根据《徽菜标准化体系表》记载,徽菜包括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菜、皖北菜等。徽菜的主料基本以山珍野味构成,体现了徽州地区食材的独特之处。徽菜有重油、重色、重火工的烹饪特点,以咸鲜为主的风味特点而著称。其主要菜式包括:宴席大菜、六大盆、大众和菜等。
(二)江淮地区特色饮食分类
江淮地区的特色饮食种类丰富,分为特色肉食、鱼肉海鲜、面食、素菜四类。
特色肉食类以猪、鸡、鸭肉为主,菜品有红烧狮子头、水晶肴肉、樱桃肉等;鱼肉海鲜类所制的菜肴也较为丰富,菜品有方腊鱼、松鼠鳜鱼、软兜长鱼等;面食类菜肴有扬州阳春面、扬州饺面、宝应长鱼面等;素菜类则包括全藕宴、文思豆腐、干贝萝卜等。
三、江淮地区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一)江淮菜系历史底蕴深厚,传播内容丰富
江淮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菜系是吸引外国受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淮扬菜文化的发源地淮安,建有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与淮扬文化相关的古黄淮河、运河等历史文化,还摆放了开洋蒲菜、蟹粉狮子头等淮扬名菜、名点的精美菜肴模型,以及民国年间担挑食盒等珍贵实物。这是江淮地区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
(二)江淮菜系海外形象较为模糊,传播效果欠佳
江淮菜系是我国传统菜系之一,也是国宴的主要菜系之一。但在国际舞台上,江淮菜系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不高,与消费门店众多、市场广阔的川菜、粤菜相比显得不温不火,这是因为相关企业商家在海外推广时缺乏本土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导致品牌形象较为模糊。此外,江淮菜系在菜品制作上也需要中西结合、推陈出新。
目前,对外传播江淮特色饮食文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深层内涵仍待进一步挖掘。在国外,扬州炒饭、糖醋鱼、红烧肉等江淮美食颇受欢迎,但是,人们大多关注菜品的独特口味,忽略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三)饮食文化翻译不成体系,传播渠道缺乏多样性
由于江淮特色饮食文化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且不同译者翻译标准不同、一道菜名有多种译法,因而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经典的淮扬名菜蟹粉狮子头,翻译成“Crab Meat Lion?s Head”,容易引起歧义,让外国食客误认为这道菜是蟹肉和狮子的头做的,而翻译成“Crab and Pork Meatball”,能帮助外国受众理解这道菜所用的食材和做法。
传播渠道单一和受众覆盖面的狭窄,也制约着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外国受众了解江淮饮食文化的途径相对较少。尽管CGTN是重要的国际传播平台,但其关于江淮地区饮食文化的报道和资料相当有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江淮特色饮食文化的介绍,也停留在著名菜品上,没有挖掘地域文化。同时,江淮地区缺少有效的对外传播窗口,并且在构建地域文化名片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因此,江淮地区需要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系统地向受众介绍其特色饮食文化。
四、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江淮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盛产水稻,是稻作文化的代表地区。同时,该地区淡水渔业发达,是我国淡水鱼的主要产区之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江淮地区划分到长三角地区。由此,该地区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中发挥了自身优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淮安着力做大做强食品优势特色产业,举办了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并先后在美国、英国、丹麦等国举办“淮扬菜美食及烹艺展演”,培育“淮味千年”农产品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延长销售链,构建起从“田头”到“筷头”的全产业链条,促进食品产业产值不断提升。
此外,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在推动与支撑地区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将其准确翻译并对外传播,能够吸引外地游客,促进国内外旅游文化交流,带动区域性产业发展[3]。2023年,“中国徽菜之乡”安徽绩溪的徽菜餐饮店已达到850家,每10个劳动力中就有1人从事餐饮,徽菜产业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左右,年创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4]。绩溪县政府通过建立徽菜基地、培育经营主体等系列举措,形成了徽菜原料种养、食材加工、餐饮酒店、文旅服务一条龙产业化格局,显著加快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全县徽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0亿元[5]。由此可见,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文化价值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地域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地区的美食风味独特、层次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鳞色雪白如玉的淮白鱼,杨万里初次品尝时称其“淮白须将淮水煮”。西汉时期,淮安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描述当时豪宴中的菜谱,以煎、熬、炙、烩等多种烹调法,以五味调和为标准,制有调酱烂熊掌、烤兽脊肉薄牌、鲜鲤鱼肉细丝、鲜嫩蔬菜。《清异录》记载:“广陵法曹宋龟造缕子脍,其法用鲫鱼肉、鲤鱼子,以碧筒或菊苗为胎骨。”这是晚唐五代时期的淮扬名菜,用鲫鱼肉与鲤鱼子,裹上碧笋或菊苗做成。清代美食著作《调鼎集》中介绍了淮扬三套鸭的做法:“肥家鸭去骨,板鸭亦去骨,填入家鸭肚内,蒸极烂,整供。”诸多文人墨客对江淮地区美食的描述与赞誉,使其成为江淮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江淮地区历史悠久,其饮食文化浓缩了地区传统烹饪对五味调和平衡的追求,因此,其文化价值不可忽视。首先,对外传播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有利于将江淮地域多种文化发扬光大;其次,加强传播这种精神财富,也能够促使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意义与社会理想得以跨文化发散;最后,通过精准的翻译与科学的宣传推广,江淮地区饮食文化能够成为该地区的文化名片,减少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读与障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文化多元化。
(三)学术价值
江淮地区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所蕴含的食不厌精、追求本味之理念,以及一粥一饭背后的家族传承、地域风俗等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对江淮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开展学术研究,有利于创造出认可度更高、受众需求量更大、适应性更强的文化产品[6]。此外,开展学术研究能够创新传播方式,使美食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丰富文化内涵,彰显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7-8]。同时,准确翻译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有利于提升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响力,吸引学术界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并跟进这个议题,从而实现江淮地区与世界的进一步沟通与发展。
五、江淮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发展方案
(一)提升传播价值
1.持续扩大知名度
江淮地区文化底蕴深厚,餐饮企业要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出发,将江南美学融入餐饮文化和用餐环境,并加以宣传推广,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对餐饮企业来说,借助“颜值经济”创新营销手段,有助于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江淮餐饮品牌调性,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规模。
2.深度挖掘共通的意义空间
对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应探寻中外文化的共通空间,对江淮地区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的诠释。由于传播本质上是一个符号解读的过程[9],只有传播者与国外受众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才能准确传达出内容真正的含义。因此,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成为江淮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之一。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译者团队素养,能够有效避免文化流失或者文化折扣。此外,传播者应充分了解当地文化,把握当地饮食特点,正确认识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饮食文化出海的过程中,餐饮企业需要兼顾其他受众的消费习惯,遵循当地人的饮食禁忌,这样才能让用餐体验更为顺畅、文化传播更为高效。
3.大力开展学术研究
当前,江淮典籍的翻译工作在“质”和“量”方面都亟须提高。传播者应依托孔子学院,培养外译专业队伍。通过外派译者在海外开展调研,加深其对于海外文化体系的理解,从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通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传播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二)优化传播策略
1.减少宣传式话语表达,促进传播主体多元化
文化的传播存在于世界各民族沟通交流的过程之中,这种沟通主要依托于文化认同。在江淮饮食文化传播过程中,宣传目的性过强所产生的文化输出效果反而比不上通俗平实的传达。因此,江淮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应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选择更能满足大众需求、更易被社会认同的传播内容。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摒弃了以往生硬的官方化语言范式,减少了花哨的镜头处理,淡化了晦涩难懂的辞藻。通过拍摄美食的制作全过程,吸引海外受众观看,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包括民间美食博主、文化机构、餐饮企业等,共同开设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以饮食文化为媒介,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借助海外社交新媒体账号建立受众与中华饮食之间的联系,增进情感认同,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和交流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2.突出大众化叙事,推进传播内容生活化
在传播碎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单纯的事实在说服受众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传播者要采用大众化叙事的传播手段,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结[10]。在特定的叙事情境中,有效地传达老百姓的声音,展现大众的生活,能够在心理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在对外传播时,应采取诉诸情感的修辞策略。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对于海外受众来说往往晦涩难懂,更需要形象化、人性化的表现形式[11]。以淮扬菜为例,淮扬厨艺课堂主办的中菲美食文化交流会打造了一条“中文+美食”的情景化传播路径。在课堂中,淮扬菜文化通过两国受众的交流得以传播,传播过程中附带了人的情感与关怀,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还应结合受众需求,在传统江淮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生产出独具匠心的文化产品。
3.将文化符号视听化,打造立体化传播路径
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符号来识别文化。因此,传播者要充分发挥各符号的联动功能,并将文化符号视听化。新媒体作为视听结合的代表,为不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基于语境的新路径。比如,博主“滇西小哥”在YouTube上拥有超过1000万的订阅者,其视频观看量上亿,她的视频环境音十分清晰,如砍甘蔗、采摘冬瓜、莲蓬,在锅中翻炒食物的声音等;视频内容围绕中医、茶艺、饮食等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为文化输出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江淮特色饮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注重用户的深度体验,打造立体化传播路径,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文化话语权,是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12]。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建构多维立体的体验场景有助于全方位调动受众的感官。比如,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可以从平面式转向沉浸式呈现,利用VR等技术构造立体化传播空间,从而引发受众共鸣,提升传播效果[13]。
六、结 语
江淮饮食文化对外传播,对我国经济、文化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现有理论中江淮饮食区域进行细化,将江淮地区菜肴分为淮扬菜、苏州菜与徽菜三个圈层,并针对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展望未来,传播者应更加关注受众需求,在巩固已有价值的基础上开拓更高效的传播路径,助力江淮饮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何梦雪.淮安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文创产品研究[J].文化产业,2022(12):151-153
[2] 陈洪华,李祥睿.面点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28.
[3][7]吴章玲.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192-194.
[4] 安徽绩溪:一碗徽菜“炒”出20多亿大产业[EB/ OL]. http:/ / www. ce. cn/ cysc/ newmain/ yc/ jsxw/ 202308/28/ t20230828_38690654. shtml,2023 - 08-28
[5] 关于绩溪县“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工作调研报告[ EB/ OL]. http:/ / www. jixird. gov. cn/ xxshow. asp? id=2606,2023-06-29.
[6] 林克勤.自我觉醒与形象重构:中国文化域外分层传播的向度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7):10-15.
[8] 孙英春.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0(11):33-39.
[9] 肖林,李炫錫.中国风动画片的跨文化传播———以“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为例[J].出版广角,2019(14):82-84.
[10] 徐敬宏,刘蓓.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探析———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J].电视研究,2022(4):99-102.
[11] 刘欣.弱势状况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以中国武术为例[J].体育学刊,2009, 16(1):88-90.
[12] 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J].农业考古,2022(2):26-32.
[13] 陈慧霞.数字文旅时代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3):46-49.
[责任编辑:宋嘉乐]